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成年人肥胖相关体格测量指标、吲哚类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司佳卉 程思 +8 位作者 余灿清 孙点剑一 庞元捷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吕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肥胖相关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率)与血浆中吲哚类分子以及吲哚类分子与新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利用其中2183名研究对象在2008年第一次重复...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肥胖相关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率)与血浆中吲哚类分子以及吲哚类分子与新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利用其中2183名研究对象在2008年第一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血样检测吲哚类分子。测量研究对象2004年基线及2008年重复调查时的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及体脂率,BMI和腰臀比通过标准方法进行计算。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长期随访自2008年重复调查完成开始,直到出现新发ASCVD、死亡、失访或到2018年12月31日为止。CKB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发病和死亡信息,包括死亡和常规疾病监测系统、医疗保险数据库以及主动的定向监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基线、第一次重复调查及基线至第一次重复调查体格测量指标的变化率与3种吲哚类分子(吲哚、3-吲哚乙酸、3-吲哚丙酸)的关联;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3种吲哚类分子与AS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基线或第一次重复调查的体格测量指标与血浆3-吲哚丙酸呈负相关,基线BMI每增加1.0 kg/m^(2)与3-吲哚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回归系数(β)值(95%CI)为-0.23(-0.36~-0.10)(错误发现率=0.004)。调整基线BMI后,基线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率每增加1个单位与3-吲哚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β值(95%CI)依次为-0.09(-0.18~-0.01)、-0.12(-0.19~-0.05)及-0.20(-0.32~-0.08)。BMI变化率(2008年与2004年BMI之差除以调查间隔)与吲哚及3-吲哚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β值(95%CI)为1.40(0.58~2.21)及-1.07(-1.91~-0.23)。研究对象随访时间M(Q_(1),Q_(3))为10.46(10.36,10.53)年,新发ASCVD 236名。3-吲哚乙酸及3-吲哚丙酸与ASCVD发病风险存在负关联,3-吲哚乙酸及3-吲哚丙酸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发病的HR值(95%CI)为0.87(0.76~0.99)及0.84(0.73~0.96)。结论体格测量指标及其变化影响血浆中吲哚类分子水平,3-吲哚乙酸和3-吲哚丙酸水平降低与AS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3-吲哚乙酸、3-吲哚丙酸可能是肥胖导致ASCVD的中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体格测量指标 吲哚类分子
原文传递
基于脊柱融合器设计的椎骨分割及测量方法
2
作者 何坤金 费雨珊 +5 位作者 寇万福 高瑞芳 郝博 蒋俊锋 陈正鸣 钱可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15-3824,共10页
由于脊柱融合器设计的类型与尺寸受到椎骨区域及参数的影响,为制造个性化脊柱融合器,提出构建含有语义参数信息的分割模板,对脊椎骨进行由粗到细的分割和语义参数测量。首先基于生成的几何平均化骨骼,引入形态学,对其进行分割并获取骨... 由于脊柱融合器设计的类型与尺寸受到椎骨区域及参数的影响,为制造个性化脊柱融合器,提出构建含有语义参数信息的分割模板,对脊椎骨进行由粗到细的分割和语义参数测量。首先基于生成的几何平均化骨骼,引入形态学,对其进行分割并获取骨架线比例,构建分割模板;其次,标注语义特征点,计算语义参数,生成含有语义参数信息的分割模板;然后,基于分割模板,利用骨架线与测地环,结合脊椎整体形态与外表面,实现对目标骨骼的区域分割,为脊柱融合器类型的选择提供指导;最后将模板与目标骨骼进行配准、映射,实现目标骨骼语义参数的自动测量,辅助确定脊柱融合器尺寸。以不同脊椎骨进行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脊柱融合器的设计与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 形态学 分割 语义参数 脊柱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0个地区老年人长寿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烁宇 张艺倩 +9 位作者 肖梦 孙点剑一 余灿清 王月清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吕筠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目的分析影响中国人群长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排除1938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者,纳入分析51870人,将到达年龄定义为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死亡时的年龄或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年龄,根据... 目的分析影响中国人群长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排除1938年12月31日之后出生者,纳入分析51870人,将到达年龄定义为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死亡时的年龄或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年龄,根据到达年龄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非长寿组(80岁以前死亡)和长寿组(到达年龄≥80岁),长寿组进一步分组为长寿但死亡、长寿且存活。社会人口学和生活方式信息为2004-2008年基线调查时采集。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联,以非长寿组为参照组。结果纳入分析的51870人的基线年龄范围为65~79岁,经过(10.2±3.5)年的随访,38841人长寿,其中30354人存活。以男性、农村人群、非在婚者、家庭年收入<10000元者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参照,女性、城市人群、在婚者、家庭年收入≥20000元者、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长寿且存活的OR值(95%CI)分别为1.68(1.58~1.78)、1.69(1.61~1.78)、1.15(1.10~1.21)、1.44(1.36~1.53)和1.32(1.19~1.48)。对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总体力活动水平每增加4 MET-h/d,长寿且存活的OR值(95%CI)为1.09(1.08~1.10)。