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6 位作者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程凯凯 潘孝晨 孙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0-754,共15页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和RT处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RTO处理(P<0.05)。CT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均表现为CT>RT>NT>RTO。CT和RT处理水稻植株物质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而且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合理。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CT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731.1~733.3 kg hm–2;晚稻产量均以CT处理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582.5~717.6 kg hm–2。总之,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高产奠定了生理和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耕作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前喷施叶面肥对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超 肖小平 +5 位作者 汤文光 唐海明 汪柯 程凯凯 郭立君 杨光立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7-343,共7页
近年来,翻秋种植(早稻品种作晚稻直播栽培)以其节本高效、缓解双季稻季节矛盾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翻秋晚稻抽穗期迟于移栽晚稻,更易受寒露风影响而减产。本研究以始穗期寒露风来临前2d设置喷施清水(CK)、喷施宝(T1)、寒露风来临当天... 近年来,翻秋种植(早稻品种作晚稻直播栽培)以其节本高效、缓解双季稻季节矛盾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翻秋晚稻抽穗期迟于移栽晚稻,更易受寒露风影响而减产。本研究以始穗期寒露风来临前2d设置喷施清水(CK)、喷施宝(T1)、寒露风来临当天施喷施宝(T2)3个处理,研究提前喷施叶面肥对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提高翻秋晚稻应对寒露风的避灾减灾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及T2相比,提前喷施叶面肥(T1)可促进翻秋晚稻安全齐穗,缩短生育期3~4d;有利于增加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后期叶片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的正常衰减,提前喷施叶面肥后植株的C、N营养更协调,干物质运转更通畅,从而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结实率9.5~13.9个百分点,增产15.8%~23.7%;提前喷施叶面肥还可改善翻秋晚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可见,通过气象预警,提前喷施叶面肥可有效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肥 翻秋晚稻 寒露风 避灾减灾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超 程凯凯 +8 位作者 廖育林 郭立君 周峻宇 罗先富 文丽 唐海明 汤文光 汪柯 肖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1-1150,共10页
【目的】研究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减少秸秆焚烧率及其养分损失的影响,以提升秸秆还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水稻秸秆还田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在湖南宁乡进行。田间试验设秸秆传统不粉碎条带还田(T1)、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深度... 【目的】研究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减少秸秆焚烧率及其养分损失的影响,以提升秸秆还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水稻秸秆还田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在湖南宁乡进行。田间试验设秸秆传统不粉碎条带还田(T1)、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深度粉碎均匀抛撒还田(T3)3个处理,T1、T2、T3的秸秆还田长度分别为39.0、14.4、5.3 cm,抛撒均匀度分别为37.7%、45.4%、87.4%。模拟试验设置与田间试验T1、T2、T3处理相对应的M1、M2、M3处理,并增加秸秆深度粉碎条带还田(M4)处理。早稻收获后,秸秆按照处理进行焚烧后还田,分析秸秆焚烧率,测定焚烧前及焚烧后还田秸秆灰渣的养分含量,计算养分损失量及损失率。在焚烧后第1天及在晚稻成熟期,测定土壤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结果】模拟试验条带还田下,秸秆粉碎程度为M4时,焚烧率显著低于M1和M2,焚烧后M4处理的灰渣中氮含量分别较M1、M2处理显著增加76.5%、73.5%,磷含量分别减少42.0%、39.1%,钾含量分别减少11.1%、10.7%,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7.3%、36.0%。田间试验秸秆(不含稻茬)焚烧后,T2处理秸秆中的C、N、P_(2)O_(5)、K_(2)O平均损失量分别为1101.3、34.1、2.7、13.9 kg/hm^(2),平均损失率分别为91.1%、89.8%、22.4%、16.1%。T3处理秸秆无法焚烧,从而实现了养分理论上全量归还。与焚烧前相比,T1和T2处理平均N、P_(2)O_(5)、K_(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下降了18.8、3.2、8.2个百分点;与T1和T2处理的平均值相比,T3处理的N、P_(2)O_(5)、K_(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增加了18.7、3.5、9.1个百分点。经过秸秆焚烧后,T3处理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在晚稻成熟期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活性有机质含量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秸秆深度粉碎结合均匀抛撒还田可基本防止秸秆焚烧,实现秸秆养分全量归还,降低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养分损失,促进双季稻田土壤周年培肥与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粉碎 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焚烧 秸秆养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早稻结实期遭遇高温时喷施抗逆剂的缓解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郭立君 程凯凯 +6 位作者 肖小平 李超 汪柯 汤文光 唐海明 潘孝晨 杨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83-590,共8页
以"安抗1号"和"有机钙博士"两种抗逆剂为材料,以喷清水为对照,在自然高温下进行水稻田间试验,测定剑叶生理指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指标,研究超级早稻灌浆结实期遭遇高温喷施抗逆剂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高温发生... 以"安抗1号"和"有机钙博士"两种抗逆剂为材料,以喷清水为对照,在自然高温下进行水稻田间试验,测定剑叶生理指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指标,研究超级早稻灌浆结实期遭遇高温喷施抗逆剂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高温发生时,喷施"安抗1号"(T2)和"有机钙博士"(T3)4d后,与喷清水(T1)相比,超级早稻剑叶抗氧化酶活性极显著(P<0.01)增加,其中SOD活性分别增加17.10%、12.37%,POD活性分别增加13.54%、15.01%,CAT活性分别增加133.86%、87.46%;叶片渗透调节物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33.58%、34.3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23.74%,17.30%;MDA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28.34%、26.53%。喷施抗逆剂22d后,超级早稻剑叶SPAD衰减率T2、T3处理显著低于T1(P<0.05),分别降低3.40个百分点和4.24个百分点;T2、T3处理比T1剑叶SOD活性显著(P<0.05)增加;POD活性差异不显著;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P<0.01)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增加;MDA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喷施抗逆剂处理显著(P<0.05)提高结实率5.7个百分点,增产11.87%~13.77%。说明高温发生时,喷施抗逆剂能有效缓解高温对超级早稻灌浆结实的危害,改善超级早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早稻 灌浆结实期 高温 抗逆剂 缓解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地衣芽孢杆菌XW02对其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程凯凯 王秀艳 +2 位作者 郭周倩 邢明振 张云鸽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9-53,58,共6页
