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下产量提升优势品种分析
1
作者 刘奕 闫振华 +7 位作者 鲁镇胜 杨鹏辉 郭栋 明博 高尚 谢瑞芝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种业》 2025年第3期64-68,76,共6页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是当前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滴灌水肥调控等技术综合施策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在新的管理技术下对玉米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耐密性要求,实现密植增产。2023年分别于河南省漯河市、商丘市、鹤壁...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是当前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滴灌水肥调控等技术综合施策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在新的管理技术下对玉米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耐密性要求,实现密植增产。2023年分别于河南省漯河市、商丘市、鹤壁市和安阳市4个试验点选用36个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开展联网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和农户种植技术两个模式下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4个试验点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相比农户种植技术,亩穗数显著提升59.92%,单产显著提高55.97%,不同品种产量提升幅度具有差异,品种的最高产量提升幅度最高为123.67%,产量达到1047.35kg/667m2。品种熟期与增产幅度无显著关系。品种穗粒重与增产幅度极显著负相关,在新技术模式下,中穗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单产提升幅度,但更高单产水平需要更高的单穗粒重。今后选育适应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新品种需要在单穗粒重上作出权衡。以上结果为推广应用新型高产技术,筛选适宜品种和今后品种选育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产提升 产量 密植精准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籽粒脱水特性及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4 位作者 高尚 谢瑞芝 侯鹏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78-1889,共12页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支持。【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累计选用22个供试玉米品种,统一授粉。2015年自授粉后26 d开始至11月14日止、2016年自授粉后11 d开始至10月17日止,连续测定籽粒含水率(MC)、含水量(M)、干重(DW)与鲜重(FW)的动态变化,建立这些指标与授粉后积温(T)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明确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并结合籽粒脱水、灌浆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结果】玉米籽粒含水率、含水量、干重及鲜重的动态变化与授粉后积温均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2个参试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符合Logistic Power模型。授粉后,参试品种含水率降至28%需要积温1 126—1 646℃·d,平均1 357℃·d;含水率降至25%需要积温1 218—1 810℃·d,平均1 480℃·d。综合分析籽粒干物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籽粒含水率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籽粒建成至线性灌浆期结束为止,干物质的快速积累是含水率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第二阶段自线性灌浆期结束至籽粒收获,含水率下降的主导因素转化为籽粒水分的持续散失。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灌浆期天数、积温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在2015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及总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建立的Logistic Power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稳定性。籽粒含水率的变化由籽粒灌浆和籽粒脱水两个关键因素分阶段主导,评价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不仅要注意籽粒灌浆特性和熟期,还要关注籽粒脱水特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灌浆 籽粒脱水 籽粒含水率 LOGISTIC Pow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3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55-1867,共13页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当前主推的2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按苞叶、籽粒、穗轴和穗柄等部位将穗部性状分为41个指标参数,于2015—2016年进行连续观测,并与衡量籽粒脱水快慢的5个参数(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1个穗部指标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部分指标与籽粒脱水特征密切相关。苞叶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苞叶长度/果穗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果穗夹角与籽粒总脱水速率显著正相关;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与籽粒生理成熟期、收获期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总脱水速率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果穗长度/行粒数"与籽粒生理成熟前、后和总脱水速率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理成熟期百粒干重与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穗部其他性状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黄淮海区域现有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较大,苞叶短、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低、果穗夹角大、穗粒数少、籽粒小等穗部特征有利于籽粒脱水,可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脱水 苞叶 籽粒 穗轴 穗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粒收推动玉米生产方式转型 被引量:51
5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1 位作者 谢瑞芝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2-1844,共3页
