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9 位作者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2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岩相 控储因素 储层特征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2
作者 黄建红 蒋威 +4 位作者 谭先锋 吴松涛 蔡鑫勇 伍坤宇 张庆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的勘探成果,利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生烃潜力等资料,综合评价了干柴沟区块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层系混积特征明显,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和层状灰云岩、纹层状和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和层状泥岩,具有较高脆性指数,可压性强;晶间孔和纹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占比达85%,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w(TOC)均值高于0.9%,氯仿沥青“A”和S_(1)+S_(2)共同指示生烃潜力大,且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因此,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具有烃源岩品质好、源储一体、可压性强、发育广泛等特征,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广泛发育且密封性好,有利于压裂改造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干柴沟区块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资源潜力 干柴沟区块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岩相特征及有利源储组合 被引量:2
3
作者 邢浩婷 匡立春 +7 位作者 伍坤宇 张静 张娜 张梦麟 邓立本 陆振华 李亚锋 张庆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柴12等12口井578m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英雄岭页岩混积特征明显,矿物组成以方解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为主;沉积构造以厚度小于1cm的纹层为主。根据“二元”命名原则,可将研究区内页岩岩相划分为5类,包括纹层状灰云岩、纹层状云灰岩、层状灰云岩、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通过对各类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性能综合评价,认为纹层状云灰岩为最优烃源岩相类型,层状灰云岩为最优储层相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甜点综合评价结果和生产实践证实,层状灰云岩与纹层状云灰岩互层为最有利的源储组合模式,各甜点段平面上连通性较好,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页岩油 岩相 烃源岩 储层 源储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国勇 吴松涛 +6 位作者 伍坤宇 沈月 雷刚 张斌 邢浩婷 张庆辉 李国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961,共11页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围绕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层系,从盆缘向湖盆中心,平面上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页岩油与页岩气有序分布、纵向上叠置连片。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具有3方面独特性:(1)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低碳富氢”,单位有机碳生烃能力强;(2)咸化湖盆沉积巨厚,坳陷中心沉积以混源为主,岩相与储集空间纵横向变化快;(3)喜马拉雅期走滑挤压强改造,山地式全油气系统油气差异富集。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是源储盖与输导体系协调演化的结果,具有低碳富氢烃源岩全过程生烃、巨厚储集体全坳陷沉积、挤压走滑断裂体促进油气全方位调整、常规-非常规油气全系列分布的特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强构造运动影响,柴西坳陷经历了先拗后隆的演化过程,在湖盆中心发育广义页岩油,在超过2 000 m厚度的沉积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于烃源岩层系内的薄层状灰云岩与紧邻生烃灶的藻灰岩中,白云石晶间孔、纹层缝与断溶体是有效储集空间。相关认识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湖盆全油气系统理论,并为柴达木盆地油气综合勘探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油气系统 页岩油 英雄岭凹陷 巨厚山地式 连续型油气聚集 古近系 柴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湖泊细粒重力流沉积及油气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6
作者 王小妮 杨智 +9 位作者 冯有良 蒋文琦 龙国徽 伍坤宇 张洪 侯鸣秋 邢浩婷 张天舒 刘畅 魏琪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5-1004,共20页
细粒重力流可以将滨浅湖的碎屑物质和有机质搬运至半深湖—深湖,形成沉积粒度小于0.0625 mm的细粒重力流沉积物,是深湖环境的重要搬运和沉积作用之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了湖... 细粒重力流可以将滨浅湖的碎屑物质和有机质搬运至半深湖—深湖,形成沉积粒度小于0.0625 mm的细粒重力流沉积物,是深湖环境的重要搬运和沉积作用之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了湖底扇—深湖化学沉淀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有7大类岩相:云/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细粉砂岩以及粗粉砂岩岩相,形成了7类细粒沉积岩相组合:(1)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岩相组合(LA1);(2)半深湖化学沉淀与事件沉积互层岩相组合(LA2);(3)滑塌—细粒碎屑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3);(4)细粒异重流沉积岩相组合(LA4);(5)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岩相组合(LA5);(6)细粒碎屑流—细粒过渡流—细粒浊流沉积岩相组合(LA6);(7)细粒浓缩密度流—细粒湍流—细粒过渡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7)。细粒重力流作用及其相互转化,形成了多样的岩相组合,反映了复杂的沉积作用过程。湖盆细粒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气候、盆地构造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在整体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气候湿润湖平面上升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和细粒异重流的发育;气候干热湖平面下降则有利于发育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层和滑塌引起的细粒重力流沉积。咸水湖盆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的代表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的岩相组合(LA1)和化学沉淀碳酸盐岩与事件沉积碳酸盐岩互层的岩相组合(LA2)是优质的“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重力流沉积 咸化湖泊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雄岭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古近系源-汇系统U-Pb定年和重矿物分析
7
作者 杨国军 伍坤宇 +8 位作者 张博策 尹志昊 王家豪 王牧 何小飞 邢浩婷 邓立本 章珂 王转转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受阿尔金山物源供给影响,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物性总体上差且非均质性强。为了实现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亟待开展源-汇系统精细划分。应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采用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砂体展布分析等方法... 受阿尔金山物源供给影响,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物性总体上差且非均质性强。为了实现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亟待开展源-汇系统精细划分。应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采用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砂体展布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源-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七个泉、狮北、干柴沟、咸水泉和咸东共5个源-汇系统,不同源-汇系统表现出重矿物组合、标志重矿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峰值年龄、峰值年龄组合和年龄谱图形样式;物源年龄主要在200~520 Ma之间,母岩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受这些物源供给,研究区相应地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其规模差异较大。受多物源供给的影响,单一分析方法可能会导致源-汇系统划分的不确定性,因此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并且互为验证,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重矿物组合 下干柴沟组 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高原山地式页岩高频沉积旋回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8
