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何积翠 喻达辉 白丽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199,共9页
【目的】探究瓜螺(Melo melo)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为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及了解瓜螺线粒体基因组的特性和进化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1条长度... 【目的】探究瓜螺(Melo melo)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为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及了解瓜螺线粒体基因组的特性和进化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1条长度大于300 bp且以ATG为起始密码子的非重复基因序列,利用CodonW 1.4.2、Excel 2017及SPSS 22.0等软件进行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不同基因序列密码子位置所对应的G+C含量不同,其中,GC_(1)(密码子第1位所代表的G+C含量)、GC_(2)(密码子第2位所代表的G+C含量)、GC_(3)(密码子第3位所代表的G+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20%~51.90%、16.40%~40.60%和13.10%~34.90%,对应平均值为41.15%、32.29%和23.71%,GC_(1)和GC_(2)明显高于GC_(3);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在0.110~0.180,平均为0.137;密码子偏好性指数(CBI)在-0.272~-0.090,平均为-0.175;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OP)在0.216~0.339,平均为0.277;有效密码子数(ENC)在36.84~53.75,平均为45.59;总平均亲水性(GRAVY)在0.480~1.394,平均为0.968。有30个同义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RSCU)大于1.00,且主要以A/U结尾。中性绘图分析发现,GC_(1)和GC_(2)平均值(GC_(1)2)与GC_(3)的相关系数为-0.438,相关性不显著(P>0.05,下同);ENC-plot绘图分析结果显示,各散点(基因)均位于标准曲线附近,其中,NAD4、COX2和NAD3基因位于标准曲线上方,COX1、ATP6、NAD1、NAD6、COB、NAD5、COX3及NAD2等8个基因位于标准曲线下方;在对应性分析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向量轴的贡献率分别23.12%、15.19%、13.17%和9.63%,前4轴累计差异为61.12%。综合高频密码子与高表达密码子,最终筛选出4个最优密码子(UUU、GUU、ACU和CAU),且均以U结尾。【结论】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的形式,筛选出的4个最优密码子(UUU、GUU、ACU和CAU)均以U结尾。除了自然选择在瓜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形成中占主导地位外,突变压力和碱基组成也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因此,可通过瓜螺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有效提高外源基因表达且优化性状决定基因,从而加速瓜螺优良亲本培育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螺 线粒体 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自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谭传港 喻达辉 +4 位作者 任童童 徐志雄 何积翠 李素萍 白丽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探究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珠母贝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中大于300 bp... 【目的】探究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珠母贝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中大于300 bp的10条非重复编码序列,利用CodonW 1.4.2、Excel、SPSS 22.0等软件分析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参数,以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差值(△RSCU)> 0.08以及在高表达基因库中RSCU值>1.00为标准筛选最优密码子。【结果】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GC(GC1)比例为35.2%~51.8%,平均值为45.6%;第2位GC(GC2)比例为35.8%~46.8%,平均值为40.0%;第3位GC(GC3)比例为37.7%~51.8%,平均值为44.1%;总GC比例为41.1%~47.5%,平均值为34.9%。密码子的适应指数(CAI)为0.119~0.181,平均值为0.151。密码子的偏好性指数(CBI)为-0.184~-0.04,平均值为-0.1048。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OP)为0.259~0.359,平均值为0.322。有效密码子数(ENC)为39.72~54.35,平均值为47.46。总平均亲水性Gravy)为0.216 6~1.038 5,平均值为0.7412。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 1.00的密码子数目为26个,主要以U(T)/G结尾。中性绘图、ENC-plot绘图和对应性分析均表明,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更多受选择压力的影响。AGG、AUU、CCU、GAG、GCU、UGA等6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结论】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U(T)/G结尾,筛选的6个最优密码子主要以U(T)/G结尾。珠母贝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为弱偏好性,自然选择是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线粒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任童童 喻达辉 +5 位作者 翟子钦 谭传港 何积翠 尚东维 陈移波 白丽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9-1387,共9页
【目的】分析法螺(Charonia tritonis)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究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为法螺属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法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材料,选择... 【目的】分析法螺(Charonia tritonis)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究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为法螺属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法螺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材料,选择以ATG为起始密码子的非重复且长度大于300 bp的11个CDS(Coding DNA sequence)序列,采用CodonW 1.4.2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并根据相对使用度差值(△RSCU)>0.08且RSCU在高表达基因库中>1.00的标准筛选出最优密码子。【结果】法螺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GC含量(GC1)的波动范围在35.80%~53.10%,平均为43.54%;第2位GC含量(GC2)的波动范围在32.40%~43.40%,平均为36.11%;第3位GC含量(GC3)的波动范围在23.00%~30.60%,平均为27.79%,GC1和GC2明显高于GC3;同义密码子第3位的GC含量(GC3_(S))的波动范围在20.90%~29.60%,平均为26.23%,表明密码子第3位碱基以A/U(T)结尾为主;密码子适应指数(CAI)的波动范围为0.096~0.166,平均为0.137;密码子偏好性指数(CBI)的波动范围在-0.212~-0.086,平均为-0.133;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OP)的波动范围为0.246~0.339,平均为0.306;有效密码子数目ENC的波动范围在44.37~51.69,平均为47.84;总平均亲水性(GRAVY)的变化范围在0.4419~1.4727,平均为0.9501。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绘图分析及对应性分析均表明,在法螺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过程中受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双重作用,但以自然选择为主导。综合高表达优越密码子和高频密码子,最终确定出11个密码子为法螺线粒体基因组最优密码子,分别为UUU、CUA、GUA、UAU、CAA、AAA、UCA、CCA、ACA、GCC和GCA,其中有1个密码子以G/C结尾,其余10个密码子均以A/U结尾。【结论】法螺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U(T)结尾,筛选确定的11个最优密码子主要以A/U结尾。法螺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为弱偏好性密码子,自然选择在其偏好性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螺 线粒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自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陆莉莉 喻达辉 +5 位作者 李雷旭 胡朝 翟子钦 陈健 吴颖瑞 白丽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3-121,共9页
