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膏盐层在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延河 段超 +5 位作者 范昌福 胡斌 侯可军 朱乔乔 王倩 郭东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391-1408,共18页
膏盐层是富含石膏/硬石膏的蒸发沉积岩建造。膏盐层除SO_(4)^(2-)外还富含Cl^(-)、CO_(3)^(2-)、Na^(+)、K^(+)等盐类物质和H_(2)O,且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膏盐层可以向成矿系统提供氧化剂(SO_(4)^(2-))、矿化剂(Cl^(-)、CO_(3)^(2-)、Na^... 膏盐层是富含石膏/硬石膏的蒸发沉积岩建造。膏盐层除SO_(4)^(2-)外还富含Cl^(-)、CO_(3)^(2-)、Na^(+)、K^(+)等盐类物质和H_(2)O,且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膏盐层可以向成矿系统提供氧化剂(SO_(4)^(2-))、矿化剂(Cl^(-)、CO_(3)^(2-)、Na^(+)、K^(+)等)、还原硫(S^(2-))和H_(2)O等挥发分,使金属成矿物质迁移或沉淀,是玢岩型铁矿(IOA)、矽卡岩型铁矿、MVT型铅锌矿、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和部分热液铀矿成矿的关键因素。但膏盐层在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中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制约了相关成矿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找矿效率的提升。与膏盐层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膏盐层控制,矿床中普遍发育石膏等硫酸盐矿物,硫酸盐和硫化物的δ^(34)S值及磁铁矿等铁氧化物的δ^(18)O值异常高。膏盐层的加入可大幅提高成矿岩浆系统的氧逸度,使铁氧化物在熔体固结线之上大量提前形成,是岩浆发生液态不混熔,形成矿浆型富铁矿的重要条件。膏盐层向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提供氧化剂(SO_(4)^(2-)),将熔/流体中Fe^(2+)氧化成Fe^(3+),富集形成铁矿床的同时,SO_(4)^(2-)自身被还原为S^(2-),S^(2-)与Fe^(2+)结合富集形成硫化物矿床,因此膏盐层-玢岩/矽卡岩铁矿-硫铁矿三者紧密共生,互为找矿标志。在MVT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膏盐层中SO_(4)^(2-)被炭质/有机质/甲烷等还原形成H_(2)S,与沿逆冲推覆构造上升的富含Pb^(2+)、Zn^(2+)的氧化性成矿溶液混合,S^(2-)与Pb^(2+)、Zn^(2+)等结合富集形成铅锌多金属矿床。膏盐层-有机质-铅锌矿三位一体,紧密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层 SO_(4)^(2-)氧化剂 还原硫S^(2-) 硫氧同位素 内生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玢岩型铁矿床尾矿中磷、稀土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以安徽凹山矿田为例
2
作者 段超 张长青 +9 位作者 王丛林 杨秉阳 刘冠男 邓杰 邓善芝 康博文 侯可军 谢京佳 刘欢 秦燕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10,共4页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伴生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利用示范研究。通过系统钻探采样、矿物组合分析、元素赋存状态和综合利用实验等研究,文章揭示出尾矿库中经济矿物为磷灰石,可综合利用资源为磷和稀土,并估算尾矿库中磷储量超过115万t、稀土5万t,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可作为范例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尾矿 调查评价 综合利用 玢岩型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矿集区多阶段火山作用岩浆源区的转变:来自侵入岩锆石Hf-O同位素特征的记录
3
作者 段超 李延河 +8 位作者 毛景文 王丛林 杨秉阳 侯可军 万秋 施珂 蔡杨 王倩 王天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43,共17页
宁芜玢岩型铁矿矿集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矿矿集区之一。宁芜矿集区在早白垩世135~126 Ma间连续发育了成分和源区相似的4组火山作用旋回,并伴随有两大类侵入岩发育:一类为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与玢岩型铁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发育... 宁芜玢岩型铁矿矿集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矿矿集区之一。宁芜矿集区在早白垩世135~126 Ma间连续发育了成分和源区相似的4组火山作用旋回,并伴随有两大类侵入岩发育:一类为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与玢岩型铁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大王山火山旋回晚期(约131 Ma);另一类为花岗岩类侵入岩,形成于铁矿化之后,成岩时代与姑山和娘娘山火山旋回相近(130~126 Ma)。两类侵入岩源区的差异与联系目前尚未揭露。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类侵入岩锆石年代学、Hf-O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区分了不同侵入岩源区差异。结果表明,与成矿母岩同旋回侵入岩锆石的δ^(18)O集中于6.0‰~6.5‰,εHf(t)集中于-6.0~-5.0;成矿后形成的花岗岩类侵入岩锆石的δ18O集中于7.0‰至8.0‰,ε_(Hf)(t)分布于-8.7~-1.2。结合前人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存在有富集地幔、太古代地壳和新元古代地壳3个岩浆源区,4个火山作用旋回的岩浆源区在130 Ma左右发生了改变。130 Ma之前的龙王山和大王山火山旋回的岩浆岩源区主要为受太古代地壳混染的富集地幔,而130 Ma之后的姑山和娘娘山火山作用旋回的岩浆岩源区主要为受新元古代地壳混染的富集地幔。多阶段火山作用中只有大王山旋回的闪长玢岩与玢岩型铁矿的形成有关。相比较其他火山旋回,大王山旋回具有更高的富集地幔组分以及更少的新元古代地壳的混染。因而,岩浆中较高比例的富集地幔含量是控制玢岩型铁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HF-O同位素 岩浆源区 玢岩型铁矿床 宁芜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模型在储渗体预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任杰 侯克均 +7 位作者 缪祥禧 樊靖宇 熊晨皓 吴晓光 章顺利 田钧名 廖哲渊 徐兵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储渗体为地层中具有一定渗透能力的孔隙与裂缝相互叠加而成的独立储集体,储渗体的分布大多与孔、缝、洞的发育存在直接关系。储渗体预测与常规储层预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储渗体常分布在裂缝发育地区,所以需要对裂缝进行预测。蓬莱... 储渗体为地层中具有一定渗透能力的孔隙与裂缝相互叠加而成的独立储集体,储渗体的分布大多与孔、缝、洞的发育存在直接关系。储渗体预测与常规储层预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储渗体常分布在裂缝发育地区,所以需要对裂缝进行预测。蓬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孔渗相关性较差,常规测井资料和方法基本无法识别裂缝,影响了储渗体分类预测。本文选取具有参数少,建模快并适用于研究区测井资料多变量参数特征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可自主评估变量重要性且能平衡误差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了单井储渗体纵向分布预测。通过对典型井的分析,结合已有钻井的含气性、测试、试采等与孔渗分布区间的相关性总结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运用部分典型井进行建模,达到了96%的储层预测正确率。由此模型作出的储层类型预测解释图,可直观的看出不同类型的储渗体所在井段的位置及有效储层厚度,解决了蓬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渗体分类预测的难题,为非均质性极强的致密砂岩储渗体分类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二段 测井资料 随机森林 储渗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条件及富铁矿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厚民 李延河 +4 位作者 李立兴 李志红 付建飞 侯可军 范昌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11-3233,共23页