分别以从不或偶尔吸烟者、非每周饮酒者、正常体重者(BMI 18.5~23.9 kg/m2)和腰围<85 cm(男性)/<80 cm(女性)者为参照组,吸烟或因病戒烟者中每日吸烟≥20支者长寿且存活的OR值(95%CI)为0.64(0.60~0.69),每周但非每日饮酒者和每日纯酒精摄入量<30 g者为1.29(1.14~1.46)和1.13(1.01~1.26),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者依次为0.56(0.52~0.61)、1.27(1.19~1.36)和1.23(1.11~1.36),中心性肥胖者为0.86(0.79~0.93)。进一步按腰围进行分层分析,腰围<85 cm(男性)/<80 cm(女性)者中,BMI每增加5 kg/m2,长寿且存活的OR值(95%CI)为1.80(1.69~1.92);而在腰围≥85 cm(男性)/≥80 cm(女性)者中,对应的OR值(95%CI)为1.02(0.96~1.08),两层关联效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交互检验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女性、在婚者、高社会经济水平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以及生活方式健康者更有可能长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 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队列研究 中国人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芷青 马钰 +10 位作者 杨超 余灿清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张路霞 吕筠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3-913,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各亚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CKD者,最终纳入480430例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和腰围为基线测量。将满足...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各亚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CKD者,最终纳入480430例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和腰围为基线测量。将满足以下任意一种诊断定义为总CKD事件:糖尿病肾病(DKD)、高血压肾病(HTN)、肾小球肾炎(GN)、小管间质性肾炎(CTIN)和梗阻性肾病(ON)、其他病因导致的肾病、慢性肾衰竭。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暴露因素与各结局风险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1.8±2.2)年,随访期间共记录5486例新发总CKD事件,其中DKD 1147例,HTN 340例,GN 1458例,CTIN 460例,ON 598例,其他病因导致的肾病418例,慢性肾衰竭1065例。调整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线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以及腰围后,与BMI(kg/m^(2))分类为正常(18.5~23.9)的研究对象相比,体重过低(<18.5)、超重(24.0~27.9)和肥胖(≥28.0)的研究对象总CKD发病的风险比(HR)值(95%CI)分别为1.42(1.23~1.63)、1.00(0.93~1.08)和0.98(0.87~1.10)。按腰围进行分层后,在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男性<85.0 cm、女性<80.0 cm)中,BMI与总CKD发病风险呈负相关(HR=0.97,95%CI:0.96~0.99);在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中,两者呈正相关(HR=1.03,95%CI:1.01~1.05)。BMI与GN的关联类似总CKD。BMI每增加1.0 kg/m^(2),HTN发病HR值(95%CI)为1.12(1.06~1.18)。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腰围:男性85.0~89.9 cm、女性80.0~84.9 cm)和中心性肥胖的研究对象总CKD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1.26(1.16~1.36)和1.32(1.20~1.45)。腰围与除HTN和CTIN外的所有亚型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结论BMI分类的体重过低和中心性肥胖是总CKD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和腰围与不同CKD亚型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体质指数 腰围 亚型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中老年人尿失禁的描述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景岑 丁银圻 +10 位作者 庞海玉 余灿清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朱兰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描述中国10个地区中老年人尿失禁患病率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方法对完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2020-2021年第三次重复调查的24913名45~95岁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员面对面询问了解研究对象发生尿失禁的情况,进一步区分... 目的描述中国10个地区中老年人尿失禁患病率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方法对完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2020-2021年第三次重复调查的24913名45~95岁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员面对面询问了解研究对象发生尿失禁的情况,进一步区分单纯压力性尿失禁、单纯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分性别、年龄、地区等特征报告尿失禁及其亚型的患病率,并描述患者严重程度和接受治疗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65.4±9.1)岁。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标化后,女性自报尿失禁标化患病率为25.4%,男性为7.0%。男性中单纯压力性尿失禁、单纯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的标化患病率依次为1.7%、4.2%和1.2%,女性中对应的标化患病率依次为13.5%、5.8%和6.1%。男性尿失禁及各种亚型的患病率、女性尿失禁及除单纯压力性尿失禁以外的各亚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01)。调整年龄后,农村男、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均高于城市(P<0.001)。男性和女性尿失禁患者自报接受治疗率分别为15.4%和8.5%。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尿失禁患病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而尿失禁患者的治疗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患病率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河南辉县地区居民午睡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花荣 温俏睿 +5 位作者 余灿清 吕筠 裴培 郭彧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了解河南辉县地区居民午睡习惯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为该地区午睡习惯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河南新乡辉县地区数据。