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式及干预后的促愈合效应
1
作者 谷鑫博 刘泽民 孙海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35-3243,共9页
背景:巨噬细胞存在特殊的促炎/抗炎表型,通过组织工程技术调节表型转变,使得其成为了在骨损伤修复中研究最多的免疫细胞。最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此类综述。目的:总结目前中性粒细胞在... 背景:巨噬细胞存在特殊的促炎/抗炎表型,通过组织工程技术调节表型转变,使得其成为了在骨损伤修复中研究最多的免疫细胞。最近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此类综述。目的:总结目前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式,以及干预中性粒细胞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措施。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4年2月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中性粒细胞、骨折愈合、骨损伤、骨修复、骨重建”,英文检索词为“neutrophil,fracture healing,bone damage,bone repair,bone remodeling”。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7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发现中性粒细胞的历史漫长,早期由于缺乏染色技术忽视了其重要性,1900年Paul Ehrlich发明三酸染料区别出中性粒细胞,开启了研究的序幕;②正常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迁移到各器官辅助其发挥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依赖吞噬作用、脱颗粒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发挥抗菌作用;③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骨折愈合早期血肿炎症阶段,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募集其他免疫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同时产生纤连蛋白促进血肿形成构建局部微环境;④中性粒细胞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转化为N1/N2两种不同亚型,两者相互协调促进骨修复;⑤骨折断端募集的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骨折愈合的过程;⑥中性粒细胞通过与骨折愈合不同阶段主要细胞成分的相互作用,调节成骨/破骨平衡;⑦类似于组织工程技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在骨折愈合中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未来针对干预中性粒细胞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法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骨折愈合 炎症 细胞因子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硅基样本——基于大模型技术路线的分析
2
作者 刘泽民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45,共15页
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契机。基于此背景,研究聚焦于大模型驱动的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其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以及潜在影响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究。研究伊始,深入剖析了大模型通过世界... 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契机。基于此背景,研究聚焦于大模型驱动的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其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以及潜在影响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究。研究伊始,深入剖析了大模型通过世界知识的广泛习得、认知能力的自然涌现以及心理理论能力的精准模拟,为硅基样本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炼虚拟抽样、数字孪生和社会模拟这三种实现教育硅基样本的关键技术路线,为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为切实验证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了一项探索性案例,模拟针对不同职业背景和技术熟练度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的虚拟访谈。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硅基样本在教育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在捕捉教育群体异质性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硅基样本对教育研究知识生产模式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同时,研究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方法论风险,如确认偏误、模型坍缩以及生态效度等方面的挑战。展望未来,教育研究或将呈现出“赛博格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机协同的全新模式下开拓崭新的探索空间,不断重塑教育研究的范式与边界,可为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样本 大模型智能体 虚拟抽样 数字孪生 社会模拟 教育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Fly Ash Paste
3
作者 MA Shuzhao WU Shunchuan +5 位作者 HUANG Mingqing CHENG Haiyong JIANG Guanzhao NIU Yonghui liu zemin SUN We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such as sodium hydroxide,calcium oxide and triethanolamine(TEA)are used to establish different activation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vating fly as...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such as sodium hydroxide,calcium oxide and triethanolamine(TEA)are used to establish different activation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vating fly ash paste.We conducted mechanical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and use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SEM)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microenvironments of the samples.