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1
作者 顾玉超 陈仁义 +1 位作者 杜继宇 鞠楠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16,共26页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 【研究目的】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类,加强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区成岩与成矿关系和早白垩世碰撞造山机制。【研究方法】采集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锡铁矿区及外围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Rb−Sr、Sm−Nd、Pb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141.9~139.1 Ma,较成矿年龄早约3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低铝、低镁、富钾少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87)Sr/^(86)Sr)_(i)和^(143)Nd/^(144)Nd值分别介于0.70031~0.70543和0.512572~0.512636之间,ε_(Nd)(t)值为0.07~1.18,Nd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2)为926~838 Ma。【结论】黄岗梁矽卡岩型锡铁矿床成岩物质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分离,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早白垩世经历了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闭合伸展作用和古太平洋高角度俯冲作用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 花岗岩 碰撞后伸展环境 锆石U−Pb年龄 黄岗梁地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东福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5
2
作者 杜继宇 宋维民 +3 位作者 杨佳林 陶楠 庞雪娇 杨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对突泉地区东福岩体二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构造背景。结果显示,二长岩形成于161.8±1.1 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岩具有弱负Eu异常、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特征,原始岩浆应来... 对突泉地区东福岩体二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构造背景。结果显示,二长岩形成于161.8±1.1 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岩具有弱负Eu异常、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特征,原始岩浆应来自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较高的Sr含量表明源区有少量斜长石残留,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暗示源区富集重稀土元素矿物(如石榴子石)的残留,二者共同揭示二长岩形成于中-高压环境,是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到一定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该区晚侏罗世二长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至后碰撞阶段构造环境有关,蒙古-鄂霍茨克洋南西段在晚侏罗世早期已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泉地区 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二长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后碰撞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约束 被引量:5
3
作者 宋维民 王建恒 +6 位作者 杨佳林 那福超 庞雪娇 杜继宇 刘英才 钱程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2-1213,共12页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烈,膝折褶皱发育,且顶部见10 cm古风化壳。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对比研究,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面既代表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白垩世前闭合碰撞造山,又暗示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闭合时限 突泉地区 下白垩统 角度不整合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髫髻山组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斌 陈井胜 +3 位作者 刘淼 杨帆 吴振 杜继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3-64,共2页
髫髻山组在辽西—冀北地区广泛分布,在辽西地区,主要分布在金岭寺—羊山盆地、北票盆地、凌源地区等。在辽西—冀北地区,髫髻山组与之上的土城子组常同时出露,两者的接触关系是平行不整合;底部整合压盖于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之上。髫髻... 髫髻山组在辽西—冀北地区广泛分布,在辽西地区,主要分布在金岭寺—羊山盆地、北票盆地、凌源地区等。在辽西—冀北地区,髫髻山组与之上的土城子组常同时出露,两者的接触关系是平行不整合;底部整合压盖于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之上。髫髻山组火山岩测年数据较多,但是测年数据差异较大,导致对髫髻山组的形成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认识不同。因此,本文对辽西朝阳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测试及地球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髫髻山组 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沉积地层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渝金 张超 +5 位作者 马永非 杨涛 刘艳 杜继宇 赵英利 张建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81-2810,共30页
古亚洲洋东段的具体闭合时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时期的典型沉积剖面研究。近期,笔者在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新发现一套保存较好的二叠-三叠系沉积序列,其详细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古亚洲洋东段的具体闭合时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时期的典型沉积剖面研究。近期,笔者在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新发现一套保存较好的二叠-三叠系沉积序列,其详细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开展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上二叠统林西组上部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底部为冲积扇辫状河砾岩层。两套地层界线附近沉积环境发生剧变,气候从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确定研究区林西组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长兴期,老龙头组沉积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林西组砂岩重矿物含量丰富,类型多样,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少部分变质岩及沉积岩;老龙头组砂岩重矿物类型少,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少量变质岩。