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空间格局、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夏敦胜 杨军怀 +12 位作者 王树源 刘鑫 陈梓炫 赵来 牛潇毅 金明 高福元 凌智永 王飞 李再军 王鑫 贾佳 杨胜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9-244,共16页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缝合带,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该区域中更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物不仅是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化的重要窗口,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构造、气候及地表...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缝合带,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该区域中更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物不仅是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化的重要窗口,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构造、气候及地表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我们对于该区域风成沉积物的空间格局、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效应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在大量野外考察和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沉积物样品的综合分析,对雅江流域风成沉积体系进行了梳理,绘制了《雅江风成沉积空间分布图》,包括1幅序图和6幅区域分布图,其中风沙和黄土沉积呈斑块状分布,二者通常相伴而生。黄土与沙丘、河流砂等松散沉积物之间存在密切的物质联系,区域内的风成沉积以自循环过程为主,记录了区域气候的空间差异。河谷沉积物在接受有限的远源粉尘输入的同时,在高空西风的作用下向全球贡献粉尘物质。中更新世以来的粉尘活动受控于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而全新世粉尘活动受河谷环境影响表现较为复杂,区域气候变化受中纬度西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协同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雅鲁藏布江 沙丘 黄土 分布 物源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环境磁学研究最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梓炫 杨军怀 +3 位作者 王树源 吕镔 杨胜利 夏敦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6-820,共15页
川西高原堆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良好的古气候记录载体,记录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对揭示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效应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黄土高原... 川西高原堆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良好的古气候记录载体,记录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对揭示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效应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黄土高原,川西高原黄土环境磁学研究相对薄弱,亟需厘清黄土的磁学性质、磁化率增强机制、成壤过程中磁性矿物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明确磁学参数的环境意义。本文全面评述了川西黄土环境磁学进展,回顾和总结川西高原黄土的磁性矿物的类型、浓度、粒径等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磁学参数的古环境意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推动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的环境磁学研究及其在古环境和古气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川西高原 黄土 环境磁学 古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表层土壤色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梓炫 杨胜利 +7 位作者 粟娅婷 刘晓静 陈慧 周建涛 李普爽 杨军怀 王树源 夏敦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1-180,共10页
认识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理解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对于高原地区黄土-古环境重建和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表层土壤色度的详细分析,对比现代气候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表... 认识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理解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对于高原地区黄土-古环境重建和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表层土壤色度的详细分析,对比现代气候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表层土壤色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高原东部表土色度参数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纬度升高,土壤亮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红度和黄度则逐步减小;随经度的升高,黄度先增大后减小,而红度值逐步减小;红度和黄度整体随着海拔上升而呈先减小后升高的特征。这些变化特征和差异是表土色度对高原东部复杂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响应的结果。(2)在高原的干旱-半湿润区,土壤亮度对降水的响应敏感;红度和黄度对大尺度的温度变化响应较敏感,而较冷的环境下,红度对温度响应复杂,但与降水存在一定的联系。红度/黄度比值主要指示了气候控制下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变化和竞争,对干旱-半湿润区域的降水变化响应较为敏感。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色度与气候密切相关,其空间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现代气候因子的空间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变,部分色度指标与气候关系复杂,在重建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变化历史时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色度 空间变化 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记录的中亚干旱区东部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范义姣 马箫忆 +6 位作者 刘慧 王树源 杨军怀 陈梓炫 高福元 贾佳 夏敦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8-826,共9页
选取位于中亚干旱区东部新疆天山地区的两个典型黄土沉积剖面,通过磁学参数(χARM/SIRM)、亮度(L*)、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org和δ15N)等记录,对研究区内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早全新世,χARM/SIRM、L*指示黄土成壤... 选取位于中亚干旱区东部新疆天山地区的两个典型黄土沉积剖面,通过磁学参数(χARM/SIRM)、亮度(L*)、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org和δ15N)等记录,对研究区内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表明:早全新世,χARM/SIRM、L*指示黄土成壤较弱、有机质含量低,δ13Corg记录表明区域降水较少,共同反映该时期地表植被覆盖低、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中晚全新世,χARM/SIRM、L*和δ13Corg记录的湿度逐渐增加,黄土δ15N偏正变化,指示地表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植被覆盖增加,表明该区域气候适宜期发生在中晚全新世。