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策略探讨——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丽 丁家恬 +3 位作者 王天波 孙艳云 杭卫星 王奎洋 《时代汽车》 2024年第8期93-95,共3页
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评价方法的完善,引导学生在... 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评价方法的完善,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课程 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探索
2
作者 王奎洋 唐金花 +1 位作者 李丽 孙艳云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6期88-90,共3页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关乎课程建设的品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评价的内在需求,分析了传统课程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融入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服务支持等五个指标的应用型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综合评价...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关乎课程建设的品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评价的内在需求,分析了传统课程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融入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及服务支持等五个指标的应用型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对所构建的应用型本科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应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课程 评价体系 模式构建 应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奎洋 贝绍轶 +1 位作者 唐金花 王晓春 《高教学刊》 2022年第3期14-17,共4页
基于应用型本科特征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以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课程为例,对当前课程建设进行问题剖析和实践探索。依据行业企业调研、课程思政理念及课程“两性一度”要求,优化重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基于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对课程建... 基于应用型本科特征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以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课程为例,对当前课程建设进行问题剖析和实践探索。依据行业企业调研、课程思政理念及课程“两性一度”要求,优化重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基于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对课程建设相关环节进行创新探索,具体包括“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组合联动课程运作体系”“拓宽课程实施开放场域”“构建一流课程师资队伍”“立体化课程教材建设”以及“多元一体课程评价体系”等;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对课程建设实践效果开展达成度评价,实现课程的闭环建设和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一流课程 混合式教学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汽车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被引量:4
4
作者 唐金花 王奎洋 蒋科军 《职教通讯》 2021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现有的中职汽车类专业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平台单一和教学评价单一化的弊端。基于“互联网+”发展理念,构建了中...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现有的中职汽车类专业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平台单一和教学评价单一化的弊端。基于“互联网+”发展理念,构建了中职汽车类专业“双主体四环节两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实践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其可以促进课堂智慧教学,强化教学共同体,提高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效率及效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汽车类专业 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5
作者 吴杰 高飞 +5 位作者 张雪松 王魁阳 隋成旭 张亮 姚远方 宋磊 《肝癌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免疫组...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份HCC组织及60份癌旁组织蜡块标本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分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72份HCC组织与60份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在60份癌旁组织中均呈现强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均明显强于HCC组织,两组表达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HCC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表达水平高的患者生存预后均优于其表达水平低的患者(均P<0.05)。结论:HCC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的表达相比癌旁组织明显较低,且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预后均要明显优于其低表达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SN 无瘤生存 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抗血管生成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姚远方 高飞 +5 位作者 张雪松 王魁阳 隋成旭 张亮 吴杰 宋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抗血管生成效果。方法构建30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HepaSphere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组(A组,n=10)、Embosphere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组(B组,n=... 目的探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抗血管生成效果。方法构建30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HepaSphere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组(A组,n=10)、Embosphere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组(B组,n=10)、单纯HepaSphere载药微球组(C组,n=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检测TACE术前1 d,术后1、7、14 d各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前1 d、术后14 d腹部MRI检测各组肿瘤直径,计算瘤体体积和肿瘤增长率。结果术后7 d A组、B组血清VEGF水平与C组相比均较低(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14 d 3组血清VE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低,C组最高。术后14 d 3组肿瘤增长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低。结论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兔VX2肝癌模型术后血清VEGF水平和肿瘤增长率,疗效优于单纯载药微球或栓塞微球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微球 贝伐珠单抗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兔VX2肝癌模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bmarine canyons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influenced by recent extension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1
7
作者 ZHAO Yuexia LIU Baohua +3 位作者 LI Xishuang LIU Chenguang WU Jinlong wang kui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3-72,共10页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 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 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is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ern trough and the middle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and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are two of the largest cany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m are describ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are originated along faults.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ree groups of faults which were formed and reactive in the recent extensional phase of Okinawa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was initia- t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guided by F4 that is a N--S trending fault on the slope and F1, a large NW--SE trending fault on the trough. The pathway migration from the remnant channel to the present one of Chiwei Canyon is the result of uplift of tilted fault block that is coupled to the recent 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southern trough. The submarine terrace is detached from the ECS slope by the NEE -trending fault.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developing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s guided by FS, a N-S trending fault, diverted and blocked by the submarine terr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rine canyon topographic feature FAULT extension movement Okinawa Troug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