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2020年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侯婉 侯西勇 董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49-7263,共15页
近些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植被覆盖发生复杂变化。基于1999—2020年SPOT⁃VGT NDVI数据,从格局—过程、变化趋势—持续特征、季节演化等方面,揭示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较高和高植... 近些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植被覆盖发生复杂变化。基于1999—2020年SPOT⁃VGT NDVI数据,从格局—过程、变化趋势—持续特征、季节演化等方面,揭示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占比高,中植被覆盖区占比较低,无和低植被覆盖区占比低。(2)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呈现波动但总体缓增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表现为“∩”型曲线,存在明显的峰值(8月)和谷值(2月)。(3)年、月、季多时间尺度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变化均以“增加”为主,历史增加趋势、未来增加态势以及总体增加且将持续增加的区域都广泛分布,尤以辽宁东北部、冀北山区、闽浙山区、我国台湾中东部、两广山区、海南中部等最为显著。(4)年、月、季多时间尺度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变化为“降低”的区域面积均相对较少,历史降低趋势、未来降低态势以及总体降低且将持续降低的区域都呈现“环城市群”和“临农牧交错(或过渡)带”聚集的格局特征,在冀东南、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台湾海峡两岸、珠三角城市群等最为突出。研究有望为沿海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变化适应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变化趋势 持续性 季节演化态势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vity Pattern and Habitat Use of Shorebirds in an Artificial Wetland Complex:A Case Study of Breeding Pied Avoce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
2
作者 LI Dong LI Bin +4 位作者 XU He FAN Chao WU Yang ZHANG Yuxin hou xiy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618-630,共13页
With the loss of substantial natural wetlands in coastal zones,artificial wetlands provide alternative habitats for many shorebirds.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 used by shorebi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 With the loss of substantial natural wetlands in coastal zones,artificial wetlands provide alternative habitats for many shorebirds.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 used by shorebi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shorebird population.Satellite tracking technique can obtain high-precision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day and night,providing a goo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fowls and their habitats.In this study,satellite tracking method,Remote Sensing(RS)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echnolog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ctivity pattern and habitat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ed Avocet during breeding period in an artificial wetland complex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eeding Pied Avocets had a small range of activity,with a total core and main home range of 33.10 km^(2) and 216.30 km^(2),respectively.This species tended to forage in the pond and salt pan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respectively,with an unfixed staying time in the breeding ground.The distance between breeding ground and feeding ground was less than 6 km.It is emphasized that in addition to improv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maining natural habitats,effective managing artificial habitats is a priority for shorebird conservation.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 in coastal zones and supply technique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shorebirds and their habitats,and alleviate human-bird conflic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tracking home range habitat use artificial wetland coastal zone Pied Avocet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LUCC in China's Coastal Zone Based on Coupled SD-FLUS Model
3
作者 hou xiyong SONG Baiyuan +2 位作者 ZHANG Xueying WANG Xiaoli LI D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579-598,共20页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s coastal zone have resulted in the depletion of ecological land resources.Thus,conducting current and future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research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s coastal zone have resulted in the depletion of ecological land resources.Thus,conducting current and future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research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is crucial for guid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zones.System dynamic(SD)-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model,a coupled simulation model,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land use dynamics in China's coastal zone.This model encompasses five scenarios,namely,SSP1-RCP2.6(A),SSP2-RCP4.5(B),SSP3-RCP4.5(C),SSP4-RCP4.5(D),and SSP5-RCP8.5(E).The SD model simulates land use demand on an annual basis up to the year 2100.Subsequently,the FLUS model determ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for the near term(2035),medium term(2050),and long term(2100).Results reveal a slowing trend in land use changes in China's coastal zone from 2000–2020.Among these changes,the expansion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was the highest and exhibited an annual decrease.By 2100,land use predictions exhibit high accuracy,and notable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rends across scenarios.In summary,th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living,and ecological spaces toward the sea remains prominent.Scenario A emphasizes reduced land resource dependence,benefiting ecological land protection.Scenario B witnesses an intensified expansion of artificial wetlands.Scenario C sees substantial land needs for living and production,while Scenario D shows coastal forest and grassland shrinkage.Lastly,in Scenario E,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s and land intensifies.This study presents pertin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utilization,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areas in China.