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axial stress on rockburst in deep tunnels: insight from model experiment
1
作者 YAN Yaofeng xia yuanyou +4 位作者 HUANG Jian LIN Manqing LIU Xiqi YAN Minjia ZHANG Hong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3536-3551,共16页
Frequent rockburst disasters in deep-buried engineering projects severely impac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xial stress on rockburst in deep-buried tunnels, large-scale true triaxial rockburst experime... Frequent rockburst disasters in deep-buried engineering projects severely impac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xial stress on rockburst in deep-buried tunnels, large-scale true triaxial rockburs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four different axial stress ratio conditions (ηt, axial loading stress/vertical loading stress) using a self-developed true triaxial loading dev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loading before excavation". The influence of axial stress on the rockburst process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in deep tunnels was studi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al-time video monitoring, rockburst debris sieving, and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1) all four specimens subjected to different axial stress ratio loading conditions exhibited three stages of macroscopic failure: small particle ejection, flake spalling, and large fragment ejection. Ultimately, "V"-shaped notches appea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tunnel. (2) The failure stress, fragment volume, and fragment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rockburst specimens exhibited a clear two-stage failure characteristic with increasing axial stress ratio. In the lower axial stress ratio stage (ηt ≤ 0.7), the increase in the axial stress ratio enhances lateral confinement,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ngth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hibiting crack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and thus suppressing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In the higher axial stress ratio stage (ηt > 0.7), the increase in axial stress ratio makes the Poisson effec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ore pronounced, promoting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along the tunnel axis direction, thereby promoting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rock. (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coustic emission parameters (fracture properti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the lower axial stress ratio stage (ηt ≤ 0.7), an increase in the axial stress ratio leads to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hear fracture in rockburst damage. Conversely, in the higher axial stress ratio stage (ηt > 0.7), the increase in axial stress ratio gradually reduces the proportion of shear fracture in rockburst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BURST EXPERIMENTS Axial stress ratio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Fracture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的建设与思考
2
作者 王智德 江俐敏 +2 位作者 胡静 夏元友 谢全敏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5期142-148,共7页
岩石力学实验课是一门为补充岩石力学理论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为例,从该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 岩石力学实验课是一门为补充岩石力学理论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为例,从该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构建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验课程教学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课程教学后期建设需完善的几个要点。结果表明,该实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可行,建设成果能较好地应用于研究生课程的具体实践,能较好地提升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实验教学 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强度预测研究
3
作者 杨俊超 夏元友 +4 位作者 崔飞龙 李丽华 吴炯晖 陈晨 田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4-199,共6页
基于3D扫描和打印技术,制作了与混凝土灌注桩相同的界面混凝土试件,并进行了一系列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循环剪切试验。通过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循环剪切试验,揭示不同循环周期、循环幅值条件下界面强度的衰减规律。通过对循环幅值和法... 基于3D扫描和打印技术,制作了与混凝土灌注桩相同的界面混凝土试件,并进行了一系列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循环剪切试验。通过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循环剪切试验,揭示不同循环周期、循环幅值条件下界面强度的衰减规律。通过对循环幅值和法向压力幂函数拟合,对循环稳定后-土界面强度衰减系数进行表征,并结合黏土-混凝土界面峰值强度模型,提出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强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15次循环后,部分循环的剪切位移-剪切应力曲线近似重合;当循环幅值逐渐增大,剪切阶段与卸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线性趋势,每个循环圈内加载与卸载的斜率基本保持一致,类似“平行四边形”;不同工况的循环稳定后界面剪切峰值强度折减系数D_(τ)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可通过循环幅值A和法向应力σ的无量纲非线性回归分析,提出循环稳定后黏土-混凝土界面剪切峰值强度折减系数D_(τ)表征方法,其拟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剪切 界面强度 粗糙度 残余强度 峰值强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LE-DBSCAN-SMOTE数据处理的隧洞岩爆预测