作者 庞鹏 谭秀成 +2 位作者 伍坤宇 邢浩婷 邓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28,共2页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演化、古环境重建和古地貌恢复等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而且能为油气实践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地式页岩 柴达木盆地 高频旋回 古环境重建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Paleogene whole petroleum system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Qaida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LIU Guoyong wu Songtao +6 位作者 wu kunyu SHEN Yue LEI Gang ZHANG Bin XING Haoting ZHANG Qinghui LI Guo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5期1097-1108,共12页
Based 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com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haracte... Based o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NW China,com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seismic,logging and drilling data,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forming dynamics,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the Paleogene whole petroleum system(WPS)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A globally unique ultra-thick mountain-style WPS is found 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Around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the structural reservoir,lithological reservoir,shale oil and shale gas are laterally distribu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vertically overlapped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ake basin.The Paleogene WPS 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is believed unique in three aspects.First,the source rocks with low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carbon and rich hydrogen,showing a strong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apacity per unit mass of organic carbon.Second,the saline lake basinal deposits are ultra-thick,with mixed deposits dominating the center of the depression,and strong vertical an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lithofacies and storage spaces.Third,the strong transformation induced by strike-slip compress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resulted in the heterogeneous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mountain-style WPS.As a result of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 and conducting system,the Paleogene WP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whole process”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s which are low-carbon and hydrogen-rich,“whole depression”ultra-thick reservoir sedimentation,“all direction”hydrocarbon adjustment by strike-slip compressional fault,and“whole succession”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Due to the severe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Qaidam Basin evolved from depression to uplift.Shale oil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lacustrine basin.I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thicker than 2000 m,oil and gas are continuous in the laminated limy-dolomites within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alga limestones neighboring the source kitchen,with intercrystalline pores,lamina fractures in dolomites and fault-dissolution bodies serving as the effective storage space.All these findings are helpful to supplement and expand the WPS theory in the continental lake basins in China,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Qaida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le petroleum system shale oil Yingxiongling sag ultra-thick mountain-style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LEOGENE western depression of Qaida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KB+Kafka的CFETR PCS日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
作者 武坤玉 袁旗平 张睿瑞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4,115,共7页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CS,Plasma Control System)是托卡马克装置运行的关键系统,控制等离子体放电全过程并提供装置安全的第一级保护。基于开源的实时日志管理平台ELKB,并引入消息中间件Kafka,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China Fusion En...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CS,Plasma Control System)是托卡马克装置运行的关键系统,控制等离子体放电全过程并提供装置安全的第一级保护。基于开源的实时日志管理平台ELKB,并引入消息中间件Kafka,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的PCS设计了日志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的PCS日志系统对于日志信息的查看很不方便,并且信息冗杂,也无数据归档的问题,实现对PCS日志的关键出错信息的查看、相关错误发生时间的查询、自定义检索过滤条件、按照日期查看操作记录,以及持久化存储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在东方超环(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上的部署并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S日志 ELKB Kafka CFETR E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_3~2裂缝成因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翔 王建功 +5 位作者 张平 李琳 黄成刚 伍坤宇 张庆辉 龙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低孔超低渗油气藏勘探连续取得突破,勘探证实区内裂缝系统与油气富集高产存在联系,因此明确其裂缝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岩石学特征、物性、自源超压与裂缝的匹配关系为基...