玉米机械粒收是利用联合收获机摘穗、脱粒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由于减少了果穗储运、晾晒、脱粒等作业环节,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可降低晾晒、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烂与损失,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玉米生产... 玉米机械粒收是利用联合收获机摘穗、脱粒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由于减少了果穗储运、晾晒、脱粒等作业环节,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可降低晾晒、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烂与损失,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玉米生产转方式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机械收获 玉米生产 生产方式 联合收获机 收获方式 劳动强度 人力成本 脱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夏玉米机械化粒收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克如 李璐璐 +10 位作者 鲁镇胜 高尚 王浥州 黄兆福 谢瑞芝 明博 侯鹏 薛军 张镇涛 侯梁宇 李少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共7页
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械粒收质量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该研究选择黄淮海夏玉米区2013-2019年机械粒收技术联合试验示范的1250组测试样本进行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等粒收质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机械粒收时籽粒... 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械粒收质量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该研究选择黄淮海夏玉米区2013-2019年机械粒收技术联合试验示范的1250组测试样本进行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等粒收质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机械粒收时籽粒含水率平均为27.38%,破碎率平均为9.29%,杂质率平均为1.68%,损失率平均为3.28%,籽粒含水率和破碎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不同年份收获质量看,2018、2019年收获籽粒平均含水率下降至25.45%和25.05%,平均破碎率下降至9.07%和7.88%,虽仍然高出国家玉米机械收获规定的破碎率标准(≤5%)的要求,但收获质量已发生明显改善。破碎率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破碎率最低时籽粒含水率为21.08%。因此,破碎率高仍然是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制约机械粒收的主要原因。针对黄淮海夏播区热量资源梯度分布差异较大,玉米收获季节窗口期短的特点,选择早熟、脱水快的品种,进行品种脱水与区域气候资源配置,进一步降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规范宜机械粒收栽培技术以及收获机操作规程是破解黄淮海夏玉米粒收质量差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作物 夏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品种 热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适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11 位作者 王延波 赵海岩 沈玉忠 蔡丹丹 肖万欣 姜文野 黄兆福 翟立超 李璐璐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102,共6页
为推动机械粒收技术在东北玉米产区的推广,于2013-2017年在辽宁中部的铁岭、新民、沈北新区和海城开展了10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对73个参试品种135个品次测试表明:(1)玉米子粒含水率随收获时间的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 为推动机械粒收技术在东北玉米产区的推广,于2013-2017年在辽宁中部的铁岭、新民、沈北新区和海城开展了10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对73个参试品种135个品次测试表明:(1)玉米子粒含水率随收获时间的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辽宁中部地区,在9月27日至10月22日期间收获,有92个品次子粒含水率≤25%,占68.1%;在10月20-22日收获,有93.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低于25%,处于适宜机械粒收的子粒含水率范围;(2)按产量水平和子粒含水率双向平均法作图分析表明,在2个以上点次稳定表现出产量高于平均值、含水率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迪卡159、德育919、农华205、丰垦139、东单6531和中科玉505,建议作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而产量高但含水率高的品种翔玉998可作为搭配品种;(3)推荐品种产量与当地生产参照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相当,但子粒含水率较郑单958低1.7~7.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 玉米 品种 机械粒收 子粒含水率 产量
原文传递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10 位作者 王延波 赵海岩 沈玉忠 蔡丹丹 肖万欣 姜文野 黄兆福 翟立超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67,共6页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地区 玉米 机械粒收 子粒含水率 倒伏倒折 产量损失
原文传递
北疆玉米密植高产宜粒收品种筛选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少昆 张万旭 +13 位作者 王克如 俞万兵 陈永生 韩冬生 杨小霞 刘朝巍 张国强 王浥州 柳枫贺 陈江鲁 杨京京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68,共7页
筛选耐密植、产量潜力大、脱水快、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是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的关键。在密植栽培条件下,2012-2017年在北疆昌吉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和伊宁县3地开展了15个点次、133个品种/组合267个品次的品种/组合筛选试... 筛选耐密植、产量潜力大、脱水快、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是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的关键。在密植栽培条件下,2012-2017年在北疆昌吉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和伊宁县3地开展了15个点次、133个品种/组合267个品次的品种/组合筛选试验,收获时采取机械粒收测产方式,测试收获质量、子粒含水率和单产,并按子粒含水率和产量水平2个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作图进行品种分类。试验结果表明:(1)267个样本收获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5.20%,略高于国家标准(GB/T 21961—2008)规定的5%水平;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均值分别为0.67%和0.92%,低于国家标准3%和5%的要求;(2)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4.65%,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61),子粒含水率高是造成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两者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0.0346x2-1.443x+18.998(R2=0.3799,n=267)拟合,当子粒含水率为20.9%时,破碎率最低;(3)筛选出子粒含水率低、单产水平高的品种华美1号、晋单73、金9913、MC670、增玉1317和豫单9953,推荐为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适宜品种;早熟、脱水快、但产量水平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KX9384、KWS5383、登海1786、泽玉501和郑单528,推荐在热量资源偏少的地区种植,或作为热量资源适合地区的搭配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玉米 机械粒收 品种 筛选