中亚干旱区东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北半球高纬度冰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δ13Corg δ15N 全新世 新疆天山地区 中亚干旱区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表土碳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树源 范义姣 +4 位作者 杨军怀 陈梓炫 田伟东 高福元 夏敦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0-1139,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δ^(13)C)记录的环境信息对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然而高海拔地区土壤 δ^(13)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对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海拔3500~5100 m)的36个表土样品进行了 δ^(13)C系统分...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δ^(13)C)记录的环境信息对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然而高海拔地区土壤 δ^(13)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对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海拔3500~5100 m)的36个表土样品进行了 δ^(13)C系统分析,并讨论了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表土 δ^(13)C值分布在-24.6‰~-15.2‰范围之间,平均值为-20.8‰,指示了地上植被为C_(3)/C_(4)混合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C_(4)植物比例减少,C_(3)植物比例增加,这种比例变化主导了该区域表土 δ^(13)C的组成差异。海拔每升高100 m, δ^(13)C值偏负0.5‰。进一步分析说明,生长季温度可能是影响该区域表土 δ^(13)C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大气压等对 δ^(13)C值的贡献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温度 降水 表土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宁 葛淼 +3 位作者 杨军怀 王聪霞 井静 纪旭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204-212,共9页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对人体能量供给和内脏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本文运用了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对3841例中国...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对人体能量供给和内脏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本文运用了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对3841例中国不同地区的健康成年人的甘油三酯参考值和地理因子进行了分析,为中国不同地域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标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甘油三酯参考值与经度、纬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等7项地理因素呈显著至极显著相关,各参数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2)总体上,甘油三酯参考值的分布较为连续,西部较东部高,北部较南部高.(3)区域上,甘油三酯参考值东南部沿海地区普遍较低,而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高于中国大部分地区.(4)如果已知某地区相关地理因子值,则可通过模型预测得到该地健康成年人的甘油三酯参考值.该研究能够为医学制定中国甘油三酯参考值的标准提供地域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参考值 地理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克里金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ar-surface wind environment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9
7
作者 yang junhuai XIA Dunsheng +6 位作者 WANG Shuyuan TIAN Weidong MA Xingyue CHEN Zixuan GAO Fuyuan LING Zhiyong DONG Zhib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917-936,共20页
Aeolian processe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t low elevations,but have been relatively little studied at high elevations.Aeolian sedime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southern Tibetan ... Aeolian processe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t low elevations,but have been relatively little studied at high elevations.Aeolian sedime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southern Tibetan Plateau,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pressure and low temperature.Here,w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wind regime using data since 1980 from 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and examin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ar-surface wind and aeolian environment.The wind environment exhibited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and mean wind speed has generally decreased on both annual and seasonal bases since 1980,at an average of 0.181 m/(s•10a).This decrease resulted from the reduced contribution of maximum wind speed,and depended strongly on variations of the frequency of sand-driving winds.The drift potential and related parameters also showed obv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with similar driving forces for the wind environment.The strength of the wind regime affec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eolian geomorphological pattern,but with variation caused by local topography and sediment sources.The drift potential and resultant drift direction were two key parameters,as they quantify the dynamic conditions and deposi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aeolian sediments.Wind affect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sediment grain size,but the source material and complex topographic effects on the near-surface wind we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aeolian sands.These results will support efforts to control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in the basin and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aeolian processes in high-elevation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regime sand dune aeolian activity Yarlung Zangbo River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alinity and moisture on 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of saline sand in the Qarhan Desert, Qaidam Basin of China: 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被引量:4
8
作者 LI Chao DONG Zhibao +2 位作者 YIN Shuyan CHEN Guoxiang yang junhua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674-684,共11页
