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olution of Microphysical Structures and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in a Deep Compact Thunderstorm over the Nanjing Area
1
作者 ji yang Kun ZHAO +4 位作者 Ping SONG Long WEN Fanchao LYU jie MING Yuanyuan ZHE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2367-2380,共14页
In this study,we examine the dynamics an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s of a deep compact thunderstorm event driving cloud-to-ground(CG)lightning over the Nanjing area located with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YHRB)durin... In this study,we examine the dynamics an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s of a deep compact thunderstorm event driving cloud-to-ground(CG)lightning over the Nanjing area located with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YHRB)during the monsoon break period.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s in the glaciated,mixed-phase,and warm-phase layers during the formative,intensifying,and mature stages of the thunderstorm were first investigated using C-band polarimetric radar and CG lightning observ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ure phase of the thunderstorm produced a local cold pool,which collided with a southerly warm wind,resulting in a strong updraft.The strong updraft favored the lifting of raindrops to the mixed-phase region to form abundant supercooled liquid water and graupel.From the formative stage to the developing stage and further to the mature stage,increased ZH-and reduced ZDR-values within the mixed-phase region are found,especially within the strong updraft region(>5 m s^(-1)).This phenomenon suggests that supercooled raindrops evolved into large hydrometeors(graupel and hail),indicative of a strong riming process.The signatures within this region are consistent with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generate the most frequent lightning during the thunderstorm life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UNDERSTORM LIGHTNING polarimetric radar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法补正解释方法的运用
2
作者 冀洋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206,共19页
刑法补正解释是对刑法文本的省略或错漏进行补充更正的方法。它具有“反制定法”倾向,故应特别注重其解释限度。在方法论体系中,补正解释属于解释技巧,区别于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其主要解释理由是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补正解... 刑法补正解释是对刑法文本的省略或错漏进行补充更正的方法。它具有“反制定法”倾向,故应特别注重其解释限度。在方法论体系中,补正解释属于解释技巧,区别于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其主要解释理由是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补正解释旨在基于平等原理,更正文本的瑕疵以消除文义不协调,补充文本的缺失以避免文义不完整,故对法益内容的修正理解不属于补正解释。补正解释应遵循语义安定性原则、立法者计划优先原则、刑法漏洞禁止补正原则。只有当在条文语境中找到文字关联性时,方能补正刑法文本。应承认立法原意的存在,并区分刑法中的“敞开的漏洞”和“隐蔽的漏洞”。据此,补正解释的合理运用,可以在罪刑法定框架内对法定刑引证条款等争议文本的理解适用作出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正解释 语义解释 平等原理 立法原意 刑法漏洞
原文传递
墨工设计哲学探析——试论中国古代已经有成体系的设计哲学
3
作者 纪阳 张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5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墨经》文本中蕴含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哲学思想。“所得而后成”触及了物性成因分析的根本议题,“体,分于兼也”则阐述了系统观念,探讨了整体与部分间的解构与建构过程,与设计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紧密相连;“且,言然也”揭示了设计的... 《墨经》文本中蕴含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哲学思想。“所得而后成”触及了物性成因分析的根本议题,“体,分于兼也”则阐述了系统观念,探讨了整体与部分间的解构与建构过程,与设计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紧密相连;“且,言然也”揭示了设计的本质是构想未来事物的形态,与设计本体论息息相关;“所得而喜,所得而恶”关注用户体验,着重指出设计需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与情感反应;“功,利民也”强调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造福民众,“不能而不害”则从系统视角提出了物的价值评估原则,是设计价值论的体现;“法,众循”与“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给出了设计方案需具备被大众依循的条件,是设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闻说亲名实合为”构建了一个认知流程,与设计认识论相关联;“合,正、宜、必”涉及了设计方案检验、适宜性法则及必要性法则等内容,是设计价值论与方法论的融合体现。这些论述不仅为设计思维与方法提供了指引,还凸显了设计的伦理维度与社会责任,与现代设计哲学理念不谋而合,构成了墨工设计哲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框架。作为目前已知的古代东西方唯一的设计哲学体系,墨工设计哲学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深厚的理论价值,应当促使这一优秀的传统科技文化思想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其持续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哲学 工程哲学 墨子 墨经 墨工学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属医院智慧服务建设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视角
4
