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信道化精确重构的智能电磁频谱识别方法
1
作者 陈浩川 楚雪梅 +2 位作者 李凉海 张振华 李东霞 《遥测遥控》 2024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数字信道化技术常常用于宽带电磁信号接收,当其分析滤波器组和综合滤波器组具有精确重构特性时,就可实现接收信号的精确重构。针对复杂电磁环境感知领域的电磁频谱识别问题,需要对接收机接收到的电磁信号精确还原,并基于精确还原的信号... 数字信道化技术常常用于宽带电磁信号接收,当其分析滤波器组和综合滤波器组具有精确重构特性时,就可实现接收信号的精确重构。针对复杂电磁环境感知领域的电磁频谱识别问题,需要对接收机接收到的电磁信号精确还原,并基于精确还原的信号进行频谱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数字信道化精确重构的智能电磁频谱识别技术,首先搭建可实现信号精确重构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结构;然后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构建信号的时频瀑布图,并基于时频瀑布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实现电磁频谱识别;最后给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了基于数字信道化精确重构的智能电磁频谱识别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道化 精确重构 智能电磁频谱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控阵雷达波束和极化参数联合调控方法
2
作者 陈浩川 楚雪梅 +1 位作者 李凉海 张振华 《遥测遥控》 2024年第6期112-120,共9页
考虑到成本和集成度等约束,传统的相控阵天线通常是单极化的或分时多极化的,并不对发射或接收信号时的极化形式进行精细调控,这会制约相控阵天线极化域效能的发挥。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异构全极化相控阵,对其波束指向和极化参数进行联... 考虑到成本和集成度等约束,传统的相控阵天线通常是单极化的或分时多极化的,并不对发射或接收信号时的极化形式进行精细调控,这会制约相控阵天线极化域效能的发挥。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异构全极化相控阵,对其波束指向和极化参数进行联合调控,力图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相控阵天线的全极化应用。首先,提出异构全极化相控阵的概念;然后,建立异构全极化相控阵的波束指向和极化参数联合调控数学模型;最后,提出联合调控方法并进行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异构全极化相控阵的波束指向和极化参数联合调控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全极化相控阵 波束指向控制 极化参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B7-H4表达通过下调E2F家族相关转录因子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昊川 郜赵伟 +3 位作者 龙敏 刘冲 董轲 张惠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B7-H4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以及相关下游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特异性靶向B7-H4的siRNA(siB7-H4)及其阴性对照(siNC)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T47D和MCF-7细胞,分别命名为T47D-siB7-H... 目的:探讨干扰B7-H4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以及相关下游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特异性靶向B7-H4的siRNA(siB7-H4)及其阴性对照(siNC)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T47D和MCF-7细胞,分别命名为T47D-siB7-H4、T47D-siNC、MCF-7-siB7-H4和MCF-7-siNC组。用qPCR法和WB法验证siRNA干扰效果及其对细胞周期分子cyclin D1表达的影响,CCK-8法和FCM分别检测干扰B7-H4表达对T47D和MCF-7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qPCR法检测B7-H4干扰对E2F家族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干扰B7-H4表达的乳腺癌T47D和MCF-7细胞。与T47D-siNC和MCF-7-siNC组相比,T47D-siB7-H4和MCF-7-siB7-H4组细胞中B7-H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并伴有G1/S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cyclin D1表达下调(均P<0.01),但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47D-siNC相比,干扰B7-H4后T47D细胞中E2F1、E2F2、E2F7和E2F8 mRN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1);与MCF-7-siNC相比,干扰B7-H4后MCF-7细胞中E2F1、E2F2、E2F3、E2F7和E2F8 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结论:干扰乳腺癌细胞B7-H4表达可下调cyclin D1和E2F家族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并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7-H4 E2F家族 T47D细胞 MCF-7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tation and adsorp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collectors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被引量:6
4
作者 Jiang Hao Liu Guorong +4 位作者 Hu Yuehua Xu Longhua Yu Yawen Xie Zhen chen haoch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2期255-259,共5页
The flotation behaviors of decyltrimethylammonium (103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tetr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TTAC) and 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AC)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 The flotation behaviors of decyltrimethylammonium (103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tetr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TTAC) and 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AC)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 were studied. The adsorbed amount and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collectors on kaolinite were determined for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sorption of quaternary amines at kaolinite-water interface b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s. The flot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fractio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H when 103C, DTAC, TTAC and CTAC are used as collectors.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ollectors increases, the flotation recovery increases. Particle size of kaolinite has a strong effect on flotation. 