Determination of 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is essential for predicting sand transport,dust release and desertification.In this study,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alinity and ... Determination of 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is essential for predicting sand transport,dust release and desertification.In this study,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alinity and moisture on 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of saline sand.Saline sand samples(mean particle size of 164.50–186.08μm and the total silt,clay and salt content of 0.80%–8.25%)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aline sand dunes(one barchan dune and two linear dunes)in the Qarhan Desert,Qaidam Basin of China.Original saline sand samples were placed in two experimental trays for wet and dry processing to simulate deliquescence and desiccation,respectively.Surface moisture content ranging from 0.30% to 1.90% was generated by the steam method so that the saline sand can absorb water in a saturated water vapor environment.The motion of sand particles was determined by the observers with a solid laser.The laser sheet(0.80 cm thick),which was emitted by the solid laser,horizontally covered the sand surface and was bound to the sand.Results show that the cohesion of saline sand results from a combination of salt and water.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crust thickness for the linear sand dunes.There is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moisture content and relativ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The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of dewatered sand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wet sand with the same original moisture content.Our result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nd transport of highly saline soil in the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SHOLD SHEAR velocity SALINE SAND barchan DUNE linear DUNE crust thickness MOISTURE content Qaida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军怀 拓飞 +2 位作者 齐海波 南维鸽 董治宝 《河南科学》 2019年第1期78-85,共8页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交错带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神木市、榆阳区和横山区樟子松林下7个土层深度(0~200 cm)的土壤,分别对其养分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养分整体水平低,土壤有机质、...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交错带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神木市、榆阳区和横山区樟子松林下7个土层深度(0~200 cm)的土壤,分别对其养分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养分整体水平低,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3、1.76 g/kg及59.98、19.28、0.97、36.15、0.25 mg/kg,土壤pH呈碱性.由于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土壤养分含量在区域上和剖面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粒度之间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大多数养分因子含量与细沙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沙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林土壤肥力质量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粒度 空间异质性 樟子松林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大空间仓库喷淋系统设计探讨
10
作者 杨俊槐 《福建建设科技》 2023年第3期102-104,共3页
本文分析了某高大空间仓库喷淋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系统确定、喷头选择、喷头安装、管网管径计算等。结果表明:当仓库使用情况不明、净空高度未超过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喷淋系统,并建议采用ESFR喷头;设计中应避免各类障碍物对喷头洒水的影... 本文分析了某高大空间仓库喷淋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系统确定、喷头选择、喷头安装、管网管径计算等。结果表明:当仓库使用情况不明、净空高度未超过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喷淋系统,并建议采用ESFR喷头;设计中应避免各类障碍物对喷头洒水的影响;喷淋管径应经水力计算和造价分析综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大空间 仓储建筑 ESFR喷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不同海拔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2
11
作者 范义姣 田伟东 +7 位作者 杨军怀 王树源 陈梓炫 马亚鹏 陆浩 高福元 贾佳 夏敦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4-1253,共10页
新疆天山地区是中亚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气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天山地区不同海拔的3个黄土剖面,结合磁学参数、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含量,探讨该区域地形对粉尘堆积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末次冰消期以... 新疆天山地区是中亚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气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天山地区不同海拔的3个黄土剖面,结合磁学参数、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含量,探讨该区域地形对粉尘堆积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结果表明:1)在天山北麓,磁化率、粒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变化指示海拔相对较高的黄土沉积对湿润气候环境更加敏感;2)伊犁盆地由于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其黄土沉积磁化率高于天山北麓,体现了地形因素的重要作用;3)新疆天山地区海拔较高的黄土沉积响应轨道和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各指标均指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在亚轨道尺度上尤其是中晚全新世,湿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黄土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磁化率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杨军怀 夏敦胜 +5 位作者 高福元 王树源 陈梓炫 贾佳 杨胜利 凌智永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63-877,共15页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内广泛发育着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黄土沉积和现代风沙沉积,蕴含着风成过程和环境演化的丰富信息。