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解石热释光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可心 胡贵明 +5 位作者 刘静 沈续文 高云鹏 王文鑫 温欣语 蒋帅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9-722,共24页
矿物晶体中累积的释光信号与其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时间相关,可用于测定沉积物年代。近年来,依托石英和长石2种矿物释光信号的测年方法日臻成熟,但这2种矿物的释光信号过早饱和,限制了其测年上限(通常<300ka)。前人研究表明,方解石亦... 矿物晶体中累积的释光信号与其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时间相关,可用于测定沉积物年代。近年来,依托石英和长石2种矿物释光信号的测年方法日臻成熟,但这2种矿物的释光信号过早饱和,限制了其测年上限(通常<300ka)。前人研究表明,方解石亦有可能成为热释光测年材料,因为其热释光信号对剂量响应的灵敏度高,且特征饱和剂量约可达3000~5000Gy,有望将释光测年范围扩展至第四纪尺度。特别地,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将拓展目前仅限于剥露速率极高地区的释光低温热年代学的应用范围,使其更好地贡献于地貌演化和构造活动的研究。文中对方解石热释光的基本原理和测年流程进行了简要概括,总结了方解石热释光测年应用及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成果。此外,利用方解石热释光技术对虎跳峡段的基岩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ITL-235℃释光信号可用于该地区剥露历史的恢复工作。同时,文中基于上述内容讨论了方解石热释光技术的应用潜力和待解决问题,以期为该技术在构造地貌领域的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热释光 低温热年代学 虎跳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nciple of Hydro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Paleo-altimeter and its Potential in Reconstructing Paleo-elev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2
作者 CUI Fengzhen liu-zeng jing +4 位作者 LI Yunshuai XU Qiang TANG Maoyun WANG Heng SUN Zhaot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51-1063,共13页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eo-elevation serves a dual purpose to enhance our comprehension of geodynamic processes affecting terrestrial landforms and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tmospheric ci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eo-elevation serves a dual purpose to enhance our comprehension of geodynamic processes affecting terrestrial landforms and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biodiversity.The oxygen(δ~(18)O_w)and deuterium(δD_w)isotope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re systematically deple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which are typical and widely applicated paleo-altimeters.The utilization of hydrogen isotope of hydrous silicate minerals within the shear zone system,volcanic glass,and plant leaf wax alkan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addressing evaporation and diagenesis.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principle,application condition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ydrogen isotope paleo-altimeter.In addition,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utilizing this technique for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paleo-elev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where multiple shear zones extend over hundred kilometers parallel to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levation hydrogen isotope hydrous silicate minerals volcanic glass Tibetan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小利 夏涛 +9 位作者 刘静 姚文倩 徐晶 邓德贝尔 韩龙飞 贾治革 邵延秀 王焱 乐子扬 高天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1-483,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是理解大陆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破裂行为的关键,也是活动断层避让带设置的直接依据。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4地震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江错段形成了长达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造成沿线野马滩大桥、昌马河大桥坍塌。文... 地震地表破裂是理解大陆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破裂行为的关键,也是活动断层避让带设置的直接依据。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4地震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江错段形成了长达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造成沿线野马滩大桥、昌马河大桥坍塌。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现场调查资料和震区3~7cm分辨率的无人机航片,获得了本次地震详细的地表破裂,在精细填图的基础上,阐述了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带和带状塌陷等多种类型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除在断裂相交处存在多条次级破裂外,局部存在大量延伸长、走向稳定、具有雁列特征的裂缝带,最远处与主破裂带的距离>5km;在震中附近及震中以西、以东多个段落跨断层数千米范围内存在分支破裂、斜列式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带、带状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同震变形相关的地表特征。