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fine kaolinite decreases with the carbon chai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collectors increasing, while coarse kaolinite is on the contrary. The adsorbed amount tests and adsorption isotherms show that adsorbed amount increases when the particle size of kaolinite increases or when the carbon chain length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increases. Within the range of flotation collector concentration, the longer the hydrocarbon chain, the more probable to be absolutely adsorbed by fine kaolinite particles and then the lower the collector concentration in the bulk, which leds to lower flotation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olinite Particle size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Flotation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确制导多体制探测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浩川 张彬 张振华 《遥测遥控》 2017年第6期23-29,共7页
近年来,信息处理、集成电路、元器件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精确制导对多体制信息探测技术的需求出发,梳理其新进展,分析其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典型应用,进而给出其发展趋势,探讨... 近年来,信息处理、集成电路、元器件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精确制导对多体制信息探测技术的需求出发,梳理其新进展,分析其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典型应用,进而给出其发展趋势,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多模信息融合的复合制导设想及相应的技术实现途径,为精确制导多体制探测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制导 多体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柏沫羽 刘昊 +1 位作者 陈浩川 张振华 《遥测遥控》 2019年第6期28-36,43,共10页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是航天领域中的旁瓣抗干扰关键技术之一。当回波数据量增多时,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进行快速的处理,而应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预训练可以快速的进行波束形成,因此根据波束形成原理利用分段训练方式设计深...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是航天领域中的旁瓣抗干扰关键技术之一。当回波数据量增多时,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进行快速的处理,而应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预训练可以快速的进行波束形成,因此根据波束形成原理利用分段训练方式设计深度神经网络,应用Leaky-ReLU激活函数、Adam优化算法和Dropout正则化方法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性能,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LMS算法,在实验环境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计算速度约有7~8倍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旁瓣抗干扰 深度神经网络 自适应波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PSO算法的MCPC雷达波形优化设计
7
作者 刘雅静 张振华 +2 位作者 陈浩川 张彬 张剑琦 《遥测遥控》 2021年第1期70-76,共7页
针对多载波互补相位编码MCPC信号在应用中存在包络起伏大等问题,结合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混沌粒子群SCPSO算法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设计将编码信号的主瓣峰值与最大旁瓣值比PSLR作为单独的评判依据,结合混沌序列类随机的性质对混沌序列进... 针对多载波互补相位编码MCPC信号在应用中存在包络起伏大等问题,结合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混沌粒子群SCPSO算法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设计将编码信号的主瓣峰值与最大旁瓣值比PSLR作为单独的评判依据,结合混沌序列类随机的性质对混沌序列进行两级筛选,得到自相关函数旁瓣较低的混沌编码序列组。考虑到MCPC信号结构的特点,应用SCPSO算法调整子载波权重因子来优化信号的PMEPR。仿真分析表明,优化设计能在保证MCPC信号优良自相关特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信号的包络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PC信号 混沌映射 SCPSO算法 包络起伏 PMEPR 自相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视频SAR运动目标成像算法
8
作者 闫蒙恩 李凉海 +1 位作者 陈浩川 张振华 《遥测遥控》 2021年第1期51-55,共5页
视频合成孔径雷达ViSAR(Video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成像模式与传统SAR成像模式不同,此模式需要持续监测目标区域。通过子孔径划分的方法将目标区域的回波划分孔径,然后针对每一个划分后的子孔径进行单独成像和配准,最后把每一帧... 视频合成孔径雷达ViSAR(Video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成像模式与传统SAR成像模式不同,此模式需要持续监测目标区域。通过子孔径划分的方法将目标区域的回波划分孔径,然后针对每一个划分后的子孔径进行单独成像和配准,最后把每一帧图像进行处理形成视频,利用序列图像形成的视频去提取目标的运动信息。视频SAR独特的高帧率成像处理使其对运动目标的检测具有很大的优势。提供了一种基于极坐标算法PFA(Polar Format Algorithm)的视频SAR运动目标成像的方法,视频SAR成像帧率可达到每秒5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SAR 子孔径划分 PFA 运动目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知识蒸馏的深度神经网络波束形成算法
9
作者 柏沫羽 刘昊 +1 位作者 陈浩川 张振华 《遥测遥控》 2020年第1期66-72,共7页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广泛应用于雷达领域的旁瓣抗干扰中。当回波数据量增多时,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进行快速处理,而应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数据的预训练则可以快速地进行波束形成,因此根据波束形成原理设计深度神经网络,并利用知识...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广泛应用于雷达领域的旁瓣抗干扰中。当回波数据量增多时,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无法进行快速处理,而应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数据的预训练则可以快速地进行波束形成,因此根据波束形成原理设计深度神经网络,并利用知识蒸馏的方式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压缩,使压缩后的模型既有原始模型良好的泛化性能而且又有更快的计算速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LMS算法,在实验环境下,未经模型压缩的深度神经网络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计算速度提高了约7倍,基于模型压缩的深度神经网络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计算速度提高了约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深度神经网络 自适应波束形成 知识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性感冒疫情传播能力评估和停课措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许玉成 张瑞银 +4 位作者 周志峰 钟剑明 陈浩川 赵梦蓝 李学云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评价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性感冒聚集性疫情传播能力和停课措施效果,为制定疾病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EIAR动力学模型对深圳市福田区学校发生的流行性感冒疫情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疫情的基本再生系数(R0)来评价疫情传... 