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霖 朱琳 +4 位作者 侯敬贤 单桂香 曹磊 刘秀贞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行门诊康复训练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30例,根据采取的... 目的探讨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行门诊康复训练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30例,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一般康复训练组(15例)和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3次/周的康复医学科门诊日常康复指导和2 h/d的强化性家庭康复训练,共训练4周。(1)一般康复训练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训练,包括斜板站立、站起-坐下、弯腿-伸腿、站立位前后迈步训练以及保护下进行步行训练。训练频次为2 h/d,5 d/周。(2)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在家庭康复中,将"迈步"动作精简分解为踝关节外翻、屈髋屈膝踝关节背屈、伸髋伸膝踝关节背屈三个动作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的差异。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64,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1±4)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2±4)、(25±6)分。两组治疗前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治疗后,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优于一般康复训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2)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69,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5.3±1.0)、(46.4±1.3)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6.8±1.4)、(49.7±1.2)分。两组间BB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3)两组治疗前后TUG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56,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0±7.1)、(19.3±7.5) s,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9±1.6)、(16.9±1.2) s。两组间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后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后TUG较治疗前缩短,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均有助于改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的下肢基础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控制能力;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下肢基础运动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在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方面的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物理治疗技术 动作分析 任务导向性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勒茨手部测试量表在卒中急性期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霖 朱琳 +6 位作者 侯敬贤 李肖祎 杨帆 李舒伦 徐凡 王一峰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75,81,共5页
目的探讨布勒茨手部测试(BzH)量表在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评定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卒中急性期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16例,对其进行4周的标准上肢及... 目的探讨布勒茨手部测试(BzH)量表在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上肢及手部功能评定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卒中急性期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16例,对其进行4周的标准上肢及手部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WMFT)和BzH量表测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3个量表得分的变化情况,分析BzH量表与FMA-UE和WMFT量表的相关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评测者对治疗前后BzH量表总分及其各项任务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1)治疗前,FMA-UE上臂、腕手、总分和WMFT、BzH量表评分分别为19. 0 (13. 5,27. 0)、6. 5(0. 2,10. 8)、30. 5(18. 0,48. 5)、(30±11)、14. 5(2. 0,44. 2)分;治疗后,FMA-UE上臂、腕手、总分、WMFT、BzH量表评分分别为29. 0 (24. 0,34. 0)、14. 0 (10. 0,19. 8)、50. 5 (41. 0,59. 2)、(37±13)、42. 0(17. 8,59. 2)分,治疗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BzH与FMA-UE上臂均呈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 64、0. 68,均P <0. 05),与FMA-UE腕手均呈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 88、0. 83,均P <0. 01),与总分分别呈高、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 80、0. 75,均P <0. 01),与WMFT评分均呈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 82、0. 89,均P=0. 01)。(3) 2名测评人员对BzH总分(ICC=0. 995)及其7项任务评分(均ICC> 0. 990)均高度一致(均P <0. 01)。结论 BzH量表可尝试用于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上肢及手部基础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康复 上肢功能 布勒茨手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下海相重力流致密砂岩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莺歌海盆地LD10区中新统黄流组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范彩伟 曹江骏 +5 位作者 罗静兰 李珊珊 吴仕玖 代龙 侯静娴 毛倩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3-915,949,共14页
通过模块式地层动态检测、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埋藏热史等分析,对莺歌海盆地LD10异常高压区中新统黄流组海相重力流致密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预测... 通过模块式地层动态检测、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埋藏热史等分析,对莺歌海盆地LD10异常高压区中新统黄流组海相重力流致密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结果表明,(1)储集层非均质性主要由胶结物非均质性、孔喉非均质性及物性非均质性决定,并受异常高压影响下的成岩作用控制;(2)成岩演化过程导致的孔喉结构差异影响了胶结物及孔喉非均质性,进而控制了储集层的物性非均质性;(3)与常压储集层相比,异常高压抑制了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的强度、增强了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变弱。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黄流组中下部强超压带的重力流水道砂体中。图8表3参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岩演化 储集层非均质性 海相重力流 致密砂岩 中新统黄流组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LD10气田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特征与天然气充注下限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彩伟 黄志龙 +2 位作者 邓广君 侯静娴 赵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94-4009,共16页