为探究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作者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呼吸代谢的影响。实验设定了5个温度梯度(18℃、21℃、24℃、27℃、30℃)、5个盐度梯度(18、21、2... 为探究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作者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对钝缀锦蛤呼吸代谢的影响。实验设定了5个温度梯度(18℃、21℃、24℃、27℃、30℃)、5个盐度梯度(18、21、24、27、30)和5个pH梯度(5、6、7、8、9)。结果表明,温度对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温度18~30℃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先降后升;盐度对该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峰值分别出现在盐度为27和24;pH对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0.05), pH为6~9时,钝缀锦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幅度较小。在温度18~30℃,耗氧率与排氨率之比(O∶N)为5.56~45.4;在盐度18~30,O∶N为17.14~40.09;在pH5~9范围内,O∶N为27.59~40.4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钝缀锦蛤的生理生态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 温度 盐度 PH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brid Electrochromic Multilayer Films Based on Fe(II)-Metalloviologens and TiO_2 Nanoparticles
5
作者 WANG Rui LIU Dong-xu +4 位作者 YANG Yang yu da-hui YAO Wei-guo DENG Chang-chun DONG Wen-fei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869-873,共5页
Metallosupramolecular coordination polyelectrolyte, Fe(II)-metalloviologen(FEN),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Fe(II) with a novel bisterpyridine ligand. As active components, FENs could be assembled into elec... Metallosupramolecular coordination polyelectrolyte, Fe(II)-metalloviologen(FEN),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Fe(II) with a novel bisterpyridine ligand. As active components, FENs could be assembled into electrochromic multilayer films with negative charged polystyrene sulfate(PSS) by the sequential deposition layer-by-layer technique. Numerous analyt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UV-Vis spect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tunneling electron microscopy(TEM), zeta-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have been utilized to characterize their morphology, optical and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as-prepared films exhibited multi-colour changes by triggering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s. However, the low optical contrast of multilayer films would limit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semiconductor TiO2 nanoparticles(TiO2) were incorporated into FEN multilayers by layer-by-layer approach. By carefully optimizing the film structure, as-resulted hybrid films containing FEN, TiO2 and PSS exhibited high optical contrast, suitable response tim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Such hybrid films should be promising candidat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ing flexible display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romic multilayer film TIO2 Metalloviologen Optical contr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牡蛎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6
作者 李素萍 喻达辉 +3 位作者 李应清 王培 郭颖 白丽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75-81,共7页
[目的]探究CaM在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壳钙代谢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以香港牡蛎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香港牡蛎钙调蛋白(CaM)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试验。[结果]香港牡蛎Ca... [目的]探究CaM在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壳钙代谢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以香港牡蛎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香港牡蛎钙调蛋白(CaM)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试验。[结果]香港牡蛎CaM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770 bp,开放阅读框为450 bp,5′端非编码区54 bp,3′非编码区266 bp,共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CaM蛋白分子量为16.82 kD,理论等电点为4.14,亲水性(GRAVY)总平均值为-0.656,不稳定指数为31.08,属于稳定性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香港牡蛎与长牡蛎的CaM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其系统进化分析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aM基因在香港牡蛎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外套膜次之,鳃是参与牡蛎钙代谢中钙吸收的关键器官,外套膜是分泌有机质的关键器官。[结论]推测该基因在香港牡蛎壳形成过程中调节钙的摄取、运输和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钙调蛋白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高校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7
作者 白丽蓉 喻达辉 +1 位作者 王培 严雪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3期280-282,共3页
贝类学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涵盖贝类基础解剖知识、分类学知识、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等,并且和养殖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 贝类学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涵盖贝类基础解剖知识、分类学知识、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等,并且和养殖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造符合北部湾海洋特色的贝类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4个方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培育水产养殖学科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学实验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