我国铁矿床类型有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6种,以沉积变质型最为重要。我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以鞍山式铁矿为代表,沉积时代为新太古代末,为阿尔果马型条带... 我国铁矿床类型有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6种,以沉积变质型最为重要。我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以鞍山式铁矿为代表,沉积时代为新太古代末,为阿尔果马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变质而成;吕梁地区的袁家村式铁矿为苏比利尔型BIF变质而成,BIF沉积时代为2.384~2.210 Ga或新太古代末;舞阳、霍邱地区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可能为苏比利尔型BIF变质产物,BIF沉积时代分别为2.473~2.468 Ga、<2.54 Ga。BIF的形成与缺氧环境向大氧化事件初期的层化海洋环境过渡有关,海水中巨量溶解的铁质部分氧化,在初始层化海洋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浅海环境以胶体形式沉淀。我国的BIF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成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作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开发利用。BIF经历后期流体改造可形成富铁矿,形成机制有“去硅富铁”、“铁质活化再富集”和“去碳酸盐富铁”3种,弓长岭富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85 Ga左右,由BIF“去硅富铁”而成;齐大山富铁矿可能形成于2.5 Ga,由BIF“铁质活化再富集”而成;袁家村富铁矿形成于1.41~1.34 Ga,可能由含碳酸盐的BIF“去碳酸盐富铁”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沉积变质型铁矿 富铁矿 成矿时代 成矿条件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登红 孙艳 +13 位作者 周四春 梁婷 付勇 付小方 郝雪峰 三金柱 刘喜方 侯可军 郭唯明 田世洪 李超 孔维刚 马圣钞 郭旭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1-654,共14页
锂作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已经并仍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近75%,采矿深度普遍不超过300 m,深部探矿势在必行。为提高中国锂矿深部探测能力,储备一批深部探测技术方法,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锂... 锂作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已经并仍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近75%,采矿深度普遍不超过300 m,深部探矿势在必行。为提高中国锂矿深部探测能力,储备一批深部探测技术方法,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共十余家单位、78位项目成员参加。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川西甲基卡、新疆卡鲁安及四川黄金口等地区深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深部探测技术组合方法等的研究,对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绿豆岩中锂的富集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在锂的成矿理论、新类型锂资源找矿探索、深部探测技术方法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圈定了一批远景区和靶区,有力保障了国家锂能源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能源金属 深部探测 技术示范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于稀有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定年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倩 侯可军 邹天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3-1532,共10页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时代的新兴学科,也是研究成矿时代的主要手段。本文结合所在实验室研究团队和前人的工作,介绍几种可以直接确定稀有金属成矿时代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方法及...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时代的新兴学科,也是研究成矿时代的主要手段。本文结合所在实验室研究团队和前人的工作,介绍几种可以直接确定稀有金属成矿时代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方法及其在稀有矿床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主要是:①Re-Os法,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直接确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的方法,定年矿物除了辉钼矿,已扩展到黄铁矿、沥青铀矿等;②U-Pb法,是地质学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目前的测定对象已不局限于锆石,一些含铀的矿石矿物如锡石、独居石、磷灰石、铌钽矿物的U-Pb年龄也可以直接测定,有助于直接确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③Ar-Ar法,测定对象广泛,理论上含钾矿物均可作为测定对象;④Rb-Sr法,应用广泛,近年来在成矿时代研究中有了长足进展,可以利用包裹体Rb-Sr等时线来确定成矿时代,也可以用同源的不同矿物组合来进行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分析技术 地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8
作者 张凤琴 侯珂君 +3 位作者 龙靖 祁永芬 马岩 丁峰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3期173-175,186,共4页
目的观察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管理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的38例... 目的观察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管理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79%,观察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实行分级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能够发挥其积极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管理模式 多重耐药菌 感染防控 应用效果 合理使用率 抗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深埋厅台分离地铁车站关键技术