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ly ash paste under different acti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NaOH content(1%-3%),the strength of the samp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hen the content exceeded 4%,the rate of increase in strength decreased.Based on the results,the optimal NaOH content was identified,which was about 4%.A good activation effect,especially for short-term activation(3-7 d),was achieved using TEA under high doping conditions.The activation effect was poor for long-term strength after 28 days.The CaO cont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gree of activation achieved.The maximum effect was exerted when the content of CaO was 2%.The virtual cement and concrete testing laboratory(VCCTL)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ydration process,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use of the three types of activators accelerated the formation of Ca(OH)_(2) in the system.The activators also corroded the surface of the fly ash particles,resulting in a pozzolanic reaction.The active substances in fly ash were released efficiently,and hydration was realized.The pores were filled with hydration products,and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d to form a new frame of paste filling that helped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fly ash p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te filling fly ash ACTIVATOR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MICROSTRUCTURE hydration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扩髓与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泽民 王栋 +5 位作者 李岩 刘旻 陈斌 王钞崎 吕欣 张永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770-4776,共7页
背景: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需要扩髓的问题尚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扩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高龄患者术中风险,但此举是否会降低髓内钉支撑效果,尚无依据。另一些人认为扩髓可选择直径更粗的髓内钉,获得更好的力学支撑,但基础... 背景: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需要扩髓的问题尚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扩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高龄患者术中风险,但此举是否会降低髓内钉支撑效果,尚无依据。另一些人认为扩髓可选择直径更粗的髓内钉,获得更好的力学支撑,但基础研究显示此方法存在脂肪栓塞、破坏骨质(尤其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等风险。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扩髓与不扩髓的力学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一名健康志愿者,CT扫描其股骨获取DICOM格式文件,顺序导入Mimics、Geomagic Wrap、SolidWorks、Hypermesh、Ansys软件处理文件,得到A3.1型、A3.2型及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与9,11 mm直径、170 mm长度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进行装配,赋予材料属性,设定各接触面相互作用关系及定义载荷及边界条件,之后进行求解。观察不同模型中股骨应力分布、内固定应力分布、股骨位移及内固定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股骨应力均小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股骨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和A3.2型;②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均大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内固定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③扩髓与非扩髓对股骨及内固定位移影响较小,应力影响较大;④提示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可使股骨应力减小,内固定整体承担应力增大,远端锁钉承担应力减小;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相比,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扩髓髓内钉 非扩髓髓内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 有限元分析 PFNA-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泽民 程海勇 +5 位作者 毛明发 李在利 吴顺川 姜关照 孙伟 刘伟铧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7-1348,共12页