原文传递
玉米子粒脱水研究与机械粒收对策 被引量:12
10
作者 明博 王克如 +2 位作者 谢瑞芝 侯鹏 李少昆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1,共5页
我国玉米产区跨度大、生态类型和种植模式多样、品种繁多,多数地区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是限制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有关玉米子粒脱水过程的研究文献,认为:玉米子粒脱水包括生理脱水... 我国玉米产区跨度大、生态类型和种植模式多样、品种繁多,多数地区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是限制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有关玉米子粒脱水过程的研究文献,认为:玉米子粒脱水包括生理脱水和自然脱水两个阶段,各阶段脱水速率的主控影响因素不同,使得区域间、品种间和年际间子粒脱水特征差异显著;当前影响玉米子粒脱水动态的遗传基础及生理生态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对机械粒收技术措施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形成支撑。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玉米机械粒收工作发展的建议:加强早熟、子粒脱水快、耐破碎品种的选育;在黄淮海、东北、西北及西南四大玉米产区开展玉米子粒脱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生态联合试验,明确影响区域子粒脱水动态的主控生态因素和生理生态机制,寻找区域机械粒收技术突破口,以协调子粒成熟与降低含水率的关系为核心,充分利用区域热量资源,因地制宜,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收获期决策、栽培技术配套以及制定扶持政策等手段,推进机械粒收技术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区域差异 子粒脱水 生理生态机制
原文传递
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谢瑞芝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587-3591,共5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持续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12×10^(8) hm^(2),总产达到2.61×10^(8) t。然而,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LOBELL等[2]研究认为气温每升...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持续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12×10^(8) hm^(2),总产达到2.61×10^(8) t。然而,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LOBELL等[2]研究认为气温每升高1℃作物产量减少10%,过去数十年全球增温对全球玉米生产造成了约3.8%的减产影响[3]。气候变化使气候因子超过“波动阈值”(如高温、低温、暴雨、干旱事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未来气候变化(RCP8.5)情景下,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以及东北春播玉米区平均减产预期会达到16%—25%,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极大挑战。为了准确评估未来发展对全球气候以及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国家设立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集合全国优势科研单位,针对关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玉米产量形成过程对多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以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效应与适应性栽培途径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研究和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形成过程 春播玉米 玉米区 不同种植模式 玉米生产 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科研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质量调查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少昆 张万旭 +13 位作者 王克如 韩冬生 杨小霞 陈永生 俞万兵 刘朝巍 张国强 柳枫贺 陈江鲁 杨京京 李璐璐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131,共5页
北疆是我国玉米机械粒收率最高的区域,为了解北疆玉米大田粒收质量现状,2012-2017年在新疆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伊宁县和温泉县等地农户田块调查了机械粒收质量,共获得269组样本,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6.38%,高于5%的国家标... 北疆是我国玉米机械粒收率最高的区域,为了解北疆玉米大田粒收质量现状,2012-2017年在新疆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伊宁县和温泉县等地农户田块调查了机械粒收质量,共获得269组样本,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6.38%,高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1-2008)]要求;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均值分别为0.41%和0.96%,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要求,子粒破碎率高是当前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玉米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3.3%,其与破碎率呈显著相关,可用二次函数y=0.0263x^2-1.0433x+15.867(R^2=0.108,n=269)拟合。(3)在子粒含水率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子粒破碎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新引M751子粒破碎率明显低于KWS2564,而KX3564介于两者之间。(4)筛选早熟、脱水快、耐破碎品种,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可以有效改善机械粒收质量,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子粒含水率
原文传递
玉米生长后期倒伏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3
作者 薛军 王克如 +5 位作者 谢瑞芝 勾玲 张旺锋 明博 侯鹏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5-1854,共10页
