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纤维增强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性能与损伤机制
1
作者 熊艳碧 刘晓辉 +5 位作者 程海勇 吴顺川 张京 刘伟铧 庹儒军 刘泽民 《工程科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8,共15页
为探究钢纤维(SF)对充填体的力学性能与损伤破坏机制的影响,以纤维增强尾砂胶结充填体(FR–CTB)为研究对象,研究SF掺量对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监测试件的全场应变,跟踪试件的裂纹发展,此外,从微观层面进一步... 为探究钢纤维(SF)对充填体的力学性能与损伤破坏机制的影响,以纤维增强尾砂胶结充填体(FR–CTB)为研究对象,研究SF掺量对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监测试件的全场应变,跟踪试件的裂纹发展,此外,从微观层面进一步研究了SF对充填体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随着SF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FR–CTB的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剪强度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SF掺量为20 kg·m^(-3)时增强效果最好,但是当超过20 kg·m^(-3)后增强效果显著降低.钢纤维的存在较大程度上约束了充填体裂隙的扩展,削弱裂隙尖端应力集中,有效阻止了裂纹的扩展,改善整个试件的变形.此外,添加钢纤维后,尾砂颗粒、纤维和水化产物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更致密的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由于SF与尾砂–水泥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SF的增强作用主要体现在桥接和拔出行为,水化产物的存在增加了SF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加了SF与水泥–尾砂基体之间的摩擦力来吸收外部载荷的能量,提高FR–CTB的力学性能.最后利用SPSS曲线估计建立各龄期充填体强度计算模型,模型精度较高,可对掺钢纤维充填体强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砂胶结充填体 钢纤维 力学性能 损伤演化 微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倾角预制结构面的深埋隧洞岩爆发生机制研究
2
作者 吴顺川 张侦锐 +3 位作者 韩龙强 程海勇 李武 傅鑫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共12页
为研究结构面倾角对深埋隧洞岩爆破坏机制的影响,选取云南某深部矿山的深部矿井灰岩,预制成含圆孔的立方体试件(100 mm×100 mm×100 mm,圆孔?=50 mm)模拟地下隧洞结构,利用预制裂隙模拟结构面,使用高速摄像系统监测不同试件的... 为研究结构面倾角对深埋隧洞岩爆破坏机制的影响,选取云南某深部矿山的深部矿井灰岩,预制成含圆孔的立方体试件(100 mm×100 mm×100 mm,圆孔?=50 mm)模拟地下隧洞结构,利用预制裂隙模拟结构面,使用高速摄像系统监测不同试件的岩爆孕育演化过程;利用PFC软件模拟了不同试样的压缩试验,分析了含不同倾角结构面隧洞的破坏模式和应力–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使围岩内部应力和能量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其附近岩体应力集中,使岩爆提前发生;结构面显著增强了岩爆烈度,灰岩中的围岩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剪切弹射。随结构面倾角的改变,围岩破坏程度发生变化;当结构面倾角为0°和180°时,围岩破坏程度较弱;当结构面倾角为90°时,隧洞围岩破坏最为严重;结构面倾角对圆形隧洞应力特征影响显著,根据试验数据构建了结构面倾角与圆形隧洞应力特征(σ_(αmax)/σ_(c))间的理论关系式。研究结果可为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防治与岩爆预测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结构面 岩爆 真三轴试验 破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Fly Ash Paste
3
作者 MA Shuzhao wu shunchuan +5 位作者 HUANG Mingqing CHENG Haiyong JIANG Guanzhao NIU Yonghui LIU Zemin SUN We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such as sodium hydroxide,calcium oxide and triethanolamine(TEA)are used to establish different activation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vating fly as...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such as sodium hydroxide,calcium oxide and triethanolamine(TEA)are used to establish different activation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vating fly ash paste.We conducted mechanical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and use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SEM)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microenvironments of the samples.