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n the Burqin River Basin of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1
作者 xie yida WANG Feiteng LIU Shuangshu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1365-1379,共15页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table isotopes in surface water is essential for interpre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the water samples of river water,groundwat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table isotopes in surface water is essential for interpre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the water samples of river water,groundwater,and reservoir water in the Burqin River Basin of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in 2021,and characterized th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via instrumental analytics and modeling.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oxygen and hydrogen(δ18O andδ2H,respectively)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δ18O andδ2H among different water bodies.Higherδ18O andδ2H values were mainly found in river water,while groundwater and reservoir water had lower isotope ratios.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showed differentδ18O-δ2H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implying that 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are controlled by evaporative enrichment and multi-source recharge processes.The evaporative enrichment experienced by reservoir water was less significant and largely influenced by topography,recharge sources,local moisture cycling,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Higher deuterium excess(d-excess)value of 14.34‰for river water probably represented the isotopic signature of combined contributions from direct precipitation,snow and glacial meltwater,and groundwater recharge.The average annual d-excess values of groundwater(10.60‰)and reservoir water(11.49‰)were similar to the value of global precipitation(10.00‰).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limatic information reflected in the month-by-month variations in stable isotopes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bodies stable isotopes deuterium excess(d-excess)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model Burqin River Basin Altay Mounta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工程国际研究发展态势及现状——以冰川保护为例
2
作者 谢宜达 孙平安然 +1 位作者 王飞腾 赵鹏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52-64,共13页
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备选方案,旨在控制全球变暖速率,抵消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发文量、国际合作、高频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地球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地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 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备选方案,旨在控制全球变暖速率,抵消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发文量、国际合作、高频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地球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地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中美英等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现阶段的地球工程研究主要停留在模型模拟及评估阶段,大部分研究缺乏实测和分析数据,且地球工程方法技术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威胁。太阳辐射管理技术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存在潜在威胁,而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的问题主要是其可能的意外环境后果,以及对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此外,冰川地球工程正逐渐成为冰冻圈学科和全球变化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已借助地球工程原理,在极地冰盖和少数山地冰川开展应用研究,但大多是数值模拟和方案设计,少数进行了实地试验。在未来,地球工程研究重点依赖于针对实验工作的资金技术支持,以期改进建模和为技术分析提供实测和理论基础数据,促使地球工程脱离现有的模型模拟阶段,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发展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结合我国能源转型战略,有可能基于国际跨学科合作开发和部署以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工程 发展态势 冰川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工干预措施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研究——以达古冰川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宜达 王飞腾 +1 位作者 黄仕海 赵灿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78-1887,共10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提高中国适应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人工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研究。具体是在2020年8月5日—10月17日,以达古17号冰川为研究标靶,进行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即在冰川表面覆盖光热阻隔物——土工织物,并在试验期间,观测了试验区域与非试验区域的冰川消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内,试验区的冰川消融速率为0.011m w.e.·d^(-1),非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为0.017m w.e.·d^(-1),试验区冰川消融速率明显低于非试验区;500m^(2)的土工织物使达古冰川试验区域减少了204m^(3) w.e.的冰川消融,使得总消融量减少了34%;覆盖光热阻隔物虽能有效减缓冰川消融过程,但受成本、环境及人力等因素制约,仅可以向西北部小冰川或冰川旅游景点推广。本次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应对冰川消融工程措施方面的空白,为以后进行工程类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控制性试验来验证其在未来更大的时空尺度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古冰川 人工干预 土工织物 覆盖 冰川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通痹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谢贻达 彭学文 《广西中医药》 2021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当归通痹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观察当归通痹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当归通痹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LKS、WOMAC、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KS、ADL评分均显著提高,WOMAC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LKS、WOMAC、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10、IL-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0、IL-6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TNF-α、IL-10、IL-6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1%,高于对照组的88.06%(P<0.05)。结论:当归通痹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KOA,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关节炎症反应,减轻膝关节障碍,恢复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通痹汤 复方倍他米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
5
作者 谢贻达 彭学文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效果及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负压吸引联合纱布外敷治疗,实验组给...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效果及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负压吸引联合纱布外敷治疗,实验组给予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面瘢痕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植皮存活率、痛觉/触觉恢复时间、血管化周期、治疗费用、住院时间、随访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创面瘢痕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创面愈合时间、痛觉/触觉恢复时间、血管化周期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植皮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皮片破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5.00%,较对照组患者20.00%、30.00%显著降低(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植皮失败,促进创面愈合,且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臭氧大自血疗法 慢性难愈合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