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black carbon aerosol during winter in urban Beijing,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UE Peng ji dong-sheng +7 位作者 AN Jun-Lin CAO Wan FU Shen-Ming WEI jie LI Zhi-Qing ZHOU Ying-Xing MIAO Cheng-Yuan WANG Yue-S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8年第6期491-498,共8页
Black carbon(BC)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ir quality and atmospheric light absorption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In this study,a ten-wavelength black carbon monitor was used to measure BC concentrations ... Black carbon(BC)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ir quality and atmospheric light absorption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In this study,a ten-wavelength black carbon monitor was used to measure BC concentrations continuously during winter in urban Beijing.A comparison of BC concentrations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the ten-wavelength black carbon monitor and a multiangle absorption photometer(MAAP)and a thermal optical transmission method carbon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BC measured by the MAAP,the thermal optical transmission method carbon analyzer and BC measured at the 660 nm wavelength using the ten-wavelength black carbon monitor.Obvious differences in BC concentrations were recorded at the different wavelength ranges.The BC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in the visible ranges,near-infrared ranges and near-ultraviolet ranges were on average 3.1,2.6,and 4.6μg m?3,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BC370 nm and BC880 nm increas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OC:TC(ratio of organic carbon to total carbon)and PM2.5,indicating that organic matter had strong light absorption at near-ultraviolet wavelength.BC concentrations had clear diurnal variations with maxima at 0300 and minima at 1400(Local time).In addition,potential contribution source areas of BC were also analyzed.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BC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the ten-wavelength BC monitor,which provided more information of BC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carbon organic carbon BEIJING absorpt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参数统计方法估算青藏高原臭氧背景浓度
2
作者 谢民生 吉东生 +6 位作者 殷秀峰 辛金元 万欣 李健军 张强弓 布多 丛志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74-4281,共8页
基于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和Robust Extraction of Baseline Signal(REBS)方法处理了青藏高原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多年连续的近地面臭氧原始观测数据.通过合理选择KZ滤波器和REBS滤波窗口与带宽,成功去除了臭氧时间序列中的短期变动... 基于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和Robust Extraction of Baseline Signal(REBS)方法处理了青藏高原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多年连续的近地面臭氧原始观测数据.通过合理选择KZ滤波器和REBS滤波窗口与带宽,成功去除了臭氧时间序列中的短期变动,提取了代表两站近地面臭氧背景浓度信号.结果表明,KZ滤波法得到的纳木错站和珠峰站臭氧年平均背景浓度分别为89.71μg/m^(3)和88.98μg/m^(3);REBS方法得到的分别为89.62μg/m^(3)和88.52μg/m^(3).两种方法得到的背景臭氧浓度一致性较好,都呈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4~5月臭氧浓度较高,而季风期间则较低.KZ滤波更侧重反映长期趋势和季节周期性变化,而REBS在局部污染时段的表现更好.两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均可有效应用于背景区域臭氧时间序列分析,为监测和防治臭氧污染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背景浓度 KZ滤波 REBS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则亮 姜颜良 +4 位作者 冀冬生 吴孔友 王俊 肖立新 赵进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2-523,共12页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 沉积物源 成因演化 后峡盆地 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沈慧娟 纪东升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年第3期141-143,共3页
进入2012年,"大数据"被广泛提及和应用。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大数据,如何跟踪、管理和应用好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的角度说明了大数据处理的过程,分析探讨了数据分析的重... 进入2012年,"大数据"被广泛提及和应用。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大数据,如何跟踪、管理和应用好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的角度说明了大数据处理的过程,分析探讨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及数据分析前的准备,结合案例探讨了漏斗分析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处理 分析 挖掘 漏斗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5
