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1
作者 刘子安 王达 +4 位作者 马国桃 魏守才 史功文 贾蓝翔 蒋成凯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上首个超大型矿床——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大量的伴生元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在矿物学与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EPMA)、元素面扫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上首个超大型矿床——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大量的伴生元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在矿物学与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EPMA)、元素面扫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该矿床中的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锑矿和硫锑铅矿等金属硫化物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元素综合利用与解决矿床成因争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元素在闪锌矿、方铅矿与硫锑铅矿中富集,Ag元素在五种金属硫化物中普遍富集,因此矿石选冶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方铅矿中Ag的提取,还要关注黄铁矿、硫锑铅矿、闪锌矿与辉锑矿中的Ag元素,以及闪锌矿、硫锑铅矿与方铅矿中的Cd元素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综合利用率并减少环境风险。此外,闪锌矿和辉锑矿富集Cu、Sn,而方铅矿、黄铁矿、硫锑铅矿则富集Bi,但其富集系数较低,回收价值有限。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较低,大多小于10×10^(-6)。系列硫化物元素组成判别图揭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与SEDEX型矿床相似。闪锌矿Fe-Zn含量(3.23%~12.10%,53.63%~67.89%)与中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约200℃)基本一致;Ga/Ge比值计算的成矿温度为185~200℃;Zn/Cd值(137.33~679.00)指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综合反映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铅锌成矿期可能系SEDEX成因。本文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为扎西康矿床的成因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同时提出了在扎西康矿区矿石选冶中的综合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 元素分析 资源综合利用 矿床成因 SEDEX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在铅锌矿床类型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董赛娜 王达 +4 位作者 马国桃 魏守才 代克刚 张晓暄 徐大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629,共16页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是识别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拟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判断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的关键控制元素,建立基于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的广义铅锌矿成因类型判别图。系统收集了密西西比河谷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喷流-沉...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是识别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拟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判断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的关键控制元素,建立基于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的广义铅锌矿成因类型判别图。系统收集了密西西比河谷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4种成因类型铅锌矿床中3700条闪锌矿的12种微量元素数据(Cd,Mn,Ag,Cu,Pb,Sn,Ga,In,Sb,Co,Ge和Fe),使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2个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其进行分类,对这些特征元素重要性进行排序。基于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铅锌矿床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成因类型的铅锌矿床,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分别为98.5%和96.9%。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12种元素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降维可视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特征元素重要性排序,识别出能区分铅锌矿床4种成因类型的关键化学元素。结果显示,闪锌矿的12种微量元素中,Mn,Ge,In,Co,Sb和Ga这6种元素用于区分铅锌矿床成因类型效果显著。新构建了4种成因类型铅锌矿床闪锌矿ln(Mn/Cd)-ln(Ge/Cd)-ln(Co/Cd)三元二维图,以及ln(Mn)-ln(Sb)、ln(Co)-ln(Ga)和ln(Mn)-ln(In/Ge)二元二维图,可用来有效区分密西西比河谷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4种类型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 机器学习 大数据分析 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绿泥石微量元素判别矿床类型 被引量:1
3
作者 侯霖莉 吴松 +7 位作者 易建洲 次琼 陈烈 刘晓峰 魏守才 阿旺旦增 郑有业 刘鹏 《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03-4317,共15页
为了解绿泥石微量元素对不同成因矿床类型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类判别,收集了13个来自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3种类型矿床中的2 928条绿泥石微量元素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矿... 为了解绿泥石微量元素对不同成因矿床类型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类判别,收集了13个来自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3种类型矿床中的2 928条绿泥石微量元素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分类模型并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依据Ni、Cr、Co、Sr、V、Zn 6种微量元素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效果最优,其Kappa系数最高为0.89,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的加权平均得分为0.96,Ni、V、Co为最关键的3个判别元素.基于绿泥石矿物微量元素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对矿床类型的判别,对于区域尺度找矿勘查快速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微量元素 矿床成因类型 机器学习 矿床学
原文传递
不同植被模式对矿山废弃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可 郑岩 +5 位作者 刘传林 张军 魏守才 徐海东 高芳磊 夏江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为揭示露天矿山废弃地不同原生植被对地表土壤的影响规律,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金山矿区“狗牙根(G)”“酸枣+狗牙根(SG)”“酸枣+荆条+狗牙根(SJG)”“臭椿+榆树+酸枣+狗牙根(CYSG)”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 为揭示露天矿山废弃地不同原生植被对地表土壤的影响规律,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金山矿区“狗牙根(G)”“酸枣+狗牙根(SG)”“酸枣+荆条+狗牙根(SJG)”“臭椿+榆树+酸枣+狗牙根(CYSG)”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土壤密度、土壤持水量、孔隙度等土壤物理参数和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方法,综合评价不同植被模式对其表层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模式对露天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影响明显,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裸地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现为SJG>CYSG>SG>G,土壤密度与裸地相比显著降低,表现为SJG<CYSG<SG<G。2)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相较于裸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JG>CYSG>SG>G,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YSG>SJG>SG>G。植被混交模式对矿山废弃地土壤水分物理与土壤养分的影响优于裸地与单一植被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综合改良效果为SJG>CYSG>S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措施 矿区修复 土壤水分 土壤孔隙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terpretation on composite foundation consisting of soil-cement column within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soil
5
作者 WANG Honglei ZHANG Jianming +2 位作者 wei shoucai SUN Zhizhong ZHANG H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13-321,共9页
