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id gene expression change in a novel synthesized allopolyploid population of cultivated peanut×Arachis doigoi cross by cDNA-SCoT and HFO-TAG technique 被引量:3
1
作者 HE Liang-qiong TANG Rong-hua +7 位作者 JIANG Jing XIONG Fa-qian HUANG Zhi-peng WU Hai-ning GAO Zhong-kui ZHONG Rui-chun HE Xin-hua han zhu-q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093-1102,共10页
AIIopolyploid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evolution and heterosis.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wide hybridization and (or) polyploidization may induce rapid and extensive genetic and epige... AIIopolyploid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evolution and heterosis.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wide hybridization and (or) polyploidization may induce rapid and extensiv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changes in some plant spec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llopolyploidy evolutionism 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Arachis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onitor the gene expression variation by cDNA 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 (cDNA-SCoT) and cDNA high-frequency oligonucleotide-targeting active gene (cDNA-HFO-TAG) techniques, from the hybrids (F1) and newly synthesized allopolyploid generations (S0-$3) between tetraploid cultivated peanut Zhongkaihua 4 with diploid wild one Arachis doigoi. Rapid and considerable gene expression variations began as early as in the FI hybrid or immediately after chromosome doubling. Three types of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complete silence (gene from progenitors was not expressed in all progenies), incomplete silence (gene expressed only in some progenies) and new genes activation. Those silent genes mainly involved in RNA transcription, metabolism, disease resistanc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unknown functions. The activated genes with known function were almost retroelements by cDNA-SCoT technique and all metabolisms by cDNA-HFO-TAG.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ploidy change affected gene expression via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mmediately upon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and some obtained transcripts derived fragments (TDFs) probably could be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rachis allopolyploidization which contribute to thwe genetic diploidization of newly formed allopolyploids. Our research is valuable for understanding of peanut evolution and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putative and beneficial genes from the wild pean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NUT ALLOPOLYPLOIDY gene expression start codon-targeted polymorphism high-frequency oligonucleotide-targeting active g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邱江梅 吴海宁 +8 位作者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钟瑞春 韩柱强 蒋菁 黎冰 唐秀梅 唐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896,共8页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系浸提液中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花生根系分泌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甘蔗根际土壤的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显著高于单作甘蔗,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和pH。间作和单作甘蔗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差异不显著,间作花生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单作花生。根系分泌的酚酸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总糖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浸提液中的有机酸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SOM呈显著负相关、与AK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AK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SOM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甘蔗/花生间作主要影响根系分泌氨基酸、总糖和酚酸的代谢活动,且可显著提高甘蔗的土壤有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系统 根系分泌物 根系浸提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粒精播密度对桂花系列花生植株性状、开花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志鹏 吴海宁 +7 位作者 蒋菁 贺梁琼 韩柱强 钟瑞春 熊发前 刘菁 唐荣华 唐秀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53-1658,共6页