软腐病是白菜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白菜产量和品质。利用微生物防治白菜软腐病具有绿色环保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势,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大田白菜软腐病病株中分离、纯化出病原菌;利用大白菜致病性试验,... 软腐病是白菜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白菜产量和品质。利用微生物防治白菜软腐病具有绿色环保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势,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大田白菜软腐病病株中分离、纯化出病原菌;利用大白菜致病性试验,对白菜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株的16S rDNA扩增并测序,通过BLAST和GenBank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白菜软腐病的致病菌株为H3,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通过双层培养法从10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中筛选出对H3菌株抑制效果最好的菌株XW02,抑菌圈直径达到49.33 mm。对XW02菌株进行抑菌谱试验和盆栽防效试验,抑菌谱试验结果显示,XW02菌株对黄瓜角斑病菌、辣椒疮痂病菌、大白菜黑腐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大,对辣椒疮痂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小;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XW02菌株对白菜软腐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0.20%,较对照药剂春雷霉素的防效高6.12百分点。地衣芽孢杆菌XW02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为白菜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软腐病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产健康农田土壤培育措施若干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石丽红 唐海明 +5 位作者 程凯凯 肖小平 李超 董春华 李万明 罗尊长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48-50,54,共4页
近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耕层土壤变浅、库容量变小,土壤酸化和潜育化加强,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从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土壤耕作、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以及秸秆等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土... 近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耕层土壤变浅、库容量变小,土壤酸化和潜育化加强,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从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土壤耕作、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以及秸秆等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土壤培育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绿色生产健康农田土壤培育的研究方向,如土壤轮耕模式、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综合调理、有机无机肥高效配施技术、水肥协同综合利用技术等,为农田健康土壤培育和农作物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 健康农田 土壤培育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6 位作者 汤文光 李超 汪柯 李微艳 黄玲 程凯凯 孙耿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19-122,126,共5页
综述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酶活性、群落结构和多样性4个方面的影响,发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维持和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也探讨了利... 综述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酶活性、群落结构和多样性4个方面的影响,发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维持和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也探讨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其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高效生产、养分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优化棉田农作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4 位作者 汤文光 汪柯 李超 程凯凯 杨光立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农作制度 间套作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4 位作者 李超 肖小平 程凯凯 李微艳 文丽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56-61,共6页
依托1986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在宁乡地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素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0%有机肥氮(HOM)、30%有机肥氮(LOM)和不施肥对照(CK)3个处理,考察处理大麦叶片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保护... 