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1
作者 陈靓 张悦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草原文物》 2024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的女性土葬个体进行了颅面部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该颅骨以东亚类型因素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北亚类型的因素。此外,对属于高世忠骨骼的火葬个体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M7人骨的考察,结合碑石志文所蕴含的信息,折射出北宋边地汉人与党项人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小庙 人骨 高世忠 火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万城遗址出土人骨颅面测量性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东月 吕正 +2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陈靓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6-825,共10页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所在,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七个朝代共575年。其所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一直是人群往来、交融之地。本文参照《人体测量手册》所列方法对统万城遗址出土人骨...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所在,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七个朝代共575年。其所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一直是人群往来、交融之地。本文参照《人体测量手册》所列方法对统万城遗址出土人骨进行颅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统万城遗址出土颅骨是以亚洲蒙古人种为主体,在形态上既存在古人种类型的差异,又表现出多种古人种类型融合的特点,另外还有个体表现出少量欧罗巴人群的性状。统万城遗址居民颅面特征的多态性与融合性,和古代人群演化的历时性特点相吻合,与统万城历史上频繁的人群往来相关,欧罗巴人种因素可能来自粟特人的影响。男女两性居民的主体构成可能有不同来源,随着政治权力主体变化,农人与牧人所占比重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万城遗址 人骨 颅面形态 古人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统万城西城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2011~2012年统万城西城遗址,共出土动物种类10种,均为家养哺乳动物。从出土动物的种类来看,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马、驴、牛、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不远处有沙漠分布的自然景观。从人们对动物的利用情况来看,该遗址农业... 2011~2012年统万城西城遗址,共出土动物种类10种,均为家养哺乳动物。从出土动物的种类来看,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马、驴、牛、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不远处有沙漠分布的自然景观。从人们对动物的利用情况来看,该遗址农业相对滞后,而以饲养家畜的畜牧业为主,这和其所处的农牧交错带及明长城外缘特殊地理位置相吻合。统万城人赖依生存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兽类中的羊和黄牛。饲养羊除了获取肉食资源外,开发其副产品羊皮、羊毛和奶也是古人饲养羊的另一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 统万城西城遗址 大夏 动物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复原研究
4
作者 任羽楠 邢福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9,共19页
本文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开展复原研究,以出土建筑遗迹与遗物为中心,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并参考唐代高等级建筑遗址、图像等相关史料,复原出朝元阁建筑群在盛唐始建时期的完整形制,从而对遗址呈现的建筑等级秩序与特殊... 本文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开展复原研究,以出土建筑遗迹与遗物为中心,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并参考唐代高等级建筑遗址、图像等相关史料,复原出朝元阁建筑群在盛唐始建时期的完整形制,从而对遗址呈现的建筑等级秩序与特殊构架形式取得了深入认识。复原结果表明,朝元阁利用多个建筑单体的等级对比与构架组合,成功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山地楼阁建筑群,为遗址价值的科学阐释提供了建筑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清宫 朝元阁 唐代离宫 木构楼阁 遗址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sand dunes and sand shifts along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Mu Us Desert since the Ming Dynasty 被引量:6
5
作者 DENG Hui SHU ShiGuang +1 位作者 SONG YuQin xing fula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22期3128-3138,共11页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wo segments of the Ming Great Walls,Dabian and Erbian,and their associated barracks and forts as geographical references. Based on a detailed scrutiny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Ming and Q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wo segments of the Ming Great Walls,Dabian and Erbian,and their associated barracks and forts as geographical references. Based on a detailed scrutiny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on field surveys,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and dunes and sand shifts of the Mu Us Deser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carefully reconstructed. A comparison of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and dunes and sand shifts of the Mu Us Desert in Ming and Qing with the modern boundary revealed i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clearly shows th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dunes and shifts in the Mu us Desert has expanded only in a few areas and on a small scale. In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Changle Fort,along the direction of annually prevailing winds,sand drifts have pene-trated through the Jialu River valley into the loess region and have formed a sand strip of 32 km long and 3 km wide. To the east of Qingping Fort,sand drifts penetrated toward the eastern loess region through the Luhe River valley and have formed another sand strip of 8 km long and 2 km wide. Gener-ally speaking,though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is area since the Ming Dynasty,the Mu Us Desert has not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oward the southeast or southwest. The sand-loess boundary in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Mu Us Desert has been almost unchanged since the Mi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长城 地理位置 兵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