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沿海低地第II海相层MIS5a阶段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对比研究
1
作者 陈永胜 胡亦潘 +4 位作者 姜兴钰 李建芬 商志文 方晶 王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积结构、构造及有孔虫丰度,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了第II海相层,并建立了第II海相层对比剖面。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对该地层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准确测定,进一步讨论第II海相层的发育时间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研究结果 】CZ80、CZ85及CZ66孔在全新统(含第I海相层)以下均钻遇到了第II海相层,海相层底板埋深在35~33m,对应黄海高程-31.13~-28.39m,顶板埋深32~20m,高程-25.58~-15.39 m。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第II海相层所对应的海侵事件发育时间约为94~71 ka。【结论 】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区第II海相层始于94 ka或更早,海水影响在距今约71 ka结束。对比全球海面曲线,第II海相层时空特征与MIS5a阶段相符,记录了MIS5a阶段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海侵 全球海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第II海相层 渤海湾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体4.2 ka BP前后古环境重建
2
作者 商志文 李建芬 +1 位作者 王宏 方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2-2055,共14页
【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证实全新世存在一系列数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快速波动,而这种突然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亚洲、非洲、北美洲以及地中海和南欧等地均有记录,... 【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证实全新世存在一系列数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快速波动,而这种突然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亚洲、非洲、北美洲以及地中海和南欧等地均有记录,表明了它的全球性特征。但在海陆交互的海岸带、特别是中国北方泥质海岸带地区,该事件的记录迄今未得到充分证实。【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北岸相距1~6 km的岭头、罾口河及俵口南部3处埋藏牡蛎礁体及其上覆泥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硅藻分析(83个样品)、加速器^(14)C测年(32个数据)与沉积学研究,重建了礁体及上覆泥层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同时探索了可能存在的“4.2 ka BP事件”在海岸带的印记。【研究结果】全新世以来,研究区依次经历了早全新世潮上带盐沼至潮间带→中全新世潮下带—潮间带中下部—潮间带中上部→晚全新世沼泽-盐沼低地沉积环境演变的海进-海退.过程。在约7 ka cal BP以来,3处礁体先后出现,气候温暖。随着礁体的向上建造,海水影响减弱,在5~4.3 ka cal BP时,3处礁体进入潮间带中下部,气候相对寒冷,致使3处礁体同时在4.2~4 ka cal BP时停止建礁,随即被上覆泥层覆盖。【研究结论】研究区在5~4 ka cal BP发生了一次气候波动过程:5~4.3 ka cal BP期间相对寒冷,4.3 ka cal BP后逐渐转暖,气候变化事件的转折点发生于约4.3 ka cal BP。这一明显的环境变化是中国北方泥质海岸带地区对“4.2 ka BP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牡蛎礁 硅藻分析 古环境重建 4.2 ka BP事件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海面变化
3
作者 王福 胡云壮 +12 位作者 田立柱 施佩歆 李建芬 陈永胜 李勇 商志文 姜兴钰 袁海帆 杨朋 文明征 赵琰琳 杨怡 王宏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各类分量的贡献。我们通过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研究,着重对地区性和区域性分量或做了定量评估、或进行了半定量推理分析,并做了具体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距今10~7 ka时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9 mm/a,同期渤海湾西岸相对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5.6 mm/a。这一较快的上升造成了包括渤海湾在内全球沿海平原海岸线后退(以及渤海海盆-渤海湾可能的数道沿岸堤被淹没)。但是,7 ka至今,全球与冰融水等效海面(ice-equivalent sea level,ESL)的平均上升速率降至~0.64 mm/a;5 ka以来,甚至不再上升。7 ka以来,渤海湾西岸相对上升速率是~0.46 mm/a;5.5 ka之后,进一步减弱到~0.18 mm/a。上述全球和渤海湾西岸海面变化,显示出明显的“二段式”上升特点。以~7 ka为转折点:之前与之后的上升速率相差一个数量级。对于渤海湾西岸而言,叠加在这个长达~7000年的明显减速但仍缓慢上升背景上的,是均衡掀升分量与下沉(新构造下沉+沉积自压实下沉)分量的相互抵消。于是,全球性海面的缓慢上升、区域性均衡调整造成的掀升与局地下沉,这三者的复杂博弈,形成了长达~7000年的、经常受高潮水影响的渤海湾西岸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洼地周期性交替的沿海地形地貌格局。1870 CE至今的150余年间,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1.7 mm/a,近10余年来更加速至3.7 mm/a,渤海湾同时期I堤海岸线向海侧的前凸岸段平均蚀退1~3 km。【结论】我们推断1870CE以来的全球气温上升-海面上升与渤海湾同时期海岸线蚀退可能具因果关系。21世纪全球变暖及因此引起海面~6~8 mm/a上升的预测,是1870 CE至今全球加速升温-海面加速上升的必然延续。从地质学角度,这将导致渤海湾今后的“可容空间”逐步增加,为海岸线-潮间带蚀退、盐沼湿地退化提供条件,从而将可能导致持续了~7000年的贝壳堤障壁岛-潟湖盐沼地貌过程的终止,转入与7 ka之前相似的海面上升加速时的沿岸堤-沿海低地模式。以上基于全球研究及渤海湾实际调查结果做出的推断,将对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中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海面变化 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过程终止 海面加速上升 可容空间增加 海岸线蚀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凌河河口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商志文 李建芬 +2 位作者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33-2445,共13页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晚更新世海相-湖相/河流相→全新世海...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晚更新世海相-湖相/河流相→全新世海相-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02~0.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9~1.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凌河 中更新世晚期 沉积环境演化 海相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沧桑巨变:渤海湾1.1万年来的海陆演化过程 被引量:5
5
作者 商志文 王宏 +1 位作者 李建芬 施佩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0期286-289,共4页
