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巷道围岩裂隙注浆加固浆液扩散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肖同强 余子豪 +1 位作者 李怀珍 许磊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目的为了解决深部巷道围岩裂隙注浆加固难题,方法采用现场矿压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结果研究得到深部巷道围岩破坏特征:深部巷道呈现“顶、帮、底”全断面大变形现象,围岩破坏深度显著增加;深部巷道围岩由浅至深形成裂隙发育区、裂隙... 目的为了解决深部巷道围岩裂隙注浆加固难题,方法采用现场矿压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结果研究得到深部巷道围岩破坏特征:深部巷道呈现“顶、帮、底”全断面大变形现象,围岩破坏深度显著增加;深部巷道围岩由浅至深形成裂隙发育区、裂隙扩展区和原生裂隙区,其中裂隙扩展区裂隙较小,注入难度较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裂隙特征、注浆压力、浆液水灰比等因素对浆液扩散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裂隙开度对浆液扩散半径影响显著,而裂隙粗糙度的影响较小;对于裂隙开度较大的裂隙发育区,采用常规注浆压力;对于裂隙扩展区,裂隙开度较小(小于0.10 mm),应采用高于10 MPa的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与注浆压力、水灰比呈正比,但对于深部微围岩裂隙而言,注浆压力存在临界点,不应盲目增大注浆压力,选取水灰比时,应综合考虑浆液扩散半径和浆液析水效应。结论对于注浆工程而言,选取浆液配比及注浆压力时,应考虑巷道开挖后围岩裂隙开度的发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围岩裂隙 注浆加固 浆液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瓦斯强动压巷道切顶卸压机制及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同强 任勇辉 +4 位作者 神文龙 贾义雪 许磊 刘发义 代晓亮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40,共15页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结果表明:6.0m粉砂岩是上覆岩层亚关键层,弧形三角块破断导致厚硬岩层共同运动,致使侧向支承压力及其影响范围增大,造成邻空巷道严重变形;切顶卸压效果与切顶高度、切顶角度密切相关,只有当切顶高度达到关键层顶部时,才能有效降低邻空巷道变形量,超过关键层高度后,效果提升不再明显;当切顶角度为0°时,岩块传递的侧向支承压力最小,切顶角度由0°增加至1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呈轻微上升趋势,由10°增加至2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大幅增大。基于切顶关键技术参数及顶板瓦斯抽放钻孔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预留超前安全距离+留设抽放钻孔保护距离+封孔长度差异化+瓦斯监测与安全保障”爆破切顶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控制了邻空巷道变形量,保证了顶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围岩控制 覆岩运动 切顶卸压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拉条件下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怀珍 肖同强 陈翔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85,共7页
为研究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基于锚杆、锚固剂复合体与围岩孔壁间三阶段线性函数剪切滑移模型,采用载荷传递法开展理论分析,推导出弹性阶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公式。结果表明,张拉承载条件下界面剪应力极大值出现在锚... 为研究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基于锚杆、锚固剂复合体与围岩孔壁间三阶段线性函数剪切滑移模型,采用载荷传递法开展理论分析,推导出弹性阶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公式。结果表明,张拉承载条件下界面剪应力极大值出现在锚固段外端口且沿锚固长度方向呈单调递减规律分布。当锚固段长度较小时(≤0.3 m),界面剪应力可近似认为是均匀分布的。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锚固段外端口最大剪应力值逐渐降低,界面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适当增加锚固长度可以整体降低锚固段界面剪应力大小,一定程度避免锚固始端界面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而发生滑移滑脱失效。采用FLAC3D软件开展锚杆、锚固剂实体单元数值计算,验证了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沿锚固长度呈递减分布的规律,发现剪应力在锚固段始端前1/3位置递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拉承载 锚固剂-围岩界面 剪切滑移模型 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程式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思想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许磊 相峥 +4 位作者 郭帅 肖同强 刘洪林 洪紫杰 武精科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8,共11页
针对编程式数值模拟需反复输入命令和参数、辅助运算和操作量大、费时耗力等问题,以龙泉煤矿切顶卸压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探讨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内涵以及使用FLAC3D 5.0和3DEC 5.2软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把模拟过程分... 针对编程式数值模拟需反复输入命令和参数、辅助运算和操作量大、费时耗力等问题,以龙泉煤矿切顶卸压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探讨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内涵以及使用FLAC3D 5.0和3DEC 5.2软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把模拟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如建模模块、边界固定模块、本构关系赋参模块、开挖工作面模块、开挖巷道模块、切顶卸压模块、锚杆(索)布置模块、图片提取模块、监测点布置模块、监测数据提取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等,各个子模块作为“黑箱”独立运行,可相互组合和嵌套;子模块内部关系明确,外部接口标准,可移植和二次开发,实现跨模型建模时的“搭积木”式调用;模块化数值模拟建模方法用最少的参数表示最多的变量,可极大提高修改模型和参数研究的效率,实现修改一个参数,生成一个模型,改变一系列参数,得到一系列图表,运行过程无人值守,任务结束自动关机;模块的“黑箱”化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从长远看,模块化建模思想和方法可为参数对比研究和跨模型开发提供“一站式服务”,节约广大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思想 模块化建模 模块化编程 3DEC FLAC3D 沿空掘巷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小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同强 《科教文汇》 2018年第11期4-6,共3页