玛多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揭示,主要得益于大范围、密集的现场调查和厘米级高分辨率航片的精细解译,使小位移量破裂或微弱裂缝得到充分识别。由于缺乏明确的位错标志,难以甄别未在主破裂断层上的同震地表裂缝是构造成因还是震动成因,分析其空间分布形态、余震分布及其震源机制、区域构造背景等,经初步推测,不排除有些裂缝代表区域先存断层的继承性活动与次级断层触发活动的可能性。对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精细刻画有助于全面理解地震破裂过程的机理,对于重要工程抗震减灾的有效设防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江错断裂 分布式地表裂缝 避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语言半自动化提取河流阶地——以米家山黄河阶地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文倩 刘静 +6 位作者 Michael Oskin 韩龙飞 李雪 王恒 徐心悦 李占飞 张金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3-376,共14页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 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语言 SFM 高精度地形数据 米家山 黄河阶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4 位作者 刘静 Jerome Van der Woerd 李志刚 吴磊 刘方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454,共20页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其几何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柴达木盆地西缘、索尔库里盆地南约10km的盐壳区发现一长约14km的古地震地表破裂...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其几何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柴达木盆地西缘、索尔库里盆地南约10km的盐壳区发现一长约14km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震破裂带与阿尔金主走滑断裂近平行,根据几何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段走向不同的次级段落,总体走向为N80°E,但局部段落的走向存在变化。该破裂带的构造样式以挤压隆起、次级断裂、裂槽、三角拉分盆地和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多相间出现,是典型的走滑断层上的地震破裂带特征,文中利用野外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方法标绘了30余个挤压隆起体。另外,考察中还发现在多数挤压隆起上有多次地震重复活动的证据。根据附近盐壳钻孔年龄和地震裂缝中沉积物的年龄结果推测,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发震时间的下限为全新世。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向E进入大通沟南山,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较连续的逆冲陡坎,而向W破裂带逐渐消失。通过地震反射剖面推测认为该破裂带向W与阿尔金断裂平顶山次级断裂相接。作为阿尔金断裂的1个构造节点,平顶山将部分应变传递到青藏高原内部的月牙山-大通沟断裂,其多次活动造成了月牙山东约14km长的地表破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柴达木盆地 古地震地表破裂带 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讨论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文倩 王子君 +10 位作者 刘静 刘小利 韩龙飞 邵延秀 王文鑫 徐晶 秦可心 高云鹏 王焱 李金阳 曾宪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1-559,共19页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是区域活动断裂最大震级估算以及区域未来地震潜力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W)7.4地震,其触发的同震地表破裂沿东昆仑断裂东南分支延伸线上的江错断裂分布。文中基于震...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是区域活动断裂最大震级估算以及区域未来地震潜力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W)7.4地震,其触发的同震地表破裂沿东昆仑断裂东南分支延伸线上的江错断裂分布。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的野外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精度地形数据的精细解译,明确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自西往东可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野马滩段、黄河乡段和江错分支段,最东端的地表破裂位置位于前人研究所确定的最东端以东2km以远,破裂全长约158km。此外,本研究在冬草阿隆湖以东的沙丘区域内发现了呈半圆弧形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而破裂在沿走向SE的优云乡段的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大面积沙丘覆盖区域也存在零星的张剪性地表破裂和断层陡坎,且陡坎的垂向位移可达30cm。对比已有的关于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研究结果,分析认为本研究与其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本研究所得结果基于更广泛、详实的野外调查和更大范围的高精度影像的精细解译;2)分析过程中避免了阶区等段落几何复杂区两侧叠加段落的重复计算。结合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有的强震震例,均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同震地表破裂的长度较全球平均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 江错分支段 高精度影像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移测量与弥散变形分析——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延秀 刘静 +8 位作者 高云鹏 王文鑫 姚文倩 韩龙飞 刘志军 邹小波 王焱 李云帅 刘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6-523,共18页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征最有效的方法。文中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为例,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对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解译,并结合国外震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走滑地震的弥散变形特征及其意义。