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14
1
作者 齐恩芳 刘石 +4 位作者 贾小霞 文国宏 吕和平 黄伟 高彦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76,共6页
2015年-2016年,在甘肃省10个地市24个马铃薯主栽县(区)146个生态区域(乡镇)采集了757份具有典型症状的马铃薯样品,应用DAS-ELISA法进行检测,筛查6种主要病毒(PVX、PVY、PLRV、PVA、PVS和PVM)。结果表明:631份样品检测到病毒,PVS的检出... 2015年-2016年,在甘肃省10个地市24个马铃薯主栽县(区)146个生态区域(乡镇)采集了757份具有典型症状的马铃薯样品,应用DAS-ELISA法进行检测,筛查6种主要病毒(PVX、PVY、PLRV、PVA、PVS和PVM)。结果表明:631份样品检测到病毒,PVS的检出率最高,达47.03%,PVY次之,为33.82%,PVA最低,只有0.63%;发生复合侵染的病毒主要为PVY+PVS,复合侵染率达到10.13%,三种病毒复合侵染主要是PVY+PVS+PVM;病毒种类和感病程度与品种、地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病 调查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茎段再生的植物激素配比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齐恩芳 张金文 王一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4-17,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4种植物激素(6-BA、NAA、GA3、2,4-D)的4个水平对3个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陇薯6号、LK99)茎段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基因型的愈伤诱导和芽分化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的最佳激素配比...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4种植物激素(6-BA、NAA、GA3、2,4-D)的4个水平对3个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陇薯6号、LK99)茎段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基因型的愈伤诱导和芽分化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的最佳激素配比,陇薯3号为MS+6-BA 2.5 mg/L+NAA 0.5 mg/L+GA35 mg/L+2,4-D 1 mg/L,陇薯6号为MS+6-BA 2.5 mg/L+NAA 0.5 mg/L+GA32.5 mg/L+2,4-D 0.5 mg/L,LK99为MS+6-BA 2.5mg/L+NAA 1 mg/L;诱导芽分化的最佳激素配比,陇薯3号、陇薯6号为MS+6-BA 3.5 mg/L+NAA 1 mg/L+GA310 mg/L,LK99为MS+6-BA 1.5 mg/L+NAA 0.5 mg/L+GA31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愈伤诱导 芽分化 植物激素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齐恩芳 王一航 +1 位作者 张武 李玉萍 《中国马铃薯》 2007年第4期200-203,共4页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茎尖大小及培养基中激素和活性炭对马铃薯茎尖培养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原基数为2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MS培养基中加入0.5 mg·L^(-1)6-BA、0.1mg·L^(-1)GA_3和0.1 mg·L^(-1) NAA...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茎尖大小及培养基中激素和活性炭对马铃薯茎尖培养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原基数为2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MS培养基中加入0.5 mg·L^(-1)6-BA、0.1mg·L^(-1)GA_3和0.1 mg·L^(-1) NAA有助于陇薯6号茎尖分生组织分化;加入0.05%活性炭,茎尖成苗时间提前了13 d,成苗率增加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茎尖培养 成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诱导型启动子rd29A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齐恩芳 贾小霞 +5 位作者 马胜 文国宏 胡新元 龚成文 王一航 李建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6-290,共5页
以改善作物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的rd29A启动子与已发表的rd29A启动子序列(D13044)的同源性为99.47%。利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 以改善作物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的rd29A启动子与已发表的rd29A启动子序列(D13044)的同源性为99.47%。利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rd29-GUS,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转基因烟草叶片中GUS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rd29A启动子能驱动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因此,可以在后续的马铃薯抗旱转基因研究中直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29A启动子 抗逆性 GU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AcInv基因导入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齐恩芳 张金文 王一航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14,共5页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的茎段和微型薯为受体材料,对其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5mg.L-1+NAA0.5mg.L-1+GA35.0mg.L-1+2,4-D1.0mg.L-1,分化培养基为MS+6-BA3.5mg.L-1+NAA1.0m...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的茎段和微型薯为受体材料,对其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5mg.L-1+NAA0.5mg.L-1+GA35.0mg.L-1+2,4-D1.0mg.L-1,分化培养基为MS+6-BA3.5mg.L-1+NAA1.0mg.L-1+GA310.0mg.L-1,微型薯薯片再生培养基为MS+ZT2.0mg.L-1+IAA1.0mg.L-1;愈伤组织诱导和生根阶段的选择压分别为Kan50和75mg.L-1,转化时不经过预培养,茎段农杆菌侵染10min,共培养3d;微型薯薄片侵染5min,共培养2d;共培养基中加入50μmol.L-1乙酰丁香酮,茎段抗性愈伤率和分化率分别提高14.29%和6.77%。通过该体系将反义AcInv基因导入马铃薯中,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外源基因已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基因转化 再生 马铃薯 反义 AcInv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方式和成分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齐恩芳 仲乃琴 王一航 《中国马铃薯》 2000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马铃薯 脱毒试管苗 生长 培养方式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马铃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齐恩芳 贾小霞 +1 位作者 黄伟 王敏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32,共8页
