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ARM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震 陈丽敏 +8 位作者 李志涛 朱金勇 王玮璐 齐喆颖 姚攀锋 毕真真 孙超 白江平 刘玉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1466,共16页
ARM蛋白重复序列(Armadillo repeats)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它们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如信号转导、核转运以及对多种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全基因组水平下鉴定出了54个马铃薯ARM基因家族成员(StARM... ARM蛋白重复序列(Armadillo repeats)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它们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如信号转导、核转运以及对多种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全基因组水平下鉴定出了54个马铃薯ARM基因家族成员(StARMs),它们不均匀的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根据其蛋白结构和系统发育特征,将54个StARMs分为3个亚家族。片段重复事件在马铃薯ARM基因家族的扩展中起主要作用。共线性分析发现,StARMs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拟南芥(Arabidopsis)、甘蓝(Brassica oleracea)、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分别有51对、17对、25对、6对和10对直系同源基因,这些基因均在纯化选择下进化。RNA-seq数据分析发现,4个StARM基因在匍匐茎中特异表达,2个StARM基因在根和心皮中特异表达,1个StARM基因在块茎中特异表,还有一些StARM基因参与了马铃薯对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此外,本研究对3个不同颜色马铃薯块茎组织(薯皮和薯肉)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了54个StARMs在不同颜色马铃薯块茎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PCR分析了StARMs在3个不同颜色块茎杂交子代薯肉中的相对表达量,筛选出了4个可能参与马铃薯块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StARM基因家族的特征,深入分析StARM基因在马铃薯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和调控块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ARM基因家族 生物/非生物胁迫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史田斌 刘震 +8 位作者 李志涛 陈丽敏 朱金勇 李泓阳 王玮璐 齐喆颖 张俊莲 李亚杰 刘玉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_(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_(2)、T_(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_(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_(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_(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当干旱胁迫以提高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确保块茎产量的形成,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生长特性 块茎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袁嫚嫚 朱建国 +2 位作者 孙义祥 王伟露 刘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51-2262,共12页
为了明确水稻籽粒充实度对未来大气CO2浓度([CO2])和温度相伴升高的响应,应用T-FACE(Temperature and 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研究[CO2]升高(对照+200μmol·mol^-1)和增温(对照+1℃)对水稻灌... 为了明确水稻籽粒充实度对未来大气CO2浓度([CO2])和温度相伴升高的响应,应用T-FACE(Temperature and 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研究[CO2]升高(对照+200μmol·mol^-1)和增温(对照+1℃)对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不同粒位籽粒充实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A mbient)相比,高[CO2]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有效穗数,高温的结果与之相反。[CO2]和温度升高下,2015年和2016年水稻分别减产4.0%和14.0%,有效穗数相应减少3.5%和5.4%。强势粒千粒质量最大,比饱粒、中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0%~11.7%、10.5%~15.0%和38.8%~63.9%。与Ambient相比,[CO2]和温度升高对饱粒、强势粒、弱势粒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但[CO2]升高显著提高中势粒千粒质量(P<0.05),增温极显著降低了中势粒千粒质量(P<0.01)。收获期,[CO2]升高增加了强、弱势粒穗粒质量,减少了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增温降低了强、中势粒穗粒质量;[CO2]和温度升高降低了水稻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进一步分析,[CO2]或温度升高水稻强、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增加,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减少。[CO2]和温度升高两年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增加了33.1%,远高于强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幅(12.4%),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减少了4.5%。收获期,强、中、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分别为9.9%~15.9%、73.2%~84.8%、5.2%~10.6%。因此,中势粒穗粒质量及其比例的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强势粒、弱势粒。2016年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质量比2015年明显减少,导致2016年产量下降了17.3%~28.6%,增温加剧了产量的降幅,应与2016年水稻开花期高温、灌浆期多雨有关。综上所述,[CO2]和温度升高下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加及中势粒千粒质量、穗粒质量及其占穗质量比例的减少,导致[CO2]升高不能弥补增温对产量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增温 水稻 产量 粒位 充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蔚璐 吴昌敬 +1 位作者 陈晓英 李朝晖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5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RO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RO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20d后口腔溃疡面积、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唾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0d后口腔溃疡面积明显缩小,VAS评分和唾液EGF、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08%(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8%(7/48)(P<0.05)。结论知柏地黄丸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ROU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知柏地黄丸 复方丹参片 中成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9)量级高灵敏度点源透射比测试设备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维 陆琳 +4 位作者 张天一 王玮鹭 刘奕辰 孟庆宇 徐抒岩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0-396,共7页
为了实现对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能力的定量评价,开展了10^(−9)量级高灵敏度点源透射比测试设备的研究和实验验证。采用脉冲光源、脉冲探测的新测量方法,在保证测试系统具有高灵敏度测量能力的同时,简化了微弱光电信号探测组件的复杂程度... 为了实现对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能力的定量评价,开展了10^(−9)量级高灵敏度点源透射比测试设备的研究和实验验证。采用脉冲光源、脉冲探测的新测量方法,在保证测试系统具有高灵敏度测量能力的同时,简化了微弱光电信号探测组件的复杂程度,建立了一套最大测试口径为600 mm、测试波长为527 nm的点源透射比测试设备,并利用该设备测试了一台250 mm口径空间光学相机的点源透射比。实验结果表明:60°入射角度时的点源透射比测试结果为1.68×10^(−9)。证明该设备的测试误差在10^(−9)或更低的量级,具备10^(−9)量级高灵敏度点源透射比测试能力。本文研究可以为天文望远镜、星敏感器、空间目标监视载荷等多种类型的光学仪器提供杂光抑制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源透过比 杂光测试 微弱光电信号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向晓航 王玮璐 +1 位作者 唐帆 徐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8-74,共7页