依托1986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在宁乡地区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素投入比例对大麦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0%有机肥氮(HOM)、30%有机肥氮(LOM)和不施肥对照(CK)3个处理,考察处理大麦叶片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LOM和HO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LOM和HOM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年份下各个施肥处理大麦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HOM>LOM>CK,HOM和LOM处理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施肥 生理特性 保护性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文丽 李超 +4 位作者 程凯凯 唐海明 肖小平 肖彦资 郭勇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38-42,共5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以次生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山区玉米—大豆轮作地、甘蔗地、桑园和牧草地等不同农田利用模式下0~50 cm土层中土壤SOC、N、P、MBC、MBN及其化学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以次生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山区玉米—大豆轮作地、甘蔗地、桑园和牧草地等不同农田利用模式下0~50 cm土层中土壤SOC、N、P、MBC、MBN及其化学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SOC、N和P含量的表层积聚程度显著低于土壤MBC和MBN,森林土壤养分表层积聚效果优于农田土壤;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表层积聚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有机碳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孝晨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郭立君 程凯凯 汪柯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36-39,43,共5页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其中,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增加2.58%、3.18%(2017)和5.22%、6.32%(2018),产量分别提高11.85%、10.07%(2017)和12.42%、10.92%(2018),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90%(2017)和11.66%(2018)。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机插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紫云英 秸秆还田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中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春芳 肖彦资 +5 位作者 李治国 尹凌洁 谭欣 程凯凯 李超 文丽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35-38,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华容县的中稻最佳施氮量,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在施磷(P_(2)O_(5)4.8 kg/667m^(2))、施钾(K_(2)O 7 kg/667m^(2))一定的条件下,开展不同施氮量(N 0、6、10、14、18 kg/667m^(2))对中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 为了筛选出适宜华容县的中稻最佳施氮量,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在施磷(P_(2)O_(5)4.8 kg/667m^(2))、施钾(K_(2)O 7 kg/667m^(2))一定的条件下,开展不同施氮量(N 0、6、10、14、18 kg/667m^(2))对中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有利于中稻增产,其中T3处理(N-P_(2)O_(5)-K_(2)O=10-4.8-7)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施用10 kg/667m^(2)纯氮能提高中稻N肥利用率和K肥利用率;适量氮肥可以增加纯收入,以施用纯氮10 kg/667m^(2)纯收入最高,为688.58元/667m^(2),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中稻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 on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in Double-crop Rice Paddies 被引量:1
13
作者 TANG Hai-ming XIAO Xiao-ping +7 位作者 LI Chao TANG Wen-guang GUO Li-jun WANG Ke SUN Yu-tao cheng kai-kai SUN Geng PAN Xiao-chen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5期1-11,共11页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subject to the type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In order to e...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subject to the type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inter cover crops and returning patterns on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in double-crop rice paddies,we designed five winter cover crops and straw returning combinations to analyze their effects on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in rice paddies: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L.)–double-crop rice (Ry),milk vetch (Astragalus sinicus L.)–double-crop rice (Mv),Rape (Brassica napus L.)–Double-crop rice (Ra),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double-crop rice (Po),and winter fallow–doublecrop rice (CK,the control).In this paper,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in Biolog-GN plates indicated the capacity for carbon utilization by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We analyzed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paddy soils with the above five treatments by using the Biolog-GN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lications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 caused high increases in AWCD compared with CK,and the AWCD values for samples with Po treatment was greater than those with Ry and CK treatments at the early and late rice maturity stag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pplications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 can cause changes in the carb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flora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maturity stage of early and late rice.The richness,Shannon,and McIntosh Index under different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 highest index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o treatment and the lowest in the CK at the maturity stage of early and late rice.The richness, Shannon,and McIntosh Index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ranked in descending order is as follows: Po>Ra>Mv>Ry>CK.