在简述渤海湾1.1万年以来海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海面变化、岸线变迁和地质环境演化等方面的重要发现,为渤海湾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陆演化 海面变化 岸线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脓毒血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魏艳龙 董孝彧 +3 位作者 尚志文 张共鹏 程志鹏 高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292-1299,共8页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线粒体是细胞重要的细胞器,承担细胞内能量供应及信号调节等多种功能。线...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线粒体是细胞重要的细胞器,承担细胞内能量供应及信号调节等多种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线粒体的病理生理功能及其在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可能损伤机制,并总结了脓毒血症中着眼于线粒体开展的治疗方案,为临床脓毒血症提供治疗靶点或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线粒体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Late Quaternary Coastal Geo-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Modern Process of Bohai Bay,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WANG Fu shang zhiwen +2 位作者 LI Jianfen CHEN Yongsheng WANG 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01-2102,共2页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o predict future environment, which is especially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 and sea during geolog...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o predict future environment, which is especially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 and sea during geological periods. However, the 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on China's muddy coastal zone is not enough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data to compare with global changes. Therefore, in 2011,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deployed the "Late Quaternary g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modern process of China" project, and focused on the muddy coastal zones of the Liaodong Bay, Bohai Bay, the Yellow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Fig. 1). Next w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our latest results in the Bohai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 area rate The Late Quaternary Coastal Geo-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Modern Process of Bohai Bay China B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diocarbon ages of different fractions of peat on coastal lowland of Bohai Bay: marine influence? 被引量:2
8
作者 shang zhiwen WANG Fu +5 位作者 FANG Jing LI Jianfen CHEN Yongsheng JIANG Xingyu TIAN Lizhu WANG H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562-1569,共8页
Peat in borehol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14)C dating material used for constructing age framework. 20 bulk pea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boreholes, the ^(14)C ages of two fractions(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 Peat in borehol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14)C dating material used for constructing age framework. 20 bulk pea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boreholes, the ^(14)C ages of two fractions(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nd peat fraction) of the bulk pea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MS-dating and which fraction is better to help construct an age framework for the borehole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at fraction give a good dating results sequence in the borehole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nd the dating results of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show 161-6 702 years older than corresponding peat frac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marine influence. Then, we suggest an experience formula as y =0.99 x-466.5 b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correcting the marine influenced organic sediment ages within the conventional ages between 4 000 to 9 000 yrs BP, and more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AMS ^(14)C dating of the bulk organic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lowland of Bohai Bay peat fraction organic sediment fraction AMS ^14C dating marine influ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兴钰 田立柱 +6 位作者 李勇 赵勇 商志文 袁海帆 伊布格勒 易亮 王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4-1395,共12页
通过对西辽河中游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及相邻地区晚全新世沉积物组成、沉积相、地层层序、年代学(AMS 14C和考古断代)及宽浅河谷、沙地地貌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古科尔沁沙地风成砂、古湖泊泥质沉积与古土壤层的基本... 通过对西辽河中游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及相邻地区晚全新世沉积物组成、沉积相、地层层序、年代学(AMS 14C和考古断代)及宽浅河谷、沙地地貌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古科尔沁沙地风成砂、古湖泊泥质沉积与古土壤层的基本地层关系。尽管贮存库效应导致14C年龄存在明显颠倒,但考古学提供的断代证据及对贮存库效应的解释,对14C数据做出了尽可能合理的取舍,从而建立了自约1500 B.C.以来年代学的基本序列。据此,揭示了研究区晚全新世地层三分的基本格局:1)晚全新世早期,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层在约1500 B.C.转为风成沙丘并发育良好的栗钙土(第1栗钙土层),标志着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化的重新开始;随后,砂质沉积(冲洪积和风成)与(发育程度相对低的)多次栗钙土成壤反复交替。这一过程结束于约1250 A.D.时的第二次发育良好的栗钙土层(第6栗钙土层)。2)晚全新世中期(金元时期、"中世纪温暖期"后半期),是1250 A.D.之后的一次突然出现、而又突然结束的短暂湖泊发育期,经历黑钙土成壤作用的黑色泥质湖相层与上、下地层均为清楚的突变接触。3)晚全新世晚期,为冲洪积-风积砂层与栗钙土层的反复交替,直至现代。"湖泊-黑钙土成壤化"的突然出现与结束,暗示着干旱-湿润-干旱两次气候突变过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区 晚全新世 湖相沉积 快速变湿变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