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
2
作者 王森 向杰 +3 位作者 冯其红 杨雨萱 王振 王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样视角深度全卷积编码-解码神经网络的油藏数值模拟代理模型构建方法。模型包含编码-解码单元和时间处理单元两部分,嵌入多样视角网络(VoVNet)的编码-解码单元实现输入参数的空间特征提取,而时间处理单元用来捕获时间的影响。经过训练的代理模型能够以图像-图像的形式实现从油藏渗透率场到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预测,从而为自动历史拟合提供快速的生产动态响应。将所构建的代理模型与多重数据同化集合平滑方法(ES-MDA)结合,形成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代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油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动态变化;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相比,代理模型预测的生产动态与之相吻合,同时运算速度大大提升;基于代理模型的自动历史拟合方法能够实现油藏渗透率场的准确反演,且在计算效率上表现出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历史拟合 油藏数值模拟 代理模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定煤储层水相赋存空间的新方法
3
作者 张学英 杨延辉 +3 位作者 张雅兰 冯其红 张纪远 张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含气煤样水相空间分布特征测试方法,采用新方法开展沁南盆地高阶煤样品水相赋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煤岩微孔(孔径小于2 nm)... 提出一种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含气煤样水相空间分布特征测试方法,采用新方法开展沁南盆地高阶煤样品水相赋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煤岩微孔(孔径小于2 nm)和介孔(孔径为2~5 nm)多为疏水性壁面,水相在毛管阻力作用力影响下难以进入孔径约20 nm以下的孔隙和裂隙中;与现有核磁共振试验等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测试流程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气水赋存 扫描电子显微镜 能谱分析 示踪剂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数值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冯其红 李东杰 +4 位作者 时贤 王森 徐世乾 秦勇 安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为了研究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的裂缝扩展规律,根据水力压裂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簇间距、地应力等因素对各条裂缝扩展形态和缝间诱导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间距越大,簇间应力干扰作用越小,... 为了研究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的裂缝扩展规律,根据水力压裂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簇间距、地应力等因素对各条裂缝扩展形态和缝间诱导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间距越大,簇间应力干扰作用越小,但对每条裂缝的影响程度不同;较大的裂缝间距能够保证压裂后形成的各条裂缝具有相似的形态,且压裂缝的长度更长并能从射孔处向两侧均匀延伸,从而实现储层的均衡开发;地应力差越大,各条裂缝的扩展越均匀,减少了裂缝发生偏转的可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邻井裂缝发生沟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改进拉链式压裂 数值模拟 扩展有限元 缝间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预测气窜方向 被引量:7
5
作者 冯其红 李玉润 +3 位作者 王森 任佳伟 周代余 范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7,共8页
注气开发是目前油田开发最有效的EOR方法之一,但注气开发面临见气时间早、气体突进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气窜方向预测能够及时调整工作制度,避免问题发生。利用深度卷积对抗神经网络建立渗透率场和注气后气相饱和度分布的动态映射关系... 注气开发是目前油田开发最有效的EOR方法之一,但注气开发面临见气时间早、气体突进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气窜方向预测能够及时调整工作制度,避免问题发生。利用深度卷积对抗神经网络建立渗透率场和注气后气相饱和度分布的动态映射关系,通过输入渗透率场的数据进行图像映射,得到不同时间的气相饱和度分布,预测气窜方向。结果表明:深度卷积方法在提取渗透率特征方面表现出良好性能;采用图像的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作为检验指标,将用对抗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气相饱和度分布与商业数值模拟器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结构相似度大于0.9;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能够有效地预测注入气体在油藏中的气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卷积 对抗神经网络 结构相似性指数 气相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其红 李闪闪 +3 位作者 黄迎松 张先敏 刘海成 刘丽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4,共6页
目前常用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多根据油藏基本生产数据构建,评价过程较为繁琐,无法直接表征地下流场的驱替变化特征.因此,针对水驱油藏地下流场分布特征,通过提取流线空间位置坐标及流线上油水相流动速率、饱和度分布的属性数据,构建... 目前常用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多根据油藏基本生产数据构建,评价过程较为繁琐,无法直接表征地下流场的驱替变化特征.因此,针对水驱油藏地下流场分布特征,通过提取流线空间位置坐标及流线上油水相流动速率、饱和度分布的属性数据,构建表征水驱油能力的流场潜力系数,进而提出了基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以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为例,进行油藏流场调整后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与实际累积产油量之间呈正相关,与借助于油藏工程或数值模拟计算的评价方法相比,新建立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仅采用瞬时流场潜力系数来直接表征地下流场水驱油潜力,摆脱了评价指标计算的时间依赖性,实现了水驱油藏长期开发效果的快速、定量评价,在大规模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流场调整 流线 流场潜力系数 开发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原油混相带运移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曹小朋 冯其红 +3 位作者 杨勇 王森 康元勇 张传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3,共7页
CO2-原油混相带的运移规律对混相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组分数值模拟和数学推导,研究了混相带运移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相带前缘突破前,前缘和后缘波及系数、无因次面积线性增大,无因次宽... CO2-原油混相带的运移规律对混相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组分数值模拟和数学推导,研究了混相带运移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相带前缘突破前,前缘和后缘波及系数、无因次面积线性增大,无因次宽度达到峰值0.14后逐渐减小,而前缘和后缘指进系数增大速度越来越快;混相带前缘突破时,无因次面积达到最大约0.22;混相带后缘突破后,前缘和后缘波及系数上升速度大幅度下降,无因次面积、无因次宽度、指进系数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混相带前缘突破前和后缘突破后,洗油效率和膨胀系数分别保持为常数,波及系数增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根本因素,可采取焖井、水气交替、耦合注采、封堵主流线区域等措施扩大波及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混相驱 混相带 运移规律 开发效果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优势通道发育的层状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红伟 冯其红 +3 位作者 张先敏 王相 周文胜 耿艳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7,104,共7页