作者 冀杨 王攀 +1 位作者 李乐乐 朱晓瑞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医疗领域智慧化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医疗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抓手,但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具体路径尚不够清晰。基于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2023年面向北京市属医院患者采集的微观个体数据,运用技术接... 医疗领域智慧化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医疗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抓手,但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具体路径尚不够清晰。基于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2023年面向北京市属医院患者采集的微观个体数据,运用技术接受模型(TAM),探究智慧服务建设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服务通过提升患者对技术的感知易用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一效应在诊中环节尤为突出;智慧服务在缓解“数字鸿沟”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对老年群体就医体验的优化作用更为显著;高学历群体对智慧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服务 就医体验 技术接受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temperature shock-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bulk copper into single-atom catalyst
5
作者 Renjie Fang ji yang +4 位作者 Wei-Shen Song Na yang jie Ding jian-Feng Li Feng Ru Fan 《Nano Research》 2025年第4期590-600,共11页
Transforming nanoscale and bulk metals into single atoms is crucial for the scalable production of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especially during pyrolysis.However,conventional equilibrium heating approaches often requ... Transforming nanoscale and bulk metals into single atoms is crucial for the scalable production of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especially during pyrolysis.However,conventional equilibrium heating approaches often require prolonged operation to decompose metal aggregates,leading to tedious and time-consuming procedures for synthesizing SACs.In this study,we introduce high-temperature shock(HTS)strategy to enhance metal atomization,achieving the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bulk copper foil into single atoms in just 0.5 s at 1700 K.The HTS-produced Cu catalyst demonstrates a high content of 0.54 wt.%,comparable to those achieved by commonly reported top-down strategies,indicating that the HTS method provides a compelling alternative for synthesizing Cu SACs from bulk Cu precursors.Structural analysis confirmed the synthesis of a Cu-N-C SAC with a Cu-N_(4)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This Cu-N_(4) structure shows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nitrite reduction to ammonia,achieving over 90% Faradaic efficiency across the entire working potential range and an ammonia production rate of up to 11.12 mg·cm^(-2)·h^(-1) at -1.2 V vs.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surpassing other reported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Furthermore,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ransient high temperatures not on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rmodynamically favorable Cu-N bonds but also prevent excessive sintering and aggregation of metal a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atom catalyst bulk metal foil high-temperature shock rapid conversion ammonia electrosynthesis
原文传递
Prospects on mangrove knowledge services in the smart era:From plant atlas to knowledge graphs
6
作者 Zhi-Wei HOU Wenlong jiNG +3 位作者 Cheng-Zhi QIN ji yang Qing XIA Xiaoling Y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5年第1期111-127,共17页
Mangroves are crucial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Earth and human well-being.Their management,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necessitate the support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m... Mangroves are crucial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Earth and human well-being.Their management,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necessitate the support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uch as biology and ecology.Traditional knowledge services such as plant atlas provide illustrated textual knowledge of mangroves.However,this kind of service is oriented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is incapable of effectively mining and utilizing fragmented knowledge from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facing the problem