4
作者 范成强 夏元友 +1 位作者 张宏伟 黄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48,共9页
为解决岩爆预测中预测指标关联以及原始数据存在离群点与数据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基于局部线性嵌入(LLE)-基于密度的带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BSCAN)-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MOTE)数据处理的岩爆预测方法。首先,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_(θ)、岩... 为解决岩爆预测中预测指标关联以及原始数据存在离群点与数据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基于局部线性嵌入(LLE)-基于密度的带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BSCAN)-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MOTE)数据处理的岩爆预测方法。首先,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_(θ)、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_(c)、岩石单轴抗拉强度σ_(t)、弹性应变能指数W_(et)、脆性系数σ_(c)/σ_(t)、应力系数σ_(θ)/σ_(c)和表征围岩应力梯度的应力集度值β构建岩爆预测指标体系;其次,采用LLE算法进行数据降维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交叉关联影响,引入DBSCAN算法去除数据离群点;然后,引入SMOTE技术进行数据平衡化;最后,分别采用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与梯度提升树(GBDT)算法构建3类岩爆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数据处理前后数据训练模型的预测精度,并通过江边水电站引水隧洞实测岩爆数据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预测指标由原始数据的7维降至4维,以及采用分级离群值处理后的3类算法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皆为同类模型中最高,江边水电站工程岩爆预测验证了数据处理后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基于原始岩爆数据建立的同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线性嵌入(LLE) 基于密度的带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BSCAN) 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MOTE) 数据处理 岩爆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应力作用下模型试件声发射-红外特征及岩爆孕育演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吝曼卿 高成程 +3 位作者 夏元友 张电吉 刘夕奇 梁晓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1,共11页
为研究不同梯度应力作用对岩体岩爆特性的影响及岩爆孕育的时空演化规律,借助YB-A型岩爆模拟试验装置对具有岩爆倾向性的模型试件进行梯度应力作用下的加卸载试验,利用高速摄像机、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AE)等监测手段,捕捉试件在加载作... 为研究不同梯度应力作用对岩体岩爆特性的影响及岩爆孕育的时空演化规律,借助YB-A型岩爆模拟试验装置对具有岩爆倾向性的模型试件进行梯度应力作用下的加卸载试验,利用高速摄像机、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AE)等监测手段,捕捉试件在加载作用下的AE变化特征及红外辐射特征,对模型试件加载过程中AE特征参数进行处理并对热像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与能量演化分析,分析梯度应力作用下模型岩爆孕育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试件受均布加载、低梯度加载与高梯度应力下的岩爆孕育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模型试件在梯度应力作用下的岩爆孕育过程中呈现出的AE特征、红外辐射时空演化特征与岩爆孕育发生过程具有良好的同步性,且其AE特征与红外辐射特征随应力梯度作用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模型加载应力梯度的增大,模型加载过程中能量累积段时间增加、耗散阶段时间变短、能量释放率变大,能量积累-耗散-释放各个阶段的差异是模型岩爆烈度随加载应力梯度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应力 红外监测 声发射 岩爆孕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布与梯度应力加载路径下岩爆破坏特征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夏元友 刘昌昊 +3 位作者 刘夕奇 吝曼卿 向红京 喻旭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155,共7页
为探究围岩切向应力集中过程中加载应力分布对岩爆特性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梯度与气液复合加载岩爆装置,对大尺寸类岩体模型进行均布与梯度应力加载路径下的岩爆模拟试验;从岩爆破坏现象、碎屑形态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对比分析均布与梯... 为探究围岩切向应力集中过程中加载应力分布对岩爆特性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制的梯度与气液复合加载岩爆装置,对大尺寸类岩体模型进行均布与梯度应力加载路径下的岩爆模拟试验;从岩爆破坏现象、碎屑形态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对比分析均布与梯度应力加载下的模型岩爆特征。结果表明:均布与梯度应力加载下的岩爆破坏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均布应力加载下,模型岩爆主要形成以张拉破坏为主的片状、板状碎屑,碎屑弹射距离较近,对应的岩爆烈度小;而梯度应力加载下,模型岩爆主要形成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块状碎屑,相对于均布应力加载,碎屑抛射距离更远,岩爆烈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布应力 梯度应力 应变型岩爆 气液复合 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预处理技术并考虑围岩应力梯度影响的隧洞岩爆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夏元友 张宏伟 +1 位作者 吝曼卿 阎要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87-1994,共8页
针对目前岩爆预测研究通常忽视岩爆数据集存在离群样本、缺失值与样本不平衡性问题以及围岩应力梯度的影响,提出一套完备的岩爆数据预处理流程,引入可间接表征围岩应力梯度的洞径指标,建立了隧洞岩爆多因素综合预测模型。在数据采集阶段... 针对目前岩爆预测研究通常忽视岩爆数据集存在离群样本、缺失值与样本不平衡性问题以及围岩应力梯度的影响,提出一套完备的岩爆数据预处理流程,引入可间接表征围岩应力梯度的洞径指标,建立了隧洞岩爆多因素综合预测模型。在数据采集阶段,考虑隧道与采场及隧洞群受力条件差异,从岩爆数据库中分离出隧洞岩爆样本共306例。在岩爆预测指标选取阶段,选取隧洞洞径D_(0)、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_(θmax)、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_(c)、岩石抗拉强度σ_(t)、弹性能变形指数W_(et)共5个指标。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针对缺失值,引入随机森林多重插补法(MI-RF)对岩爆样本进行补全;针对离群样本,引入最近邻(KNN)、孤立森林(IsolationForest)、局部异常因子(LOF)3种无监督算法综合评估岩爆数据集并剔除离群样本;针对样本不平衡,引入自适应综合过采样(ADASYN)算法扩容少数类样本。在模型验证阶段: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树(GBDT)、自适应提升树(AdaBoost)、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5类算法构建岩爆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预处理并考虑洞径指标的5类模型皆为同类算法模型中的最优;在不进行数据预处理的条件下,考虑洞径指标模型要优于不考虑洞径指标的同类算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岩爆预测 数据预处理 围岩应力梯度 洞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成绩评定分析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智德 夏元友 +3 位作者 祝文化 陈成 张磊 尹亚运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第4期158-16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标准,分析学院土力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缺陷,在以往专业实验基础上增设专业基础实验,修订实验成绩评定方案,探讨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管理方式,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标准,分析学院土力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缺陷,在以往专业实验基础上增设专业基础实验,修订实验成绩评定方案,探讨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管理方式,优化实验教学成绩评定体系。