【目的】分析桂花系列花生品种单粒精播密度对其植株性状、开花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促进广西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2017年两年对3个桂花系列花生品种(桂花1026、桂花36和桂花836)、3个种植密度(穴距10、15和2... 【目的】分析桂花系列花生品种单粒精播密度对其植株性状、开花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促进广西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2017年两年对3个桂花系列花生品种(桂花1026、桂花36和桂花836)、3个种植密度(穴距10、15和20 cm)处理进行裂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花生的花量、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荚果产量和品质,筛选桂花系列花生优质高产的单粒精播密度。【结果】单株日均有效花量、单株日均后续花量、单株总分枝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生产力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位面积日均有效花量、经济系数和单位面积生产力总体上呈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单位面积日均后续花量相反;单位面积有效分枝数和荚果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高密度处理(穴距10 cm)均显著(P<0.05)大于低密度处理(穴距20 cm),其中高密度处理桂花1026、桂花36和桂花836荚果的两年平均增产幅度分别比低密度处理高13.50%、14.59%和17.43%;种植密度对除脂肪含量外的品质指标均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广西桂花系列花生品种在单粒精播穴距为10 cm条件下,可显著增加其单位面积日均有效花量和单位面积有效分枝数,减少后续无效花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力,从而促进花生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单粒精播 花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花生品种筛选及土壤特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忠奎 蒋菁 +9 位作者 唐秀梅 刘菁 钟瑞春 韩柱强 熊发前 黄志鹏 吴海宁 李战 贺梁琼 唐荣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03-2409,共7页
【目的】筛选适合水旱轮作的花生品种并探讨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及肥力变化的影响,为推广水稻—花生水旱轮作耕作模式及南方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2017年在广西北流市西琅镇试验基地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与... 【目的】筛选适合水旱轮作的花生品种并探讨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及肥力变化的影响,为推广水稻—花生水旱轮作耕作模式及南方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2017年在广西北流市西琅镇试验基地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种植,田间调查花生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收获后测定经济及品质性状,并对土壤的微生物数量、pH、有机质和主要养分等环境生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水旱轮作条件下,桂花39株型紧凑,抗病性、抗倒伏性强,耐肥水,有效分枝数较多,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荚果饱满率和产量均最高,优势明显;其次是桂花99,其侧枝长,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多,产量较高,较适合与水稻轮作;桂花36生长势强、出仁率最高,产量较高。与水稻连作相比,水稻—花生轮作土壤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提高55.67%和65.13%(P<0.05,下同),真菌数量则显著降低33.98%;水旱轮作可使土壤pH向中性移动,同时土壤的有机质(30.32%)、全氮(3.17 g/kg)、全磷(1.09 g/kg)、全钾(15.18 g/kg)、碱解氮(133.7 mg/kg)、速效磷(23.2 mg/kg)和速效钾(120.4 mg/kg)含量也均高于水稻连作土壤。【结论】桂花39、桂花99和桂花36适合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种植,其中以桂花39表现最佳;水旱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及减少花生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花生 品种筛选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 被引量:4
5
作者 蒋菁 贺梁琼 +6 位作者 韩柱强 严华兵 覃夏燕 甘秀芹 刘菁 唐荣华 钟瑞春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0-1467,共8页
【目的】调研剖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广西花生产业布局、提升花生产品竞争力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花生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栽培品种、产量、种植收益,... 【目的】调研剖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广西花生产业布局、提升花生产品竞争力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花生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栽培品种、产量、种植收益,以及花生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产品品牌建设、加工规模及销售等情况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属于我国南方春秋两熟、油食兼用的花生产区,各地市均有种植,普遍采用轮作或套种等种植方式。根据广西花生种植集中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五大产区:桂南花生产区(南宁市和崇左市),桂中花生产区(来宾市和贵港市),桂北花生产区(桂林市),桂东花生产区(贺州市和梧州市),南部沿海花生产区(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2019年广西花生种植面积21.85万ha,总产量67.20万t,65%用于榨油、25%用于食用、10%作种用。广西花生生育期短,适应性广,种植效益高,但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农户自给自足生产为主,无机械干燥设备,花生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且不同年份或种植户间的花生品质差异明显;广西花生加工产品主要是花生油和烤果类,由于本地生产的花生收购价格高,加工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其他省份或从国外进口,无法有效带动广西花生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广西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产业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志鹏 吴海宁 +7 位作者 唐秀梅 贺梁琼 韩柱强 钟瑞春 熊发前 刘菁 唐荣华 蒋菁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31,共7页