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valuabl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informed,long-term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within coast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system dynamic-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SD-FLUS)model SSP-RCP scenarios model coupling China's coastal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组织间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博 陈琳琳 +5 位作者 李宝泉 侯西勇 冯光海 李晓炜 李秉钧 王玉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2,共9页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网研究中。然而,生物样品取样部位对食物网构建的影响的研究相对少见。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潮间带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研究中有必要对其采样部位进行统一,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网研究中。然而,生物样品取样部位对食物网构建的影响的研究相对少见。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潮间带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研究中有必要对其采样部位进行统一,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较性。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和烟台潮间带10种代表性的大型底栖动物,比较δ^(13)C和δ^(15)N在不同采样部位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底栖动物而言,采样部位将直接影响到δ^(13)C和δ^(15)N的测定结果。当底栖动物作为摄食者,需分析其食性和营养级时,应统一采用肌肉组织,如贝类的闭壳肌或足部肌肉,蟹类的鳌足肌肉,鱼类的背部肌肉;当底栖动物作为被摄食者,需分析次级消费者的食性和营养级时,除多毛类采用去除消化道内容物的体壁外,其他种类应选取整体(难以被消化的组织除外),如贝类的软体部,蟹类肌肉与鳃等的混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源和营养级分析 采样部位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关键物候期时空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一静 王晓利 +1 位作者 侯西勇 张安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85-7795,共11页
农作物物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基于MODIS EVI遥感数据,提取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以及主要物候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信息,并分析各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 农作物物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基于MODIS EVI遥感数据,提取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以及主要物候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信息,并分析各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集中在一年中的第45—70天、第75—100天、第103—125天、第135—155天;4个物候期的空间分布均呈鲁南早于鲁北、内陆早于沿海的格局特征。区域尺度上,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年际变化率分别为1.56 d/10a、0.65 d/10a、-0.54 d/10a、2.51 d/10a,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像元尺度上,返青期与拔节期变化以推迟趋势为主,呈显著推迟趋势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1.65%、3.05%,这些区域主要分布于鲁东沿海地区和鲁南内陆地区;抽穗期变化以提前趋势为主,呈显著提前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6%,集中分布于菏泽东北部地区;成熟期变化以推迟趋势为主,呈显著推迟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0.23%,多出现在滨州、德州以及济宁等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农田和冬小麦管理以及农业生态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冬小麦 MODIS EVI 时空特征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tensity of Coastal Zon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0 被引量:24
6
作者 DI Xianghong hou xiyong +1 位作者 WANG Yuandong WU L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51-61,共11页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land use maps in 2000, 2005 and 2010 in China′s coastal zone were produced, and structural raster data of land use were further generated to calculate land use intensity co...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land use maps in 2000, 2005 and 2010 in China′s coastal zone were produced, and structural raster data of land use were further generated to calculate land use intensity comprehensive index(LUICI) for analyzing land us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t 1 km scal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forms at a macro sca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nd use intensit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China′s coastal zone. Hotspots of chang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metropolitan areas, estuaries and coastal wetlands; 2) ele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ontrolling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s at local scale. Land use intensity is much higher within areas below the elevation of 400 m and 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ing;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nd-ocean gradient for land use intensity, which is low in island and near-shore areas, but high in the regions that 4–30 km far away the coastline because of much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in recent decades land use intensity had been promoted significantly in low near-shore area due to extensive sea reclamations;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intensity were also found amo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 rising trend of land use intensity was found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from 2000 to 2010. To sum up, elevation, land-ocean gradi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olicy are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s coastal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zone land use intensity land use intensity comprehensive index(LUICI) spatial pattern ELEVATION land-ocean grad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化量规法的中国大陆海岸线分形特征研究——与网格法的比较分析
7
作者 徐鹤 张玉新 +2 位作者 侯西勇 樊超 郭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分形维数是描述海岸线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手工绘制量规圆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大空间尺度的海岸线研究。该文基于开源PyQGIS开发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实现了中国大陆及不同海区、不同沿海省... 分形维数是描述海岸线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手工绘制量规圆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大空间尺度的海岸线研究。该文基于开源PyQGIS开发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实现了中国大陆及不同海区、不同沿海省域海岸线量规维的高效计算,并与网格法计算的盒计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手工量规法相比,自动化量规法能在延长计算标度的同时保证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的量规维总体上高于网格法得到的盒计维;(2)经自动化量规法计算得到的202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为1.1948,杭州湾以北和以南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1704和1.2175,说明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更复杂;(3)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区层面上,南海海区分形维数最大(1.2091),南黄海海区最小(1.1563),省域层面上,天津的分形维数最大(1.2904),上海最小(1.0875)。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可为海岸线分形研究提供便捷有力的计算工具,同时可为海岸线资源调查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分形维数 量规法 网格法 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助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首届全国海岸带遥感大会总结