在河南省辉县招募59866名30~79岁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调... 目的了解河南辉县地区居民午睡习惯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为该地区午睡习惯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河南新乡辉县地区数据。在河南省辉县招募59866名30~79岁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心理状态及睡眠行为等基线信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随访,随访结局为诊断除非致死性高血压外的CVD、死亡、失访或到2017年12月31日为止。采用logistic回归(分类变量)和线性回归(连续变量)描述不同午睡习惯人群调整年龄和性别后的基线特征。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分析交互作用。结果59866名研究对象中,73.7%有夏季午睡习惯,13.9%有常年午睡习惯。在平均随访(9.2±3.1)年期间,共确诊17142例CVD,CVD发病率为28.6%,累计粗发病密度为29.2/1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无午睡习惯者相比,有夏季午睡习惯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HR=1.07),有常年午睡习惯者发生CVD、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均较高(HR值分别为1.11、1.12、1.15和1.1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可能对午睡与CVD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值分别为0.001和0.024),仅在年龄<65岁者(HR值分别为1.10和1.16)和女性(HR值分别为1.09和1.17)中发现夏季午睡及常年午睡与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结论河南辉县地区居民常年午睡与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午睡作为CVD可能的危险因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睡 心血管疾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特征的静态装配CAD模型全局对称性识别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俊锋 龚沁 +2 位作者 陈正鸣 何坤金 黄瑞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0-957,共8页
为降低装配CAD模型CAE分析的运算规模,提出一种全方位利用装配CAD模型的装配关系、以一致构件集为对称性识别单元识别静态装配CAD模型全局对称性的方法.首先构建配合图,同时利用装配关系实现装配体构件局部坐标到全局坐标转换;然后从装... 为降低装配CAD模型CAE分析的运算规模,提出一种全方位利用装配CAD模型的装配关系、以一致构件集为对称性识别单元识别静态装配CAD模型全局对称性的方法.首先构建配合图,同时利用装配关系实现装配体构件局部坐标到全局坐标转换;然后从装配级、零件级、几何级自上而下地实现一致构件集划分,再分别利用单约束与多约束规则确定一致构件集对称性;最后根据一致构件集序列顺序,通过对称性合并与验证逐步确定装配CAD模型全局对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识别装配CAD模型全局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体 CAD模型 对称性识别 装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任意分布下的隐变量因果结构学习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郝志峰 陈正鸣 +2 位作者 谢峰 陈薇 蔡瑞初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1-129,共9页
因果发现旨在通过观测数据挖掘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从观测数据中学习隐变量间的因果结构。现有方法主要利用观测变量间的协方差信息(如四分体约束)或引入非高斯假设(如三分体约束)来解决线性因果模型下的隐变量结构学习问... 因果发现旨在通过观测数据挖掘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从观测数据中学习隐变量间的因果结构。现有方法主要利用观测变量间的协方差信息(如四分体约束)或引入非高斯假设(如三分体约束)来解决线性因果模型下的隐变量结构学习问题,但大多限定于分布明确的情况,而实际应用环境往往并不满足这种假设。给出任意分布下隐变量结构的识别性证明,指出在没有混淆因子影响的情况下,两个隐变量的因果方向可识别所需要的最小条件是仅需要其中一个隐变量的噪声服从非高斯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线性隐变量模型提出一种在任意分布下学习隐变量因果结构的算法,先利用四分体约束方法学习得到隐变量骨架图,再通过枚举骨架图的等价类并测量每一个等价类中的三分体约束来学习因果方向,同时将非高斯约束放宽到尽可能最小的变量子集,从而扩展线性隐变量模型的应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与MIMBuild和三分体约束方法相比,该算法得到了最佳的F1值,能够在任意分布下学习更多的隐变量因果结构信息,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发现 因果结构 任意分布 隐变量 函数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人糖尿病患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浩 陈玲琍 +11 位作者 谢开婿 王春梅 曹元 沈盾 张晓怡 祝水清 胡如英 卞铮 郭彧 俞敏 陈铮鸣 李立明 《预防医学》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人糖尿病患病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2004年8月―2008年5月浙江省桐乡市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年人...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人糖尿病患病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2004年8月―2008年5月浙江省桐乡市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的关联。结果共纳入52 888人,HBsAg阳性1 877例,阳性率为3.55%。糖尿病患者2 733例,患病率为5.17%。糖尿病患者中HBsAg阳性96例,阳性率为3.5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糖尿病患病与HBsAg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成人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乙型肝炎病毒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翠香 郑永德 +4 位作者 邱春锦 陈政明 李碧琼 张祖堂 林俊扬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4期109-111,115,共4页