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ly ash paste under different acti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NaOH content(1%-3%),the strength of the samp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hen the content exceeded 4%,the rate of increase in strength decreased.Based on the results,the optimal NaOH content was identified,which was about 4%.A good activation effect,especially for short-term activation(3-7 d),was achieved using TEA under high doping conditions.The activation effect was poor for long-term strength after 28 days.The CaO cont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gree of activation achieved.The maximum effect was exerted when the content of CaO was 2%.The virtual cement and concrete testing laboratory(VCCTL)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ydration process,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use of the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accelerated the formation of Ca(OH)_(2) in the system.The activators also corroded the surface of the fly ash particles,resulting in a pozzolanic reaction.The active substances in fly ash were released efficiently,and hydration was realized.The pores were filled with hydration products,and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d to form a new frame of paste filling that helped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fly ash p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te filling fly ash ACTIVATOR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MICROSTRUCTURE hydration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速率影响下板裂化脆性岩石失稳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爱兵 陈龙 +2 位作者 吴顺川 郭沛 孙贝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深部脆性岩体开挖常发生板裂破坏,并可能进一步发生片帮剥落、岩爆等工程灾害,严重威胁深埋隧(巷)道施工安全。在深部岩体工程中,受构造应力、开挖条件和工程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岩体开挖后应力重分布的速率、来压快慢均存在差别。为探究... 深部脆性岩体开挖常发生板裂破坏,并可能进一步发生片帮剥落、岩爆等工程灾害,严重威胁深埋隧(巷)道施工安全。在深部岩体工程中,受构造应力、开挖条件和工程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岩体开挖后应力重分布的速率、来压快慢均存在差别。为探究加载速率对板裂围岩失稳破坏的影响,采用脆性岩石加工成的板裂试样进行单侧限单轴压缩试验,对不同加载速率下试样宏观破裂、强度特性、声发射(AE)特征以及能量机制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低加载速率下试样发生大块剥落,整体失稳并发生分离,高加载速率下试样未发生大块分离,但有小块动力弹射现象;(2)低频、高幅信号的增多及b值的变化表明试样产生了突发式的裂纹失稳扩展,且这个过程中大小尺度破裂不断交替产生;(3)在平稳加载阶段,高加载速率使试样AE活动更加剧烈,而临近失稳及失稳破坏阶段则相反,且低加载速率下低频信号、大尺度破裂事件占比更大。因不同开挖方案、施工方法导致的围岩应力重布快慢差异,在工程上会导致围岩发生板裂后,进一步诱发不同模式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裂 声发射 脆性岩石 参数分析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岩体性质空间变异的岩爆倾向性概率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加柱 高永涛 +3 位作者 吴顺川 吴忠广 李光全 李在利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究更为符合工程实际的岩爆倾向性评判方法,对岩爆倾向性及其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改进的黏结强度弱化-摩擦强度强化模型,结合能量指标实现岩爆倾向性分析;依托埋深超千米的大红山铜矿工程,将点估计-有限元分析应用于... 为了探究更为符合工程实际的岩爆倾向性评判方法,对岩爆倾向性及其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改进的黏结强度弱化-摩擦强度强化模型,结合能量指标实现岩爆倾向性分析;依托埋深超千米的大红山铜矿工程,将点估计-有限元分析应用于岩爆倾向性评判,构建分析模型;进一步求得岩爆倾向性的概率模型,并得到直观的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所用本构及指标可较好地进行岩爆倾向性分析,考虑参数变异性后,95%置信度的岩爆深度与现场记录深度吻合度较高,岩爆角度范围也基本吻合,比仅取定值更为准确,验证了所作不确定性分析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不同统计指标符合不同的分布函数,岩爆深度、范围角及完全能量释放值的最优分布分别为Normal分布、Gamma分布及Lognormal分布.基于深度及范围角指示,以80%、40%、20%为界限,可将倾向性概率划分为极大、大、中、小四个等级区间,岩爆区域的概率分布图可以更为直观合理地判断出岩爆破坏的区域和概率.研究结果对岩爆支护及风险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岩爆预测 点估计法 有限元 弹性释放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泵压环境膏体水分迁移转化与流变行为数值推演 被引量:1
6