9
作者 周丁恒 朱振烈 +3 位作者 侯可军 闫立鹏 高生苗 侯春山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5期133-137,142,共6页
深埋厅台分离地铁车站施工工序转换多,施工变形和受力体系复杂。为明晰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埋厅台分离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以某地铁15#线航东区间为工程背景,阐述了新增的SZⅡ路站竖井横通道、暗挖主体隧道、明挖站厅、扶梯斜通道等重点... 深埋厅台分离地铁车站施工工序转换多,施工变形和受力体系复杂。为明晰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埋厅台分离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以某地铁15#线航东区间为工程背景,阐述了新增的SZⅡ路站竖井横通道、暗挖主体隧道、明挖站厅、扶梯斜通道等重点工序,并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了不同施工步下站台层结构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埋车站条件下,适合修建明暗挖结合的厅台分离车站,从而降低施工风险和工程造价;厅台分离车站施工工序多、转换复杂,不同结构接口位置是施工控制的关键;站厅层施工对站台层结构位移分布状态存在明显影响,扶梯斜通道对站台层存在局部影响。所得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加站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厅台分离 明暗挖结合 设计施工 三维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那仁乌拉钨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找矿勘查的指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倩 侯可军 +4 位作者 张增杰 朱乔乔 王天顺 潘忠飞 唐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7-1770,共14页
内蒙古那仁乌拉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大兴安岭西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以钨为主,伴生有铋、银、锌、铜的大型矿床。然而,该区经历过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目前该矿床与区内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关系还不清楚,这不仅制约了对... 内蒙古那仁乌拉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大兴安岭西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以钨为主,伴生有铋、银、锌、铜的大型矿床。然而,该区经历过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目前该矿床与区内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关系还不清楚,这不仅制约了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也阻碍了该地区钨矿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文选择区内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独居石以及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黑钨矿、锡石开展精细的原位LA-HR-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进而构筑精细成岩成矿年代学框架。结果显示,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46.2±2.2Ma和144.2±0.8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含矿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主成矿期石英脉型矿石中的黑钨矿和锡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36.7±1.0Ma和137.8±1.9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区钨锡矿化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由于含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之间存在超过10Myr的时差,考虑到同一岩浆-热液演化过程难以长达10Myr,表明含矿花岗岩仅仅为赋矿围岩,而与钨锡矿体无成因上的联系,并暗示区内存在与钨锡成矿有关的早白垩世隐伏的高分异花岗岩小岩体,深部具有钨锡矿找矿潜力。结合区域已有资料,本文提出那仁乌拉钨矿的形成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过程控制,并可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作用远程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多金属矿 黑钨矿U-Pb定年 锡石U-Pb定年 独居石U-Pb定年 锆石U-Pb定年 那仁乌拉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锂矿床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关系:U-Pb定年、Hf-O同位素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贤芳 田世洪 +9 位作者 王登红 张慧娟 张玉洁 付小方 郝雪峰 侯可军 赵悦 秦燕 于扬 王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304,共32页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硬岩型锂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细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硬岩型锂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细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Pb-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龄和Hf-O同位素,以探讨花岗岩与伟晶岩的岩浆起源及其演化过程。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6.0 Ma,伟晶岩形成时代为186.7Ma,为印支旋回强烈造山运动之后相对宁静阶段的产物。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w(Si O_2)(73.20%~77.85%)、w(Al_2O_3)(13.9%~15.22%)、w(Na_2O)(3.08%~4.89%)和w(K_2O)(2.01%~5.13%),低w(Ca O)(0.32%~0.75%)、w(P_2O_5)(0.09%~0.31%)、w(Ti O_2)(0.02%~0.06%)和w(Mg O)(0.12%~0.26%)的特点,铝饱和指数为1.09~1.19,稀土元素总量较低,δEu=0.52,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_(1,3)=1.09~1.19),ε_(Nd)(t)=-3.9^-2.3,ε_(Hf)(t)=-35.1~2.9,δ^(18)O=5.69‰~15.01‰,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是由片岩、板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含矿伟晶岩与无矿伟晶岩具有一致的Hf-O同位素组成,且位于二云母花岗岩的Hf-O同位素组成范围内。