根据食用菌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提出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设计方案,并加以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对莆蕈1号和平菇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者产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0.8%。食用菌生长环... 根据食用菌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提出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设计方案,并加以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对莆蕈1号和平菇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者产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0.8%。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准确评估并调控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可促进食用菌的产能提升,有普及运用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生长环境控制系统 设计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字接骨板设计的长骨模型几何分析
11
作者 童晶 徐昕 +2 位作者 陈正鸣 丁桂红 李蒙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75-179,215,共6页
接骨板作为一种常见的固定断骨用医疗器械,需要与骨骼密切贴合。然而目前接骨板大多依据临床经验,或者仅参考少数骨骼的几何形状进行设计,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对骨骼三维模型数据集进行分析,为接骨板系列化设计提供依据。该方法首先利用... 接骨板作为一种常见的固定断骨用医疗器械,需要与骨骼密切贴合。然而目前接骨板大多依据临床经验,或者仅参考少数骨骼的几何形状进行设计,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对骨骼三维模型数据集进行分析,为接骨板系列化设计提供依据。该方法首先利用一致顶点漂移非刚体配准算法与基于拉普拉斯坐标的网格变形算法,使骨骼数据重网格化成拓扑一致的图形;再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获得一系列"平均骨骼"。按此方法设计的接骨板,能够更好地满足与断骨的贴合性约束,达到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骨骼模型 网格模型平均化 三维配准 网格变形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分别纳入参加基线和重复调查的487 198名和22 604名研究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义为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体力活动、BMI 18.5~23.9 kg/m^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项计1分,合计即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值范围为0~6分。结果基线调查时,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因素(除积极体力活动外)的比例依次为70.6%、92.6%、8.7%、52.6%和59.0%。全部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为(3.1±1.2)分,81.4%的研究对象同时具有2~4项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6种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比例为0.7%。女性、较年轻者、农村人群和高文化程度者的生活方式相对更健康;相比于城乡差异,项目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利用重复调查数据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总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略有下降。结论成年人群中多种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极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李嘉琛 吕筠 +8 位作者 高萌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41-1547,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454人发生≥1种上述慢性病,26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BMI<28.0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CI:1.24~1.27)和1.59(95%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腰围 慢性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疾病家族史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司佳卉 孟若谷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研究人群随访M=7.2年,随访期间新发MCE3934例,IHD24537例。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均较高,HR值(95%CI)分别为1.41(1.19~1.65)和1.25(1.18-1.33)。与双亲型家族史相比,同胞型家族史与早发MCE的关联更强(HR=2.97,95%CI:1.80-4.88);超重/肥胖者中家族史与MCE、IHD的关联更强;吸烟者中家族史与MCE的关联更强。结论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鼓励个体根据疾病家族史信息,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相关基础疾病的治疗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冠心病 急性冠心病事件 缺血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流行情况及其生活方式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雪 史可香 +9 位作者 余灿清 吕筠 郭彧 裴培 夏庆梅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6-392,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05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疾病分布 生活方式因素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Fried表型和衰弱指数与死亡风险关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樊俊宁 孙至佳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的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的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的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的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的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的变量构建的FI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ed表型 衰弱指数 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国人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慢性病与肌肉重量、力量及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温俏睿 吴曼 +10 位作者 刘琪 吕筠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余灿清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8-1954,共7页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慢性病种类、个数及患病年限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在24242名研究对象中...