作者 夏志远 程海勇 +4 位作者 吴顺川 姜关照 刘津 孙伟 刘泽民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共12页
通过微细观结构分析、低场核磁共振量化研究,科学、准确地描述膏体跨尺度颗粒群存在形态与水分赋存状态,并基于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泵压扰动下膏体颗粒流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膏体料浆中的吸附水、间隙水和弱自由水存... 通过微细观结构分析、低场核磁共振量化研究,科学、准确地描述膏体跨尺度颗粒群存在形态与水分赋存状态,并基于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泵压扰动下膏体颗粒流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膏体料浆中的吸附水、间隙水和弱自由水存在动态连通与转化行为,并主要以吸附水形式存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弛豫强度与吸附水峰面积非线性增强,与料浆的流动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液网结构与絮网结构反映了导水通道的活跃性与力链结构的强度,共同组成了膏体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双支撑骨架结构.通过Fluent-EDEM软件耦合模拟,分析了脉冲泵压环境颗粒运动行为,在速度差的影响下高、低流速颗粒冲击扰动加剧,力链接触作用增强,流态均匀性和整体颗粒运动稳定性可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脉冲泵压 低频核磁 水分迁移 双骨架结构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泽民 程海勇 +5 位作者 毛明发 李在利 吴顺川 姜关照 孙伟 刘伟铧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7-1348,共12页
膏体流变性能是膏体充填技术重要指标,是金属矿膏体充填工艺流程的重要工程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通过制定图像采集标准并研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数据集.经Sobel算子实现膏体边缘检测、全图缩... 膏体流变性能是膏体充填技术重要指标,是金属矿膏体充填工艺流程的重要工程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通过制定图像采集标准并研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数据集.经Sobel算子实现膏体边缘检测、全图缩小等预处理,得到膏体图像数据集.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划分数据集,避免因单次随机划分造成的偶然误差.以膏体图像–屈服应力数据集为基础,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取膏体纹理特征和时序信息等,又通过引入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的图像增强策略减少环境因素干扰,提高模型稳健性.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集在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上做训练和测试,得到模型损失值曲线图和混淆矩阵.将屈服应力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又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嵌入到卷积神经网络实现模型优化,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模型预测平均准确率从93.26%提升至98.19%,论证了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可行性.经图像增强处理的数据集应用到各模型中,模型预测平均准确率均提升3%以上.相比传统膏体流变测量方式,解决了传统膏体屈服应力测量操作复杂、外部因素扰动大、工程现场难以开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流变性能 3D卷积神经网络 屈服应力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SSA-SVM模型的边坡稳定性预测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团辉 王超 +2 位作者 吴顺川 王琦玮 徐健珲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为提高边坡稳定性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MISS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选取容重γ、黏聚力c、内摩擦角Ф、边坡角φf、边坡高度H、孔隙压力比ru等6个代表性特征作为模型的预测指标。针... 为提高边坡稳定性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MISS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选取容重γ、黏聚力c、内摩擦角Ф、边坡角φf、边坡高度H、孔隙压力比ru等6个代表性特征作为模型的预测指标。针对麻雀优化算法(SSA)存在的收敛速度慢、精确度不高、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引入一维复合混沌映射、正余弦算法(SCA)、Levy飞行机制和步长因子动态调整等策略进行优化改进,构建基于MISSA-SV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将MISSA-SVM模型应用到大溪滑坡等9组边坡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ISSA-SVM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_(1)分数、均方误差(MSE)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到96.29%、92.3%、100%、0.96、0.016和0.967,均优于SSA优化的SVM模型和BP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边坡状况完全吻合,表明MISSA-SVM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策略改进麻雀搜索算法(MISSA) 支持向量机(SVM) 边坡稳定性 正余弦算法(SCA) 预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选择性集成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9