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substrate reac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ttern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varied with winter cover crop treatments,and that carbohydrates and amino acids were the main carbon sources of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To conclude,the application of winter cover crop and straw returning to paddy field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species richness,and species evenness of rhizosphere microflora in double-crop rice pad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Winter cover crop Double-croppaddies Rhizosphere soi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microflo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Winter Planting Milk Vetch on Yield and Partial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f Machine-transplantedDouble-cropping Rice under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被引量:1
14
作者 PAN Xiao-chen LI Chao +5 位作者 TANG Hai-ming XIAO Xiao-ping TANG Wen-guang GUO Li-jun cheng kai-kai WANG Ke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5期6-12,共7页
From 2017 to 2018,the effects of winter planting of milk vetch on yield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cropping rice under straw returning were studied in Ningxiang city... From 2017 to 2018,the effects of winter planting of milk vetch on yield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f machine-transplanted double-cropping rice under straw returning were studied in Ningxiang city,Hun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effective panicle,yield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the stem,leaf,panicle and aboveground part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treated with winter planting milk vetch and straw returning were signi 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treated with straw returning only.Among them,the effective panicl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increased by 2.58%,3.18%(2017)and 5.22%,6.32%(2018),respectively.Yield increased by 11.85%,10.07%(2017)and 12.42%,10.92%(2018),annual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10.90%(2017)and 11.66%(2018),respectively.In conclusion,winter planting milk vetch under straw returning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rice yield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mechanized double cropping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rice Milk vetch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YIELD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ROTAIN~肥料在中稻上的利用效率研究
15
作者 谭丽 聂泽民 +5 位作者 程凯凯 李超 廖世喜 聂丽群 汪柯 肖小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36-40,共5页
在醴陵和南县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式,研究了AGROTAIN~肥料对中季水稻产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GROTAIN~肥料可以缩短中稻的生育期,提前1~3 d成熟;可有效降低中稻的株高及剑叶长,促进水稻稳健生长,减少倒伏风险;施用AGRO... 在醴陵和南县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式,研究了AGROTAIN~肥料对中季水稻产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GROTAIN~肥料可以缩短中稻的生育期,提前1~3 d成熟;可有效降低中稻的株高及剑叶长,促进水稻稳健生长,减少倒伏风险;施用AGROTAIN~肥料后,超级杂交中稻增产4.89%~9.44%,常规优质中稻增产2.76%~5.96%,并提高了中稻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TAIN^■肥料 中稻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被引量:38
16
作者 唐海明 李超 +4 位作者 肖小平 汤文光 程凯凯 潘孝晨 汪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5-1343,共9页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对双季稻区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施用化肥N(M_1)、30%有机肥N(M_2)、50%有机肥N(M_3)、1...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对双季稻区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施用化肥N(M_1)、30%有机肥N(M_2)、50%有机肥N(M_3)、100%有机肥N(M_4)和无N对照(M_0)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措施均能提高稻田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均随水稻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为最低值;其中,各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MBC、MBN、MBC/MBN值和微生物熵一般均表现为M_4>M_3>M_2>M_1>M_0,M_2、M_3和M_4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M_0处理.可见,单独施用化肥措施对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效果有限,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管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石丽红 李超 +4 位作者 唐海明 程凯凯 李微艳 文丽 肖小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1-930,共10页