作者 郭文建 李天然 +2 位作者 冀冬生 施联红 韩杨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555-565,623,共12页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段,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特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主要发育基底卷入与盖层滑脱断层控制的双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齐古-昌吉褶皱带初具雏形;古近纪末期,霍玛吐褶皱带开始形成;第四纪,褶皱带被断裂强烈改造,形成断褶带,滑脱层对应力向盆内传递起重要作用.南缘中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形成了多期差异性的以“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为主要组合模式的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盆-山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录井分析在复杂构造带超深钻井地层识别的应用——以准噶尔南缘中段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古榕 朱锐 +2 位作者 袁波 冀冬生 王泽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组合地层总体埋藏深度为6000~7000 m,构造条件复杂,常规地层岩性识别依靠人为判定,缺乏定量判定标准。元素录井对岩屑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为岩性和地层定量识别提供了数据基础。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为例,在上...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组合地层总体埋藏深度为6000~7000 m,构造条件复杂,常规地层岩性识别依靠人为判定,缺乏定量判定标准。元素录井对岩屑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为岩性和地层定量识别提供了数据基础。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为例,在上侏罗统的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的清水河组超深地层中获取627个岩屑样品,利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岩屑元素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元素箱型图和图谱分析建立元素的含量与岩性对应关系,对敏感性元素的含量进行交会分析,建立不同岩性元素定量标准,探讨标志层的元素定量特征。结果表明,样品的SiO_(2)和Fe含量与岩性相关性强,其中Fe含量与泥质含量呈正相关性;SiO_(2)含量与砂质含量呈正相关性。SiO_(2)含量与Fe含量之比大于24.53为砂岩,两者含量之比小于等于24.53为泥岩。岩屑的Ca元素含量突增是清水河组和喀拉扎组分界标志。元素录井分析实现了准噶尔南缘中段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复杂构造带超深钻井地层岩性和地层定量判别,为山前复杂构造带的构造解释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录井 岩性识别 地层识别 准噶尔南缘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深部煤系气控制因素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
7
作者 汪孝敬 胡正舟 +4 位作者 李艳平 薛冽 蔡义峰 冀冬生 夏雨 《煤炭技术》 CAS 2020年第9期60-64,共5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2.26×10^12 m^3,其中2 000~3 000 m埋深的煤层分布最广,勘探程度最低。基于对野外剖面、煤矿、井下煤样分析化验测试以及大量钻遇煤层油气井资料的分析,对该深度领域的煤系气赋存规律、组合特...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2.26×10^12 m^3,其中2 000~3 000 m埋深的煤层分布最广,勘探程度最低。基于对野外剖面、煤矿、井下煤样分析化验测试以及大量钻遇煤层油气井资料的分析,对该深度领域的煤系气赋存规律、组合特征及勘探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具有多源混合的特征,构造作用造成煤岩裂隙发育,它源混合及构造裂隙是造成该区游离气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结合出油气井点和源储关系,建立了单源双储、双源双储、三源双储3类4型煤系气组合模式及立体成藏模式,分析了白家海地区煤系气勘探潜力,预测甜点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为5×10^10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煤系气 它源混合 组合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含氮双相不锈钢涂层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计东生 彭如恕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6期88-90,共3页
针对316 L不锈钢表面硬度低和耐磨性能较差的不足,提出了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熔覆含氮双相不锈钢涂层。利用X射线仪、金相显微镜分析观察涂层表面微观组织结构;显微硬度计测量涂层硬度分布,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耐磨性能。... 针对316 L不锈钢表面硬度低和耐磨性能较差的不足,提出了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熔覆含氮双相不锈钢涂层。利用X射线仪、金相显微镜分析观察涂层表面微观组织结构;显微硬度计测量涂层硬度分布,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耐磨性能。得到涂层由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组织组成,硬度(290 HV0.2)比基体高115 HV0.2;耐磨性能提高2.23倍。涂层的力学性优于基体,有效提高了316 L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双相不锈钢 显微组织 涂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Gaseous Pollutants at a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CHAO Na ji dong-sheng +5 位作者 CHEN jia-Shan XIN jin-Yuan HU Bo WANG Yue-Si WANG Hui MENG Z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4期340-345,共6页
Measurements of gaseous pollutants (03, NOx, SO2, and CO) were conducted at Dinghushan background s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The levels and variations of O3, NOx, SO2, and CO were analy... Measurements of gaseous pollutants (03, NOx, SO2, and CO) were conducted at Dinghushan background s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The levels and variations of O3, NOx, SO2, and CO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discussed.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03, NOx, SO2, and CO were 24.6 ± 23.9, 12.8 ± 10.2, 4.0 ± 4.8, and 348 ± 185 ppbv, respectively. The observed levels of the gaseous pollutants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at other background sites in China. The most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of 03 was observed in autumn, with minima in the early morning and maxima in the afternoo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SO2 showed high values during the day. The diurnal cycles of NOx showed higher values in the morning and lower values during the night. Higher CO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spring followed by winter, autumn, and summer. Biomass bur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nsport of regional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 SO2, and NOx in spring and winter. Backward trajectorie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ogether with corresponding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ir masses passing over polluted area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gaseous pollutants at the Dinghushan background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eous pollutants O3 NOx SO2 CO backward trajecto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大鼠血浆中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