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低孔超低渗油气藏勘探连续取得突破,勘探证实区内裂缝系统与油气富集高产存在联系,因此明确其裂缝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岩石学特征、物性、自源超压与裂缝的匹配关系为基础,结合不同成因机制的裂缝与油气产能的关系,同时综合构造、盐岩以及岩石物理实验,提出英西地区异常高压油气藏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多期复杂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量构造缝,但多被硬石膏充填;(2)下部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在生-排烃过程中产生异常高压而破裂,并在上部稳定岩盐盖层作用下得以保存,形成大量对油气运移起输导作用的有效缝;(3)基于有效缝成因机制与模式,可通过地震属性、岩盐厚度以及异常高压分布,结合古地貌特征,准确预测英西地区油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区内致密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水力破裂缝 三轴应力实验 叠后振幅方位分解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2
作者 吴坤禹 陈佳佳 +1 位作者 穆苏宁 于卓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32期16-24,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4个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收集自建库以来... 目的:系统评价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4个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24年2月29日所有关于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分别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若出现分歧,则通过双方讨论解决或征求第三方意见协商达成共识,并使用STATA 15.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涉及879例患者,其中治疗组(黄葵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439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440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相对比,联合使用黄葵胶囊能显著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SMD=-1.34,95%CI(-1.88,-0.81)],降低血清肌酐[SMD=-0.52,95%CI(-0.85,-0.19)]、尿素氮[SMD=-2.00,95%CI(-3.18,-0.82)]、三酰甘油[WMD=-0.28,95%CI(-0.48,-0.07)]、胆固醇[WMD=-1.45,95%CI(-1.88,-1.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63,95%CI(0.40,1.00)],升高血清白蛋白[WMD=4.30,95%CI(2.85,5.76)]、总有效率[RR=1.22,95%CI(1.13,1.30)]。结论: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常规西药加用黄葵胶囊治疗可显著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血清白蛋白、提高总有效率。然而,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葵胶囊 肾病综合征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刚 伍坤宇 +5 位作者 王鹏 陈永东 李兴彦 胡林 刘子畅 李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温泉盆地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盆地地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受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热水变为“未成熟水”。温泉水中文石、方解石等钙质热液的饱和度指数大于0。热储温度60.93~96.52℃,热循环深度3238.06~5215.28 m,冷水混入比例在20.97%~70.19%之间。硅-焓模型计算出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在81.94~167.26℃之间,热储循环深度4405.56~9145.5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平衡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热循环深度 温泉盆地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伍坤宇 廖春 +5 位作者 李翔 张成娟 张强 李贵梅 张静 谭秀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8-389,共12页
为总结柴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以该区深层和浅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油气源和成藏演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自西向东变化显著,英西—英中纵向上表现为“... 为总结柴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以该区深层和浅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油气源和成藏演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自西向东变化显著,英西—英中纵向上表现为“双层结构”,而英东构造样式相对简单;(2)英西—英中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白云岩晶间孔,局部发育溶蚀孔和裂缝集中区,英东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少量粒间溶孔和裂缝;(3)油源对比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为区内主力烃源岩;(4)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指标表明英西和英中的CH4主要来源于原油伴生气,而英东为凝析油伴生气;(5)由于岩盐层封盖作用,英西—英中深层形成自生自储的异常高压油气藏,而英东虽缺乏盐岩盖层,由深至浅地表现为幕式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储层 油气源 油气藏地质特征 英雄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湖相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以西岔沟和梁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翔 王建功 +4 位作者 李飞 王玉林 伍坤宇 李亚锋 李显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73,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特别是湖相微生物岩的一个极佳场所。柴西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少见的发育规模大、产出类型多、与油气关系密切的一套湖相微生物岩发育层组。根据野外露头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特别是湖相微生物岩的一个极佳场所。柴西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少见的发育规模大、产出类型多、与油气关系密切的一套湖相微生物岩发育层组。根据野外露头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及激光共聚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岔沟和梁东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微生物岩进行了宏观到微观特征的精细解剖。结果表明:该套微生物岩形成于快速湖侵阶段,整体发育于砂砾岩、粉砂岩等硬质基底之上,晚期受湖盆萎缩影响发生消亡。湖相微生物岩类型包括凝块石、叠层石以及两者交替发育的复合类型,横向延伸较远,出露可达数千米。其他碳酸盐颗粒还包括球粒、鲕粒、介屑和集合粒。凝块石镜下主要为具凝块结构的隐晶质黏结格架,含有丰富的生物碎屑和少量鲕粒和球粒等。叠层石呈缓波状,具有非常典型的明暗相间的纹层。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微生物岩主要发育于浅湖高能环境、深水低能隆起以及低能断阶带。该成果能够为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微生物岩 凝块石 叠层石 球粒 鲕粒 始新统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孔隙系统“水—岩”反应结晶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伍坤宇 熊鹰 +7 位作者 谭秀成 刘向君 张云峰 陈晓冬 李亚锋 郭荣涛 曹喆 王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6-1009,共14页