Affected by climate warming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the therm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ground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is continuously decreased, which may de... Affected by climate warming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the therm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ground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is continuously decreased, which may delay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projects in the future. In this study, based on chemical stabilization of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ground, the soil-cement column(SCC) for ground improvement was recommended to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s in warm and ice-rich permafrost regions. To explore the validity of countermeasures mentioned above, both the original foundation and the composite foundation consisting of SCC with soil temperature of -1.0℃ were prepar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n the plate 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consisting of SC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riginal foundation, and the total deformation of original foundation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meaning that overall stability of foundation with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soil can be improved by SCC installation. Meanwhile, a numer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ter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frozen soil and SCC was established for interpretating the bearing mechanism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SCC within composite found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ore applied load, and the applied load can be delivered to deeper zone in depth due to the SCC installation,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improving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The investigations provide the valuable guideline for the choice of engineering supporting techniques to major projects within the QT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stabilization Ground improv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包气带黏土层厚度对硝态氮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田路遥 王仕琴 +3 位作者 魏守才 刘丙霞 刘彬彬 胡春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5-62,共8页
层状包气带结构中黏土层对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具有阻滞作用,黏土层的厚度对硝态氮(NO_3^--N)在包气带迁移中的淋失、累积以及反硝化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足。该研究通过设置高度为40 cm、砂土与黏土层厚... 层状包气带结构中黏土层对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具有阻滞作用,黏土层的厚度对硝态氮(NO_3^--N)在包气带迁移中的淋失、累积以及反硝化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足。该研究通过设置高度为40 cm、砂土与黏土层厚度比分别为3∶1,1∶1,1∶3的"上粗下细"型以及全黏土型的4组填充土柱,采用稳定浓度的定水头淋滤试验,研究黏土层厚度不同的土柱NO_3^--N溶液入渗过程、土壤NO_3^--N淋滤、累积和反硝化特征,进而阐明层状包气带黏土层厚度对NO_3^--N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锋运移深度和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在溶液穿越砂黏土层界面前后由非线性趋于线性,累积入渗量随黏土层厚度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当土柱内黏土层厚度达到40 cm时,其对NO_3^--N淋滤的阻滞作用明显强于黏土层厚度为10~30 cm的土柱;淋滤试验过程中在砂黏土层界面形成水分滞留层,界面处黏土层中NO_3^--N和NO_2^--N累积量均达到峰值,且随着深度的增加,NO_3^--N和NO_2^--N累积量降低;黏土层厚度差不小于20 cm的土柱内NO_3^--N累积量差异显著(P<0.05),而40 cm黏土层的土柱反硝化量[(0.15±0.05) g]显著高于黏土层厚度为10~30 cm的土柱(P<0.05),说明当黏土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如40 cm),对NO_3^--N的阻滞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对防止NO_3^--N淋失进入地下水产生重要作用。该研究可为层状包气带土壤条件下农田施肥管理与地下水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入渗 层状包气带 黏土层厚度 硝态氮迁移 土柱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示踪的滨州市水体硝酸盐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守才 刘京涛 +1 位作者 †夏江宝 马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技术和同位素混合模型,对滨州市水体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硝酸盐污染溯源,确定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0~168.07、0~336.04 mg·L^(−... 利用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技术和同位素混合模型,对滨州市水体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硝酸盐污染溯源,确定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0~168.07、0~336.04 mg·L^(−1),超标率分别为8.70%和27.78%;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空间变异性较大.地表水和地下水δ(^(15)N-NO_(3))范围分别为4.02‰~10.10‰、9.07‰~18.75‰,δ(^(18)O-NO_(3))范围分别为2.24‰~6.14‰、4.93‰~10.64‰;有机肥和污水是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和81%,其次为含氮化肥,分别占26%和17%.通过定量分析地表水及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可以为本地区制定防治水体污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同位素示踪 溯源分析 δ(15N-NO_(3)) δ(18O-N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州港滩涂上的柽柳灌草群落对表层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群 陈萍 +4 位作者 付元祥 魏守才 高芳磊 邵鹏帅 夏江宝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1-548,共8页
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州港滩涂上的天然柽柳(Tamarix chiniensis)林地为采样地,以光滩为对照地,开展野外植物调查和采集表层(0~20 cm深度)土壤样品,记录了各采样点的植物信息,测定出表层土壤样品的16项理化指标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 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州港滩涂上的天然柽柳(Tamarix chiniensis)林地为采样地,以光滩为对照地,开展野外植物调查和采集表层(0~20 cm深度)土壤样品,记录了各采样点的植物信息,测定出表层土壤样品的16项理化指标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确定了各采样点植物群落的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9个土壤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4类植物群落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柽柳林地的植物群落可以分为柽柳+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群落、柽柳+盐地碱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柽柳+盐地碱蓬+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群落和柽柳+芦苇+鹅绒藤群落;与光滩表层土壤相比,柽柳灌草群落可以使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和贮水量增大,容重、含盐量和pH减小,改善表层土壤的孔隙结构,增大其有机碳、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柽柳+盐地碱蓬+芦苇群落改良表层土壤的综合效果相对最好,柽柳+盐地碱蓬+鹅绒藤群落、柽柳+芦苇+鹅绒藤群落改良表层土壤的综合效果居中,柽柳+盐地碱蓬群落改良土壤的综合效果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土壤改良 滩涂 滨州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