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颖异 刘涵宇 +7 位作者 张琦 李向阳 刘剑剑 刘伟超 王兴 任成杰 杨改河 韩新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0-1950,共11页
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机制和化学稳定性研究较少。为探明次生林演替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次生白桦林(演替初期),山杨辽东栎混交林(演替中期)和辽东栎林(演替后期)为研究对象... 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机制和化学稳定性研究较少。为探明次生林演替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稳定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次生白桦林(演替初期),山杨辽东栎混交林(演替中期)和辽东栎林(演替后期)为研究对象,分析演替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RI)测定活性(AC)和非活性(IC)有机碳化学组成,以(IC/AC)作为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各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以演替后期的中等粒径团聚体为最高(37.63 g/kg)。土壤团聚体AC中多糖体有机碳含量最高(55.87%),而IC中芳香族有机碳含量最高(94.45%),演替过程中IC与AC总体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后增。IC/AC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演替后期微团聚体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最强达到了3.95。微团聚体含量(WM)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一起,显著促进了团聚体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P<0.05)。综上,次生林演替有利于促进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以及有机碳化学稳定,其中微团聚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化学组成 次生林演替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RI)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珺 李豪 +4 位作者 马青 冯永忠 杨改河 周琳慧 田昱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4,共12页
【目的】分析汾河流域临汾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掌握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汾河流域中游临汾市为研究区,基于1990-2020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 【目的】分析汾河流域临汾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掌握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汾河流域中游临汾市为研究区,基于1990-2020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计算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类型级别和景观级别),探讨近30年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临汾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草地和林地次之。从土地面积变化来看,1990-2020年,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面积均增长,其余土地类型面积均减少;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以及草地转为耕地和林地为主。景观类型级别方面,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平均大小(AREA_MN)和斑块结合度(COHESION)均较高;景观级别方面,随着时间的延长,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总体均增加,边缘面积分维指数(PAFRAC)和蔓延度指数(CONTAG)均减少。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自然因素是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结论】1990-2020年,临汾市的土地利用面积与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探明了影响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耕地受各驱动因素的影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豆长期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孔德杰 朱金霞 +4 位作者 任成杰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刘娜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0-200,共11页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麦豆轮作 土壤 碳氮组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对长期麦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孔德杰 李娜 +5 位作者 任成杰 王维钰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刘娜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9-740,共12页
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 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中氮素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土高于下层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含量及铵态氮层化比、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层化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与不施肥相比,优化施肥促进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提升,而常规施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下降。试验连续运行9a后,施肥导致土壤pH和水分含量下降,对小麦、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大豆平均增产50.20%、45.29%。麦豆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优化施肥在基本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麦豆轮作 氮组分含量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关中地区麦玉复种体系土壤氨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吕宏菲 马星霞 +5 位作者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李娜 谢呈辉 许宏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522,共10页
农业氨减排是雾霾治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农田肥料施用造成的氨排放是农业氨排放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下土壤氨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为减少农业氨排放和控制雾霾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6月—2019年... 农业氨减排是雾霾治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农田肥料施用造成的氨排放是农业氨排放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下土壤氨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为减少农业氨排放和控制雾霾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陕西关中杨凌地区,对土壤氨排放、0~40 cm土壤无机氮以及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方式,设不还田(S0)、半量还田(S0.5)和全量还田(S1)3个水平;副区为施肥,设不施肥(F0)、减量施肥(F0.8)、常规施肥(F1)3个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施肥及两者互作对夏玉米季土壤氨累积排放量(C)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季土壤氨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整个麦玉复种体系的氨累积排放量为1.31~19.26 kg·hm^-2,占施肥量的2.17%~4.69%,各处理之间表现为:S0F1>S0.5F1>S1F1>S0F0.8>S0.5F0.8>S1F0.8>S1F0>S0.5F0>S0F0。