玛多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的东南段,其地表破裂带在西段整体沿山前或山麓地带展布,主要是由挤压鼓包、张剪裂缝和断层陡坎等沿近EW向雁列组合而成的左旋剪切破裂带。结合震前卫星影像,对该破裂带西段较大位移点的鄂陵湖南侧断错车轮印迹线进行了震前和震后的精细填绘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段同震变形在主破裂带南侧存在弥散变形现象,重新恢复获得的总左旋位移量约为3.6m,其中主变形位移量约为2.7m,弥散变形量约为0.9m,占主变形位移量的33%。综合分析后认为,弥散变形在走滑型同震破裂带上可能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具有不对称性。新的研究结果指示,在走滑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中,观测点应尽量选在几何结构简单的区段,从而减少弥散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位移 弥散变形 走滑断裂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摄影测量技术对玛多M_(W)7.4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快速提取及三维结构的室内重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鑫 邵延秀 +7 位作者 姚文倩 刘静 韩龙飞 刘小利 高云鹏 王子君 秦可心 屠泓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4-540,共17页
掌握精确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是探讨大地震破裂特征和发震机理的重要基础。摄影测量技术为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提供了有力支撑。文中以玛多M_(W)7.4地震为例,详细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进行地... 掌握精确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是探讨大地震破裂特征和发震机理的重要基础。摄影测量技术为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提供了有力支撑。文中以玛多M_(W)7.4地震为例,详细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进行地表破裂解译及相关特征参数提取中的应用。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地震全段地表破裂的数字正射影像以及多个形变复杂区域厘米级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可满足震后快速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的需要。对正射影像测量的地表破裂水平位错结果与野外实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可证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搭载的LiDAR传感器,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实现了如挤压鼓包等复杂地表破裂的室内重现,AR成像模型与实景高度融合,为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化、精细化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W)7.4地震 地表破裂 摄影测量技术 无人机 增强现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W)7.4地震震中区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及阶区内的分布式破裂讨论 被引量:5
9
作者 韩龙飞 刘静 +5 位作者 姚文倩 王文鑫 刘小利 高云鹏 邵延秀 李金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4-505,共22页
同震地表破裂形态的精细刻画可为理解断裂带复杂几何结构、动态破裂过程与破裂机理提供重要信息。2021年5月22日,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W)7.4地震,这是自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震级最... 同震地表破裂形态的精细刻画可为理解断裂带复杂几何结构、动态破裂过程与破裂机理提供重要信息。2021年5月22日,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W)7.4地震,这是自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后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突破了沿线多个阶区、弯折等几何不连续结构,形成了长约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和多样化的断裂几何形态,其中以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最为特殊和复杂。有助于全面认识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并深入理解其形成机理,文中基于分辨率约为3cm的航空影像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完成了本区域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对地表破裂的类型、分布、几何结构和走向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震中区的地震地表破裂受阶区几何结构的影响而呈现分布式破裂的特点。并且,震中附近的强震动效应和地震断裂初始发育阶段的影响,进一步造成了该段落分布式地震地表破裂的形态。文中高清再现了震中区的阶区及其附近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特点,对走滑断裂带的分布式同震地表破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高分辨率地形数据 震中区 分布式地震地表破裂 破裂初始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茂云 刘静 +3 位作者 李翠平 王伟 张金玉 许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6-599,共24页
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贡觉盆地、芒康盆地、黎明-剑川-兰坪盆地、洱源盆地、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 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贡觉盆地、芒康盆地、黎明-剑川-兰坪盆地、洱源盆地、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以及部分重新计算后,恢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时空分布历史,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主要隆升阶段与幅度。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中段地区存在始新世—渐新世准高原,而南段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低。