作者 张化进 吴顺川 李兵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9-236,共8页
针对边坡稳定性预测算法选择困难和单个模型误判风险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选择性集成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为边坡稳定性初步评价提供方法依据。基于边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极限平衡法构建了大型边坡稳定性评价数据... 针对边坡稳定性预测算法选择困难和单个模型误判风险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选择性集成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为边坡稳定性初步评价提供方法依据。基于边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极限平衡法构建了大型边坡稳定性评价数据集。引入基于边界距离最小化的基学习器选择技术,提升选择性集成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改进D-S证据理论融合基学习器信息,降低了选择性集成模型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解决了现有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易误判和结果非一致性问题。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改进D-S证据理论选择性集成方法无需复杂的数值建模与计算迭代过程,可直接客观地评判边坡稳定性状态,并从信息论角度给出边坡失稳概率。对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边坡稳定性的预测准确率,同时降低了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实现了速度快、精度高、稳健性好的广域尺度边坡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D-S证据理论 集成学习 选择性集成 失稳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巷道围岩板裂-岩爆模拟试验及声发射频域研究
10
作者 常新科 吴顺川 +2 位作者 程海勇 代风 张侦锐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10,共14页
为了揭示高应力环境下巷道围岩的板裂-岩爆破坏机制,针对深埋巷道赋存的“高地应力+应力调整”环境,在实验室内对含圆形通孔的灰岩试样进行真三轴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微型摄像机和声发射监测系统记录试样孔洞产生的宏观破坏现象及其... 为了揭示高应力环境下巷道围岩的板裂-岩爆破坏机制,针对深埋巷道赋存的“高地应力+应力调整”环境,在实验室内对含圆形通孔的灰岩试样进行真三轴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微型摄像机和声发射监测系统记录试样孔洞产生的宏观破坏现象及其内部微观损伤释放的瞬态弹性波。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声发射波形从时域转换到频域,建立了表征频率能量迁移特性的FR参数,重点研究了巷道围岩的板裂-岩爆破坏过程及其对应的声发射频域信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围岩的板裂-岩爆破坏过程可分为平静阶段、小颗粒弹射阶段、板裂剥落阶段和岩爆喷射阶段;在板裂-岩爆过程中,垂直应力引起的张性破坏和水平应力引起的剪性破坏共同作用,导致了“V”形岩爆坑的形成;通过声发射峰值频率和频率质心可将信号进一步分为低频信号、次低频信号、次高频信号和高频信号,分别对应岩石内部不同的裂纹尺度和破坏模式;不同频率信号的共现现象和FR参数的阶跃特征,反映了岩石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岩爆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岩体的储能极限,板裂作为岩爆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促进了岩爆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真三轴试验 板裂-岩爆 声发射 频域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开发矿业”精神引领下矿业类创新人才“11345”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7
11
作者 童雄 李克钢 +3 位作者 王超 吴顺川 章晓林 李曼焘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44-48,共5页
传统矿业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亟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开发矿业"精神引领下,为培养能够解决矿业工程复杂问题的创新人才,"11345"人才培养模式基... 传统矿业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亟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开发矿业"精神引领下,为培养能够解决矿业工程复杂问题的创新人才,"11345"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全过程全链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了"教师-工程师-学生"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造了优质师资、教材和课程,融通了"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学与科研",构建了多层递进式创新训练培养模式,全面加强了制度建设,实施了质量监督改进的闭环机制。实践表明,"11345"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普适性,培养了千余名矿业类创新人才,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矿业”精神 创新人才 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水孔布设参数对降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顺川 王猛 +3 位作者 韩龙强 张西良 刘占全 李玉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230,共9页