在不施肥情况下,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氨累积排放量,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还田处理显著减少土壤氨累积排放量和氨损失率,秸秆全量还田和半量还田之间的氨排放无明显差异。其中S1F0.8和S0.5F0.8处理在整个复种体系中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分别较S0F0.8处理(11.62 kg·hm^-2)减排38.64%和37.35%。相比于只施氮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减少土壤中无机氮,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6.23%~20.20%,冬小麦产量16.60%~28.17%。通过PCA分析发现,S1F0.8和S0.5F0.8处理是减排增产的最优组合。综合考虑土壤氨排放和作物产量,长期秸秆还田配减量施肥处理,能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排放,可在关中地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复种 氨排放 产量 减量施氮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高德新 张伟 +5 位作者 任成杰 戴银月 乔文静 陈正兴 杨改河 韩新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22-3630,共9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交互作用,以延安庙咀沟流域恢复20—40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地和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 为揭示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交互作用,以延安庙咀沟流域恢复20—40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地和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地植物叶片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20a到40a的恢复过程中,3种植被叶片C含量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P含量显著升高,而刺槐、柠条叶片N和P含量则显著降低。刺槐、柠条及草地土壤C、N、P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比耕地分别增加了70%—349%、27%—202%、13%—62%(P<0.05),其中刺槐的增幅最大。从增速来看,刺槐和柠条林土壤表层C、N增速表现为前期(0—20a)大于后期(20—40a),而草地则相反。在20—40a的恢复过程中,刺槐、柠条叶片C∶N、C∶P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C∶P、N∶P则显著降低。恢复过程中,土壤C∶P在刺槐和草地中显著增加,而土壤N∶P仅在草地中显著增加,土壤C∶N则没有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C和土壤C、N、P显著正相关,叶片N、P和土壤N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土壤N∶P显著正相关,叶片P、C∶P与土壤C、N增速显著相关,表明叶片P可以指示土壤C、N增速的变化,而N∶P可以将植物和土壤联系起来。植被恢复过程中,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及增速均发生显著变化,且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变化的趋势在刺槐、柠条和草地中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恢复 土壤 叶片 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碳库对两年增温增雨的响应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兴 钟泽坤 +4 位作者 王佳懿 简俊楠 杨改河 任成杰 韩新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3-534,共12页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及其交互作用(WP50%)下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碳库组分的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增雨显著增加了植被丰富度指数,而增温和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植被丰富度指数。(2)增雨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酸解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在两个取样年均显著高于对照;增温增雨处理则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分配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各个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增温增雨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敏感指数在气候变化处理下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暖湿化的气候背景下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和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显著提高,有助于碳库良性发展,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撂荒草地 有机碳组分 碳库稳定性 敏感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堰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强艳芳 房珊琪 +5 位作者 杨珺 王彦东 席建超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3-180,共8页
对十堰市各县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十堰市寻求更好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十堰市为典型区域,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法,根据1999-2014年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系统分析比较了中线... 对十堰市各县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十堰市寻求更好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十堰市为典型区域,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法,根据1999-2014年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系统分析比较了中线水源地十堰市各县市的产业结构演变对其环境效应的影响。各县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一产业占比较少,其环境影响等级分别为:丹江口市2004年之前小于2.5,2004年之后逐渐超过2.5并不断增大;郧西县整体较弱;其他各县在2009年之前为较弱,之后中等。十堰市产业结构演变同生态环境变化有较大关系,各县市产业结构演替进程与ISE指数变化相对应,且第二产业占比对环境负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产业结构调整 环境质量 十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NaOH预处理小麦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楠 薛胜荣 +1 位作者 杨改河 王晓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54,共11页