目的评价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性感冒聚集性疫情传播能力和停课措施效果,为制定疾病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EIAR动力学模型对深圳市福田区学校发生的流行性感冒疫情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疫情的基本再生系数(R0)来评价疫情传播能力,计算疫情的累计罹患率来评价停课措施的防控效果。结果学校流感疫情无干预情况下R0值为8.44(8.01,8.89),不同类型学校流感疫情R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2,P<0.01),中小学校流感疫情的R0值高于托幼机构(P<0.05);A型流感疫情R0值高于B型流感(t=2.71,P<0.01),A型H3亚型流感疫情R0值高于B型Victoria系(P<0.05);停课4,7 d的疫情累计罹患率低于不采取停课措施的疫情(P<0.05),而停课4 d与7 d的疫情累计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流感疫情传播能力强,中小学校高于托幼机构;在涉疫班级达到停课标准时,建议停课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疾病暴发流行 组织和管理 日托幼儿园 学生保健服务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深圳市水产品及养殖水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金金 陈浩川 +3 位作者 陈润莉 王家豪 李玲玲 刘松 《职业与健康》 CAS 2023年第21期3011-3014,共4页
目的了解2015—2020年深圳市水产品及养殖水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谱情况。方法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来源于深圳市食品风险及霍乱监测中的96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the... 目的了解2015—2020年深圳市水产品及养殖水中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谱情况。方法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来源于深圳市食品风险及霍乱监测中的96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和不耐热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毒力基因筛查;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对其进行17种抗生素耐药谱筛查。结果96株副溶血弧菌均不含有tdh和trh基因,tlh基因携带率为100%。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93.75%,中介率为5.21%;对头孢唑啉中介率最高,为42.71%,其次是头孢吡肟和氨曲南,中介率分别为16.67%和10.42%;所有菌株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呋喃妥因、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9种抗生素均敏感,敏感率为100%。结论2015—2020年深圳市水产品及养殖水中副溶血弧菌携带毒力情况较少,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菌株对其他抗生素也存在一定程度耐药和中介,个别菌株出现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药性 水产品 最小抑菌浓度 抗生素
原文传递
2014-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浩川 何林 +3 位作者 梅树江 廖玉学 卿文静 谭琼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39-445,共7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医院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细菌病原构成特征,为辖区感染性腹泻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哨点监测医院报告的监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的粪便...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医院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细菌病原构成特征,为辖区感染性腹泻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哨点监测医院报告的监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10种病原菌检测(包括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检测。结果在采集2 685份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患者样品中,总体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11.47%,其中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6.70%,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为2.68%,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为2.01%。病原谱以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合占99.35%),不同年龄患者病原谱存在差异,15岁以下人群以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15岁及以上人群以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为主,儿童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8.55%,高于成人的5.42%(χ~2=10.17,P=0.001),成人副溶弧菌的检出率为3.78%,高于儿童1.09%的阳性检出率(χ~2=10.02,P=0.000);不同年份患者病原谱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8,P=0.000)。2014-2017年间患者病原菌年度检出率在9.13%~14.42%之间,整体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夏秋季节样本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χ~2=76.514,P=0.000)。在病原菌的型别方面,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合占63.89%),副溶血弧菌以O3:K6、O4:KUT、O4:K8为主(合占91.67%),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EIEC和ETEC为主(合占87.04%);不同年龄患者沙门菌血清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0,P=0.002),不同年龄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清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0,P=0.028),儿童以ETEC为主,成人以EIEC为主。结论深圳市龙华区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细菌病原学以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其他菌检出极少,夏秋季谨防细菌性(儿童沙门菌和成人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加强水源、水产品、食品等的微生物监测,教育居民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儿童不喝生水,成人不生吃海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所致感染性腹泻 细菌 病原学分析 哨点监测 沿海城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