为研究化肥减施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不同化肥减施梯度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对比不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OTUs、ACE和Chao1指数均明显上升,Simpson指数显著增大,Shannon... 为研究化肥减施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不同化肥减施梯度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对比不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OTUs、ACE和Chao1指数均明显上升,Simpson指数显著增大,Shannon指数显著减小,两处理间差异显著的细菌门\属(相对丰度排名前10)为8\3个;各减施处理间的群落构成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但菌群丰度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多样性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化肥减施50%(225 kg/hm2)条件下,根际土壤菌群物种丰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很小;通过Venn图分析发现,在OTU数量种类方面,减施肥料处理不仅包含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并拥有2个代表特有细菌属的独特OTU;相似性分析说明,减施处理的菌群结构和物种组成介于习惯施肥与不施肥处理之间,随减施量的提高,土壤菌群物种组成逐步趋同于不施肥处理。习惯施肥提高了根际土壤菌群丰度但多样性降低,显著改变了门\属水平上的菌群构成,减施化肥在增加菌群丰度的同时维持其原有多样性。化肥减施50%,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最丰富,其物种构成和多样性与不施肥土壤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施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菌群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地方品种骨干种质代表性评价与耐旱性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闫彩霞 成波 +4 位作者 李春娟 郑奕雄 韩柱强 陈静 单世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24,42,共6页
我国花生地方品种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是花生育种的主要亲本来源。构建骨干种质可极大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以171份花生骨干种质为材料,利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 我国花生地方品种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是花生育种的主要亲本来源。构建骨干种质可极大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以171份花生骨干种质为材料,利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香农指数变化率(DR%)等5个参数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骨干种质代表性进行分析和确认,萎蔫指数和抗旱系数相结合评价171份种质抗旱性。结果显示,骨干种质对全部种质的MD%、VD%、CR%、DR%和VR%分别达到7.69%、7.69%、83.84%、102.48%和104.15%,表明骨干种质代表了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且丰度较高。此外,主成分分析证实了骨干种质很好地保留了初选骨干种质和全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从171份种质中筛选出13份抗旱花生种质,抗旱系数介于0.50~0.86,萎蔫指数为0~2。本研究构建的骨干种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为花生优异种质发掘和抗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骨干种质 代表性评价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B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LTR反转录转座子RT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熊发前 刘菁 +9 位作者 韩柱强 阳太亿 唐秀梅 唐荣华 钟瑞春 蒋菁 贺梁琼 吴海宁 黄志鹏 刘俊仙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5,共12页
利用简并PCR技术从野生花生种(Arachis ipaensis Krapov.et W.C.Greg.)的基因组中扩增分离Ty1-copia类(1类)和Ty3-gypsy类(2类)反转录转座子RT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及转录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1和2类RT基因... 利用简并PCR技术从野生花生种(Arachis ipaensis Krapov.et W.C.Greg.)的基因组中扩增分离Ty1-copia类(1类)和Ty3-gypsy类(2类)反转录转座子RT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及转录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1和2类RT基因,目的条带分别约为260和430 bp;分离获得了23和32条序列,长度范围分别为262~266、395~435 bp;AT所占比例分别为61.60%~69.17%和55.79%~61.34%;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分别为52.5%~98.9%和45.0%~98.8%,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分别为39.8%~100%和9.0%~97.2%。其中2类基因的异质性高于1类;1类和2类基因分别有3条和15条发生了无义突变,2类的无义突变发生率远高于1类。1类基因的保守基序保守性较高,2类的保守基序呈一定程度的变异。代表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基本类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类和2类基因可被分为5个和6个家族。1类和2类基因都有部分序列与其他物种的RT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两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通过比对花生EST数据库,本研究发现1类有1条以及2类有7条序列为具有转录活性的反转录转座子,且2类基因比1类更具有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野生种 LTR反转录转座子 反转录酶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对二者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9
作者 李忠 黄志鹏 +5 位作者 吴海宁 唐荣华 唐秀梅 贺梁琼 韩柱强 蒋菁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明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探究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的高效生产机制,并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 为明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探究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的高效生产机制,并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分别于花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及甘蔗收获期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该模式的生产效益,揭示其高效生产机制。IS+IP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花生三个生育期分别比单作甘蔗和单作花生提高5.1%-93.8%和17.0%-94.7%,其中间作花生边行(IP-1)土壤保水效果优于中行(IP-2)。在IS+IP模式中,花生和甘蔗的土壤温度均分别低于单作花生和单作甘蔗,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花生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降低,以花生成熟期IP-1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降幅最大,与MP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6.0%和16.4%。