[目的]研究NaOH及其与超声联合预处理对小麦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0%,3%,6% NaOH单独(分别命名为CK,3%,6%处理)或其联合250 W超声波15 min(分别命名为CK+,3%+,6%+处理)预处理小麦秸秆,用扫描电镜观察小麦秸秆表... [目的]研究NaOH及其与超声联合预处理对小麦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0%,3%,6% NaOH单独(分别命名为CK,3%,6%处理)或其联合250 W超声波15 min(分别命名为CK+,3%+,6%+处理)预处理小麦秸秆,用扫描电镜观察小麦秸秆表层结构的变化,之后将预处理的小麦秸秆与猪粪按照2∶1,1∶1,1∶2比例(质量比)进行混合发酵,测定小麦秸秆与猪粪不同配比下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pH、碱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的变化.[结果]经NaOH单独预处理或其与超声波联合预处理后,小麦秸秆表面结构均受到了明显破坏.从发酵开始,各处理的日产气量均在第3天左右达到第1次峰值,在第8天左右下降到最低值;随着水解酸化的进行,各处理的日产气量又出现第2次高峰,但出现高峰时间差异较大.在NaOH单独预处理组或其与超声波联合处理组中,当小麦秸秆与猪粪按照2∶1,1∶1比例混合时,随NaOH含量的增加,累积产气量均呈增大趋势;当小麦秸秆与猪粪按照1∶2比例混合时,NaOH单独预处理组中CK组累积产气量最大,而联合预处理组中3%+处理累积产气量最大.预处理小麦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效果依赖于两者混合比例.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当小麦秸秆与猪粪配比分别为2∶1,1∶1和1∶2时,NaOH单独预处理的pH分别为5.6~7.7,5.6~7.6,5.7~7.7,NaOH与超声波联合预处理的pH分别为5.7~7.9,5.6~7.6,5.7~7.7,可见NaOH单独预处理及其与超声波联合预处理的pH并无明显差异.当小麦秸秆与猪粪按照2∶1比例混合时,碱度增加速率最快,并在整个发酵期内总体较高,其次是1∶1配比组,1∶2配比组最低.在发酵过程前期VFA质量浓度变动幅度较大,发酵后期VFA质量浓度变动幅度较小.总体上各预处理小麦秸秆与猪粪配比为1∶1时的VFA质量浓度与1∶2配比组接近,但是高于2∶1配比组.超声单独预处理可提升产气效果,但相比NaOH单独处理,超声与NaOH联合预处理并不具有增强产气效果的协同作用.[结论]经6% NaOH预处理后小麦秸秆与猪粪按照2∶1比例混合后,可获得良好的产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小麦秸秆 混合预处理 猪粪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条件下添加磁铁粉对麦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冉薛伶 曾瑞媛 +5 位作者 王燕子 王彦博 王晓娇 任成杰 杨改河 任广鑫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47-155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添加量磁铁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厌氧发酵体系的影响,在发酵底物含固率为8%,麦秆为发酵原料,不同温度(20℃、25℃、30℃、35℃)下,向发酵瓶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磁铁粉(0、2、4、6、8 g/L),分析厌氧发酵过程中pH、碱度、甲烷... 为探究不同添加量磁铁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厌氧发酵体系的影响,在发酵底物含固率为8%,麦秆为发酵原料,不同温度(20℃、25℃、30℃、35℃)下,向发酵瓶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磁铁粉(0、2、4、6、8 g/L),分析厌氧发酵过程中pH、碱度、甲烷产量、脱氢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适量磁铁粉添加可以促进发酵系统的启动、增强系统稳定性,促进发酵产气。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为该试验最关键影响因子。动力学参数比较得出,麦秆在20℃、25℃、30℃和35℃进行厌氧发酵时,磁铁粉添加量分别为8、6、4、2 g/L可以使体系获得最好的发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 磁铁粉 中温厌氧发酵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吸附剂对鸡粪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瑞媛 冉薛伶 +5 位作者 王彦博 王晓娇 冯永忠 韩新辉 杨改河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73,共9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nZVI)2种吸附剂对鸡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以寻求适宜的吸附剂及其添加量。【方法】采用中温(35±1)℃恒温批次试验,以鸡粪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对照...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nZVI)2种吸附剂对鸡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以寻求适宜的吸附剂及其添加量。【方法】采用中温(35±1)℃恒温批次试验,以鸡粪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对照),2.5%,5%,7.5%和10%)的生物炭和不同质量分数(0%(对照),0.25%,0.5%,0.75%和1%)的nZVI,探索添加生物炭和nZVI对鸡粪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动态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后,鸡粪厌氧发酵累积沼气产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总体不断增加;试验结束时,添加生物炭各处理的累积沼气产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添加5%生物炭处理的累积沼气产量最高,达到21532 mL。添加nZVI后,累积沼气产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束时,未添加nZVI的累积沼气产量最高,达到11101 mL。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平均沼气产量呈单峰变化趋势,其中添加5%生物炭处理的平均沼气产量最高,达到414 mL/d;随着nZVI添加量的增加,平均沼气产量呈先降后增再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甲烷含量,而添加nZVI的各处理仅1%nZVI才能显著提高甲烷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添加生物炭后pH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添加nZVI后pH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添加生物炭和nZVI的各处理后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均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氨态氮质量浓度发酵初期快速增加,之后总体呈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的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的产气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添加5%生物炭的处理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产沼气效率最高;而添加nZVI的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产气效率均降低。【结论】添加生物炭对鸡粪厌氧发酵有促进作用,在以250 g干鸡粪为发酵原料、发酵总体积700 mL、发酵温度(35±1)℃的条件下,当生物炭添加量为15.32 g时,累积沼气产量最高为21844.75 mL;添加nZVI对鸡粪厌氧发酵产沼气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纳米零价铁 鸡粪 厌氧发酵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ponses of plant community to the linkages in plant-soil C:N:P stoichiometry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abandoned farmlands,China 被引量:6
12
作者 LIU Weichao FU Shuyue +6 位作者 YAN Shengji REN Chengjie WU Shaojun DENG Jian LI Boyong HAN Xinhui yang gai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Succession is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of ecology;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vegrou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underground soil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om... Succession is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of ecology;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vegrou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underground soil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y,plant-soil C:N:P stoichiomet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after the abandonment of farmlands for 0,10,20,30,40 and 50 a in China,2016.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was most diverse in the farmlands after secondary succession for 20 and 50 a.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slightly decreased after secondary succession for 30 a,but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farmland(31.21%-139.10%and 24.24%-121.21%,respectively).Moreover,C:N ratios of soil and microb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abandoned farmlands,explaining 35.70%of the total variation.Particularly,soil C:N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Shannon-Wiener index.This study provides the evidence of synchronous evolution between plant community and soil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and C:N ratio is an important linkage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ratio soil NUTRIENT PLANT community restoration LOESS HILLY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ompetition on spatial patterns of oak fores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