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和细晶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其∑REE丰度明显低于二云母花岗岩体,表明这些岩石与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关系,是二云母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详细刻画了川西甲基卡硬岩型锂矿床的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花岗岩 伟晶岩 锆石U-Pb定年 成因关系 硬岩型锂矿床 川西甲基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关系:锆石U-Pb定年、Hf-O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涛 田世洪 +8 位作者 王登红 张玉洁 李贤芳 侯可军 杰肯·卡里木汗 张忠利 王永强 赵悦 秦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93-3320,共28页
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中国主要的稀有金属矿床产地之一,但前人工作程度较低、研究工作较少,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新疆卡鲁安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外围花岗岩、外围伟晶岩、角岩... 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中国主要的稀有金属矿床产地之一,但前人工作程度较低、研究工作较少,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新疆卡鲁安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外围花岗岩、外围伟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Pb-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定年和Hf-O同位素,旨在揭示卡鲁安矿区花岗岩与伟晶岩形成时代、岩浆起源及其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代学数据显示,卡鲁安矿区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和外围伟晶岩锆石SIMS U-Pb年龄分别为407.9±2.3Ma(n=25,MSWD=1.4)、205.0±12.0Ma(n=6,MSWD=2.2)和205.0 Ma。外围黑云母花岗岩以高SiO2(71.16%~75.39%)、高CaO(1.15%~1.85%)、低Fe2O3/FeO(<0.4)、过铝质(A/CNK=1.04~1.09)和富碱性暗色矿物(>8%)等为特征。在稀土微量元素组成方面,具有弱分异的Zr/Hf(25~55)和Nb/Ta(5.4~8.8)比值,相对富集Rb、Th、U、Pb、Hf和LREEs,亏损Ba、Nb、Sr、P、Ti等元素,为典型的弱分异S型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一套变质沉积岩。在Hf-O同位素组成方面,含矿伟晶岩(ε(Hf)(t)=-0.2~2.0,δ^18O=7.88‰~10.87‰)和外围伟晶岩(ε(Hf)(t)=-0.7~8.1,δ^18O=6.87‰~9.48‰)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ε(Hf)(t)=1.3~7.4,δ^18O=8.62‰~10.08‰)具有一致性,指示含矿伟晶岩和外围伟晶岩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源区。黑云母花岗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指示由片岩、板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时,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也展现出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其∑REE含量明显低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表明这些伟晶岩可能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关系。但黑云母花岗岩比伟晶岩成岩时代早近200 Ma,所以伟晶岩不是外围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分异的产物。值得关注的是2件含矿伟晶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伟晶岩也与片岩、板岩部分熔融有关。外围伟晶岩、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的CaO/Na2O比值(0.01~0.19)指示其物源是以泥质岩为主;而黑云母花岗岩CaO/Na2O比值(0.36~0.51)指示源区以砂屑岩为主。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黑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是由相同源岩的不同岩性(贫黏土的碎屑岩与富黏土的泥质岩)经不同时代构造演化的产物,其源岩均来自库鲁木提群(S(2-3)KL)的片岩和板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伟晶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成因关系 硬岩型锂矿床 新疆卡鲁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基体匹配分馏校正的LA-ICP-MS锡石微区U-Pb定年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靖 侯可军 +2 位作者 王倩 袁顺达 陈岳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3-955,共13页
锡石原位微区U-Pb同位素测年,样品制备简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性价比、高效率等显著优势,是锡多金属矿床直接定年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体效应的影响和标样的缺乏是制约该方法发展的关键。本次研究在He做载气以及加入不同辅助气(N_2、... 锡石原位微区U-Pb同位素测年,样品制备简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性价比、高效率等显著优势,是锡多金属矿床直接定年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体效应的影响和标样的缺乏是制约该方法发展的关键。本次研究在He做载气以及加入不同辅助气(N_2、水蒸气)条件下使用锆石作为外部标准物质对锡石标准和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分馏校准,并采用TeraWasserburg图解法和~(207)Pb法对普通铅进行校正。分析结果显示,氮气和水蒸气的引入,可以不同程度的提升Pb、U信号强度;3个不同的锡石标准和样品在He做载气及不同辅助气(N_2、水蒸气)条件下获得的Tera-Wasserburg U-Pb下交点年龄及~(207)Pb法普通铅校正后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都与文献报道值一致,并未发现明显基体效应的影响,显示采用锆石标准物质对不同类型锡矿床的锡石样品进行原位LA-ICP-MS U-Pb定年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LA-ICP-MS U-PB定年 基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自He—Ar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涛 田世洪 +8 位作者 王登红 侯可军 张玉洁 李贤芳 杰肯·卡里木汗 张忠利 王永强 赵悦 秦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7-1708,共12页