“水—岩”反应作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解释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制、综合评价储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分析测试手段、物理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的进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成... “水—岩”反应作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解释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制、综合评价储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分析测试手段、物理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的进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的进步实现了对流体—围岩/矿物体系“水—岩”作用过程的宏观尺度观测和研究,也明确了各物理化学参数对体系内矿物溶解—结晶过程的影响,但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微观(纳米)尺度解释许多现象成因机制和约束条件方面的应用。晶体生长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解释储层孔隙系统中“水—岩”作用过程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纳米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在线和非在线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储层孔隙系统结构和内部晶体生长情况的观测精度,将“水—岩”作用研究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这为从微观尺度了解孔隙系统中流体—矿物体系的溶解—结晶(沉淀)相平衡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提供了方案。储层孔隙系统中流体的结晶动力学行为与孔隙介质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是成核自由能、矿物表面电化学特征、传质速率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不同成岩环境和孔隙系统中孔隙流体结晶动力学行为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了解孔隙系统空间结构、底衬表面化学特性、表面能效应等对矿物晶体成核生长与溶解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孔隙系统 成岩作用 “水—岩”反应 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的水声通信信号调制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兰军 吴坤宇 +1 位作者 陈家林 黎明 《海洋技术学报》 2022年第2期1-11,共11页
支持多种载波调制方式的多制式自适应水声通信,可高效利用时变、频变、空变水声信道的通信带宽,是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针对多制式自适应水声通信的信号载波调制方式自动识别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水声通信信号载... 支持多种载波调制方式的多制式自适应水声通信,可高效利用时变、频变、空变水声信道的通信带宽,是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针对多制式自适应水声通信的信号载波调制方式自动识别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水声通信信号载波调制方式识别方法(UACCMR/TL)。通过多制式水声通信系统建模、水声信道建模,生成了单载波时间域扩频(SCTDSS)、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载波频域扩频(MC-FDSS)4种典型水声通信载波调制信号的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将时间序列信号数据集转换成时频图像数据集,利用迁移学习方法将图像识别领域的深度学习模型VGG16应用于水声通信信号的载波调制方式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UACCMR/TL方法对SC-TDSS、SC-FDE、OFDM和MC-FDSS信号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信噪比为5 dB以上时,分类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信噪比为15 dB时,分类准确率均接近于100%;同时,UACCMR/TL方法可以在不同信道较少数据样本模型微调下达到良好的识别性能,具有良好的信道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通信 调制识别 时频分析 迁移学习 自适应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特征、评价标准及发现意义 被引量:64
18
作者 李国欣 朱如凯 +7 位作者 张永庶 陈琰 崔景伟 姜营海 伍坤宇 盛军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共14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频间互为特征的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大量岩心、钻井、地震及化验资料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英雄岭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具有富氢烃源岩“二段式生烃”且滞留烃量大、多类储集空间发育且储集性能好、源储一体甜点厚度大且含油级别高、盐间与盐下压力系数高且地层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且品质佳、脆性矿物含量高且可压性好等6个特征。初步建立了以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脆性矿物含量、压力系数、页理密度、埋藏深度等8项参数为主的页岩油评价标准。结合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厚度、烃源岩面积、油层纵向分布和游离烃含量等参数,初步估算英雄岭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到21×10^(8) t;指出构造稳定区为当前最有利勘探区,落实英雄岭页岩油有利勘探面积8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页岩油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混积 富氢烃源岩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效生烃模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国欣 张斌 +8 位作者 伍坤宇 吴松涛 王晓梅 张静 齐雪宁 张娜 邢浩婷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稀释、较高的有机质转化效率导致残留有机碳偏低。针对这类富氢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有机碳降低,应用TOC值评价有机质丰度时需根据成熟度对其进行恢复。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包括可溶有机质生烃和不溶有机质生烃两部分。可溶有机质主要继承于生物体在咸化湖盆中得以保存,在低演化阶段生烃形成的烃富含氮、氧、硫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后期二次裂解形成轻质烃类组分;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生烃模式符合传统的“Tissot”模式,生油高峰对应于Ro值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坳陷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咸化湖盆 低TOC 页岩油 可溶有机质 高效生烃 生烃模式 有机质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邵绪鹏 靳久强 +4 位作者 沈亚 孟庆洋 王鹏 伍坤宇 任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29,共8页
落实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对完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为勘探实践提供一种"构造找油"的新方法。利用柴西地区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和岩心等资料,基于生长地层法,对... 落实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对完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为勘探实践提供一种"构造找油"的新方法。利用柴西地区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和岩心等资料,基于生长地层法,对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进行研究,并进行有利区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序总体由SW向NE方向变新;新生代构造变形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的分布具有层次性,是构造位移沿着滑脱面递进传递产生的;英雄岭构造带西部与昆北、乌南地区为最有利的勘探区,阿拉尔、英雄岭构造带东部与柴西北地区北部为次有利勘探区,而鄂博山至黄瓜梁地区为风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变形 时空次序 生长地层 有利勘探区 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