高含水期层状水驱油藏普遍发育优势通道,与常规油藏渗流特征不同,注入水在优势通道中的流动可视为高速非达西渗流,但现有的层状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尚未考虑优势通道的影响。为此,基于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理论,考虑注入水在优... 高含水期层状水驱油藏普遍发育优势通道,与常规油藏渗流特征不同,注入水在优势通道中的流动可视为高速非达西渗流,但现有的层状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尚未考虑优势通道的影响。为此,基于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理论,考虑注入水在优势通道中的高速非达西渗流,推导并建立了层状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计算优势通道发育的层状水驱油藏的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定量反映优势通道渗透率和厚度对油藏开发动态的影响。实例分析表明,随着优势通道渗透率和厚度的增大,油藏层间矛盾更加突出,小层中正常储层的采出程度降低,优势通道中注水量增大,注水利用率降低,油藏整体开发效果变差。该方法准确地反映了优势通道发育的层状水驱油藏的生产特征,可用于指导该类油藏的开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水驱油藏 开发指标预测 优势通道 高速非达西渗流 层间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聚集过程模拟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苏阳 查明 +4 位作者 曲江秀 丁修建 冯其红 王森 张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2,共12页
以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和微米CT等分析测试,分析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揭示致密油聚集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分3种,相渗曲线和最终含油饱和... 以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和微米CT等分析测试,分析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揭示致密油聚集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分3种,相渗曲线和最终含油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致密油聚集过程及渗流特征主要受充注压力和孔隙结构控制,充注压力是含油饱和度增长的必要条件,孔隙结构是导致含油饱和度增长过程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孔喉半径和配位数控制作用明显;孔喉半径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均增大;配位数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减小,但油相有效渗透率呈指数增大,石油渗流能力增强,储层含油饱和度增长速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最终含油饱和度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聚集过程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小朋 熊英 +5 位作者 冯其红 赵乐坤 张世明 刘同敬 王森 杨雨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2,共9页
针对目前CO_(2)驱油与封存(CCUS-EOR)油藏工程理论缺少对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评价指标及协同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的问题,从CO_(2)驱油与封存双目标协同设计的角度出发,明确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原则,构建CO_(2)驱油与封存油... 针对目前CO_(2)驱油与封存(CCUS-EOR)油藏工程理论缺少对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评价指标及协同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的问题,从CO_(2)驱油与封存双目标协同设计的角度出发,明确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原则,构建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驱油与封存双目标评价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构建CO_(2)驱油指数和CO_(2)埋存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协同评价指标: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指数,建立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评价模型,形成CO_(2)驱油与封存协同评价方法。低渗透-致密油藏试验井区的应用实例表明,该协同评价方法有助于明确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方案中关键注采参数的技术政策界限,所推荐方案能够同时实现驱油效果好和埋存量大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 协同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水驱油藏均衡驱替注采参数协同优化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宽宽 冯其红 +3 位作者 张先敏 孙红霞 于金彪 易红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5,共9页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及开发措施的影响,易造成水驱过程驱替不均衡。基于统计学方法,提出了采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定量评价多层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均衡驱替程度,以最大化均衡驱替为目标建立了分层注采参数优化数学模型,采用协方差矩阵自适...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及开发措施的影响,易造成水驱过程驱替不均衡。基于统计学方法,提出了采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定量评价多层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均衡驱替程度,以最大化均衡驱替为目标建立了分层注采参数优化数学模型,采用协方差矩阵自适应智能进化算法进行求解,形成了多层水驱油藏注采参数协同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将建立的新方法应用于胜利油区胜坨油田坨142油藏典型井组,通过对比智能协同分层注采参数优化前后结果,相比于原始方案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提高了3.49%,累积产油量增加1.024×10^(4)m^(3),同时含水率降低1.34%。表明该方法可以精准地控制各层间的配产和配注,有效地改善水驱油藏层间和井间的均衡驱替状况,实现注采参数和剩余油分布的精准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水驱 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 分层注采参数优化 智能优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红伟 冯其红 +3 位作者 张先敏 吴天琛 周文胜 刘晨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前多层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忽略了油藏的平面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影响,指标预测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油藏平面、层间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多层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 目前多层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忽略了油藏的平面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影响,指标预测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油藏平面、层间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多层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经验公式劈分各小层注采单元,然后对各注采单元非均质参数进行等效处理,将注采单元转化为均质单元,最后应用物质平衡原理和Buckley-Leveret水驱油理论,预测各注采单元的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进而得到整个油藏的开发指标。