中新世期间,南段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隆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定量化约束了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探讨提供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新生代盆地 古高度重建 高原隆升 下地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物源示踪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旭 刘海金 +5 位作者 刘静 吴中海 李兆宁 陈济鑫 李玲玲 胡程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4-960,共17页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应用于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应用于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展。文中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MC-ICP-MS)对黄河流域的15件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967颗钾长石的原位Pb同位素结果。^(206)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二维散点图和多维判别图(MDS)结果表明,黄河玛多-同德段、大夏河和湟水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兰州段存在明显差异;黄河兰州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巴彦淖尔段一致,二者受相似的风成物源区的影响;黄河晋陕峡谷段、汾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渭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秦岭。黄河开封和利津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致,都与黄河上游和华北板块明显不同,但与黄河中游相似。黄土高原对黄河中、下游的钾长石来源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钾长石 PB同位素 物源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次林错岩体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快速剥蚀
12
作者 沈续文 沈晓明 +8 位作者 刘静 曾令森 杨超群 葛玉魁 邢宇堃 曾宪阳 王子君 李云帅 李金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32-3344,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7~5.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次林错花岗岩 晚白垩世—早新生代 快速剥蚀 锆石饱和温度计 一维岩浆冷却模拟 低温热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多M_(S)7.4地震断层土壤气特征与地表破裂的相关性
13
作者 王博 崔凤珍 +3 位作者 刘静 周永胜 徐胜 邵延秀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2-794,共23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一个月,在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同震位移进行详细勘察后,有针对性地沿地表破裂带不同部位(西段、中西段、中东段、东段)布设了7条800~3000m的跨断裂测线,对...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一个月,在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同震位移进行详细勘察后,有针对性地沿地表破裂带不同部位(西段、中西段、中东段、东段)布设了7条800~3000m的跨断裂测线,对土壤气Rn、H_(2)、Hg和CO_(2)进行浓度测量和气体采集,并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碳同位素和氦同位素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地表各破裂段土壤气浓度的最大值差别较大,破裂带东、西两端的气体浓度较高而中段气体浓度较低,可能与断层不同分段的破裂方式和应力分量不一致有关。土壤气中H_(2)和Hg的浓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地表破裂带内或紧邻处浓度较高。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东端出现多条分支,破裂具有复杂性。从土壤气浓度测量结果来看,南支和北支断层的活动都较强,但北支断裂土壤气逸出浓度的曲线形态特征和断层产状不一致,可能与北支断裂地表破裂范围大且存在多条次级断裂有关。^(3)He/^(4)He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气中的稀有气体主要为大气来源,但δ^(13)C测值和CO_(2)/^(3)He计算结果显示玛多地震断层土壤气具有大气组分与地壳组分的混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断层土壤气 碳同位素 氦同位素 巴颜喀拉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构造地貌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第四纪滑动速率的不确定性及意义:以海原断裂带为例
14
作者 王子君 姚文倩 +5 位作者 刘静 邵延秀 王文鑫 沈续文 高云鹏 徐晶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9-780,共22页
断层滑动速率是理解复杂断层系统应变分配与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在多种研究方法中,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的第四纪滑动速率较为普遍.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体系中,海原断裂带承载了部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应变,其滑动... 断层滑动速率是理解复杂断层系统应变分配与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在多种研究方法中,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限定走滑断裂的第四纪滑动速率较为普遍.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体系中,海原断裂带承载了部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应变,其滑动速率的精细厘定也是高原构造变形动力学分析的重要参数.过去三十年间前人采用构造地貌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滑动速率研究,结果位于2.3~16 mm/a之间,不同研究间相差较大,因此引发了众多争议与困惑.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详细评述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是上级阶地与下级阶地重建模型的选择.结果认为,基于两种位移累积起始时间定义的模型得到的往往是滑动速率的上限或下限,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滑动速率真实值.当缺乏观测数据可以辅助判别两种模型的可靠程度时,应基于上、下级阶地废弃年龄同时对滑动速率进行限定,这是对滑动速率计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尊重和认可.海原断裂带滑动速率的评估将为后续基于青藏高原内部诸多活动断裂进行两种端元变形模型合理性的分析工作提供重要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速率 海原断裂带 构造地貌学 河流阶地陡坎 上、下限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