膏体流变性能是膏体充填技术重要指标,是金属矿膏体充填工艺流程的重要工程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通过制定图像采集标准并研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数据集.经Sobel算子实现膏体边缘检测、全图缩... 膏体流变性能是膏体充填技术重要指标,是金属矿膏体充填工艺流程的重要工程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通过制定图像采集标准并研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图像数据集.经Sobel算子实现膏体边缘检测、全图缩小等预处理,得到膏体图像数据集.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划分数据集,避免因单次随机划分造成的偶然误差.以膏体图像–屈服应力数据集为基础,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取膏体纹理特征和时序信息等,又通过引入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的图像增强策略减少环境因素干扰,提高模型稳健性.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集在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上做训练和测试,得到模型损失值曲线图和混淆矩阵.将屈服应力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又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嵌入到卷积神经网络实现模型优化,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模型预测平均准确率从93.26%提升至98.19%,论证了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膏体屈服应力预测方法可行性.经图像增强处理的数据集应用到各模型中,模型预测平均准确率均提升3%以上.相比传统膏体流变测量方式,解决了传统膏体屈服应力测量操作复杂、外部因素扰动大、工程现场难以开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流变性能 3D卷积神经网络 屈服应力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支持的教师循证实践:行动框架与案例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褚乐阳 刘泽民 +1 位作者 王浩 陈向东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3,共13页
教师开展循证实践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难以获取和利用证据、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以及实践过程中指导和支持不足,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带来了机遇。本研究构建了大模型驱动的循证实践行动框架,涵盖循证实践的五个关键阶段... 教师开展循证实践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难以获取和利用证据、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以及实践过程中指导和支持不足,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带来了机遇。本研究构建了大模型驱动的循证实践行动框架,涵盖循证实践的五个关键阶段: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和后效评估,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大模型支持策略;开发了GPT4EBP平台,为教师提供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个性化指导、反馈和评估,还针对师范生开展了为期六周的循证实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借助GPT4EBP平台,师范生能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循证实践任务,其循证实践能力和集体效能感均得到显著提升;访谈数据揭示了平台在简化流程、提供及时反馈等方面的价值。本研究揭示了大模型技术在优化循证实践流程、赋能教师专业决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丰富和发展了循证实践的理论体系,相应的行动框架和GPT4EBP平台可为教师循证实践提供个性化支持,使其能便捷获取证据、系统分析证据并将证据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行动,提升循证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循证实践 大模型 行动框架 GPT4E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7
作者 刘奇超 曹杨 +5 位作者 张慧芳 顾宁 刘子萱 边月豪 刘泽民 孙友谊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3-1228,共6页
采用柔性碳布作为复合电极的集流体,将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管(CNTs)通过静电植绒的方式嵌入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中,得到具有更大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的复合结构。然后将所得的材料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将具有赝电容特性的聚苯胺(PANI)镀在C... 采用柔性碳布作为复合电极的集流体,将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管(CNTs)通过静电植绒的方式嵌入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中,得到具有更大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的复合结构。然后将所得的材料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将具有赝电容特性的聚苯胺(PANI)镀在CNTs表面,得到了具有碳纳米管/聚苯胺(CNTs/PANI)两种活性物质的二元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极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其与含有硫酸的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电解质组装成具有对称结构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SSC),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其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1 mA/cm^(2)的电流下,具有517 mF/cm^(2)的比容量;经过2500次的循环后,具有79.8%的容量保持率,库伦效率超过97%。该研究表明静电植绒技术可以作为制备高性能电极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聚苯胺 静电植绒 电化学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科学(AI4S)引发的范式变革——大语言模型视角下教育研究的问题、方法与过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泽民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4,共12页