针对降雨入渗导致的边坡失稳这一安全问题,以巴润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探究降雨入渗条件下排水孔布设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空气单元法模拟排水孔,基于VG模型确定水土特征曲线,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基于灰色关... 针对降雨入渗导致的边坡失稳这一安全问题,以巴润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探究降雨入渗条件下排水孔布设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空气单元法模拟排水孔,基于VG模型确定水土特征曲线,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基于灰色关联法确定排水孔布设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关联度,分析单一变量条件下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和总水头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对布设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排水孔布设参数最优水平组合。最后通过对比无治水措施边坡与布设排水孔边坡的稳定性,验证降雨条件下排水孔布设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排水孔孔长为主要影响因素,孔径和倾角为次要影响因素;孔长10 m、孔径120 mm和倾角6°时,排水孔对边坡降压增稳效果最好;在经历48 h降雨情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仍保持在1.30以上,相较于无治水措施边坡安全系数提高了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露天矿 降雨入渗 饱和-非饱和渗流 仰斜式排水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NN原理的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方法 被引量:62
13
作者 吴顺川 张晨曦 成子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67-2776,共10页
根据岩爆的影响因素、特点及成因,选取围岩最大切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应力系数、脆性系数和弹性能量指数构成岩爆预测指标体系。搜集国内外46组典型岩爆案例数据,考虑到概率神经网络(PNN)中高斯函数要求各指标变量互不相... 根据岩爆的影响因素、特点及成因,选取围岩最大切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应力系数、脆性系数和弹性能量指数构成岩爆预测指标体系。搜集国内外46组典型岩爆案例数据,考虑到概率神经网络(PNN)中高斯函数要求各指标变量互不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原始数据预处理,消除指标间相关性并降维,得到线性无关的3个主成分即岩爆综合预测指标RCI1,RCI2,RCI3,构成概率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将岩爆烈度分级预测视为共有4种类别的模式分类问题,在满足均匀分布的前提下,选取[0.02,1.00]内的50个Spread值,观察模型预测正确率随Spread值的变化。经测试,Spread值为0.36时,预测结果首次同时达到最优,故创建平滑因子为0.36的概率神经网络。岩爆案例数据由主成分分析法处理后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对训练后的PNN网络进行性能测试,两组数据预测正确率分别为100%,90%。将该结果与随机森林(RF)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进行比较,可知PCA-PNN模型的预测结果稍好于SVM模型、ANN模型,误判率与RF模型的训练样本平均误判率、测试样本平均误判率一致。此外PNN网络收敛速度快,通常在数秒内即可完成,表明基于PCA-PNN的岩爆烈度预测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预测 主成分分析 概率神经网络 烈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第四系边坡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吴顺川 刘兴雷 +4 位作者 韩龙强 刘占全 崔凤 张西良 贾文松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3-211,共9页
降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巴润露天矿边坡为例,运用Sigma/W、Seep/W、Slope/W3种分析模块耦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条件(1.61、4.17、7.21 mm/h)下第四系边坡的稳定性,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和蒙特卡罗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 降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巴润露天矿边坡为例,运用Sigma/W、Seep/W、Slope/W3种分析模块耦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条件(1.61、4.17、7.21 mm/h)下第四系边坡的稳定性,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和蒙特卡罗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及失稳概率。结果表明:第四系土体的体积含水率上升速度和影响深度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降雨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重度;考虑到边坡稳定计算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抽样计算,得到3种降雨工况下边坡失稳的概率分别为7.75%、34.58%、69.70%,可见降雨强度的增强提高了边坡失稳的概率,增加了滑坡灾害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边坡稳定性 敏感性分析 失稳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岩体中圆形巷道位移反分析的唯一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志增 尹晨旭 +2 位作者 刘晓丽 吴顺川 张兵 《中国矿业》 2022年第5期163-170,180,共9页