甘蔗的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SPAD值提高,在花生三个生育期增幅分别达到4.2%-18.5%和6.4%-20.0%。IS+IP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值达到1.62,其中,IS+IP处理甘蔗收获期的单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MS处理,分别较MS处理显著提高21.2%和18.3%(P<0.05);而花生株高较MP处理增加,在成熟期IP-1和IP-2处理的株高分别较MP-1和MP-2显著提高20.5%和25.5%(P<0.05),IP处理的花生根干质量在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较MP处理显著降低23.4%-27.0%(P<0.05),IP处理的单株产量在成熟期较MP处理降低6.7%。在IS+IP模式下,花生产量达到1 643 kg/hm^(2),甘蔗产量达91 731 kg/hm^(2),较MS处理显著增产18.3%(P<0.05)。IS+IP处理的经济效益相比MS处理显著增加175.6%(P<0.05)。超宽行丛式甘蔗花生复合栽培使甘蔗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并增加一造花生产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高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间作 复合栽培模式 光合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种花生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10
作者 熊发前 刘菁 +9 位作者 阳太亿 蒋菁 贺梁琼 唐秀梅 韩柱强 钟瑞春 吴海宁 黄志鹏 唐荣华 刘俊仙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并分析其特性,为开发栽培种花生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根据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栽培种花生品种“桂花1026”的基因组DNA... 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并分析其特性,为开发栽培种花生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根据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栽培种花生品种“桂花1026”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目的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最后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条带大小约260 bp,克隆获得了34条反转录酶序列,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56~267 bp,AT所占比例范围为51.36%~67.79%,AT与GC比例范围为1.06~2.10,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4.9%~98.5%,序列存在较高异质性,表现为缺失突变与点突变;34条反转录酶序列系统聚类为3个家族,家族Ⅰ和家族Ⅱ分别占到了总序列数的55.88%和35.29%;翻译成氨基酸后,有14条序列发生了无义突变,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11.4%~98.9%,呈现高度异质性;序列间保守基序也存在较大差异,呈现较高异质性;对栽培种花生与其他物种植物该类型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序列被分为7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分别包含16条和11条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表明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具有比较高的保守性,同时栽培种花生也与葡萄、马铃薯、辣椒、烟草、番茄、大豆、甜菜、草莓等物种植物的反转录酶序列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物种植物的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横向传递。本研究所获得的反转录酶序列为栽培种花生Ty1-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及花生分子育种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种花生 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 反转录酶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间作花生对不同耕层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唐秀梅 蒙秀珍 +9 位作者 蒋菁 黄志鹏 吴海宁 刘菁 贺梁琼 熊发前 钟瑞春 韩柱强 何龙飞 唐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研究了甘蔗/花生间作不同耕层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作而言,0~20 cm间作花生土壤有效氮、有机质、微生物量氮含量、真菌、放线菌数量、蛋白酶...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研究了甘蔗/花生间作不同耕层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作而言,0~20 cm间作花生土壤有效氮、有机质、微生物量氮含量、真菌、放线菌数量、蛋白酶活性及间作甘蔗土壤细菌、放线菌、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增加;20~40 cm间作甘蔗土壤全磷、全钾、蛋白酶活性及间作花生土壤放线菌、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40~60 cm间作花生土壤真菌、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相反,间作甘蔗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甘蔗处理;间作土壤有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间作土壤有效养分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量氮及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甘蔗花生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间作 耕层土壤 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Genus Arachis Based on SSR and AFLP Markers 被引量:4
12
作者 TANG Rong-hua ZHUANG Wei-jian +5 位作者 GAO Guo-qing HELiang-qiong han zhu-qiang Shan Shi-hua JIANG Jing LI Yang-r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Fourteen wild speci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genus Arachis and 24 accessions of the AABB allotetraploid A. hypogaea (cultivated peanut) from several countrie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botanical varieties, wer... Fourteen wild speci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genus Arachis and 24 accessions of the AABB allotetraploid A. hypogaea (cultivated peanut) from several countrie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botanical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by SSR and AFLP marker systems. The assay-units per system needed to distinguish among all the tested accessions were at least five for SSR or two for AFLP.