从风成沉积分布特征、堆积年代、沉积物特征、物源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以及风沙活动历史等方面综述了近些...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内广泛发育着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黄土沉积和现代风沙沉积,蕴含着风成过程和环境演化的丰富信息。从风成沉积分布特征、堆积年代、沉积物特征、物源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以及风沙活动历史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的主要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黄土主要发育于河流阶地及部分山体顶部,多形成于末次冰盛期以后且主要发育于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约14 ka BP)以来,而风沙沉积集中发育于河流宽谷段,堆积时间相对较短。沉积物颗粒以机械搬运和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尽管沉积物理化性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化,但仍存在明显的局地特征,与附近地表堆积物联系密切。在风成背景下,黄土的近源成因得到了普遍认可,河谷底部地表松散物质是风成沉积发育的主要物源。风沙活动演变较为复杂,除大区域气候变化外,局地环境也是影响风沙活动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未来应加强研究区风成沉积物理化性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以及粉尘释放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风成沙 古气候 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沉积物粒度和微形态特征空间分异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铮瑶 董治宝 +6 位作者 萨日娜 杨军怀 陈国祥 刘永林 罗万银 杨转玲 肖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5-953,共9页
为了探讨巴丹吉林沙漠风沙沉积物特征分异规律,采用野外实地采集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沙漠边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微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整体以细沙为主,中沙与极细沙次之;从局部上看,东南部以中沙为主,北部... 为了探讨巴丹吉林沙漠风沙沉积物特征分异规律,采用野外实地采集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沙漠边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微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整体以细沙为主,中沙与极细沙次之;从局部上看,东南部以中沙为主,北部以粉沙黏土为主,西部地区以粗沙和极粗沙为主,与主导风向(西风和西北风)的分选作用一致。(2)北部和南部分别受河流和山脉影响,平均粒径较小,其余地区无明显差异。分选性在东南部最佳。粒度参数关系表明分选性在南部地区随着粒径变小而变好,偏度值随粒径变小而降低,峰度值随粒径变小而变宽,而在其他地区并没有明显的规律。(3)石英沙颗粒形态多为长形和圆形。整体磨圆度适中,其中西北部磨圆度最好,西南部和南部磨圆度最差。表面特征标志以干旱风成环境下的机械沉积作用的坑状为主,西北和东南部出现大量硅质球和硅质鳞片表明除机械沉积作用外,还具备化学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沉积物 粒度 微形态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中部风成沙的组成与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国祥 董治宝 +4 位作者 崔徐甲 肖巍强 李露露 杨军怀 石唯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3-483,共11页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部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沉积物粒度、元素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和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均以细沙和中沙为主,流动沙丘沙的分选性较好,而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分选性较差,沙丘在频繁强烈的风沙活动环境...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部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沉积物粒度、元素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和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均以细沙和中沙为主,流动沙丘沙的分选性较好,而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分选性较差,沙丘在频繁强烈的风沙活动环境下跃移搬运,且搬运方式一定,搬运动力稳定。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UCC)相比,常量元素SiO_2和Na_2O富集,其余均亏损,而微量元素中,Co富集明显。沙丘沙物质CIA值与上部陆壳平均值接近,表明沙丘经历了低等的化学风化。流动沙丘和固定-半固定沙丘颗粒磨圆度普遍较差,大多呈现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外形,真正圆状外形较少。风成环境的典型标志碟形撞击坑占比很大,推断毛乌素沙地中部气候相对干燥,机械作用占主导地位,化学风化作用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 沉积物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毛乌素沙地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河谷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被引量:8
15
作者 田伟东 杨军怀 +2 位作者 王树源 马兴悦 夏敦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雅鲁藏布江(雅江)河谷是青藏高原南部风成沉积物的典型分布区。通过对雅江河谷的沙丘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河谷风沙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沙丘沉积物粒度以细砂和中砂组分为主,其次为... 雅鲁藏布江(雅江)河谷是青藏高原南部风成沉积物的典型分布区。通过对雅江河谷的沙丘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河谷风沙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沙丘沉积物粒度以细砂和中砂组分为主,其次为极细砂、黏土-中粉砂、粗砂和粗粉砂组分。分选较差至中等,偏度为正偏至极正偏,峰态介于正态至很尖锐。2)沙丘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参数在流域尺度上并无统一的空间变化规律,但在雅江上游和中游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风沙过程是造成这种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水沙过程并不是影响雅江河谷沙丘粒度变化的主要原因。3)雅江河谷沙丘沉积物具有相似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主要由跃移质和蠕移质组成,悬移组分含量低,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沉积和湖泊沉积,共同指示河岸和河漫滩沉积物是雅江风成沙丘的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粒度 物源 沉积环境 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南部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军怀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宋绍鹏 肖南 刘生权 孟小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822,共8页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下土壤粒度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榆阳区和神木市樟子松人工林0~200cm土层为对象,测定土壤粒度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毛乌素东南缘樟子松人工...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下土壤粒度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榆阳区和神木市樟子松人工林0~200cm土层为对象,测定土壤粒度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毛乌素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为细砂(34.73%~44.57%)和中砂(40.63%~50.28%),粗粉砂含量(0.27%~1.34%)最低。(2)平均粒度介于细砂和中砂(1.81~2.20Φ),分选系数较好至中等(0.63~0.76),偏度近对称至正偏(0.03~0.13),峰度中等(0.94~1.07)。(3)空间上,0~200cm土层平均粒径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且差异显著,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在0~60cm内无规律,60~200cm土层有规律,即自东北向西南分选变差、细粒物质增加、粒度频率曲线变窄,但变化不显著。深度上,各参数无统一变化规律,但0~30cm土层比30~60cm平均粒径小,分选变差,细粒物质增加,粒度频率曲线变窄。(4)樟子松林和土壤间的相互作用在0~30cm较其他深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 粒度