13年的大学扩招致使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大班上课"的弊病逐渐凸显,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下滑。随着专业教师队伍的逐渐充足,"小班上课"成为部分专业的必然选择。针对高校"小班上课"的教学特点,本文提出了小班... 13年的大学扩招致使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大班上课"的弊病逐渐凸显,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下滑。随着专业教师队伍的逐渐充足,"小班上课"成为部分专业的必然选择。针对高校"小班上课"的教学特点,本文提出了小班上课"6+3+1"教学新模式,该教学模式由"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课堂问答"三个模块组成,该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通过将过程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提高了成绩评价的有效性,可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小班上课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s for a coal roadway in a deep tectonic region 被引量:17
6
作者 xiao tongqiang Wang Xiangyu Zhang Zhig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s in a coal roadway in a deep tectonic regi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control mechanism were studied. With su...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s in a coal roadway in a deep tectonic regi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control mechanism were studied. With such methods a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plastic zone in the surrounding rocks was analyzed.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coal roadways in deep tectonic areas were revealed: under high tectonic stress, two sides will slide along the roof or floor; while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two sides will extend along the roof or floor,leading to more seriou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the corner of two sides and the bolt supporting the corners is readily cut off by the shear force or tension force. Aimed at controlling the large slippage de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 seriou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the corners of the two sides and massive bolt breakage, a ‘‘controlling and yielding coupling support'' control technology is proposed. Firstly, bolts which do not pass through the bedding plane should be used in the corners of the roadway, allowing the two sides to have some degree of slid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yielding'' support, and which avoid breakage of the bolts in the corner. After yielding support, bolts in the corner of the roadway and which pass through the bedding plane should be used to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coal in the corner. ‘‘Controlling and yielding coupling support''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stability of deep coal roadwa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stress Coal roadway Bedding plane Controlling Yielding coupling sup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ilure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rock surrounding a roadway in complex stress conditions 被引量:8
7