倒伏是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生产中玉米一般在生理成熟期收获,前人关于倒伏研究也多集中在生育前期茎秆发育过程或者是生理成熟前的某一阶段,而对生理成熟后倒伏研究较少。玉米机械粒收一般在生理成熟后2—4周进行,倒伏将会... 倒伏是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生产中玉米一般在生理成熟期收获,前人关于倒伏研究也多集中在生育前期茎秆发育过程或者是生理成熟前的某一阶段,而对生理成熟后倒伏研究较少。玉米机械粒收一般在生理成熟后2—4周进行,倒伏将会增加机械粒收过程中的产量损失,降低籽粒品质,使收获难度加大,收获效率以及玉米种植效益明显降低,成为制约玉米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机械粒收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从玉米生育后期植株的衰老生理及其影响因素角度进行综述,提出增强玉米后期抗倒伏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分析表明,玉米生育后期植株自然衰老将导致叶片、茎秆和根系活力下降,使茎秆含水量、可溶性糖、半纤维素及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降低,细胞壁变薄、细胞间缝隙变大;同时,茎秆和根系PAL、POD和PPO酶活性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茎腐病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降解寄主细胞,孢子迅速萌发形成菌丝并进入表皮细胞、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加速茎秆组织失水干缩过程,植株空心变软甚至腐烂,茎秆质量下降。而基于密植高产机械粒收技术需求的增密种植、田间站秆籽粒脱水会加速并延长玉米衰老进程,使茎秆质量和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生理成熟后的倒伏风险加大。为有效控制倒伏、加速我国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建议:(1)增强玉米生育后期茎秆衰老和倒伏的理论研究;(2)加强玉米抗倒种质创制,选育早熟、耐密植、籽粒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3)通过构建优质土壤耕层,集成宜机收品种、合理密植、肥水科学运筹、化学调控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创制高质量健康群体,提高生育后期茎秆的抗倒伏能力;(4)根据各地气候、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定降低玉米生育后期倒伏风险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秆衰老 倒伏 机械粒收 茎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品种熟期和籽粒脱水特性的机收粒玉米适宜播期与收获期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万旭 明博 +8 位作者 王克如 刘朝巍 侯鹏 陈江鲁 张国强 杨京京 车淑玲 谢瑞芝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90-1898,共9页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籽粒收获 籽粒含水率 适宜收获期 规模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薛军 李璐璐 +6 位作者 张万旭 王群 谢瑞芝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68-1877,共10页
【目的】明确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为提高玉米收获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置品种大区鉴选试验,对各品种进行分期收获,历次收获均以相同粒收机械与农机操作人员实施,同步调查玉米穗... 【目的】明确玉米穗轴机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为提高玉米收获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置品种大区鉴选试验,对各品种进行分期收获,历次收获均以相同粒收机械与农机操作人员实施,同步调查玉米穗轴形态、含水率、干物质积累、力学特征以及籽粒含水率、机收破碎率等指标,研究玉米生育后期穗轴机械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穗轴机械强度与籽粒破碎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期推迟,玉米籽粒和穗轴含水率逐渐降低,而穗轴8 cm和全长抗折断力及籽粒破碎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籽粒含水率低于20.1%时,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随穗轴抗折断力提高呈极显著的指数增加趋势;当籽粒含水率高于20.1%时,破碎率与穗轴全长抗折断力呈极显著的指数模型关系,与8 cm抗折断力的回归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穗轴抗折断力与穗轴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强度、干重、单位长度干重、单位体积干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轴单位长度干重对抗折断力的贡献最大。【结论】玉米穗轴机械强度是影响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的重要因素之一,生育后期穗轴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是影响穗轴机械强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轴 抗折断力 机械粒收 破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含水率与相关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浥州 张万旭 +8 位作者 王克如 肖春花 周先林 张园梦 翟娟 谢瑞芝 明博 侯鹏 李少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9-1427,共9页
采用大田试验,在新疆昌吉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5次,在新疆奇台以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4次,分析籽粒含水率、品种及地区差异对玉米机械收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地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含... 采用大田试验,在新疆昌吉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5次,在新疆奇台以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4次,分析籽粒含水率、品种及地区差异对玉米机械收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地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含水率与破碎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与杂质率符合指数关系。昌吉和奇台各次收获满足损失率国家标准≤5%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90.0%和87.5%,满足杂质率国家标准≤3%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80.7%和87.5%,表明损失率和杂质率不是限制两地玉米机械粒收发展的主要因素。昌吉和奇台适宜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分别为15.4%~20.0%与12.3%~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含水率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破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典型生态区机械收获现状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银巧 徐文娟 +5 位作者 王克如 柴宗文 谢瑞芝 候鹏 明博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64-1972,共9页
为了认识和了解我国目前玉米主要生态区机械收获现状及影响农户采用机械收获行为的因素,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推行玉米机械收粒技术、提高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围绕玉米种植生态区(东北、... 为了认识和了解我国目前玉米主要生态区机械收获现状及影响农户采用机械收获行为的因素,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推行玉米机械收粒技术、提高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围绕玉米种植生态区(东北、西北、黄淮海)、玉米种植水平和规模、玉米生产者的角色人群(农户、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不同生态区玉米机械收获情况和农户对机械收获的认识和了解,探究其内在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的采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玉米产区机收比例最高,农户采用率高达83.11%以上;黄淮海的河南次之,平均为54.72%,东北的吉林最低,平均为21.51%。新疆兵团、黑龙江垦区部分农场的玉米收获以机械收粒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种植规模大(6.67 hm2以上),机械收粒售卖更为方便、成本投入也低,因此被大规模采用。