of“massive data,rare knowledge”.Knowledge graphs are capable of extracting,organizing,and fusing the knowledge contained in massive data into semantic networks that can be understood and computed by computers.They provide a solu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knowledge services.Focusing on the urgent need for mangrove knowledge acquisition,formal representation,and intelligent services,this paper proposes a research prospect on mangrove knowledge graphs and knowledge services.We first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domain-specific concepts of Tupu.On this basis,we define the mangrove knowledge graph as a large-scale knowledge base that integrates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with mangrove ecosystems as the core.Then,we propose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mangrove knowledge services that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ulti-modal data to intelligent knowledge services,including multiple research levels such as ubiquitous data sensing and aggregation,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graph construction,and intelligent mangrove knowledge services.Subsequently,the methods and workflow for constructing mangrove knowledge graphs are introduced.Finally,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of mangrove knowledge services in the smart era,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ngrove knowledge system that integrates the domai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mangroves,the exploration of knowledge extraction and fusion methods supported by large language models,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knowledge applications for typical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ROVE Tupu Knowledge graph MULTI-MODAL Knowledge service
原文传递
通江地区7个高粱属品种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远彬 梁小玉 +4 位作者 易治鑫 张靓 季杨 李林祥 李苗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29,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适宜通江地区种植的高粱属牧草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对引进的7个优质品种的产草量、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7个品种在通江地区均能够正常生长,农艺性状、产草量及营养成分在各品种间均存在差异。蜀草1... 试验旨在筛选适宜通江地区种植的高粱属牧草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对引进的7个优质品种的产草量、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7个品种在通江地区均能够正常生长,农艺性状、产草量及营养成分在各品种间均存在差异。蜀草1号株高最高,分蘖数最多;绿巨人茎粗、叶片数及叶宽极显著高于除阿尔托901外的其他品种(P<0.01);海牛叶长最长,节间长最短,茎叶比最小。阿尔托901的总鲜草产量最高,蜀草1号和绿巨人次之。绿巨人的干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蜀草1号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和磷含量最高;海牛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高。综合评价发现,绿巨人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蜀草1号次之。研究表明,绿巨人和蜀草1号较适宜在通江地区栽培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高丹草 农艺性状 鲜草产量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科幻创作与工程想象力教育
8
作者 纪阳 孔江丽 +1 位作者 柯家寶 吴振宇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4期438-450,共13页
工程想象力教育能够为大工程观的萌发奠定思考基础,可作为未来工科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工程想象力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工程科幻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考虑的思考机会,能够激... 工程想象力教育能够为大工程观的萌发奠定思考基础,可作为未来工科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工程想象力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工程科幻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考虑的思考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促进大工程观的形成,因此有助于培养具备宏大视野与人文情怀的优秀工程师。工程教育与科幻创作在未来想象、多学科知识集成、内心图景、思考推演、情感激发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工程科幻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教改实验表明,工程科幻创作训练可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单元,嵌入到导论课或创新创业类课程中,迅速开展起来;借助“5I”自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学生对想象力激发、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内心情感激发、洞察力和创新启发等5种成长价值的关注和探索;学生的茫然、惊讶、烧脑和心流等体验表明,尽管工程科幻创作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度,但学生仍然对之持有欢迎的态度,并从中获得了深度的个人成长;学生在科幻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创意想象也为理工科教师提供了一种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工程观 工程科幻 工程科幻创作 工程思维 工程想象力 工业浪漫 5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典化时代实质法益的立法功能重构
9
作者 冀洋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46,共16页