施肥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措施。为了探明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3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 施肥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措施。为了探明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3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3个处理,并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水解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MF、RF和OM处理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增加4.5%、22.4%和53.5%。与MF和CK处理相比,RF和OM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累积碳矿化(Cmin)、高锰酸钾可氧化碳(KMnO4-C)、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OM处理土壤Cmin、KMnO4-C、POC、DOC、LFOC和MBC含量分别比CK增加3.5、3.1、3.7、1.9、1.2和1.9倍;RF和OM处理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CK。各施肥处理土壤水解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大小顺序均为:OM>RF>MF>CK,其中OM处理的各土壤水解酶活性分别比CK增加111.8%、14.1%、127.3%、285.6%和91.4%。RF和OM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MF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土壤水解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水解酶活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模式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水解酶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丽红 唐海明 +5 位作者 孙耿 孙梅 龙泽东 文丽 程凯凯 罗尊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45-3351,共7页
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不同耕层(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3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不施肥对照(... 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不同耕层(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3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不施肥对照(CK)下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及其组分氨基酸氮、氨基糖氮、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OM和RF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OM、RF和CF处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比CK增加10.7%~42.6%和12.2%~51.5%。与CF和CK相比,OM和RF处理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氨基糖氮含量。不同施肥处理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稻田0~10 cm土壤氨基酸氮、铵态氮、氨基糖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壤。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RF和OM处理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氮含量,增强稻田土壤供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田 土壤酸解有机氮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丽红 唐海明 +4 位作者 文丽 程凯凯 李超 李微艳 肖小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50-2456,共7页
施肥措施与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经济收益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以长期(35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无肥对照(CK)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南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固碳... 施肥措施与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经济收益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以长期(35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无肥对照(CK)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南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固碳速率、碳密度、年碳汇平衡和经济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耕层土壤碳库变化范围为216.02~866.74 kg·hm^(-2)·a^(-1),OM处理土壤碳年变化量显著高于MF、RF和CK处理;双季稻田土壤固碳速率为51.5~650.7 kg·hm^(-2)·a^(-1),表土碳密度为55.64~78.42 t·hm^(-2),各施肥处理高低顺序均为OM>RF>MF>CK。各施肥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碳吸收为4.42~9.32 t C·hm^(-2)·a^(-1),其高低顺序为OM>RF>MF>CK;与MF处理相比,OM和RF处理稻田土壤净碳汇量分别提高了27.6%和13.6%。各施肥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成本物质投入变化范围为1.49~2.17 t C·hm^(-2)·a^(-1),年经济收益变化范围为1.30×10^(3)~7.83×10^(3)元·hm^(-2)·a^(-1),其高低顺序为RF>OM>MF>CK;OM、RF和MF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净收益均显著高于CK处理。总之,长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措施均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土壤固碳速率、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是提高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稻田 施肥模式 生态系统 碳汇 经济收益
原文传递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颖博 汤文光 +4 位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李超 程凯凯 汪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9-1126,共8页
通过在湖南长沙双季稻田开展的冬闲-双季稻(CK)、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和油菜-双季稻(Ra-R-R)4个种植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氮素生产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通过在湖南长沙双季稻田开展的冬闲-双季稻(CK)、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和油菜-双季稻(Ra-R-R)4个种植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氮素生产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Ry-R-R、Mv-R-R和Ra-R-R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CK,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CK.与CK相比,Ry-R-R、Mv-R-R和Ra-R-R的晚稻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升.Ry-R-R、Mv-R-R和Ra-R-R晚稻穗部的氮积累量显著高于CK;Ry-R-R、Mv-R-R和Ra-R-R茎叶的氮积累量均高于CK.Ry-R-R、Mv-R-R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CK;水稻产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y-R-R、Mv-R-R的氮、磷盈余量显著高于CK;Ry-R-R、Ra-R-R的钾素盈余量显著高于CK.冬作物-双季稻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氮素生产效率,改善了土壤缺钾的状况,有利于维持稻田养分平衡,但土壤氮素盈余较多,还需减少氮肥的过量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水稻 种植模式 氮素生产效率 养分表观平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