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y the SSR markers ranged from 0.09 to 0.95, and the mean was 0.73;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y the AFLP markers ranged from 0.01 to 0.79 with an average of 0.42. All the tested peanut SSR primer pairs were multilocus ones, and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per SSR marker in each peanut genome ranged from 2 to 15 with the mean of 4.77. The peanut cultiva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shared a large numbers of SSR and AFLP fragments. In contrast, the species in the genus Arachis shared few frag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ted peanut (A. hypogaea L.) varieties could be partitioned into two main groups and four subgroup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hat A. duranensis is one of the wild ancestors of A. hypogaea. The lowest genet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A. cardenasii and A. batizocoi, and the highest was detected between A. pintoi and the species in the section Arachi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otanical varieties in the cultivated peanut (A. hypogaea L.) and among wild species accessions in section Arachis and those in other sections in the genus Arachi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CHIS SSR AFLP genetic diversity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生间作下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海宁 黄志鹏 +7 位作者 唐秀梅 熊发前 蒋菁 钟瑞春 韩柱强 刘菁 贺梁琼 唐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3,共9页
为提高华南区甘蔗间作花生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氮磷钾肥各4个水平梯度,比较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对花生养分吸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促进间作花生对氮... 为提高华南区甘蔗间作花生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氮磷钾肥各4个水平梯度,比较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对花生养分吸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促进间作花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钾肥施用过量会抑制花生对钾养分的吸收。开花下针期到荚果膨大期是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间作花生干物质累积量随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形成1000 g的干物质,就需要吸收同化17.7 g N、1.7 g P_(2)O_(5)和11.3 g K_(2)O,吸收比列为10.4∶1∶6.6(N∶P_(2)O_(5)∶K_(2)O)。间作花生生产百千克荚果需吸收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在6.83~7.98 kg N、0.65~0.80 kg P_(2)O_(5)、4.10~5.32 kg K_(2)O之间。综上,华南区种植与甘蔗间作的花生,较优氮磷钾施肥配比为80 kg/hm^(2)N,70 kg/hm^(2)P_(2)O_(5),80~90 kg/hm^(2)K_(2)O,可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养分吸收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花生 氮磷钾配比 产量效益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模式对作物植株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李忠 吴海宁 +6 位作者 黄志鹏 唐荣华 唐秀梅 贺梁琼 钟瑞春 韩柱强 蒋菁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44,共8页
【目的】研究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模式的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增产效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通过测定作物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以... 【目的】研究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模式的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增产效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通过测定作物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农艺性状等指标,分析比较3种栽培模式作物产量、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与MS处理相比,IS+IP处理显著增加甘蔗栽培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效氮增加18.2%~20.1%,有效磷增加17.8%~35.1%,有机质含量增加12.2%~38.8%;IS+IP处理的甘蔗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总体呈现出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增加,结荚期和成熟期降低的趋势。相比MP处理,在花生各生育期IS+IP处理除了明显降低花生栽培土壤速效钾含量(降幅24.2%~47.2%),植株全氮(降幅5.6%~31.3%)和全钾含量(降幅12.8%~26.6%)外,对其他花生栽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无一致性增加或降低的效应。IS+IP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LER(土地当量比)值达到1.41,IS+IP处理甘蔗产量达91731.24 kg hm^(−2),较MS处理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18.3%,花生产量达到1642.70 kg hm^(−2)。【结论】IS+IP模式显著增加甘蔗栽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甘蔗产量,并增加一季花生产量,是一种高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间作 养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