人工智能科学(AI for science,AI4S)为代表的新范式正在重塑科学研究。作为AI4S的关键技术,大语言模型在教育智能体建模与仿真、教育过程挖掘、教育数据增广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研究立足科学哲学领域的“问题-方法-过程”框架,剖... 人工智能科学(AI for science,AI4S)为代表的新范式正在重塑科学研究。作为AI4S的关键技术,大语言模型在教育智能体建模与仿真、教育过程挖掘、教育数据增广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研究立足科学哲学领域的“问题-方法-过程”框架,剖析了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教育研究范式变革图景:在问题维度,大语言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形成的“世界知识”拓宽了教育研究的问题视野;在方法维度,大语言模型依托其“泛思维链”能力,为情境建模、模拟仿真、因果推断等方法创新提供新的可能;在过程维度;大语言模型为“端到端”和“人在回路”理念在教育研究中的融合提供了理想的技术载体,开启了人机协同的新范式;结合教育研究范式演进的历史维度,当前AI4S引领的变革是社会需求牵引和技术进步双重驱动的必然,既延续了数字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逻辑,还在智能维度、生成式范式、跨界整合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突破。需要指出的是,这场范式变革虽然前景广阔,但其复杂性也不容忽视。研究对教育知识生产“单一文化”、理解错觉加剧、模型黑箱效应等潜在风险作了深度探讨,提出了重塑教育研究的反思性、审慎评估大语言模型适用边界的策略实施,为应对AI4S时代的教育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科学 大语言模型 教育研究范式 世界知识 思维链 人在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敦颐诗文的“诚”品格
9
作者 刘泽民 裴昌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17,共11页
“诚”是中国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范畴。有宋以降,周敦颐融合儒道佛,完成了“诚”思想的本体论理论建构。周敦颐以一“诚”贯通天人,既在宇宙本体上立“诚”之“天极”,又在心性本体上立“诚”之“人极”,同时发明“诚”之工夫的进... “诚”是中国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范畴。有宋以降,周敦颐融合儒道佛,完成了“诚”思想的本体论理论建构。周敦颐以一“诚”贯通天人,既在宇宙本体上立“诚”之“天极”,又在心性本体上立“诚”之“人极”,同时发明“诚”之工夫的进路,为千年儒学“破暗”张本。他将“诚”的品格之光映照于宇宙和社会、人生,以诗文传达了“善”“清”“乐”“拙”的精神旨趣,印证了“胸怀洒落”“光风霁月”的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将“诚”落实于文,提出“文以载道”,展示了诗文“优柔平中”的艺术风格,见证了唐诗的激情洋溢转向宋文“理趣”“风雅”的新变历程。周敦颐的“诚”思想对于美好人格的涵养与平和安顺理想社会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文以载道 优柔平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堆式MEMS气体流量传感器设计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刘泽民 张琛琛 +1 位作者 毛海央 周娜 《舰船电子工程》 2024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提出一种由微加热器和热电堆构成的热式MEMS气体流量传感器用以实现高灵敏、快响应且低功耗的气体流量检测。采用N/P型重掺杂多晶硅材料构造双层堆叠的热电堆结构,可以实现低热导和高塞贝克系数,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实验测试表明,该... 提出一种由微加热器和热电堆构成的热式MEMS气体流量传感器用以实现高灵敏、快响应且低功耗的气体流量检测。采用N/P型重掺杂多晶硅材料构造双层堆叠的热电堆结构,可以实现低热导和高塞贝克系数,具有更高的温度敏感性。实验测试表明,该传感器件在0~1000 sccm的气流范围内灵敏度可达0.309 mV/sccm(58.22 mV/ms-1),响应时间仅约139 ms,其工作电压为2.56 V时,微加热器的加热功耗仅有34.9 mW。该器件的整体尺寸仅有1300 mm×1300 mm,有利于检测系统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在动力氢燃料电池、医疗辅助呼吸设备等流速流量检测场景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堆 MEMS 双层堆叠结构 热式气体流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模拟视角下校园历史建筑的光环境提升改造——以南京工业大学弘正楼为例
11
作者 刘泽敏 郭华瑜 +1 位作者 孙琳珊 胡占芳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174-178,共5页
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城区更新研究呈现多维度、多视角趋势,城区中原有高校园区基于现有发展契机和制约元素,在校园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中,仿真应用技术因其模拟参数可重复与模型实时可视化展示的优势大有可为之地。本研究以南京工... 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城区更新研究呈现多维度、多视角趋势,城区中原有高校园区基于现有发展契机和制约元素,在校园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中,仿真应用技术因其模拟参数可重复与模型实时可视化展示的优势大有可为之地。本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弘正楼建筑改造提升设计为例,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深度挖掘其历史价值,建立评价体系。运用三维激光扫描、PKPM等仿真应用软件,从功能空间、建筑结构、物理性能条件分析入手,发现该组校园历史建筑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弘正楼建筑光环境性能提升改造方案,为校园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历史建筑 仿真模拟 光环境 提升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及邻区2013—2022年波速比变化
12
作者 陈锡晶 刘泽民 +3 位作者 陈昊 张波 陈德兴 鲁思凡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4期96-101,共6页
通过整理中国地震局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13—2022年近十年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安徽及邻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霍山窗”对于安徽地区具有应力调节和能量释放的重要作用;皖中的波速比变化与研究区域整体... 通过整理中国地震局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13—2022年近十年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安徽及邻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霍山窗”对于安徽地区具有应力调节和能量释放的重要作用;皖中的波速比变化与研究区域整体波速比变化基本一致,空间上波速比自北向南依次增高;将波速比结果进行按月滑动平均,发现研究区域具有明显的波速比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在较为明显的波速比下降期内,安徽及周边地区易发生MS3.0以上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及邻区 波速比 和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2342例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53