为了研究黏弹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唯一性问题,本文根据弹性岩体径向位移推导了黏弹性岩体中符合Maxwell模型的圆形巷道位移解析解,并根据参数可辨识性条件对黏弹性岩体中圆形巷道位移反分析的唯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布置多少个... 为了研究黏弹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唯一性问题,本文根据弹性岩体径向位移推导了黏弹性岩体中符合Maxwell模型的圆形巷道位移解析解,并根据参数可辨识性条件对黏弹性岩体中圆形巷道位移反分析的唯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布置多少个测点都不能唯一地反分析出所有的5个参数,至少已知2个参数才有可能唯一地反分析出其他参数;侧压力系数是否为1和地应力是否为0对反分析唯一性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已知参数的增多,参数的可辨识性增强;地应力和侧压力系数的可辨识性最好,弹性模量、泊松比和黏滞系数次之。研究结果对于岩体参数的反演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反分析 黏弹性 Maxwell模型 解析解 唯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原位直剪试验声发射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志强 吴顺川 +2 位作者 张小强 贾帅 贺鹏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1-1909,共9页
声发射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尺度岩石(≤10 cm)的破坏特征研究,但对大尺度岩石(≥70 cm)的破坏特征研究较少,大尺度岩石更接近工程实际,更能反映工程岩体的宏观特征。为探究大尺度岩石(≥70 cm)的裂隙分布、破坏过程和破裂机制的演化规... 声发射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尺度岩石(≤10 cm)的破坏特征研究,但对大尺度岩石(≥70 cm)的破坏特征研究较少,大尺度岩石更接近工程实际,更能反映工程岩体的宏观特征。为探究大尺度岩石(≥70 cm)的裂隙分布、破坏过程和破裂机制的演化规律,在对软弱碳质黑云母片岩进行原位直剪试验时声监测声发射参数,并采用声发射参数分析、声发射波形分析、时频分析技术对声发射信号解析。分析发现:岩体的剪切破坏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裂纹萌生(弹性变形)阶段,岩体中不存在或存在非常微弱的声发射事件。(2)裂纹扩展阶段,在岩体中观察到少量微裂纹并不断扩展,声发射事件累积,但总体数量较少。(3)破坏阶段,声发射事件显著增加,微裂纹继续扩展和贯通,直至形成宏观断裂。同时将基于振幅的统计指标b和基于r值的统计指标变异系数CV(r)值对比分析,表明CV(r)可以作为岩石断裂破坏强度的判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岩体受剪切荷载处首先出现声发射事件,随剪切荷载的增大新增的声发射事件逐渐前移,表明微破裂首先围绕在直剪试验岩体的受力部位附近。在岩体破坏阶段,微裂隙集中在局部区域,岩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岩体声发射试验与直剪试验结合可应用于监测及预报工程岩体结构面动力剪切破坏行为特征,预测岩石破裂前兆并可作为现场直剪试验结果的相互验证的有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直剪试验 原位试验 大尺度岩体 破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动条件下有限成坡土体挡土墙土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顺川 贾文松 +1 位作者 韩龙强 刘兴雷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6,共6页
以河北腾龙露天矿止水固坡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挡土墙和有限成坡土体的三维数字模型,首先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平动条件下墙背上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成坡土体滑裂面倾角随平台宽度增大先... 以河北腾龙露天矿止水固坡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挡土墙和有限成坡土体的三维数字模型,首先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平动条件下墙背上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成坡土体滑裂面倾角随平台宽度增大先逐渐减小到零然后逐渐增大;平台宽度9 m时墙背上被动土压力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被动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主动土压力呈凸曲线分布。综合考虑挡土墙稳定性与施工成本,建议将边坡坡角设为30°,平台宽度设为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挡土墙 有限成坡土体 FLAC3D 土压力 边坡坡角 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富锗银铅锌矿集区成矿流体运移方向及其制约因素
18
作者 王明志 韩润生 +2 位作者 吴顺川 张艳 刘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3-968,共16页
