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联合循环质量管理法(plan-do-check-action,PDCA)解决血液透析中心置换液存在的细菌含量超标问题,明确RCA-PDCA在血液透析中心质量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6—8月江...目的探讨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联合循环质量管理法(plan-do-check-action,PDCA)解决血液透析中心置换液存在的细菌含量超标问题,明确RCA-PDCA在血液透析中心质量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6—8月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置换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023年6月采集样本14份为首次采样。2023年7月起运用RCA-PDCA的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改进,发现问题,成立改进小组,明确现行的流程,查找最新知识和有效的信息,从采样环节、设备与结构、消毒程序、质控环节等方面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采取酒精棉片擦拭置换液出口、多点分布采样、增加机器冷消毒等措施,解决透析用置换液细菌含量超标问题,并明确超标端口,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持续2个月,共进行3个周期。于2023年7月15日、8月5日、8月25日先后采集3次,共计126份样本。比较实施不同措施后采样结果与首次采样结果的合格率。结果本次质量改进共分为3个周期,持续时间2个月,取样126份。措施1后采样42个端口显示其中14个端口细菌数超标,其中A14细菌数达到10 CFU/mL,合格率为66.67%,较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措施2采取单端口多点采样,分别采集各端口的A、B、C个部位,采样结果显示仍有6个端口细菌数超标,其中5个为B端口,1个为C端口,A端口、C端口合格率分别为100%、92.86%,均较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措施1+2的基础上,增加机器的冷消毒一次后,进行第4次采样,结果显示无细菌超标,合格率为100%,与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RCA-PDCA循环管理模式,成功解决置换液细菌含量超标问题,有效提高血液透析中心置换液质量风险控制的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联合循环质量管理法(plan-do-check-action,PDCA)解决血液透析中心置换液存在的细菌含量超标问题,明确RCA-PDCA在血液透析中心质量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6—8月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置换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023年6月采集样本14份为首次采样。2023年7月起运用RCA-PDCA的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改进,发现问题,成立改进小组,明确现行的流程,查找最新知识和有效的信息,从采样环节、设备与结构、消毒程序、质控环节等方面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采取酒精棉片擦拭置换液出口、多点分布采样、增加机器冷消毒等措施,解决透析用置换液细菌含量超标问题,并明确超标端口,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持续2个月,共进行3个周期。于2023年7月15日、8月5日、8月25日先后采集3次,共计126份样本。比较实施不同措施后采样结果与首次采样结果的合格率。结果本次质量改进共分为3个周期,持续时间2个月,取样126份。措施1后采样42个端口显示其中14个端口细菌数超标,其中A14细菌数达到10 CFU/mL,合格率为66.67%,较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措施2采取单端口多点采样,分别采集各端口的A、B、C个部位,采样结果显示仍有6个端口细菌数超标,其中5个为B端口,1个为C端口,A端口、C端口合格率分别为100%、92.86%,均较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措施1+2的基础上,增加机器的冷消毒一次后,进行第4次采样,结果显示无细菌超标,合格率为100%,与首次采样合格率35.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RCA-PDCA循环管理模式,成功解决置换液细菌含量超标问题,有效提高血液透析中心置换液质量风险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