法典化时代的刑法首要面临犯罪化界限问题,法益作为界定犯罪的核心概念,能否发挥犯罪化立法批判功能仍有争议。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个人法益范围相对稳定,集体法益、精神化法益和刑法自创法益不断增多,法益内容呈现“去实质化”。理解法... 法典化时代的刑法首要面临犯罪化界限问题,法益作为界定犯罪的核心概念,能否发挥犯罪化立法批判功能仍有争议。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个人法益范围相对稳定,集体法益、精神化法益和刑法自创法益不断增多,法益内容呈现“去实质化”。理解法益的关键是确定价值内涵,德国创始的法益在概念史上缺少一贯的价值立场,它与自由主义的关联性需要重新审视。刑法法益的实质内涵应诉诸本国宪法,以宪法中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模式为基础而重构,个人法益是目的型法益,国家法益是手段型法益,其他社会利益的刑法保护需要在此框架内确定利益归属主体。实质法益可达成两项功能:一是单向消极犯罪化,限制将“无法益”的行为犯罪化,对“有法益”侵害的犯罪通过法益衡量验证犯罪化的妥当性;二是犯罪分层,在现行刑法中以实质法益甄别形式犯与实质犯,在未来再法典化模式上区分核心刑法与附属刑法,分别审视不同类型规范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化时代 实质法益 集体法益 单向消极犯罪化 核心刑法
原文传递
燕麦抗倒伏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靓 梁小玉 +3 位作者 胡远彬 季杨 易军 汪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饲草燕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倒伏是限制燕麦饲草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倒伏对燕麦生产的影响。倒伏会降低燕麦营养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燕麦草饲用价值和贮藏品质。影响燕... 饲草燕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倒伏是限制燕麦饲草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倒伏对燕麦生产的影响。倒伏会降低燕麦营养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燕麦草饲用价值和贮藏品质。影响燕麦倒伏的因素主要包括燕麦形态特征、茎秆力学特性、木质素代谢等内在因素,以及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等外界因素。目前评价燕麦倒伏性能的方法主要有田间观察法、人工模拟法、模型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关键性状筛选、品种培育及高产栽培措施优化等途径提高燕麦抗倒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倒伏因素 茎秆特性 抗倒伏评价 倒伏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构建阅读推广育人机制的实践研究
11
作者 计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74-180,共7页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不仅拥有庞大的馆藏资源,而且拥有更加专业化的学科馆员,除了传统的图书借还业务之外,在培养读者的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图书馆在阅读宣传、信息素养培育和通识教...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不仅拥有庞大的馆藏资源,而且拥有更加专业化的学科馆员,除了传统的图书借还业务之外,在培养读者的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图书馆在阅读宣传、信息素养培育和通识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构建育人环境、信息课程教育、创新阅读活动等环节,图书馆可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素养教育,以提升育人能力,拓展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推广 通识教育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之路:1977—2012年(下)
12
作者 纪阳 郜晖 +1 位作者 赵国安 郭沛 《科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41-70,共30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整顿、恢复和发展。文章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切入,依次回顾了我国1977年至2012年间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围绕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整顿、恢复和发展。文章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切入,依次回顾了我国1977年至2012年间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围绕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着重阐述了我国在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规模、层次结构及其变化,高校在工科专业、学科的发展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关注了典型高校的实践等。文章分为上下篇,上篇时间范围从1977年至1997年,以1985年为界将之分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4)与改革发展期(1985—1997)。在恢复期,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规格、学制等得到初步调整,工科院校数量和工科学生人数显著增加,科类结构逐步优化,重工业与新兴工科专业的比例调整明显,为后续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发展期,国家进一步深化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开展了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与专业学位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为紧密,并实施了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改革、调整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篇的时间范围从1998年至2012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专业结构趋向合理,教师队伍规模相对稳定;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并逐步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奠定了大国工程教育基础。整体来看,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我国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工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史 结构调整 教育质量 教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之路:1977—2012年(上)
13