8
作者 孙伟伟 苏奋振 +9 位作者 侯西勇 邬国锋 沈芳 陈戈 吴志峰 张鸿生 陈超 张英慧 杨刚 黄翀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3-1128,共6页
2023年10月25—27日,首届全国海岸带遥感大会在宁波顺利召开。会议以“遥感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设了1个主会场和14个分会场,组织了13个大会特邀报告和177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会议期间,包含院士在内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 2023年10月25—27日,首届全国海岸带遥感大会在宁波顺利召开。会议以“遥感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设了1个主会场和14个分会场,组织了13个大会特邀报告和177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会议期间,包含院士在内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环境、陆海统筹与海岸带城乡发展、海岸带遥感大数据与决策服务、海岸带灾害与恢复遥感、海岸带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海岸带立体观测与精细遥感等展开研讨,梳理海岸带遥感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方向。本次会议为海岸带遥感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广泛沟通、深入探讨的平台,将促进中国海岸带遥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岸带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人工智能 专家观点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China's Mainland since the early 1940s 被引量:28
9
作者 hou xiyong WU Ting +3 位作者 hou Wan CHEN Qing WANG YuanDong YU LiangJ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791-1802,共12页
Based on multi-temporal topographic maps,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surveys covering the entire coastal zone of China's Mainland, the coastlines of six periods since the early 1940s were extracted. Coastline... Based on multi-temporal topographic maps,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surveys covering the entire coastal zone of China's Mainland, the coastlines of six periods since the early 1940s were extracted. Coastline changes over the last 70 years were then analyzed in terms of coastline structure, coastline fractals, coastline change rates, land-sea patterns, and bay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nland coastline structure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due to the significant coastline artificialization mainly driven by sea reclamation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the remaining natural coastline merely accounts for less than one third at present. Coastline fractal dimension represented an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 "north 〈 entirety 〈 south"; howeve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oast was apparently narrowed due to dramatic coastline artificialization of northern China which in turn altered the whole pattern.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nd-sea interchange along the mainland coast were complex and varied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with over 68% advancing toward sea and 22% retreating toward land. The net growth of land area was nearly 14.2 ×10^3 km2 with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202.82 km2 al; and coast retre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rea decrease of 93 bays with a magnitude of 10.1 ×10^3 km2 and an average shrinking rate up to 18.19% or an average shrinking speed up to 144.20 km2 a-1, among which the total area of Bohai shrunk by 7.06%, with an average annual loss amounting to 82 km2. The dramatic coastline changes along China's Mainland have brought about kinds of challenges to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effectiv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oastlines is ur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Mainland coastline Coastline structure Coastline fractal dimension Coastline change rate Land-Sea change Bay area
原文传递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及精度评价 被引量:41
10
作者 侯西勇 邸向红 +11 位作者 侯婉 吴莉 刘静 王俊惠 苏红帆 路晓 应兰兰 于新洋 毋亭 朱明明 韩磊 李明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78-1488,共11页
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是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而制图精度方面的评价信息则决定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传播性。本文概述2000、2005、2010和2015... 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是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而制图精度方面的评价信息则决定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传播性。本文概述2000、2005、2010和2015年多时相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的数据源和技术方法,针对2010年和2015年制图结果,基于Google Earth高分影像通过目视判读获得精度评价所需的参考数据,进而建立混淆矩阵并评估制图的精度。结果表明:(1) 2010和2015年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15%和93.98%,Kappa系数分别为0.9357和0.9229,表明2个时相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总体较好;(2)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2010年时相江苏沿海区域的精度最高,2015年时相津冀沿海区域、上海市、海南省和台湾省的精度均比较高,2个时相均以福建省沿海区域的精度最低;(3)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结果的精度水平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总体上,耕地、林地、草地和滨海湿地的分类精度较高,而建设用地、内陆水体和人工咸水湿地的分类精度则相对较低,未利用土地则是错分最严重的类型;(4)耕地与林地之间、建设用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误分比较显著,内陆水体容易被错分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人工咸水湿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容易被误分为耕地,这些都是未来时期数据持续更新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有望为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制图 精度评价 海岸带 中国
原文传递