黑龙江垦区部分农场(友谊农场)、黑龙江省和河南省玉米收获以机械收穗、晾干后脱粒为主,该类地区,品种、机具、烘干、售卖条件配套明显不足,收获快捷、方便存放是农户选择机械收穗的主要原因。吉林等人工收获较多的地区,普遍存在种植规模较小、地块零散、农户传统观念意识强、不易接受新事物;机收采用者仅限于家庭经济水平较高、有固定职业、有副业收入或农机具的农户;地块规模小、种植效益低、家庭经济水平低是导致其机收采用率低的主要原因。综上,耕地经营规模和效益是玉米机械收获技术推行的关键,政府、科研单位、企业需因地制宜加强协作,从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和观念上给予扶助引导,逐步提高我国玉米的机收效率和全程机械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收获 机械收粒 机械收穗 农户认知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春玉米覆膜、滴灌技术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万晓菊 张国强 +5 位作者 王克如 谢瑞芝 沈东萍 陈江鲁 刘朝巍 李少昆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了明确覆膜和滴灌对北疆密植玉米产量、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新疆奇台农场设置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溉方式开展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玉米产量... 为了明确覆膜和滴灌对北疆密植玉米产量、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新疆奇台农场设置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溉方式开展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玉米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均表现为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露地沟灌。2017年,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6.8%、27.8%和16.8%;2018年,在600mm灌溉量下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1.7%、22.4%和11.1%;在900mm灌溉量下,各处理产量比露地沟灌分别提高了20.7%、14.2%和7.3%。2017-2018年,滴灌处理的IWUE比沟灌提高16.9%~22.1%,经济效益提高了24.5%~35.3%;覆膜处理的IWUE比露地提高了7.8%~11.3%,经济效益提高了7.3%~13.0%。因此,在干旱灌溉区域密植结合膜下滴灌技术有利于获得高的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膜下滴灌是使得该区域春玉米高产、高效的最佳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春玉米 产量 灌溉水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脱水的积温需求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兆福 李璐璐 +7 位作者 侯梁宇 高尚 明博 谢瑞芝 侯鹏 王克如 薛军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0-691,共12页
【目的】机械粒收背景下,明确不同种植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适宜收获期的积温需求,以期为各种植区选育适宜粒收品种,合理安排农事作业和提高机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4—2018年,在西北灌溉春玉米、北方春玉... 【目的】机械粒收背景下,明确不同种植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适宜收获期的积温需求,以期为各种植区选育适宜粒收品种,合理安排农事作业和提高机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4—2018年,在西北灌溉春玉米、北方春玉米和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典型试验点,选用141个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系统观测了籽粒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含水率25%、20%的积温需求。【结果】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期籽含水率不同,黄淮海夏玉米区参试品种的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均值为28.5%,西北灌溉春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分别为29.9%、29.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以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积温和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为指标,运用双向平均法将参试品种划分为积温需求少含水率高(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高(II)、积温需求少含水率低(II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低(IV)4种类型。对于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春播来说,可以选择III、IV类型品种,但是IV类型品种需要预留足够的积温来进行田间站秆脱水。对于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的夏玉米,III类型品种能够较好协调小麦和玉米的生产调配,充分利用可供籽粒脱水的积温的余量。【结论】由于区域间玉米脱水期间热量条件的不同,玉米籽粒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的天数均表现为西北灌溉春玉米区长于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通过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积温类型品种、科学制定收获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和提高收获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理成熟期 籽粒含水率 站秆脱水 积温需求 机械粒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扬黄灌区玉米子粒脱水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红燕 王永宏 +7 位作者 赵如浪 张文杰 明博 谢瑞芝 王克如 李璐璐 高尚 李少昆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9-153,共5页
利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18个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动态测试数据,构建了不同品种子粒含水率与授粉后活动积温的关系模型,以2014-2016年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引黄灌区)和吴忠市同心县(扬黄灌区)两地11点次的玉米子粒含水率实测数据进行模型校... 利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18个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动态测试数据,构建了不同品种子粒含水率与授粉后活动积温的关系模型,以2014-2016年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引黄灌区)和吴忠市同心县(扬黄灌区)两地11点次的玉米子粒含水率实测数据进行模型校验的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相符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2=0.8397)。结合2008-2017年永宁县和同心县气象数据,模拟了供试玉米品种达到适宜机械粒收的目标子粒含水率日期,分析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实行机械粒收的可行性,为当地推广玉米机械粒收、优选适宜机械粒收的优良品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引黄灌区 扬黄灌区 玉米 机械粒收 子粒脱水 积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