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交通节点空间综合增效设计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褚冬竹 黎柔含 《建筑师》 2021年第6期19-30,共12页
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动态运行系统的关键地段,兼具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基本属性。随着城市集约程度和系统化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交通节点范围内不仅交通行为高密频繁,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对系... 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动态运行系统的关键地段,兼具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基本属性。随着城市集约程度和系统化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交通节点范围内不仅交通行为高密频繁,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对系统的影响性日益增大,使交通节点成为实现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的瓶颈点、机会点和驱动点,也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实践的关键场域。针对这一特定空间类型,剖析其空间综合增效发展的内涵、构成和标准,阐释城市设计实现交通节点增效的基本思路,提出城市交通节点综合增效设计的总体框架、设计思维和权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节点 城市设计 空间综合效益 综合增效城市设计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黎柔含 褚冬竹 阳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城市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关键点,具有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两个属性,在高度集聚和流动的各类活动和资源的牵引下,成为城市的关键“效益源”。进一步厘清TOD理念影响下,具有增效价值的城市关键地段及其发展标准的理论内涵、研... 城市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关键点,具有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两个属性,在高度集聚和流动的各类活动和资源的牵引下,成为城市的关键“效益源”。进一步厘清TOD理念影响下,具有增效价值的城市关键地段及其发展标准的理论内涵、研究进展及经验启示,是未来该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基础。通过界定城市交通节点这一研究对象,归纳其空间增效发展的实践历程以及相关研究在“设施—空间”触媒影响表征、“行为—空间”互动反馈原理、空间增效开发更新行动的模式与经验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建筑学及其交叉学科视角下交通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的研究进展,总结该话题未来“关联式”“制宜式”“立场式”的研究趋势。可在城市公共交通与立体空间一体化发展这类多学科问题的探索中,为建筑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指明重心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节点 建筑学 基础设施 空间综合效益 空间增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乡村设计导则介述 被引量:4
3
作者 黎柔含 褚冬竹 《新建筑》 2018年第2期69-73,共5页
乡村设计导则是基于乡村建设现实需求,明确和解释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引导和控制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特色,保障和规范乡村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的法令工具之一。美国建立了较成熟的村镇建设导控机制,以乡村设计导则的形式为乡村建设提供详... 乡村设计导则是基于乡村建设现实需求,明确和解释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引导和控制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特色,保障和规范乡村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的法令工具之一。美国建立了较成熟的村镇建设导控机制,以乡村设计导则的形式为乡村建设提供详细、实用的建议。通过剖析美国乡村建设政策背景下乡村设计导则的制定过程和应用机制,从导控要素归纳及导则分类比较中发现美国乡村设计导则的特征,总结其经验和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设计导则 设计审查 导控要素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解读 被引量:10
4
作者 黎柔含 褚冬竹 《城市建筑》 2018年第4期19-25,共7页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 随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日益重视,许多知名建筑师在乡村这个原本"缺席"的场域重新获得空间与机遇,进行了大量乡村设计与建造实践,他们试图以个人行为引发较广的乡村社会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一股新力量。本文通过剖析近年来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成果及影响,归纳其思想观念和建造技术经验,总结乡村实践在评价标准和经验推广等方面的潜在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师 乡村建设 技艺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力损伤退化的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柔含 李宏男 李超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0-109,共10页
基于16根钢筋混凝土柱的静力和动力循环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动力效应对柱抗震性能的影响。依据修正Park-Ang损伤指标建立的静力和动力损伤指标,能够兼顾考虑最大位移与循环加载次数对柱损伤退化指标的影响。分别建立静力和动力加载下性... 基于16根钢筋混凝土柱的静力和动力循环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动力效应对柱抗震性能的影响。依据修正Park-Ang损伤指标建立的静力和动力损伤指标,能够兼顾考虑最大位移与循环加载次数对柱损伤退化指标的影响。分别建立静力和动力加载下性能退化参数与相应位移比、损伤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建构的动力退化函数,提出能够反映滞回曲线的负刚度段、循环退化效应以及捏缩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柱动力恢复力模型。与试验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提出的宏观力学模型可以有效模拟静力和动力加载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特性,且动力恢复力模型相比于静力恢复力模型能够更好地刻画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应变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文中建立的恢复力模型及方法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 恢复力模型 动力特性 损伤指标 循环退化
原文传递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arge-span offshore cable-stayed bridges under non-uniform earthquake excitations including strain rate effect 被引量:4
6
作者 li Chao li HongNan +3 位作者 ZHANG Hao SU JunSheng li rouhan DING YiM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177-1187,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nd precis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arge-span offshore cable-stayed(LSOCS)bridge by considering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RC materials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effect of...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nd precis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arge-span offshore cable-stayed(LSOCS)bridge by considering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RC materials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effect of seafloor seismic motion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FE) model of a LSOCS bridg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s constructed in the ABAQUS platform. The non-uniform ground motions at the offshore site beneath the bridge are stochastically simulated and used as seismic inputs. Moreover, a subroutine for considering the rate-dependent properties of RC materials in a fiber-based beamcolumn element model is developed to account for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RC materials in the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The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ismic responses and fragilities of the LSOCS bridge are both considerably affected by the non-uniform seafloor seismic motions and strain rate effec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pproa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vital support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LSOCS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pan offshore cable-stayed bridges spatially varying seafloor seismic motions strain rate effect seismic frag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