将实例应用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效率高,结果准确,可用于实际油藏开发指标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注采井组 开发指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耗水层带的级别划分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志宏 朱奇 +2 位作者 冯其红 王森 杨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9,共6页
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整装砂岩油藏高耗水层带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特高含水后期小层流线密度与全井流线密度的比值、小层换油率与经济换油率的比值、小层内含水饱和度3个高耗水层带评价指标的界定标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胜... 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整装砂岩油藏高耗水层带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特高含水后期小层流线密度与全井流线密度的比值、小层换油率与经济换油率的比值、小层内含水饱和度3个高耗水层带评价指标的界定标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胜利油田整装砂岩油藏。结果表明:当小层流线密度与全井流线密度比值大于2.5,小层换油率与经济换油率比值小于1.0,小层内含水饱和度大于全井平均含水饱和度时,油藏形成高耗水层带。研究成果对于快速识别胜利油田高耗水层带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耗水层带 级别划分 胜利油田 概念模型 特高含水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衡驱替理念的非均质油藏井组设计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相 何岩峰 +3 位作者 冯其红 窦祥骥 徐慧 王浩宇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41-46,共6页
注采井组作为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单元,其设计的合理性对于注入水在储层的驱替情况具有显著的影响。以实现均衡驱替为目标,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注入水在地下的非活塞式驱替特征,推导了井距和储层动静态参数的关系式,进而得到了非均质油藏... 注采井组作为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单元,其设计的合理性对于注入水在储层的驱替情况具有显著的影响。以实现均衡驱替为目标,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注入水在地下的非活塞式驱替特征,推导了井距和储层动静态参数的关系式,进而得到了非均质油藏井组设计公式。对设计公式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井组中各注采方向上的井距主要受当前含水饱和度、注入速度、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当前含水饱和度和井距呈现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到开发后期含水饱和度较高时,其对井距设计更加敏感。开展实际油藏井组设计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传统规则井组对于非均质油藏,会导致驱替不均衡,影响开发效果。而基于均衡驱替理念的井组设计方法得到不规则井组,可以实现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匹配,实现均衡驱替,改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距设计 注采井组 均衡驱替 水驱 非均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合采煤层气井动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先敏 吴浩宇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珊 吴海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6,共9页
中国主要含煤盆地普遍存在多煤层叠置现象,对该类地区的煤层气开发普遍采用多层合采方式,导致合采煤层气井的分层产气动态响应特征更加复杂。根据煤层气多层合采流动机制,构建封闭边界条件下多层合采煤层气藏渗流产出数学模型,并绘制双... 中国主要含煤盆地普遍存在多煤层叠置现象,对该类地区的煤层气开发普遍采用多层合采方式,导致合采煤层气井的分层产气动态响应特征更加复杂。根据煤层气多层合采流动机制,构建封闭边界条件下多层合采煤层气藏渗流产出数学模型,并绘制双层合采煤层气井的无因次井底压力动态响应和分层产气量曲线图版。结果表明典型曲线图版具有早期续流段、早期过渡流段、系统径向流段、边界差异响应流段以及系统边界线性流段5个明显的特征阶段;由于层间矛盾突出,导致分层产气贡献比例大多偏离于其地层系数比,晚期分层产气贡献比例与各层的地质储量比基本一致;确定各煤层的吸附系数、弹性储容比与窜流系数的差异是影响合采煤层气井分层产气贡献比例分配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层合采 井底压力 LAPLACE变换 分层产气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和UPLC-MS/MS法考察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投料规范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文燕 李哲 +1 位作者 冯启宏 许润娟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期189-193,共5页
目的:建立HPLC-ELSD和UPLC-MS/MS法,对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投料的规范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山银花的特征成分灰毡毛忍冬皂苷乙为检测指标,采用HPLC-ELSD法进行限度检查,色谱柱:SUPELCO DISCOVER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 目的:建立HPLC-ELSD和UPLC-MS/MS法,对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投料的规范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山银花的特征成分灰毡毛忍冬皂苷乙为检测指标,采用HPLC-ELSD法进行限度检查,色谱柱:SUPELCO DISCOVER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UPLC-MS/MS法对结果进行验证,以m/z 1397.5→1073.4、m/z 1397.5→911.3作为检测离子对,离子化模式为ESI-,进行多反应监测。结果:19批次样品中,有7批次检出灰毡毛忍冬皂苷乙,说明市售该制剂品种中存在以山银花替代金银花投料的情况。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投料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解毒口服液 金银花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灰毡毛忍冬皂苷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ofile control by clay particles after polymer flooding 被引量:2
17
作者 feng qihong Shi Shubin +1 位作者 Wang Sen Zheng L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09-514,共6页