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慢性病种类、个数及患病年限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在24242名研究对象中,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患病率分别为9.6%、5.8%、3.2%和26.8%,患以上任一慢性病者占38.8%。患上述任一慢性病与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呈正相关,且其患病年限越长,风险越高(线性趋势P值均<0.001),患任一慢性病≥10年者低手握力和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64(1.42~1.90)和1.83(1.60~2.10);患1、2、≥3种慢性病者低手握力的OR值(95%CI)分别为1.26(1.17~1.37)、1.42(1.23~1.64)和2.27(1.55~3.32),低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28(1.18~1.38)、1.67(1.46~1.92)和2.41(1.69~3.45),且关联均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P值均<0.001)。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与低手握力和低AMQ呈正相关;慢阻肺患者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和低手握力的风险高于非慢阻肺患者,且风险与患病年限呈正相关(线性趋势P值均<0.05),患慢阻肺≥10年者低ASMI和低TSMI的OR值(95%CI)分别为2.39(1.36~4.20)和2.41(1.37~4.26)。结论慢性病患者肌肉力量和质量更低,且随患慢性病个数及年限延长,低手握力、低AMQ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肌肉重量 手握力 肌肉质量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30~79岁成年人被动吸烟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琪 李嘉琛 +10 位作者 杜怀东 曹卫华 吕筠 郭彧 卞铮 龙智平 裴培 陈君石 余灿清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68-1673,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分析10个地区317486名30~79岁非吸烟者在基线调查时的被动吸烟行为信息,描述其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结果按照...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分析10个地区317486名30~79岁非吸烟者在基线调查时的被动吸烟行为信息,描述其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结果按照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标化,我国成年人被动吸烟率为56.7%,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为66.5%,其中农村高于城市。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的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随周被动吸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女性中湖南省的周被动吸烟频率较高,但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较低,日均被动吸烟时长最低,河南省却与之相反;与吸烟者共同居住者的被动吸烟率是从未共同居住者的2.27倍(95%CI:2.24~2.29),且在女性中关联更强(OR=2.61,95%CI:2.58~2.64),而在男性中二者无关(OR=1.01,95%CI:0.95~1.06)。女性除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小于男性外,其余指标均大于男性;且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多数被动吸烟指标较高;家庭年收入较低者的被动吸烟率和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低,但日均被动吸烟时长较高;女性在婚者的被动吸烟率、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高,男性与之相反。结论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的被动吸烟率、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和日均被动吸烟时长以及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共同居住年限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吸烟 与吸烟者共同居住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现况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密 祝楠波 +10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25岁体重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当前体重。本研究剔除...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25岁体重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当前体重。本研究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病、重要变量缺失、年龄<35岁或者>70岁的个体,最终纳入360903名研究对象。成年期体重变化定义为当前体重与25岁时体重的差值。结果研究对象成年期平均增重4.9kg。城市地区人群增重高于农村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10个项目点中,青岛项目点成年期平均增重量最大(9.3kg),甘肃项目点最低(1.5kg)。出生年代越早者,25岁BMI较高。成年期增重量在45~50岁组最高。在调整了年龄和地区后,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体力活动水平、吸烟情况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岁时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小;当前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大(趋势P<0.001)。结论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体重变化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魏玉虾 申泽薇 +9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7-923,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12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kg/m2,腰围每增加1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打鼾 成年人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