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以锂辉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硬岩型锂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该矿区内成矿流体的研究仍是空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 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以锂辉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硬岩型锂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该矿区内成矿流体的研究仍是空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卡鲁安伟晶岩中锂辉石和石英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进行示踪研究。研究表明,含矿伟晶岩的n(^(3)He)/n(^(4)He)为0.25~3.19 Ra(平均0.97 Ra),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n(^(3)He)/n(^(4)He)为0.13~5.32 Ra(平均1.13 Ra),均介于壳源与幔源He之间。根据成矿流体的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进行计算:含矿伟晶岩中的地幔流体比例为3.55%~48.92%,平均值为14.67%,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地幔流体占比为1.70%~81.79%,平均值为17.13%。含矿伟晶岩成矿流体的n(^(40)Ar)/n(,Ar)为552.50~13353.00,n(^(36)Ar,)相对含量为46.52%~97.79%,平均值为87.25%,大气的Ar贡献平均为12.75%。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壳源流体为主,部分幔源流体和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混合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地幔He与大气饱和水改造Ar皆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卡鲁安锂矿床成矿流体中幔源物质并非真的来自于地幔物质上侵,更有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的不成熟陆壳熔融。新疆卡鲁安锂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后碰撞造山阶段,造山后期的伸展导致含幔源物质的古老地壳与年轻地壳减压熔融,熔融所形成的岩浆流体随后经大气降水改造为成矿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同位素 地壳流体 幔源物质 锂矿 新疆卡鲁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乌兰北部三叠纪辉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岳悦 孙德有 +1 位作者 侯可军 彭银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4-168,共15页
柴北缘乌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出露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乌兰北部两件辉长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1.9±0.9)Ma和(245.4±1.9)Ma,说明其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辉... 柴北缘乌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出露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乌兰北部两件辉长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1.9±0.9)Ma和(245.4±1.9)Ma,说明其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辉长岩的w(SiO2)为47.94%和52.01%,全碱质量分数较低(ALK为1.25%和1.47%),里特曼指数为0.33和0.26,属钙碱性系列岩石;w(Cr)(1 661.00×10^(-6)和1 418.00×10^(-6))、w(Ni)(394.00×10^(-6)和280.00×10^(-6))和Mg#值(81和79)极高,具幔源原生玄武岩浆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LREE/HREE为3.92和3.44,无明显负Eu异常,表明未发生明显的岩浆分异作用;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地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表现为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岩浆岩特征。辉长岩的εHf(t)值(-3.0~9.3)变化较大,暗示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中有地壳组分的加入。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研究成果,认为辉长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背景下的大陆边缘弧环境,俯冲的洋壳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导致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玄武质岩浆,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或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辉长岩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岩浆弧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燕山期稀有金属铌钽铁矿U-Pb年龄报道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伟 侯可军 +3 位作者 王登红 袁蔺平 刘丽君 吕秉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0-891,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西部稀有、稀土和稀散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阿坝州可尔因、甘孜州甲基卡是两个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凉山州的牦牛坪是稀土矿集区(容矿岩石包括伟晶状的岩浆碳酸岩),凉山州北部与甘孜州南部是赫德—乌拉溪有色...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西部稀有、稀土和稀散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阿坝州可尔因、甘孜州甲基卡是两个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凉山州的牦牛坪是稀土矿集区(容矿岩石包括伟晶状的岩浆碳酸岩),凉山州北部与甘孜州南部是赫德—乌拉溪有色金属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四川西部 稀散金属 甘孜州 稀有金属 铌钽铁矿 牦牛坪 凉山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绿梁山榴辉岩变质演化——来自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卓凡 于胜尧 +3 位作者 侯可军 纪文涛 彭银彪 姚勇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1,共7页