13
作者 刘泽民 吕欣 +1 位作者 刘晋元 王小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2期5085-5091,共7页
背景:加强对髋部骨折危险人群的早期预防,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指导。目的: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01-01/2018-12-31入院的髋部骨折患者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 背景:加强对髋部骨折危险人群的早期预防,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指导。目的: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01-01/2018-12-31入院的髋部骨折患者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34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患者属地、受伤季节、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术中情况、血栓情况、住院时间、费用及入院至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信息,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与结论:①髋部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3.90±13.43)岁,80-90岁组患者最多,占29.97%;②髋部骨折冬季多见,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摔伤导致髋部骨折最多,占88.13%;④2108例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主要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占60.03%;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选择髓内固定,占92.04%;⑤2097例行血管彩超检查的髋部骨折患者中,32.38%(679/2097)的患者检查出下肢动静脉血栓,其中28.71%(195/679)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⑥髋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49±7.06)d,平均住院费用(4.63±3.14)万元;⑦股骨颈骨折平均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长均比股骨转子间骨折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比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整体偏瘦;⑨有44.41%髋部骨折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⑩结果提示,髋部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尤其是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摔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髋部骨折主要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备血及围术期预防血栓形成可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流行病学 回顾性分析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_(W)9.0地震前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构造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业君 黄耘 +5 位作者 刘泽民 郑建常 江昊琳 李婷婷 杨浩 王俊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6,共13页
本文以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和收集了1970—2016年114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了构造应力场,通过分析应力场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地震活动性特征,探讨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本文以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和收集了1970—2016年114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了构造应力场,通过分析应力场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地震活动性特征,探讨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的影响.结果显示: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造成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应力场出现扰动变化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挤压为主的背景应力场呈现出一定的拉张作用,应力结构及应力方向发生变化,最大主应力σ_(1)轴倾伏角增大,中等主应力σ_(2)轴倾伏角减小,最大主应力σ_(1)轴方向发生小幅逆时针偏转.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国陆地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中强地震丛集活动.应力场扰动变化和地震起伏活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并先后呈现出3个不同阶段,扰动导致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阶段性改变是地震活动增强的动力机制.结果还显示,应力场扰动变化和地震活动增强开始于9.0级地震前1~2年,揭示了9.0级地震的影响不仅限于同震和震后,在其孕震后期已经对远场的中国陆地东部产生了影响.本文结果可以为日本俯冲带大震对中国陆地构造活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 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扰动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增强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LIA与ELISA法检测献血者HBsAg、抗-HCV和HIV抗原/抗体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少彬 何子毅 +6 位作者 刘泽民 陈庆恺 王庆 黄素媛 余霖 魏润葵 车嘉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应用模式。