结果表明,基于实验课成绩评定的实验教学改革能较好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绩评定 土力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组合赋权的岩爆多维云模型预测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黄建 夏元友 吝曼卿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32,共7页
岩爆是地下开挖工程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烈度分级预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其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σθ/σ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σc/σt、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建立评价指标体... 岩爆是地下开挖工程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烈度分级预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其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σθ/σ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σc/σt、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改进熵权-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综合计算预测指标权重,结合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理论,将逆向云发生器算法用于确立多维云模型的3个数字特征,生成所有预测指标的多维云模型。用国内外48组典型岩爆实例数据检验本文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并与基于权重融合的云模型、一维正态云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岩爆预测有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爆预测 多维云模型 熵权 逆向云发生器算法 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位移信息融合的露天矿边坡动态预警方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巩 夏元友 +1 位作者 王智德 严敏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为有效利用露天矿边坡安全预警监测中的多测点信息,考虑边坡通常以位移监测为主,且随开采进程测点布设时间不同及坡高的动态变化特性,提出基于位移信息融合的露天矿边坡动态预警方法。首先,以监测剖面为单元,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各监... 为有效利用露天矿边坡安全预警监测中的多测点信息,考虑边坡通常以位移监测为主,且随开采进程测点布设时间不同及坡高的动态变化特性,提出基于位移信息融合的露天矿边坡动态预警方法。首先,以监测剖面为单元,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各监测剖面位移动态分级预警阈值;然后,采用联邦Kalman滤波融合同一监测剖面多测点位移监测信息,获得表达各监测剖面实时稳定状态的动态位移融合值;最后,通过比较监测剖面动态位移融合值和位移动态分级预警阈值,实时动态预警边坡各监测剖面的稳定性状态。重庆忠县某石灰岩露天矿边坡的监测预警应用表明:该预警方法不仅能充分利用多测点信息,实时分区安全预警边坡,而且可以预判边坡未来开挖过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 露天矿边坡 动态预警 数值模拟 位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固岩质边坡震后位移实时动态Newmark滑块位移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宇臻 夏元友 +1 位作者 王智德 严敏嘉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57-2063,共7页
Newmark滑块位移法在计算锚固岩质边坡震后位移时,一般假设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为定值,没有考虑在地震时程中因滑块下滑引起的锚索轴力实时动态变化对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基于拟静力模型,针对典型锚固岩质边坡,考虑锚索轴力实时... Newmark滑块位移法在计算锚固岩质边坡震后位移时,一般假设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为定值,没有考虑在地震时程中因滑块下滑引起的锚索轴力实时动态变化对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基于拟静力模型,针对典型锚固岩质边坡,考虑锚索轴力实时动态变化对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推导出锚固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锚索实时轴力、边坡实时屈服加速度系数和震后位移计算公式,提出了锚固岩质边坡震后位移计算的实时动态Newmark滑块位移法。结合算例分析表明:随着滑块位移的增加,锚索实时轴力和边坡实时屈服加速度系数会相应增大;实时动态Newmark滑块位移法较传统Newmark滑块位移法计算的震后位移要偏小,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会随着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提高而逐渐减小。实时动态Newmark滑块位移法弥补了传统Newmark滑块位移法未考虑锚索轴力实时动态变化影响的不足,可为地震作用下锚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锚固 Newmark滑块位移法 震后位移 实时动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多参数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锚固边坡抗震稳定性极限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夏元友 陈春舒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837,共9页
针对土体多参数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条件下的锚固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提出水平条分极限分析方法。通过水平条分将滑坡体离散为若干水平条分并视各条分内部为均质体,采用拆分法计算各水平条分的能量功率并求和代入能量方程中;根据条分各... 针对土体多参数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条件下的锚固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提出水平条分极限分析方法。通过水平条分将滑坡体离散为若干水平条分并视各条分内部为均质体,采用拆分法计算各水平条分的能量功率并求和代入能量方程中;根据条分各极角间的几何关系分析,选用2个极角参数作为寻优变量并采用遗传算法编程实现计算过程。基于算例分析,假设土体参数的非均质性为沿深度方向线性分布,在验证本文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边坡土体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参数变化对其抗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屈服加速度系数而言,土体黏聚力非均质性的影响敏感性较低,采用边坡高度范围土体黏聚力的平均值来代替其非均质分布进行简化计算是可行的,而内摩擦角和土体重度非均质性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递增特征,敏感性高,采用边坡高度范围平均值代替计算结果相差较大;土体各向异性系数对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递减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非均质各向异性边坡的抗震稳定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预应力锚索 极限分析上限法 非均质各向异性 屈服加速度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