原文传递
库鲁克沙漠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军怀 董治宝 +3 位作者 刘铮瑶 李超 陈国祥 石唯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库鲁克沙漠位于塔里木河下游以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该沙漠的风沙地貌及其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鲁克沙漠风能环境属于低至中等;合成输沙势方向为西南至西南偏西方向;方... 库鲁克沙漠位于塔里木河下游以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该沙漠的风沙地貌及其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鲁克沙漠风能环境属于低至中等;合成输沙势方向为西南至西南偏西方向;方向变率属于中等。具有风积和风蚀两种地貌类型,风积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沙地、灌丛沙丘、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风蚀地貌类型主要为雅丹。沙漠西部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为西南偏西方向,与当地合成风向大体一致。沙丘移动速率为9.5~37.8 m·a^-1,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取决于当地风况、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等因素,与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沙丘的形成发育及其移动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这种复杂性塑造了丰富的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区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风沙地貌 沙丘地貌学 沙丘移动 库鲁克沙漠
原文传递
广东省东海岛海岸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形态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淼彦 董治宝 +5 位作者 黄日辉 刘铮瑶 肖南 杨军怀 陈国祥 朱春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海岸草丛沙堆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海岸地区,然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探讨海岸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的相关机制,采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东海岛的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的形态、空间位置及... 海岸草丛沙堆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海岸地区,然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探讨海岸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的相关机制,采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东海岛的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的形态、空间位置及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沙堆呈锥形或蝌蚪形,沙堆长轴\,短轴和高度协同增长,迎风坡坡长对沙堆高度的影响突出,而背风坡坡长则对长轴的贡献更大;老鼠艻植被覆盖面积直接影响沙堆形态和沙堆体积。(2)沙堆发育于最大高潮线以上,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其沉积物主要来自邻近海滩。(3)合成输沙方向与沙堆长轴的走向基本一致,表明草丛沙堆沉积物主要受向岸风的控制。(4)草丛沙堆与海岸前丘的沉积物粒度特征高度一致,表明风沙流借草丛沙堆为"跳板",不断向内陆输送,并可通过草丛沙堆相互拼接继而形成海岸前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丛沙堆 形态特征 风沙沉积 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东海岛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树枝状沙丘沉积物粒度和微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春鸣 董治宝 +3 位作者 刘铮瑶 肖南 杨军怀 冯淼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8,共10页
树枝状沙丘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独特的沙丘地貌类型。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树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树枝状沙丘以中砂为主,其次是细砂和粗砂;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粒径越小,分选系数... 树枝状沙丘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独特的沙丘地貌类型。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树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树枝状沙丘以中砂为主,其次是细砂和粗砂;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粒径越小,分选系数越好;沉积环境以河流湖泊环境为主;石英颗粒形态以圆形和长形为主,磨圆度适中,碟形坑分布广泛,同时伴有硅沉淀现象,表明沉积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同时还伴有化学作用。(2)整体上,粗砂和极粗砂含量西部最多,细砂含量南部最多,受风力分选作用的影响明显。西部的分选较其他区域好,东部分选较差;西部磨圆度最好,南部磨圆度最差。坡顶的中砂含量最多,迎风坡丘间地粗砂含量高于背风坡丘间地;迎风坡坡脚的细砂和中砂含量远远高于背风坡坡脚;沙丘的两翼部位粒级占比相对一致。(3)粒度和微形态特征都表明树枝状沙丘沉积物特征主要受风力分选作用的影响,同时受物源和植被的影响,共同揭示出河流湖泊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树枝状沙丘 粒度 微形态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主要灌木的种群数量动态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春鸣 董治宝 +3 位作者 刘铮瑶 肖南 杨军怀 冯淼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37,共9页
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是认识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前提。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的样地调查,分析了固沙灌木的年龄结构,建立了3种沙丘上固沙灌木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 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是认识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前提。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的样地调查,分析了固沙灌木的年龄结构,建立了3种沙丘上固沙灌木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固沙灌木的存活个体数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固定沙丘上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退化,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呈现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稳定;(2)半固定沙丘上白梭梭呈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均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退化状态;(3)流动沙丘上沙拐枣呈现Ⅲ型存活曲线,种群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白梭梭呈现出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油蒿呈现出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不稳定的退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种群数量动态 生命表 存活曲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