10
作者 高飞 姬东生 +4 位作者 刘平 陈娜娜 张梦潇 赵静 肖玉良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液中阿霉素(Dox)含量测定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Dox,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Dox及CS-Dox含量的方法。结果在0.1~15.0μ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目的建立大鼠血液中阿霉素(Dox)含量测定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Dox,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Dox及CS-Dox含量的方法。结果在0.1~15.0μ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6.944X+0.6796,R2=0.9997。该方法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2.5%,Dox及CS-Dox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4%,表明该检测方法回收率良好。结论所建方法成本低、快速、简便、灵敏,适用于大鼠血浆中Dox的含量测定,同时为Dox及CS-Dox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 阿霉素Dox 血浆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北碚城区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彭小乐 郝庆菊 +5 位作者 温天雪 吉东生 刘子锐 王跃思 陈建博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502-3510,共9页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碳质气溶胶组分的污染特征,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采用安德森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用DRI Model 2001 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北碚城区PM_(2.1)和PM_(9.0)中OC...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碳质气溶胶组分的污染特征,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采用安德森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用DRI Model 2001 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北碚城区PM_(2.1)和PM_(9.0)中OC和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3±7.6)、(1.8±0.7)和(25.0±9.7)、(3.2±1.3)μg·m-3.在PM_(2.1)中,OC和EC均呈现出冬春季大于夏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而PM_(9.0)中OC呈现出夏春季大于冬秋季,EC呈现出冬春季大于夏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对全年OC和EC的粒径进行分析,发现OC在整个粒径上呈现"双峰型"分布,其中细粒子段峰值位于0.43~0.65μm粒径段,粗粒子段峰值位于4.7~5.8μm粒径段;EC呈现出"三峰型"分布,其中细粒子段峰值位于0.43~0.65μm粒径段,粗粒子段峰值位于4.7~5.8μm粒径段,同时2.1~3.3μm粒径段也出现一个明显峰值.对OC和EC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PM_(2.1)中的SOC进行估算,发现北碚城区全年SOC浓度为(6.3±5.9)μg·m-3,占全年OC的33.5%±22.6%,且OC和EC显著相关.最后对北碚城区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主要来源于汽油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粒径 北碚 大气气溶胶
原文传递
重庆市北碚城区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彦沛 郝庆菊 +4 位作者 温天雪 吉东生 刘子锐 王跃思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002-4013,共12页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城区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和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大气气溶胶分级样品,并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不同粒径(9.00、5.80、4.70、3.30、2.10、1.10、0.65和0.43μm)中Na^+、NH~...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城区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和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大气气溶胶分级样品,并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不同粒径(9.00、5.80、4.70、3.30、2.10、1.10、0.65和0.43μm)中Na^+、NH~_4^+、K^+、Mg^(2+)、Ca^(2+)、F-、Cl-、NO_3^-、SO_4^(2-)这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SO_4^(2-)、NH~_4^+、NO_3^-、Cl-、Na^+、K^+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Mg^(2+)、Ca^(2+)、F-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SNA(SO_4^(2-)、NH~_4^+和NO_3^-三者的简称)呈明显单峰型分布,其峰值均出现在0.65~1.10μm的液滴模态,且在细粒子中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SO_4^(2-)的形成主要来自云内过程,部分来自SO_2的氧化.Na^+、Cl-、Mg^(2+)在粗、细粒子中呈双峰型分布;K^+在0.43~1.10μm呈单峰型分布;F-、Ca^(2+)在粗粒子中出现峰值.观测期间,PM2.1和PM9.0中总水溶性离子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68±15.28)μg·m^(-3)和(48.01±19.66)μg·m^(-3),且浓度具有相似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部分离子(Na^+、NH~_4^+、K^+、Cl-、NO_3^-、SO_4^(2-))浓度表现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而少数离子(F-、Mg^(2+)、Ca^(2+))浓度在秋季最低,其他季节浓度变化稍有不同.SNA是PM2.1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而PM9.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除了SNA外,还包括Ca^(2+).PM2.1和PM9.0中阳离子总浓度明显高于阴离子,且不同离子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包括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源、燃烧源、土壤源和建筑道路扬尘.分析气象因素的影响,发现气温对二次离子的生成有明显关系(P<0.05),而相对湿度、风速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2.1 PM9.0 季节变化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