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技术在后牙区全锆冠修复治疗效果评价
1
作者 许晓波 龚语林 +3 位作者 沈丽丽 王冕 王玉婷 吴映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评价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在后牙区全锆冠修复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对照研究,收集就诊并完成后牙区全瓷冠修复的84例患者共90颗全冠修复体,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45颗全瓷冠修复治疗时,运用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基牙,对照组45颗患... 目的评价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在后牙区全锆冠修复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对照研究,收集就诊并完成后牙区全瓷冠修复的84例患者共90颗全冠修复体,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45颗全瓷冠修复治疗时,运用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基牙,对照组45颗患牙采用常规水平型牙体预备后完成全锆冠修复治疗。在患者戴牙时,分别评价两组修复体的修复效果,再采用硅橡胶复制法测量两组修复体冠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戴牙后6个月记录修复体周围的牙周指标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评分值。结果两组修复体椅旁评价结果是实验组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A级评价优于对照组修复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实验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测量值优于对照组修复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个月后复查时,两组修复体无机械并发症出现,牙周软组织指标GI和SBI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垂直型牙体预备基牙能显著提升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不会改变冠周牙龈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区 垂直型牙体预备 无肩台牙体预备 单层氧化锆冠 适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激光烤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姜迎春 龚语林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4-25,27,共3页
目的:研究生物激光烤瓷冠在单颗后牙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0例单颗后牙缺失病例进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分别采用生物激光烤瓷冠(51例)和传统钴铬合金烤瓷冠(39例)完成最终修复,1年后复查比较... 目的:研究生物激光烤瓷冠在单颗后牙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0例单颗后牙缺失病例进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分别采用生物激光烤瓷冠(51例)和传统钴铬合金烤瓷冠(39例)完成最终修复,1年后复查比较两种修复体完整性、边缘密合性以及牙龈健康状况,评估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生物激光烤瓷冠完整性明显优于传统钴铬烤瓷冠,未出现崩瓷现象,传统钴铬烤瓷冠有2例出现金属内冠暴露,无显著性差异;边缘密合性上传统钴铬烤瓷冠有3例出现边缘不密合,生物激光组密合性均较好,有显著性差异。牙龈健康状况上传统钴铬烤瓷冠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生物激光烤组牙龈状况均正常。结论:种植义齿的上部修复选择生物激光烤瓷冠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钴铬烤瓷冠,合理的选择有助于提高种植义齿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激光 钴铬合金 烤瓷冠 种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腭侧结缔组织瓣移植后的早期愈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建忠 陈志方 +3 位作者 刘堃 龚语林 马山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39-243,共5页
目的:观察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与腭侧反折结缔组织瓣移植术后的愈合情况,评价2种方法的早期疗效。方法:将25例上颌前牙缺失行种植术后唇侧丰满度欠佳的病例分为2组,二期手术时分别采用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术和腭侧反折结缔组织瓣移植... 目的:观察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与腭侧反折结缔组织瓣移植术后的愈合情况,评价2种方法的早期疗效。方法:将25例上颌前牙缺失行种植术后唇侧丰满度欠佳的病例分为2组,二期手术时分别采用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术和腭侧反折结缔组织瓣移植术进行软组织增量,观察2组术后45 d内移植瓣成活率、厚度及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分析2组患者早期愈合的情况。结果: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组(游离组)移植瓣的成活率为91.67%,腭侧反折结缔组织瓣组(反折组)移植瓣的成活率为100%。2组都经历了先肿胀后收缩的短暂变化过程;术后第3天是肿胀的高峰期;术后第45天,游离组的收缩率为34.3%,反折组的收缩率为16.6%,游离组收缩程度大于反折组。2组术后的疼痛程度均为轻中度,持续2周,但游离组的疼痛程度略大于反折组。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利用腭侧结缔组织反折瓣行唇侧软组织增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早期成活率较高,体积收缩程度较小,患者疼痛程度较轻,但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前牙 种植 美学 结缔组织瓣 移植 早期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在磨牙区牙体达龈下缺损全冠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晓波 龚语林 +2 位作者 吴映燕 许诺 王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索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IDI)技术在磨牙区牙体缺损达龈下全冠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0月因磨牙区牙体缺损达牙龈下患者16例(16颗患牙)。完成牙体预备后,采用IDI获取龈上基牙数据,再用改良法双相二次印模技术获得... 目的:探索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IDI)技术在磨牙区牙体缺损达龈下全冠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0月因磨牙区牙体缺损达牙龈下患者16例(16颗患牙)。完成牙体预备后,采用IDI获取龈上基牙数据,再用改良法双相二次印模技术获得包括龈下缺损牙体组织的基牙石膏模型;通过扫描石膏模型将龈下牙体组织数据与IDI获得的数字模型数据拟合,获取完整的基牙数据。CAD/CAM完成全解剖氧化锆冠的设计与制作。评价修复效果,并于治疗1个月、6个月后复查基牙牙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结果:16颗全冠边缘完整性、就位支点、边缘台阶评级、咬合评级均为临床接受等级。冠边缘适合性检查颊侧(92.36±10.32)μm、舌/腭侧(106±12.35)μm、近中(85±8.35)μm、远中(88±9.45)μm。修复后1个月患牙PLI和GI分别为(0.78±0.43)分和(0.82±0.53)分;修复后6个月PLI和GI分别为(0.58±0.40)分和(0.72±0.46)分。结论:通过改良IDI技术,实现磨牙区舌/腭侧牙体缺损达龈下冠修复,短期修复效果临床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 牙体缺损 全解剖式修复体 生物导向性牙体预备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