目的:通过展示十一年来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与研究趋势,为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研究及相关教学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11—2021年发表的244篇艺术设计专业信... 目的:通过展示十一年来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与研究趋势,为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研究及相关教学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11—2021年发表的244篇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文章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文章发表期间、研究者及机构、关键词图谱分析和关键词时区图,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1)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育经历过起步(2011—2014)、爆发(2015—2017)、稳定(2018—2021)三个阶段。(2)该领域的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合作力度不强,没有形成合作网络。(3)“艺术设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信息化”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信息化 微课 慕课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缩合制丙酮缩甘油中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曾祥棵 王玮璐 +2 位作者 黎良菊 欧阳平 张贤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8-1779,共12页
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主要副产物甘油的资源化利用已亟不可待。其中,将甘油与丙酮缩合生成丙酮缩甘油(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Solketal)是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Solketal作为燃料添加剂不仅能显著增强燃油的黏度和... 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主要副产物甘油的资源化利用已亟不可待。其中,将甘油与丙酮缩合生成丙酮缩甘油(2,2-二甲基-1,3-二氧戊环-4-甲醇,Solketal)是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Solketal作为燃料添加剂不仅能显著增强燃油的黏度和低温性能,还能显著地减少一氧化碳、固体小颗粒及其他环境不友好物质的排放。该反应需依赖于催化剂中酸性位点的催化作用,所以酸催化剂的结构形态、酸量及相关理化性质的设计及完善是制约甘油缩酮化反应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此,本研究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综述了在该反应中均相、非均相酸催化剂在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反应机理讨论。笔者从结构形态角度进行分类,介绍了不同类型酸催化剂的优势及特色,并在其结构性质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上进行了重点阐述。对该领域中催化剂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甘油缩酮化反应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催化生物甘油选择性氧化制取1,3-二羟基丙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何珊 王玮璐 +2 位作者 彭香 张渊博 欧阳平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1-583,共13页
1,3-二羟基丙酮(DH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及食品等领域.通过催化选择性氧化甘油制备DHA是一条高效、经济的工艺路线,而催化剂的种类及反应方式被证明对DHA的产率有较大影响.因此,结合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系统阐... 1,3-二羟基丙酮(DH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及食品等领域.通过催化选择性氧化甘油制备DHA是一条高效、经济的工艺路线,而催化剂的种类及反应方式被证明对DHA的产率有较大影响.因此,结合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系统阐述了热、光和电这3种催化反应方式在甘油氧化制取DHA上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热催化路径中所选用的催化剂、相关研究实例及反应机理.最后,对甘油制备DHA的多路径选择性氧化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羟基丙酮 甘油 选择性氧化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mproves rice quality by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 at high yield levels 被引量:6
9
作者 ZHOU Tian-yang LI Zhi-kang +7 位作者 LI En-peng wang wei-lu YUAN Li-min ZHANG Hao LIU Li-jun wang Zhi-qin GU Jun-fei YANG Jian-c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576-1592,共17页
A major challenge in modern rice production is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sts.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ptimized nitrogen(N)fertilization coul... A major challenge in modern rice production is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sts.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ptimized nitrogen(N)fertilization could fulfill these multiple goals.In two-year experiments,two high yielding‘super’rice cultivars were grown with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regimes,including zero N input,local farmers’practice(LFP)with heavy N inputs,and optimized N fertilization(ONF).In ONF,by reducing N input,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and optimizing the ratio of urea applic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N use efficiency and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milled rice were improved at higher yield levels.Compared with LFP,yield and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pplied N(PFP)under ONF were increased(on average)by 1.70 and 13.06%,respectively.ONF increased starch and amylose content,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tein content.The contents of the short chains of A chain(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6-12)and B1 chain(DP 13-25)of amylopecti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ONF,which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stability of rice starch crystals.ONF increased viscosity values and improved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starch,which resulted in better eating and cooking quality of the rice.Thus,ONF could substantially compens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N fertilizer and achieve the multiple goals of higher grain quality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at high yield levels.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applications of high quality rice production at high yield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ice starch starch structur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chain length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nges in starch quality of mid-season indica rice varieti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last 80 years 被引量:4
10
作者 ZHANG Hao JING Wen-jiang +7 位作者 XU Jing-ju MA Bing-ju wang wei-lu ZHANG Wei-yang GU Jun-fei LIU Li-jun wang Zhi-qin YANG Jian-c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983-2996,共14页