方法以2016年12月—2017月11月东莞市中心血站33 493(人)份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先用ELISA法:分别用2种不同厂家的HBs Ag试剂(B1和B2)、抗-HCV试剂(C1和C2)和HI...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应用模式。方法以2016年12月—2017月11月东莞市中心血站33 493(人)份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先用ELISA法:分别用2种不同厂家的HBs Ag试剂(B1和B2)、抗-HCV试剂(C1和C2)和HIV抗原/抗体试剂(I1和I2)检测2遍;2017年7月前主要挑选任1次ELISA(试剂)检测结果为'S/CO≥0. 3'的标本做ECLIA检测(挑选模式),7月后所有标本平行检测(不挑选模式),分析ECLIA与ELISA(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ECLIA'挑选模式'和'不挑选模式'中ELISA无反应性标本(S/CO<0. 9)的ECLIA阳性检出率,评价ECLIA作为补充检测模式的效果。结果 ECLIA与2种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3项血液学指标结果一致性与阳性检出率:HBs Ag一致性极好(К≥0. 9),阳性率分别为2. 894%(322/11 127)与2. 642%(B1:294/11 127)、3. 020%(B2:336/11 127)(P>0. 05);抗-HCV一致性较高(К>0. 6),阳性率分别为0. 395%(67/16 978)与同为0. 224%(C1和C2相同:38/16 978)(P<0. 01);HIV抗原/抗体一致性较差(0. 3<К<0. 4),阳性率分别为0. 499%(69/13 837)与0. 238%(I1:33/13 837)、0. 289%(I2:40/13 837)(P<0. 01)。ECLIA'不挑选'与'挑选'2种检测模式的阳性率比较:HBs Ag为0. 07%(4/5 678) vs 0. 441%(22/4 988)(P<0. 01),抗-HCV为0. 169%(28/16 528) vs 1. 176%(4/340)(P <0. 01),HIV抗原/抗体为0. 377%(51/13 542) vs 0. 649%(1/154)(P>0. 05)。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ECLIA与ELISA的HBs Ag和抗-HCV检测结果一致性好,HIV抗原/抗体的结果一致性较差;'挑选模式'中HBs Ag和抗-HCV的ECLIA阳性检出率较高,ECLIA的应用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LISA 献血者 血液筛查模式 HBSAG 抗-HCV HIV抗原/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CV反应性献血者血液检测补充试验的选择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少彬 何子毅 +5 位作者 陈庆恺 刘泽民 王庆 刘亮 黄素媛 黄碧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764-768,共5页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等方法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HCV标志物结果。方法对本站2015年5月—2018年5月经过2种不同ELISA试剂(试剂A和试剂B)检测抗-...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等方法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HCV标志物结果。方法对本站2015年5月—2018年5月经过2种不同ELISA试剂(试剂A和试剂B)检测抗-HCV为反应性的标本250例进行ECLIA和多重PCR定性平行检测,其中多重PCR检测结果为'反应性',则进行PCR HCV RNA定量,对多重PCR结果为'无反应性'标本进行RIBA检测,分析各检测方法结果的阳性符合率,探讨抗-HCV反应性献血者补充试验的选择。结果 250例ELISA反应性标本用ECLIA、多重PCR和RIBA检测,其总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7.60%(144/250)、31.20%(78/250)和44.40%(1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用ECLIA、多重PCR和RIBA检测的阳性符合率[99.20%(124/125)、62.40%(78/125)和81.60%(102/125)]高于单试剂反应性标本[16.00%(20/125)、0.00%(0/125)和7.20%(9/125)](P<0.05);多重PCR检测为反应性时HCV真阳性率为100%(78/78),其RNA定量浓度范围(17.6—13 100 000)IU/mL,中位数865 000 IU/mL;多重PCR无反应性而ECLIA反应性的标本真阳性率为38.80%(26/67),高于多重PCR和ECLIA同时无反应性的标本的真阳性7.62%(8/105)(P<0.05),后者仍然有60.00%(63/105)用RIBA无法确认。结论不同补充试验对抗-HCV反应性献血者标本的阳性符合率不同,ECLIA与ELISA的阳性符合率最高,重复性较好,但仍存在漏检和假阳性,建议作为初筛方法;多重PCR虽与ELISA的阳性符合率最低,但其检测的真阳性率较高,可互为补充试验及替代确证方法;RIBA对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的符合率较高,但难以确认ELISA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存在较多'不确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CV 献血者 补充试验 多重PCR ECLIA RI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HBV DNA和HIV-1 RNA对多重PCR检测HCV RNA的干扰验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少彬 何子毅 +2 位作者 陈庆恺 刘泽民 王庆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献血者血液标本中不同浓度HBV DNA和(或)HIV-1 RNA对低浓度HCV R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阴性血浆对HCV RNA标准物质、已定量的HBV DNA和HIV-1 RNA血浆进行稀释,配制成2种病毒或3种病毒的混合...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献血者血液标本中不同浓度HBV DNA和(或)HIV-1 RNA对低浓度HCV R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阴性血浆对HCV RNA标准物质、已定量的HBV DNA和HIV-1 RNA血浆进行稀释,配制成2种病毒或3种病毒的混合液,HCV RNA浓度稳定在20.4 IU/mL[该PCR检测系统95%平均检测下限(LoD)的3倍],HBV DNA浓度为20 IU/mL、200 IU/mL、2000 IU/mL和(或)HIV-1 RNA浓度为50 copies/mL、500 copies/mL、5000 copies/mL的混合液,同时设置对照组(只有3×LoD的HCV RNA溶液),模拟献血者血液样本,分别在Roche 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单检模式和混样模式(与5个阴性标本混合)至少检测20次,统计分析不同浓度病毒核酸检测Ct值差异以及单检模式与混检模式的漏检率。