榴辉岩研究对深入认识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过程具重要意义。绿梁山地区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出露于花岗片麻岩中,岩相学和温压计算结果显示,绿梁山榴辉岩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①峰期榴辉岩相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为... 榴辉岩研究对深入认识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过程具重要意义。绿梁山地区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出露于花岗片麻岩中,岩相学和温压计算结果显示,绿梁山榴辉岩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①峰期榴辉岩相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为特征,温压条件为P>25.5 kPa、T>840℃;②高压麻粒岩相阶段。以绿辉石退变为透辉石和斜长石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P=17.1~18.7 kPa、T=814℃~896℃;③角闪岩相阶段。以透辉石退变为角闪石和斜长石、金红石退变为钛铁矿为特征,形成的P-T条件为P=4.5~6.5 kPa、T=581℃~665℃。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多阶段构造演化模型:绿梁山榴辉岩的原岩在新元古代时期位于大陆地壳中,由于大洋地壳俯冲牵引作用,伴随大陆地壳一起被拖拽至俯冲通道内,于深度至少75 km处发生变质作用;随后进行了一个相对较慢的折返过程之后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绿梁山 榴辉岩 P-T轨迹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Ore-forming Events in the Ningwu Ore District,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Polymetallic Ore Belt, East China: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ranodioritic Stocks 被引量:12
18
作者 DUAN Chao LI Yanhe +3 位作者 hou kejun YUAN Shunda LIU Jialin ZHANG C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719-736,共18页
Late Mesozoic volcanic-subvolcanic rocks and related iron deposits, known as porphyry iron deposits in China, are widespread in the Ningwu ore district (Cretaceous basin)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polymetall... Late Mesozoic volcanic-subvolcanic rocks and related iron deposits, known as porphyry iron deposits in China, are widespread in the Ningwu ore district (Cretaceous basin)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polymetallic ore belt, East China. Two types of Late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are exposed: one is dioritic rocks closely related to iron mineralization as the hosted rock, and the other one is granodioritic (-granitic) rocks that cut the ore bodies. To understand the age of the iron mineralization and the ore-forming event, detailed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on granodioritic stocks in the Washan, Gaocun-Nanshan, Dongshan and Heshangqiao iron deposits in the basin. Four emplacement and crystallization (typically for zircons) ages of granodioritic rocks were measured as 126.1±0.5 Ma, 126.8±0.5 Ma, 127.3±0.5 Ma and 126.3±0.4 Ma, respectively in these four deposits, with the LA-MC-ICP-MS zircon U-Pb method.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dating,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iron deposits in the Ningwu Cretaceous basin occurred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131-127 Ma. In situ zircon Hf compositions of εHf(t) of the granodiorite are mainly from -3 to -8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176Hf/177Hf ratio are from 0.28245 to 0.28265, indicat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dioritic rocks in the basin. We infer that granodioritic rocks occurring in the Ningwu ore district have an original relationship with dioritic rocks. These new results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this ore district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ore-forming event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age Hf isotope porphyry iron deposit Ningwu ore district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polymetallic ore be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paration and Precise Measurement of Lithium Isotopes in Three Reference Materials Using Multi 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被引量:10
19
作者 TIAN Shihong hou Zengqian +8 位作者 SU Aina hou kejun HU Wenjie LI Zhenzhen ZHAO Yue GAO Yanguang LI Yanhe YANG Dan YANG Zhus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297-1305,共9页