2000—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婉 侯西勇 +1 位作者 孙敏 宋百媛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3-825,共13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以三套土地利用/覆盖数据(MCD12Q1、CCI-LC和GlobeLand30)为基础,采用基于一致性分析和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获取2000年和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以三套土地利用/覆盖数据(MCD12Q1、CCI-LC和GlobeLand30)为基础,采用基于一致性分析和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获取2000年和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式主要以耕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湿地扩张,再次是草地和裸地萎缩,最后是灌木地和人造地表扩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较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2%,其中分布面积占优势的变化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换、灌木地–裸地相互转换、林地转为湿地以及林地转为灌木地等。地形因素、气候分异等自然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宏观格局,而人口压力增大、经济高速发展、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等人文驱动力则是推动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驱动力分析 多源数据融合 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
原文传递
PDCA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质量提升的作用研究
12
作者 侯希永 张新友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23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8月滨城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的10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选取400件医疗器械为观察主体,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023年8月—2024年2月实施常规管...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8月滨城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的10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选取400件医疗器械为观察主体,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023年8月—2024年2月实施常规管理,处理200件医疗器械)和观察组(2024年3—8月采用PDCA循环管理,处理200件医疗器械)。对比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包装标识准确率、灭菌监测记录完整率、器械损坏率、器械周转率、器械储存合格率以及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器械清洗合格率为99.00%(198/200),高于对照组的94.00%(18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P<0.05)。观察组的包装标识准确率、灭菌监测记录完整率、器械储存合格率、器械损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器械周转率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工作人员十分满意9名、满意1名,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工作人员十分满意6名、满意2名,不满意2名,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能提升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消毒供应室 器械管理 管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时期和模拟情景下2025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玉斌 王晓利 +3 位作者 侯西勇 宋百媛 李晓炜 王超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436,共13页
利用黄河三角洲多时相土地利用解译数据,模拟未来3种情景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采用效益转移法,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 利用黄河三角洲多时相土地利用解译数据,模拟未来3种情景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采用效益转移法,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都为耕地,耕地面积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42%~43%;4个时期,距离海岸线20 km范围内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明显,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高速扩张,滨海湿地急剧萎缩;4个时期,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小,从2000年的788.877×10^8元减少至2015年的651.602×10^8元,共减少了137.275×10^8元,减少幅度为17.40%,导致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占用了滩涂、河口三角洲、耕地、林地和草地;4个时期,在研究区的陆域范围内,随着与海岸线距离的增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在不断减少;与2015年相比,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趋势延续情景下的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减少,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增加,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3种情景下,202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大,其次为供给服务的价值,再次是文化服务的价值,而支持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地利用 情景分析 生态服务价值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胶东半岛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超 常勇 +1 位作者 侯西勇 刘玉斌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09-1822,共14页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甄别生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探究胶东半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耕地一直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整体土地转移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转入和耕地的转出尤为突出;②胶东半岛5个年份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565、0.560、0.552、0.548、0.54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区域的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中等、高、低、较高、较低;中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多,而低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内陆区域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小且分散,而生境质量低值区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块状、片状;生境质量指数变化速率在减缓;不同区域中,生境质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同,建设用地增加是胶东半岛地区生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滨海湿地增加提高了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本研究将为胶东半岛地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转移矩阵 土地变化速率 时空变化 热点区域 胶东半岛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鹤 侯西勇 +4 位作者 李东 韩美 刘玉斌 王晓利 樊超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1-762,共12页
油井、风机和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人工地物,明确其时空特征对保障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SPOT、高分二号等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并建立200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分布数据集,使用核密... 油井、风机和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人工地物,明确其时空特征对保障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SPOT、高分二号等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并建立200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分布数据集,使用核密度法、平均最近邻法、加权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2015年风机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两大核心区为主、3个小集聚区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 2000年和2015年油井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且存在时间变异特征,2000年油井呈现两大核心为主,团块成片分布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2015年油井呈现三大核心区为主、核心区周围油井呈鞍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3) 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路网密度不断提高,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路网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部地区,并呈现向西部和南部扩散趋势。总的来说,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地物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增长速度快,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识别和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及其时空特征,可为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黄河三角洲 人工地物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