结果不同浓度HIV-1 RNA和(或)HBV DNA在单检模式下对HCV RNA检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在单检模式下的Ct值中位数36.60(36.20,37.10)明显低于混检模式的Ct值39.30(38.60,40.00)(P<0.05),10个分组中HCV RNA在单检模式的漏检率均为0%,而在混检模式的平均漏检率为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浓度20 IU/mL的HBV DNA进行单检的漏检率为7.55%,进行混检的漏检率为81.4%;50 copies/mL的HIV-1 RNA和20.4 IU/mL的HCV RNA在单检时漏检率为0%,而混检漏检率分别为28.57%和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HBV DNA和HIV-1 RNA对多重PCR检测HCV RNA结果无影响,但弱阳性HCV RNA、HBV DNA和HIV-1 RNA标本在单检模式下的漏检率低于混检模式,为提高血液安全,血液核酸检测应尽可能采用单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核酸检测 HCV RNA HBV DNA HIV-1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钉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扩髓与不扩髓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泽民 吕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1-467,共7页
背景:髓内钉具有中心固定、弹性固定和避免应力遮挡等优点,常被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髓内钉置入前扩髓与非扩髓的选择各有优缺点,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目的:总结目前扩髓与不扩髓研究的争议点,以及髓内钉扩髓与不扩髓在四肢... 背景:髓内钉具有中心固定、弹性固定和避免应力遮挡等优点,常被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髓内钉置入前扩髓与非扩髓的选择各有优缺点,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目的:总结目前扩髓与不扩髓研究的争议点,以及髓内钉扩髓与不扩髓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检索1900年1月至2021年3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扩髓髓内钉、不扩髓髓内钉、股骨、胫骨、肱骨",英文检索词为:"Intramedullary reaming nail,non-reaming nail,femur,tibia,humerus",并辅以手工检索以查全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筛查,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固定各有优缺点,扩髓手术时间较长,肺脑栓塞风险高,但患者愈合快、术后锁钉断裂危险性小,而不扩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方便快捷。(2)扩髓引起的髓内压升高及肺脑栓塞常见于股骨干骨折,高转速及缓慢推进扩髓,可降低髓内压升高幅度,进一步降低肺脑栓塞风险。(3)扩髓将骨干离心血流转化为向心血流,同时局部释放促进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使骨折部位成骨作用增强。(4)与非扩髓相比,适度扩髓可置入较大直径髓内钉,提高顶骨接触面积,使整体生物力学稳定性提高。(5)扩髓会导致髓内血运的破坏,但髓外血运将代偿性增生,以此弥补髓内血运的缺失。(6)肱骨远端骨折为避免医源性骨折的发生,选择扩髓髓内钉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因其髓腔直径大,同时骨强度降低,选择非扩髓髓内钉固定疗效更好;而股骨干骨折由于周围软组织丰富,可提供良好血运,一般选择扩髓髓内钉固定;开放性胫骨骨折出于成本效用分析及避免感染风险的考虑,选择非扩髓髓内钉固定疗效更好;闭合性胫骨骨折扩髓后具有骨折愈合快、优良率高、患者早期恢复功能锻炼等优点,优先推荐使用扩髓髓内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髓髓内钉 非扩髓髓内钉 肱骨骨折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脂肪栓塞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料渣发酵产乙偶姻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吴爽爽 段晓姣 +7 位作者 安璐 闫建英 王清月 张泽锟 林志宇 张慧杰 刘泽民 郝捷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5期75-79,83,共6页
乙偶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合成中间体和多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烟草、制药、化工、酿酒等领域。传统生产乙偶姻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随着乙偶姻应用范围的拓展及产量的不足,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微生物转化产乙偶姻具有... 乙偶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合成中间体和多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烟草、制药、化工、酿酒等领域。传统生产乙偶姻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随着乙偶姻应用范围的拓展及产量的不足,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微生物转化产乙偶姻具有效率高、污染小等符合绿色发展的优点,并符合天然香精的食用安全要求。冬虫夏草是国内传统名贵药材,在食品、药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实际工艺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冬虫夏草料渣无法利用,冬虫夏草料渣中葡萄糖的含量为7.11%~7.51%,需要进一步降解与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利用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含有乙偶姻的冬虫夏草料渣发酵液,有利于拓展冬虫夏草料渣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冬虫夏草料渣的价值,赋予冬虫夏草料渣相关产品具有独特的奶甜香气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偶姻 微生物发酵 冬虫夏草料渣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安徽无为M_S3.0震群序列发震构造与震后趋势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3,共9页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_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MS3.0震群 遗漏地震检测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