Rice (Oryza sativa L.) quality depends main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 stored in kernels.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in starch characteristics in kernels during variety improvement woul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Rice (Oryza sativa L.) quality depends main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 stored in kernels.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in starch characteristics in kernels during variety improvement woul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rice qualit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rc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kernels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traits of indica rice varieti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in last 80 years. Eight representative mid-season indica rice varieties were grown in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varieties and such an increas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total number of spikelets. The tall varieties applied in the 1940s–1950s had higher protein content, relative crystallinity and infrared (IR) ratio of 1 045/1 022 cm^–1. The semi-dwarf varieties applied in the 1980s–1990s had higher gel consistency, amylopectin content, IR ratio of 1 022/995 cm^–1, and breakdown valu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varieties, the amylose content, large-sized starch granule numbe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onset and peak of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elatinization and retrogradation enthalpy, setback value, pasting temperature, viscosity of peak, hot and final, and 1-aminocyc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CC) concentrations in panicles and root bleeding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whereas the medium-sized starch granule number and volume distribution, activities of key enzymes in grains, and zeatin (Z)+zeatin riboside (ZR) contents in panicles and root bleeding at grain filling stage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tarch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tarch structure and components, key enzymes and hormon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arch quality was enhanced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starch components, structure, thermodynamics, and the regulation of key enzymes in grains and hormones in panicles and root bleedings at grain filling stage d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mid-season indica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ARCH THERMODYNAMICS HORMONE variety improv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11
作者 王伟露 顾骏飞 +2 位作者 张耗 张伟杨 刘立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20期120-123,共4页
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有益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踏实可靠的学习理念。这样学生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然而,现有高校的教育质量评... 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有益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踏实可靠的学习理念。这样学生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然而,现有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机会。农学相关专业学科作为基础专业学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相对较弱。教师面对学生,互动性不强,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长此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失调。因此通过找出教学质量评价的共性问题,结合农学专业的特点,初步探究建立农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至为重要和亟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专业 教育质量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oot BP修复治疗髓室底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12
作者 刘莞洁 王蔚璐 +1 位作者 陈晓英 李朝晖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iRoot BP修复治疗髓室底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髓室底穿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iRoot BP修复穿孔,对照组采用三氧化矿物(MTA)修复穿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修复成... 目的:探讨iRoot BP修复治疗髓室底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髓室底穿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iRoot BP修复穿孔,对照组采用三氧化矿物(MTA)修复穿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修复成功率,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修复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治疗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的治疗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咬合疼痛和患牙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治疗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oot BP治疗髓室底穿孔的效果优于MTA,安全性高且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修复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otBP 三氧化矿物(MTA) 髓室底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重症超声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
13
作者 刘宁宁 王炜璐 +1 位作者 李绚璇 于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16-3220,共5页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重症超声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55例。对...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重症超声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55例。对照组给予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重症超声,两组均随访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 d的体液、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及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3 d的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及CD_(4)^(+)、CD_(4)^(+)/CD_(8)^(+)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24 h的心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更低(P<0.05);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升高(P<0.05),研究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更短,肺水肿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重症超声联合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可促进体液、细胞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重症超声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液体复苏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