作者 纪阳 郭沛 +1 位作者 郜晖 赵国安 《科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3期56-87,共32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整顿、恢复和发展。文章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切入,依次回顾了我国1977年至2012年间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围绕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整顿、恢复和发展。文章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切入,依次回顾了我国1977年至2012年间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围绕产业需求和政策导向,着重阐述了我国在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规模、层次结构及其变化,高校在工科专业、学科的发展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关注了典型高校的实践等。文章分为上下篇,上篇时间范围从1977年至1997年,以1985年为界将之分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4)与改革发展期(1985—1997)。在恢复期,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规格、学制等得到初步调整,工科院校数量和工科学生人数显著增加,科类结构逐步优化,重工业与新兴工科专业的比例调整明显,为后续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发展期,国家进一步深化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开展了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与专业学位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为紧密,并实施了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改革、调整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篇的时间范围从1998年至2012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发展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专业结构趋向合理,教师队伍规模相对稳定;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并逐步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奠定了大国工程教育基础。整体来看,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我国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工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史 专业结构调整 工科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环境下圆管液滴撞击特性分析
15
作者 于东玮 吴刚 +4 位作者 刘志兵 纪杨 刘晨阳 韩雪阳 张大勇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9-1220,共12页
覆冰是威胁极地环境下海洋工程装备上部设施安全运行的潜在危险,而液滴收集系数反映了结冰对象捕获过冷却液滴的有效程度,因而是覆冰生长预测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欧拉法对颗粒两相圆柱绕流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研究液滴的斯托克斯数(St)... 覆冰是威胁极地环境下海洋工程装备上部设施安全运行的潜在危险,而液滴收集系数反映了结冰对象捕获过冷却液滴的有效程度,因而是覆冰生长预测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欧拉法对颗粒两相圆柱绕流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研究液滴的斯托克斯数(St)和液滴雷诺数(Rew)两个关键因素,对液滴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斯托克斯数对液滴运动轨迹影响明显,在St较大(St>1)时,收集系数完全取决于St,而Rew的影响较弱,随着Rew的增加,整体收集系数和局部收集系数缓慢减小;在St较小(0.26<St<1)时,随着Rew的增加,局部和整体收集系数显著减小;由于流体在圆柱下游形成漩涡,在St<0.26时具有更大的随流性,驱使液滴卷吸入圆柱尾部近壁区,甚至与圆柱后壁发生碰撞,使得局部和整体收集系数随Rew增加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欧拉法 收集系数 数值模拟 圆柱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16
作者 计扬 巴仁基 +3 位作者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8-659,共12页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小信息熵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灌浆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华堂 计阳 +1 位作者 肖碧 钟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土石坝坝基灌浆受盖重薄、爆破卸荷、岩体软弱等因素影响,灌浆过程中抬动、劈裂和外漏严重,导致升压灌注和质量保证困难,甚至影响水库正常蓄水。针对建基岩体选择、基础灌浆廊道布置、灌浆孔布置、灌浆与检查... 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土石坝坝基灌浆受盖重薄、爆破卸荷、岩体软弱等因素影响,灌浆过程中抬动、劈裂和外漏严重,导致升压灌注和质量保证困难,甚至影响水库正常蓄水。针对建基岩体选择、基础灌浆廊道布置、灌浆孔布置、灌浆与检查压力等关键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规范规定和工程实践对灌浆方法、外漏处理、阻塞器选择、抬动控制与升压方式等关键施工工艺和参数进行探讨,提出的帷幕灌浆压力与检查压力确定方法、外漏系统封堵+随机封堵、阻塞器选择原则、基于P与Q关系的“固步升压”灌浆控制等,可供同类工程坝基灌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灌浆设计 施工关键技术 盖重 抬动控制 帷幕灌浆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某市属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18
作者 胡婷婷 张庆娥 +4 位作者 朱晓瑞 董思鑫 冀杨 吕松青 王雪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选取北京市某市属医院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评估远程医疗服务质量,了解远程医疗当前存在的不足,为远程医疗服务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方法: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某市属三甲医... 目的:选取北京市某市属医院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评估远程医疗服务质量,了解远程医疗当前存在的不足,为远程医疗服务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方法: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某市属三甲医院及其合作的远程医疗服务站点医院的评价数据,评价其服务质量,验证该评价体系的评价能力。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策略和建议。结果:本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的内容效度及效标效度结果均较好,最后使用回归分析进行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本远程医疗评价体系模型有效。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从患者角度出发,同时兼顾医生视角,覆盖6个核心维度,科学、客观、全面,通过实证研究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及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疗 服务质量 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载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合成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沐霖 谢一萌 +3 位作者 宋静婷 杨级 董金超 李剑锋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2-67,共26页