林西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55±2Ma和255±1Ma,ε_(Hf)(t)=-22.84~+13.17,变化范围较大。老龙头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48±1Ma和249±1Ma,ε_(Hf)(t)=7.95~11.28。结合重矿物、碎屑锆石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林西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少量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具有复杂物源、远距离搬运再沉积的特征。老龙头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具有周缘近距离搬运沉积的特征。通过区域对比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携带年代学信息,推测古亚洲洋东段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晚二叠世发生汇聚碰撞作用,古亚洲洋东段闭合作用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老龙头组沉积期发生强烈汇聚造山作用,老龙头组是古亚洲洋闭合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大兴安岭南段 上二叠统林西组 下三叠统老龙头组 碎屑锆石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突泉地区早白垩世碱性流纹岩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维民 杜继宇 +6 位作者 那福超 庞雪娇 杨佳林 刘英才 孙巍 陶楠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31,共13页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5±1Ma、133±1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碱性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TFeO/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5±1Ma、133±1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碱性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TFeO/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右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负Eu异常明显,相对富集Rb、U、Zr、Hf,亏损Sr、Ti、Nb、Ta等元素,花岗岩判别图解上,样品分布在A型花岗岩区;在Nb-Y-3Ga图解上,显示拉张构造环境的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指出,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可能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分布的同时代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类,可以限定碱性流纹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白垩世流纹岩ε_(Hf)(t)值为+4.2~+10.7,其二阶模式年龄平均为0.74~0.76Ga,结合松嫩地块、兴安地块Hf同位素资料,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具有相似的地壳增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泉地区 碱性流纹岩 早白垩世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普萘洛尔及外用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被引量:7
7
作者 杜继宇 伍术晶 +1 位作者 张毅 郭军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及外用噻吗洛尔单用或联合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20例IH患儿分别采用口服普萘洛尔(1mg/kg·d),外用噻吗洛尔(1滴,2次/d,外用)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治疗...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及外用噻吗洛尔单用或联合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20例IH患儿分别采用口服普萘洛尔(1mg/kg·d),外用噻吗洛尔(1滴,2次/d,外用)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治疗前均行相关检查排除服药禁忌证。分为口服治疗组(n=110)、外用治疗组(n=120)及联合治疗组(n=90),用药期间每月复查一次心电图及血常规,必要时行肺功能检查,用药时间3~12个月。结果单用口服普萘洛尔及单用外用噻吗洛尔对IH均有一定的疗效,单用口服普萘洛尔对深部型IH效果更好(P<0.05),单用外用噻吗洛尔对浅表性IH效果更好(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0.05)。结论深部型IH可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浅表性IH可采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混合型IH可采用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噻吗洛尔 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机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修复技术综述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方义 戚小霞 +4 位作者 李燕乐 王黎明 杜际雨 许京伟 孟晓宁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0-831,共12页
阐述了我国盾构机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我国盾构机再制造发展的不足与挑战,综述了盾构机主轴承、刀具刀盘、液压系统、减速机、螺旋输送机等关键部件的损伤形式及目前常用的再制造修复方法。分析了激光熔覆、热喷涂、冷喷涂、冷焊... 阐述了我国盾构机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我国盾构机再制造发展的不足与挑战,综述了盾构机主轴承、刀具刀盘、液压系统、减速机、螺旋输送机等关键部件的损伤形式及目前常用的再制造修复方法。分析了激光熔覆、热喷涂、冷喷涂、冷焊等增材修复技术在盾构机再制造方面的潜能和优势,最后展望了盾构机再制造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机 再制造 激光熔覆 增材修复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优思明对人工流产术后腹痛效果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建蓉 杜继宇 +1 位作者 刘娟 阮国芳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研究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优思明治疗人工流产术后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600例分为优思明组、仿生物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0例。均接受常规无痛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并给予术后常规抗... 目的:研究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优思明治疗人工流产术后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600例分为优思明组、仿生物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0例。