A three-dimensional,two-phase,five-component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particles and flocs in the profile control process,in which the clay particle suspension is i... A three-dimensional,two-phase,five-component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particles and flocs in the profile control process,in which the clay particle suspension is injected into the formation to react with residual polymer.This model considers the reaction of clay particles with residual polymer,apparent viscosity of the mixture,retention of clay particles and flocs,as well as the decline i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aused by the retention of clay particles and flocs.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 to discretize the equation for each component in the model.The Runge-Kutta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polymer flow equation,and operator splitting algorithms are used to split the flow equation for clay particles into a hyperbolic equation for convection and a parabolic equation for diffusion,which effectively ensures excellent precision,high speed and good stability.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had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the 4-P1920 unit of the Lamadian Oilfield to forecast the blocking capacity of clay particle suspension and to optimize the injection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particles FLOCS DETENTION operator splitting algorithm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n porous media with remaining polymers 被引量:1
18
作者 feng qihong Zhang Ge +1 位作者 Yin Xiaomei Luan Zhiy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Gelled particles can be transferred deeply inside oil reservoirs to block water channels due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welling, deformation, and synergetic effect (reacting with polymers),... Gelled particles can be transferred deeply inside oil reservoirs to block water channels due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welling, deformation, and synergetic effect (reacting with polymers), and then the injection profiles are significantly modified. At present, research on gelled particles is mainly focused on laboratory studies of drive mechanisms, and rarely on mathematical models describing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n this paper, the blocking process of gelled particles is divided into two sub-processes: deposition and desorption due to particle deform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filtration theory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haracteristics of gelled particles on the blocking process. Blocking laws were simulated and researched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blocking of gelled particles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confirm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lled particles profile control blocking proc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SWELLING synergetic effect de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方法的孔隙尺度油水两相流体流动模拟 被引量:21
19
作者 冯其红 赵蕴昌 +3 位作者 王森 张以根 孙业恒 史树彬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47,共9页
基于真实岩心颗粒粒径分布,利用过程法构建疏松砂岩油藏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利用相场方法建立两相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研究驱替速度、流体性质、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以及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速度的增大... 基于真实岩心颗粒粒径分布,利用过程法构建疏松砂岩油藏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利用相场方法建立两相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研究驱替速度、流体性质、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以及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速度的增大和油水粘度比的减小会导致较大的毛管数,进而有利于采出程度的提高;就润湿性而言,水湿条件下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而在油湿条件下是阻力,因此水湿岩心采出程度更高.同时,从孔隙尺度对油水渗流机理及剩余油分布机理进行揭示,结果表明: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孔隙结构,流体在流经不同孔隙时呈现不同的流动特征,进而对油水两相流整体的压力分布、流速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剩余油 多孔介质 相场方法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面向新工科的石油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其红 王志华 齐宁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38,共5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充分分析油气行业产业升级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聚焦新时代石油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构建了"五新"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充分分析油气行业产业升级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聚焦新时代石油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构建了"五新"人才培养体系:即构建新知识结构、探寻新成长路径、实施新教学方法、提升新工程素养、完善新协同机制,形成了传统特色行业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方案,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石油工程专业 改造升级 专业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