氨不仅是生产农业肥料和医药分子的关键原料,同时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零碳排放的特性,也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能源载体.鉴于当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氨分子的绿色合成已成为重要任务.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化学合成氨... 氨不仅是生产农业肥料和医药分子的关键原料,同时因其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零碳排放的特性,也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能源载体.鉴于当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氨分子的绿色合成已成为重要任务.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化学合成氨技术,因其对环境友好和高效性,被视为替代传统哈伯-博世工艺的绿色路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电化学催化合成氨的研究中,单原子催化剂(SAC)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关注.SAC的孤立金属中心不仅提高了金属原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抑制了氮-氮偶联反应,从而显著提升了催化合成氨的效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SAC电催化合成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的理论和实验参考.系统总结了不同氮源(包括氮气、硝酸根、亚硝酸根及一氧化氮)合成氨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理论和实验设计、催化活性中心的种类及其催化活性,以及真实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动态行为.首先,介绍了自然和人工固氮系统中的氮循环路径.自然固氮系统展示了氮气、氮氧化物、氨的循环路径,为不同氮物种合成氨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人工氮循环则阐述了社会发展、工业生产对自然循环氮平衡的破坏,凸显了电化学人工固氮的必要性.随后,基于理论模拟方法,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总结了不同氮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过程.例如,在氮气合成氨过程中探讨了涉及的解离路径、交替缔合及远端缔合路径等.本文详细阐述了催化活性结构的理论筛选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稳定性评估、反应物种的吸附活性以及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综合考量,来确定最佳的催化活性中心种类及微观结构.随后,总结了科研人员基于理论筛选结果,采用热解策略制备碳载金属SAC的研究进展.这些策略包括,碳基底与金属络合物的混合热解策略、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策略、金属辅助小分子热解策略、吸附活性策略及模板牺牲辅助策略等.同时,系统地总结了不同SAC对四种氮前驱体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此外,深入地讨论了催化活性中心如Cu和Fe单原子在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动态演化行为,强调了非原位结构可能仅是单原子前驱体,而反应过程中演变结构才是真实催化活性中心.这对于深入理解SAC电催化合成氨的机理和提高催化效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本文简要探讨了单原子催化剂在合成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主要包括(1)发展更为精准的理论预测方法,实现从静态计算向动态模拟的转变,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解析催化剂在实际反应中的行为机制;(2)积极发展多原子协同位点,从金属单原子到双甚至三原子团簇,利用多原子间的协同作用提升催化效率;(3)发展可替代氨合成路径,如低温等离子体耦合电化学合成氨技术,以推动氨合成技术的绿色化和高效化;(4)结合动态谱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通过在原位甚至工况条件下的探究,深入解析动态反应过程,为催化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发展更为精准的理论预测方法、多原子协同位点、可替代氨合成路径以及结合动态谱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推动单原子催化剂在合成氨领域的应用取得更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氮转化反应 电化学还原 单原子催化剂 氮气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秸秆添加对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机制
20
作者 马锦峰 赵梦颖 +4 位作者 李雨欣 谢婉玉 纪洋 冯兆忠 冯彦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96-6707,共12页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量(W秸秆:W_土=0.5%、0.8%)下水稻各生长期NH_(3)挥发通量、土壤理化因子及水稻产量;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环境因子与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微生物丰度进行耦合,揭示NH_(3)挥发对不同种类秸秆和不同添加量的响应机制并解析关键因子,从而筛选出稻田生态系统氨减排效果最佳的秸秆还田种类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种类及秸秆种类与其施用量交互作用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均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看,与CK相比,施加秸秆处理NH_(3)挥发变化幅度为-33.2%—27.3%。不同秸秆种类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不同,低添加量下,与CK相比,RS与WS施用对NH_(3)挥发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S施用显著增加NH_(3)挥发量21.1%;高添加量下,RS施用显著降低NH_(3)挥发量33.2%。不同秸秆施加量对稻田土壤NH_(3)挥发影响亦不同,RS和MS处理下稻田NH_(3)挥发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分别降低31.2%和32.8%,而WS处理则呈现相反规律;不同秸秆种类及不同施加量交互作用下RS-0.8处理显著降低稻田土壤NH_(3)挥发33.2%。田面水pH、总氮(TN)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是导致不同秸秆种类和用量下稻田土壤NH_(3)挥发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RS-0.8处理相较于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AOA、AOB群落丰度并显著降低田面水TN含量,综合效应下显著减少稻田NH_(3)挥发量33.2%,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22.9%。因此,综合稻田NH_(3)挥发总量和水稻产量,秸秆施用水稻种植体系中水稻(RS)秸秆以0.8%施用量模式下减排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NH_(3)挥发 秸秆种类 秸秆用量 水稻产量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