均接受常规无痛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并给予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优思明组术后口服优思明1个周期,电刺激组给予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组给予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优思明治疗,共治疗3天。分别于术后当天及第1天、第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腹痛评分,记录腹痛情况,观察术后阴道出血及首次月经转归,随访1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与优思明组相比,术后腹痛总有效率电刺激组(90.0%)和联合组(85.0%)显著升高,首次月经转归时间(26.1±1.9d、28.2±2.1d)、阴道出血时间(5.6±2.2d、6.8±2.3d)和阴道出血量(53.8±5.4ml、68.2±5.9 ml)均降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腹痛程度评分降低,腹痛持续时间(2.14±0.79d、2.43±0.89d)缩短,重度疼痛发生率降低(7.0%、12.5%),子宫内膜血流情况显著改善,且联合组较仿生物电刺激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3组均未出现宫腔积血、宫腔粘连、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优思明可显著缓解人工流产术后女性腹痛,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利于术后尽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人工流产术 术后腹痛:仿生物电刺激 优思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带有周期维护和准备时间且工件可中断的混合平行机调度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谢 都基宇 郑勇跃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88-396,共9页
从义齿加工厂隐形义齿和氧化锆全瓷牙这两种义齿的生产流程中,提炼出一类混合平行机生产调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一部分机器带有准备时间,剩余的机器将会设置对应的周期维护,在机器维护过程中不再进行工件加工,目标是最小化最大完工时... 从义齿加工厂隐形义齿和氧化锆全瓷牙这两种义齿的生产流程中,提炼出一类混合平行机生产调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一部分机器带有准备时间,剩余的机器将会设置对应的周期维护,在机器维护过程中不再进行工件加工,目标是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机器只考虑准备时间或只考虑周期维护的特殊情况这2个问题提出了机器具有准备时间和周期维护的混合平行机调度问题,以注水模型为基础,结合每种机器的不同情况,通过分类讨论提出了两个多项式时间内可解的最优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平行机 可中断 准备时间 周期维护 注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清河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文彬 申亮 +5 位作者 李海洋 王玉平 李超 王晓亮 杜继宇 常世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8-1131,共14页
辽东清河地区发育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类侵入岩,通过对其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晚三叠世辽东清河地区的岩浆侵位机制及大地构造背景。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 辽东清河地区发育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类侵入岩,通过对其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晚三叠世辽东清河地区的岩浆侵位机制及大地构造背景。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12±2 Ma和221±2 Ma,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长闪长岩SiO_(2)含量(50.44%~55.18%,平均52.20%)中等,MgO(3.18%~6.2%,平均5.20%)、TFe_(2)O_(3)(7.83%~8.85%,平均8.37%)和总碱(7.04%~8.00%,平均7.50%)含量较高,表明清河地区二长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中等的Nd/Th(3.70~9.75,平均5.83)和Rb/Sr值(0.07~0.12,平均值为0.09),较高的Nb/U值(9.11~13.2,平均10.8),显示了主要由壳源物质组成,同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二长花岗岩具有富SiO_(2)(76.10%~76.80%,平均77.12%)、贫MgO和TFe_(2)O_(3)的特征,其岩浆成分以地壳中的硅铝质成分为主,属于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Nd/Th值(0.62~1.73,平均1.23)接近壳源岩石值,暗示其原始岩浆应是起源于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分析,并结合辽东半岛区域构造演化研究,认为二长闪长岩为扬子克拉通深俯冲与华北克拉通后伸展作用的结果,二长花岗岩花岗岩为同碰撞挤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二长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辽东半岛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rogenesis of Early Permian Intrusive Rocks from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2
12
作者 QIAN Cheng LU Lu +4 位作者 SHI Lu du jiyu WANG Yan YANG Xiaoping ZHANG Yuj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566-1586,共21页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key to restricting the accretion orogeny between the Siberia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o clarify the framework, petrog...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key to restricting the accretion orogeny between the Siberia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o clarify the framework, petrogenesis of early Permian intrusive rocks from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was studied. Zircon U-Pb dating for bojite and syenogranite from Ar-Horqin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emplaced at 288–285 Ma. Geochemical data reveal that the bojite is highly magnesian and low-K to middle-K calc-alkaline, with E-MORB-type REE and IAB-lik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The syenogranite is a middle-K calc-alkaline fractionated A-type granite and shows oceanic-arc-lik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with depleted Sr-Nd-Hf isotopes,(~(87)Sr/~(86)Sr)I = 0.7032–0.7042, ε_(Nd)(t) = +4.0 to +6.6 and zircon ε_(Hf)(t) = +11.14 to +14.99. This suggests that the bojite was derived from lithospheric mantle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ed slab melt, while the syenogranite originated from very juvenile arc-related lower crust. Usng data from coeval magmatic rocks from Linxi-Ar-Horqin, the Ar-Horqin intra-oceanic arc was reconstructed, i.e., initial transition in 290–280 Ma and mature after 278 Ma.