黔西北矿集区作为川滇黔富锗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已有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但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内资源勘查部署。在综合剖析该矿集区典... 黔西北矿集区作为川滇黔富锗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已有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但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内资源勘查部署。在综合剖析该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体特征、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年龄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划分成矿流体类型,系统总结铅锌成矿作用过程中与成矿流体运移相关的“行迹”标志,研判成矿流体在区域尺度的运移方向,进一步讨论流体运移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在黔西北富锗银铅锌矿集区,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和通道,成矿构造的优势方位决定成矿流体的主体运移方向。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构造等方面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均指示成矿流体在平面上主体从南东至北西方向运移;除印支期陆块碰撞作用导致古特提斯洋闭合的因素外,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作用也可能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动力,进而控制了流体的运移方向。该研究不仅对黔西北矿集区的“战略性”铅锌找矿部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研究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运移方向 区域勘查部署 制约因素 黔西北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砂岩力学行为各向异性与破裂特征 被引量:26
19
作者 储超群 吴顺川 +2 位作者 张诗淮 郭沛 张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32-2246,共15页
为揭示倾角对层状砂岩力学特性与破裂特征的影响,进行0°,30°,45°,60°和90°等5种倾角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倾角对试样物理力学特性和破裂模式的影响,并结合声发射监测,分析微裂纹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为揭示倾角对层状砂岩力学特性与破裂特征的影响,进行0°,30°,45°,60°和90°等5种倾角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倾角对试样物理力学特性和破裂模式的影响,并结合声发射监测,分析微裂纹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层理角度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均经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各阶段区分明显。弹性模量与纵波波速均随层理角度增大而增大,而单轴抗压强度先变小然后增大,曲线整体呈现出“U”形,在层理倾角60°时为最低值;2)倾角从0°增大到90°时,破坏模式由“穿切层理面的劈裂型剪切破坏”转变“复合张剪破坏”再到“剪切滑移破坏”,最后转变为“劈裂张拉破坏”;3)试样压密段几乎没有声发射事件,在弹性段声发射事件数逐步增加,当加载到峰值强度时,事件数剧烈增加,峰后破坏阶段事件进一步累积,声发射事件阶段变化与应力-应变曲线描述的变形破坏阶段吻合,且声发射事件空间分布与宏观破裂形态基本一致;4)矩张量反演的震源类型T-k值点分布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剪切、张拉、混合破裂比例变化。试验用层状砂岩横观各向同性性质明显,力学性质随着层理倾角变化而变化,层理倾角变化对试样破坏模式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砂岩 力学特性 破坏模式 声发射特征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环境水平矿柱尺寸演变过程力学响应及稳定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顺川 李天龙 +2 位作者 程海勇 张小强 赵志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7-1039,共13页
甘肃某矿高应力回采区域采用下向水平分层六角形进路式充填采矿法,双中段大盘区同时回采的模式。矿体水平应力大,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垂直于矿体走向,且接近水平。水平矿柱随着开挖而逐渐形成至变薄消失,同时上部充填体越来越厚,在整个... 甘肃某矿高应力回采区域采用下向水平分层六角形进路式充填采矿法,双中段大盘区同时回采的模式。矿体水平应力大,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垂直于矿体走向,且接近水平。水平矿柱随着开挖而逐渐形成至变薄消失,同时上部充填体越来越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水平矿柱尺寸大,很难监控其内部应力分布情况。通过力学解剖水平矿柱形成过程,总结水平矿柱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究基于充填体−围岩拱效应的水平矿柱稳定性。结合数值模拟算法和工程实例,分析水平矿柱中的主应力变化特征、塑性区分布特点以及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应力环境,当水平矿柱厚度降至30 m左右时,应力集中现象逐渐显现;靠近上盘的进路更容易产生侧向挤压变形,并出现顶板冒落;最大主应力一般出现在水平矿柱底部,当水平矿柱厚度降至一定水平,出现明显应力转移,充填体起到承压作用,水平矿柱内的应力集中和位移沉降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通过研究水平矿柱稳定性,有效分析双中段同时回采时的可靠性及矿柱回收的安全性,有效防控大面积失稳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中段回采 稳定性 水平矿柱 充填体−围岩拱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