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价值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谷国政 宋戈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3-116,共14页
研究目的:揭示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响应规律,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9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演变呈“... 研究目的:揭示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响应规律,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9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演变呈“北高南低、东西一致”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耕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耕地生产功能次之,耕地生活功能增幅最小。(2)辽宁省耕地价值呈“南高北低”发展趋势,地均综合价值整体上升;其中,耕地社会价值最大,呈现“N”型变化态势;耕地经济价值次之,耕地生态价值最小,但变化幅度较大。(3)辽宁省耕地功能与价值之间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出伴随时间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与空间分异的非均衡性特征。研究结论:应基于要素共享、结构联动、功能融合与价值响应适应,协同推进耕地多功能的供需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多功能 耕地价值 敏感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金融制度探析:综述及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谷国政 张全景 +1 位作者 牛善栋 王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年第3期75-81,共7页
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地金融制度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农地金融作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梳理其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辨析土地金融与农地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外和国内... 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地金融制度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农地金融作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梳理其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辨析土地金融与农地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外和国内的农地金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进而归纳整理出当前研究进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启示:农地金融制度要科学,配套体系要完整;农地金融发展中期要及时破除面临的障碍;农地金融发展的后期要注重金融风险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金融 文献综述 研究启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机理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谷国政 牛善栋 张全景 《国土资源情报》 2019年第3期39-50,共12页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能逐步拓展农地的财产属性,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提供有力抓手。本文通过农村综合调查获取了177份问卷,并基于"多元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管理&qu...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能逐步拓展农地的财产属性,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提供有力抓手。本文通过农村综合调查获取了177份问卷,并基于"多元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管理"三维空间框架选取指标变量,运用Logistic排序模型对诸多障碍因素的发生过程进行实证检验,揭示当前农地融资的现实困境,剖析内在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障碍因素主要包括经营主体管理能力较低,农民合作社成员的趋利导向,农业公司贷款难度日益增大;经营主体与信贷员的利益联结,金融产品与农业节点的错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不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制约,政策供给滞后导致体制机制不健全,惠农政策补贴低与农技服务环境差。未来时期内,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把握农业发展新机遇,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立足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支农助农业务创新;依托大数据科学系统,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 农地经营权 障碍机理 滕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t the Farming Household Scale: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NIU Shandong LYU Xiao +2 位作者 gu guozheng ZHOU Xiaoping PENG Wenl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109-125,共17页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SICL) has become crucial for ensuring a sufficient supply of grain and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SICL) has become crucial for ensuring a sufficient supply of grain and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Taking widely used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China as examples, an analytical scale and level framework for SICL i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It measures the level of SICL through material flow analysis, constructs Tobit model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CL at the farming household scale,and analyzes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s of SIC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SICL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low,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uneven. There are relatively more farmers participating in un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than in medium or low levels of SICL, with farmers working at a high level of SICL making up the smallest proportio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level of SICL at which farmers work vary significantly. More male farmers operate at a low SICL level than female farmers, while females outnumber males at a high SICL level. Thi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population. Meanwhile, with larger cultivated land areas, there is a lower degree of land fragmentation,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ICL corresponding to a smaller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own closer within 1–5 km from the town center. We can see the level of SICL and its processes themselv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 and space scal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standard processes of SICL to adapt them to local conditions. This includes instructing managers on how to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creas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ly efficient and functional SICL mechanism. The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new era are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frontier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dvance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the decision-making of r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use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farming household scal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心化治理视角下区域耕地多功能与价值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谷国政 施琳娜 +1 位作者 文琦 牛善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602,共16页
解析耕地功能价值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关系,诊断区域耕地多功能与价值耦合协调程度,对于有效治理乡村空心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典型区域的耕地资源特征,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探... 解析耕地功能价值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关系,诊断区域耕地多功能与价值耦合协调程度,对于有效治理乡村空心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典型区域的耕地资源特征,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辽宁省2005—2020年耕地多功能与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作用机制,据此提出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的分区治理路径。研究表明,在研究期间:(1)辽宁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平稳上升,呈现“西北优于东南”分异格局,仍具有提升空间;(2)辽宁省耕地价值耦合协调度处于平稳状态,形成“核心高、两翼低”排列格局,各地市之间差异较大;(3)辽宁省耕地多功能与价值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低速增长态势,二者之间的空间集聚效应缓慢增强,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关系;(4)辽宁省耕地多功能对其价值变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二者存在演化趋势的非同步性、时空分异的非均衡性以及动态关联的路径依赖等。研究旨在分析耕地功能价值的耦合协调,探讨乡村空心化治理路径,以期促进粮食主产区的乡村“人—地—业”协同发展,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多功能 耕地价值 粮食安全 乡村空心化治理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有限市场化的农村宅基地改革:一个“人-地-房-业”分析框架 被引量:18
6
作者 吕晓 牛善栋 +2 位作者 谷国政 黄贤金 陈志刚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43,共20页
以“一户一宅、无偿分配、长期占有、限制流转”为特征的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宅基地权能拓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农民宅基地财产... 以“一户一宅、无偿分配、长期占有、限制流转”为特征的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宅基地权能拓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农民宅基地财产权益和改善农村公共治理,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内涵,从治理逻辑与土地政策两个方面阐释了以有限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基于宅基地制度演进与“人-地-房-业”共生关系两个层面阐释有限市场化宅基地改革的结构体系,从乡村治理主导、市场嵌入再造、空间秩序重构三个方面探究改革催生的多维效应,提出宅基地改革的路径启示。研究表明,有限市场化宅基地改革会产生乡村治理主导下内部流转的约束效应、市场嵌入再造下资源整合的双重经济效应、空间秩序重构下盘活闲置的平衡效应等多维效应。宅基地制度改革应主动融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服务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提供平台,成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市场嵌入 土地政策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