针对近海盆地低渗砂岩气藏含气量较低,物性下限不明显的难题,本文进行了莺歌海盆地LD10气田低渗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天然气充注下限及充注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储层,分别为:(1)强溶蚀-大孔粗喉可动型Ⅰ类储层,质量最... 针对近海盆地低渗砂岩气藏含气量较低,物性下限不明显的难题,本文进行了莺歌海盆地LD10气田低渗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天然气充注下限及充注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储层,分别为:(1)强溶蚀-大孔粗喉可动型Ⅰ类储层,质量最好,大孔喉为优势运移通道;(2)弱溶蚀-中孔细喉部分可动型Ⅱ类储层,较高动力下储层可动流体占比高;(3)致密-微孔管束喉道束缚型Ⅲ类储层,发育极少大孔喉,含气饱和度差异较大。大孔喉分布、储层物性是控制低渗储层流体可动性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储层流体可动性的微观与宏观因素,认为LD10气田低渗砂岩储层气体可动性的孔喉半径下限为0.1μm,渗透率下限为0.125×10^(-3)μm^(2),Ⅲ类储层致密,可作为遮挡层。天然气充注动力较低或充注初期,Ⅰ类储层为气藏聚集的有利区;当天然气充注动力充足时,Ⅰ类储层既是优势运移通道,也是气藏的优势聚集区,Ⅱ类储层为有效储层。研究成果对低渗砂岩储层有效性的判别和气藏有利区的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低渗砂岩储层 流体可动性 天然气充注下限 黄流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成藏体系的盖层评价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彩伟 贾茹 +3 位作者 柳波 付晓飞 侯静娴 靳叶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8,共13页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重要的天然气探区。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成藏体系典型气藏和含气构造的精细解剖,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及控制因素,并分析了盖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浅层和超浅...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重要的天然气探区。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成藏体系典型气藏和含气构造的精细解剖,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及控制因素,并分析了盖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浅层和超浅层成藏体系中,盖层的封盖有效性受到盖层、底辟构造及底辟构造活动伴生断裂的共同控制;中深层成藏体系中普遍存在异常高流体压力,且断裂不太发育,盖层水力封闭是控制油气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2)浅层和超浅层成藏体系内,脆性盖层保持封盖有效性的临界断接厚度为86~98 m;中深层成藏体系内,盖层的封盖有效性可以通过水力破裂压力系数进行评价,当系数大于1时,意味着盖层已发生破裂或具有极强的水力破裂的风险。(3)整体上中央坳陷带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是中深层盖层封闭失效的根本原因,深层天然气通过水力破裂通道运移至浅层,最终经断裂调整至超浅层成藏,气源充足的条件下,超浅层及浅层气藏主要集中分布在底辟的顶部,而中深层气藏主要集中分布于底辟翼部及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 超压 突破压力 断裂 水力破裂 控藏作用 中央坳陷带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terogene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rine gravity flow tight sandstone under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A case study from the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reservoirs in LD10 area,Yinggehai 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6
作者 FAN Caiwei CAO Jiangjun +5 位作者 LUO Jinglan LI Shanshan WU Shijiu DAI Long hou jingxian MAO Qianr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5期1048-1062,共15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f the marine gravity flow tight sandstone from the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under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setting at LD10 area in Yinggehai Basin are studied,and th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f the marine gravity flow tight sandstone from the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under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setting at LD10 area in Yinggehai Basin are studied,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re discussed,based on modular formation dynamics test,thin sections,XRD analysis of clay mineral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easurement of pore throat image,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and high pressure Hg injection,as well as the stimulation of burial thermal history.The aim is to elucid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terogeneity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and predict 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distribution.(1)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ement heterogeneity,pore throat heterogeneity,quality of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and the diagenesis under an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setting.(2)The differences in pore-throat structure caused by diagenetic evolution affected the intergranular mater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pore throat heterogeneity,and finally controlled the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quality.(3)Compared with the reservoir under normal pressure,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restrains strength of the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and enhance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eservoir to some extent,and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thus weaken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 to a certain degree.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gravity flow sand body under the strong overpressure zo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 of Huangliu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diagenetic evoluti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marine gravity flow tight sandstone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Yinggehai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