作者 Yu Yang Bai Jianbiao +3 位作者 Chen Ke Wang Xiangyu xiao tongqiang Chen Yo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301-306,共6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pporting three downhill coal structures in the Yongan Coal Mine of Shanxi Jincheng, we studied the regular development of stress and plastic zo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of rock 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pporting three downhill coal structures in the Yongan Coal Mine of Shanxi Jincheng, we studied the regular development of stress and plastic zo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of rock surrounding roadway groups after a period of roadway driving, mining one side as well as mining both sides, we used FLAC 3D for our numer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Field test were carried out, where we reveale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roadways and its coal pillars in complex stress conditions. We proposed a roadway stability control technology using backwall grouting with high-water rapid hardening material and combined support with bolt and cable anchoring after mining both sides. Our field practices showed that deformation of rock surrounding roadways can be controlled with this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h sides miningNumerical simulation FLAC3D Grouting reinforcementSupport paramet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强动压巷道底鼓控制机理及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肖同强 王泽源 +3 位作者 刘发义 代晓亮 赵帅 余子豪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6-676,共11页
在深部强烈采动应力作用下,巷道底板变形控制难度极大。针对深部巷道底鼓控制难题,以1103盘区大巷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深部强动压巷道底鼓控制机理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围岩强度低、... 在深部强烈采动应力作用下,巷道底板变形控制难度极大。针对深部巷道底鼓控制难题,以1103盘区大巷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深部强动压巷道底鼓控制机理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围岩强度低、采动应力高、支护⁃围岩关系不耦合是造成底鼓的主要原因,巷道底角出现大面积塑性破坏,底角是底板控制的关键部位;提出以“适度卸压”和“强化支护”为核心的底鼓控制技术,即采用“底角开槽”适度卸压与“卸压槽浇筑强化、锚索束强力支护、分层高效注浆和强韧筑层封闭硬化”多层次耦合加固技术,形成与底板应力及变形相适应的多层次卸固耦合强力承载结构,有效控制底板的变形和破坏;确定底板卸固耦合控制技术参数,并在深部强动压巷道底鼓治理中得到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鼓 卸压与强化 高效注浆 锚索束支护
原文传递
深部巷道钻孔卸压围岩弱化变形特征与蠕变控制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猛 郑冬杰 +3 位作者 王襄禹 肖同强 神文龙 宋子枫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7-445,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分析了深部钻孔卸压巷道围岩蠕变规律,指出巷道卸压后蠕变随卸压程度的增加而加大,揭示了卸压巷道围岩弱化变形特征:卸压钻孔闭合后,失去了转移围岩应力及补偿变形的能力,巷道尤其是卸压部位... 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分析了深部钻孔卸压巷道围岩蠕变规律,指出巷道卸压后蠕变随卸压程度的增加而加大,揭示了卸压巷道围岩弱化变形特征:卸压钻孔闭合后,失去了转移围岩应力及补偿变形的能力,巷道尤其是卸压部位围岩破碎程度的增加缩短了稳速蠕变时间,围岩加速蠕变将诱发巷道整体变形加剧,不利于巷道稳定。指出合理的二次支护是控制卸压巷道蠕变的有效手段,分析了二次支护时机、锚注强度及范围对卸压巷道的蠕变控制效果,提出了深部钻孔卸压巷道围岩蠕变控制对策,确定了二次支护时机、支护强度等关键参数,设计了巷道加固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巷道蠕变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钻孔卸压 强度弱化 变形特征 蠕变控制
原文传递
切近位关键层卸压沿空掘巷关键参数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磊 李明伟 +3 位作者 郭亮 肖同强 刘洪林 DAVIDE Elmo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以马家岩煤矿40103回风巷(沿空掘巷)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研究切顶卸压沿空掘巷关键参数等问题。结果表明:关键层位于4~8倍采高范围时为近位关键层,位于4~8倍采高范围外时为远位关键层;掘进期间在块体A(悬臂结... 以马家岩煤矿40103回风巷(沿空掘巷)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研究切顶卸压沿空掘巷关键参数等问题。结果表明:关键层位于4~8倍采高范围时为近位关键层,位于4~8倍采高范围外时为远位关键层;掘进期间在块体A(悬臂结构)下完成;切角垂直于顶板时卸压效果最好,有利于岩块C_(i)的滑落,但倒梯形切顶结构更有利于超前巷道顶板稳定,选取75°为切顶角度;切顶长度越深卸压效果越好,超过关键层后,再增加切长,支承压力继续降低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通过对比切顶(切长20 m,角度75°)与不切顶条件下不同煤柱宽度支承压力,可发现:实体煤侧支承压力依然呈“单峰”状分布,大煤柱(>10 m)上支承压力呈非对称“马鞍”状分布,小煤柱(<10 m)支承压力呈“钟形”分布,切顶可降低支承压力峰值,但不改变其位置。炮孔间距不大于爆破裂隙损伤半径的2倍,可根据现场及时调整。最终确定护巷煤柱宽度8 m,切顶长度20 m,角度75°,炮孔间距1.0 m,支护方案为锚杆+金属网+钢带+锚索补强联合支护。掘进期间两帮相对位移量156 mm,顶板下沉量186 mm,底鼓量101 mm;10 d左右实现自稳;回采期间两帮相对最大移近速度42 mm/d,顶板最大下沉速度47 mm/d,底鼓最大速度63 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近位关键层 切顶卸压 小煤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