Lithium separation technique for three reference material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gether with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lithium isotope using a Neptune multi 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MC-... Lithium separation technique for three reference material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gether with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lithium isotope using a Neptune multi 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The solutions of lithium element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s, potassium, calcium, sodium, magnesium and iron single element, were used to evaluate analytical methods applied. Three separate stages of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ere carried out using organic cation-exchange resin (AG 50W-X8). Lithium was enriched for the three stages using different eluants, which are 2.8 M HCl, 0.15 M HCl and 0.5 M HCl in 30% ethanol, respectively. The columns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are made of polypropylene, and those for the third stage are made of quartz. Total reagent volume for the entire chemical process was 35 mL for three reference materials. The recovery yielded for the three stages is 98.9-101.2% with an average of 100.0%, 97.6-101.9% with an average of 99.9%, and 99.8-103.3% with an average of 100.6%, respectively. The precision of this technique is conservatively estimated to be ±0.72-1.04‰ (2σ popula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recision obtained by different authors i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with MC-ICP-MS. The δ7 Li values ( 7 Li/ 6 Li relative to the IRMM-016 standard) determined for andesite (AGV-2) and basalt (BHVO-2) are 5.68‰ (n=18), 4.33‰ (n=18), respectively. The δ7 Li value ( 7Li/6Li relative to the L-SVEC standard) determined for IRMM-016 is -0.01‰ (n=15). All these analy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for the same kinds of samples analyzed at the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at the Plasma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within analytical uncertainty. According to these experiment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proposed procedure is a suitab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ith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sotopes standard solution AGV-2 BHVO-2 IRMM-016 MC-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Bodies from the Nongping Au-Cu Deposit in the Eastern Yanbian Area, N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被引量:7
20
作者 REN Yunsheng JU Nan +3 位作者 ZHAO Hualei WANG Hui hou kejun LIU S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619-629,共11页
The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bodies in the Nongping Au-Cu deposit, in the eastern Yanbian area, mainly include porphyritic granodiorite and biotite granodiorite porphyry. They are featured with high silicon and enrichm... The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bodies in the Nongping Au-Cu deposit, in the eastern Yanbian area, mainly include porphyritic granodiorite and biotite granodiorite porphyry. They are featured with high silicon and enrichment in sodium, and classified into sodic rocks of low-K tholeiitic basalt series. Except slightly low Sr content, the rock basically ha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kite: relatively high A12O3 content, relatively low MgO content, depletion in Y and Yb; relative enrichment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and light rare-earth elements (LREEs), relatively low content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 positive Eu anomaly or weak negative Eu anomaly. In situ zircon dating technology LA-MC-ICP-MS was used to conduct single-grain zircon dating of biotite 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body is 100.04±0.88 Ma, indicating that the porphyry bodies were emplac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same kind of deposits, we think that the metallogenetic porphyry bodies in the Nongping Au-Cu deposit have a close genetic connection with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in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The adakitic magma gener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has high formation temperature, high oxygen fugacity, and volatile constituents' enrichment, so it is helpful for enrichment of metallogenetic elemen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orphyry Au-Cu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phyry body zircon U-Pb dating adakitic rock Nongping Au-Cu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