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materials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 early Permian tectonic framework as ‘one narrow ocean basin of the PAO', ‘two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s on 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and ‘one intra-oceanic arc in its southern'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mework early Permian intra-oceanic arc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Records of Petrified Woo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in Ar Horqin Banner,Inner Mongolia
13
作者 ZHANG Yujin TIAN Ning +5 位作者 LIANG Fei ZHANG Chao LI Wei LOU Renxing MA Yongfei du ji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84-686,共3页
Objective Petrified wood,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lant fossils,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floral composition and terrestrial palaeoclimates of the geological past.Though abundant petrified wood... Objective Petrified wood,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lant fossils,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floral composition and terrestrial palaeoclimates of the geological past.Though abundant petrified wood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Mesozoic deposits in the Great Xing’an Range,NE China,it was rare fo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to be carried out for these fossil wood rem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ASSIC MIDDLE abund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查干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继宇 陶楠 +2 位作者 郭建超 江斌 杜贯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361-3377,共17页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对巴林右旗巴彦查干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时代和成因,探讨区域构造背景.巴彦查干岩体岩性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测年显示,花岗岩侵位于232.0~241.7 Ma,为中晚三叠世....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对巴林右旗巴彦查干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时代和成因,探讨区域构造背景.巴彦查干岩体岩性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测年显示,花岗岩侵位于232.0~241.7 Ma,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富硅和铝,贫镁和铁,属强过铝系列(A/CNK=1.10~1.25),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S型花岗岩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1.8^+4.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006~1380 Ma之间.上述研究表明,原始岩浆起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内蒙古东南部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带和沉积环境、三叠纪碰撞相关花岗岩带等研究,推测古亚洲洋东段的闭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三叠纪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右旗 中晚三叠世 S型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古亚洲洋
原文传递
多冲击角度下Cr_(3)C_(2)-kNiCr涂层的冲蚀磨损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燕乐 徐同明 +4 位作者 李方义 李剑峰 鹿海洋 杜际雨 戚小霞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43-352,共10页
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和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制备了6组Ni Cr含量分别为25%、40%、55%、70%、85%和100%的Cr_(3)C_(2)-k Ni Cr涂层,采用冲蚀磨损试验系统测试了各涂层在低、中、高冲击角度下的冲蚀率,并观察了涂层表面的冲蚀磨损特征。采用纳... 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和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制备了6组Ni Cr含量分别为25%、40%、55%、70%、85%和100%的Cr_(3)C_(2)-k Ni Cr涂层,采用冲蚀磨损试验系统测试了各涂层在低、中、高冲击角度下的冲蚀率,并观察了涂层表面的冲蚀磨损特征。采用纳米压痕测试仪、断裂韧性测试仪和维氏硬度仪等设备测试了6组涂层的弹性模量、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测试分析了涂层的截面形貌和孔隙率,分析了粉末的微观形貌、粒度和成分。结果表明,各涂层内、层间和界面质量好,孔隙率低至0.46%以下;各粉末球形度好、粒度分布均匀性和一致性好、元素分布均匀;随着Ni Cr含量增大,各涂层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稳定减小,断裂韧性稳定增大;随着Ni Cr含量的增加,Cr_(3)C_(2)-k Ni Cr涂层的冲蚀磨损行为及特征由典型脆性材料逐渐转为典型塑性材料,低冲击角度下抗冲蚀性能逐渐劣化,而高冲击角度下逐渐增强;低、高冲击角度下抗冲蚀磨损的机制分别是高硬度抵抗冲蚀粒子的切入和高韧性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法向冲击能量。因此,可通过调控Cr_(3)C_(2)-k Ni Cr涂层中Ni Cr含量来适用不同冲击角度下金属陶瓷涂层的抗冲蚀性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Cr_(3)C_(2)-kNiCr涂层 冲蚀磨损 冲击角度 冲蚀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