13
作者 KANG Di DENG Jian +4 位作者 QIN Xiaowei HAO Fei GUO Shujuan HAN Xinhui yang gai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Reforestation or natural forest regeneration is an alternative measure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in degraded land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dynamics and the spa... Reforestation or natural forest regeneration is an alternative measure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in degraded land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dynamic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orest regeneration remains inadequate. Two oak forest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ompetitions(intraspecies and interspecies) during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The intraspecies and interspecies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tree diameters at breast height were analyzed at multiple scales by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univariate and bivariate O-ring statistics. Our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lf-corre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tensity were relatively high between oak and pine tree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 of oak forests due to their clumped distributions of heavy seeds. Birch trees had a lower competition in comparison to oak trees although birch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refore, asymmetric competition of oak trees was most likely to have led to their edge dispersal and their success in replacing the pioneer species. Asymmetric competition means that larger individuals obtained a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share of the resources and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smaller individuals. Kriging interpo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tendency towards homogenization caused by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during the succession of oak forest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etition was the driving factor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ak forests on the C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forest regeneration COMPETITION spatial pattern oak for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oil C,N and P Stoichiometry on Soil Organic C Fractions After Afforestation 被引量:3
14
作者 ZHAO Fazhu ZHANG Lu +6 位作者 SUN Jiao REN Chengjie HAN Xinhui yang gaihe PANG Guowei BAI Hongying WANG Ju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05-713,共9页
Afforestation is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oil organic C(SOC) dynamics and soil element cycling.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N:P stoichiometry and SOC fractions,soil C:N:P stoichiom... Afforestation is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oil organic C(SOC) dynamics and soil element cycling.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N:P stoichiometry and SOC fractions,soil C:N:P stoichiometry distributions at 0–200 cm soil depth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ents of SOC fractions were evaluated in 9 typical land-use system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The contents of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particulate organic C(>53,53–2 000,and>2 000 μm),labile organic C,microbial biomass C,and dissolved organic C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nd were higher in afforested soil than in slope cropland soil.Compared with the slope cropland,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fluenced soil C:N,C:P,and N:P ratios,especially when C:P and N:P ratio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Moreover,SOC fractions at the 0–10 and 10–40 cm depths we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by soil C:P ratio,whereas those at the 40–100 and 100–200 cm soil depth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P<0.05) by soil N:P ratio.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SOC fractions are largely driven by soil C:P and N:P ratio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after affor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C labile ORGANIC C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 MICROBIAL biomass C PARTICULATE ORGANIC 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