花色素苷是彩色马铃薯主要呈色物质,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马铃薯花色素苷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重点对马铃薯花色素苷种类、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后续马铃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和富集... 花色素苷是彩色马铃薯主要呈色物质,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马铃薯花色素苷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重点对马铃薯花色素苷种类、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后续马铃薯花色素苷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和富集花色素苷马铃薯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 花色素苷 生物合成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质“苗—薯—苗”离体循环保存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齐恩芳 文国宏 +2 位作者 贾小霞 李高峰 胡新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4-76,共3页
马铃薯种质资源“苗—薯—苗”离体循环保存技术,不用更换培养基即可连续保存14-24个月,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安全可靠、省时、省工,有利于促进马铃薯育种进程和新品种推广。目前马铃薯资源主要采用田间繁殖保存和组培离体保存。... 马铃薯种质资源“苗—薯—苗”离体循环保存技术,不用更换培养基即可连续保存14-24个月,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安全可靠、省时、省工,有利于促进马铃薯育种进程和新品种推广。目前马铃薯资源主要采用田间繁殖保存和组培离体保存。田间繁殖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由于连年种植和冬贮,导致各种病害不断侵染和病毒积累,造成种质资源退化、混杂或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资源 保存技术 种质资源 离体保存 循环 繁殖保存 新品种推广 安全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马铃薯试管结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齐恩芳 贾晓霞 +3 位作者 张武 高彦萍 张荣 柳永强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9,共6页
采用两因素(A因素:光温,B因素:培养基)三水平试验设计,研究了光照、温度、培养基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薯诱导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冬季,自然光照变温培养、自然光照变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 采用两因素(A因素:光温,B因素:培养基)三水平试验设计,研究了光照、温度、培养基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薯诱导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冬季,自然光照变温培养、自然光照变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导2个品种结薯。自然光照变温条件下,陇薯7号试管薯结薯数、单瓶薯重及大薯数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培养条件下(p<0.01)。与"固体+液体"、"固体"培养基相比,"液体+液体"培养基结薯时间早,数量多,大薯率高。在冬季,自然光照培养室诱导结薯效果显著且节约能源,但其它季节,自然光照诱导试管薯的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薯 自然光照诱导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关键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恩芳 王一航 +1 位作者 文国宏 贾小霞 《中国马铃薯》 2015年第3期141-145,共5页
应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等条件诱导‘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室温培养、自然光照室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导2个品种结薯。自然光照室温条件下,‘陇薯7号’试管薯单瓶薯数、... 应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等条件诱导‘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室温培养、自然光照室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导2个品种结薯。自然光照室温条件下,‘陇薯7号’试管薯单瓶薯数、单瓶薯重及大薯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P<0.01)。与"固体+液体"、"固体"培养基相比,"液体+液体"培养基结薯时间早,数量多,大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薯 自然光照诱导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抗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及农杆菌介导试管薯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齐恩芳 贾小霞 +3 位作者 刘石 陈晓艳 黄伟 刘世海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11期1-6,共6页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试管薯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PVX、PVS、PVY和PLRV 4种病毒CP融合基因导入马铃薯,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薯片分化和生根阶段的选择压分别为Kan 50、75 mg/L,薯片分化和生根阶段有...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试管薯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PVX、PVS、PVY和PLRV 4种病毒CP融合基因导入马铃薯,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薯片分化和生根阶段的选择压分别为Kan 50、75 mg/L,薯片分化和生根阶段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Cb 500、200 mg/L,农杆菌活化时间为4.5 h、侵染时间为7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时利于遗传转化。通过该体系将4种病毒CP融合基因导入马铃薯,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外源基因已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薯 农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对马铃薯种质试管保存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恩芳 王一航 +2 位作者 李高峰 贾小霞 文国宏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4期20-23,共4页
用添加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比蔗糖与甘露醇的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S+6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和MS+8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均能使马铃薯试管苗连续保存9个月,其中80 g/L蔗糖和20 g/L甘露醇组合处理... 用添加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比蔗糖与甘露醇的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S+6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和MS+8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均能使马铃薯试管苗连续保存9个月,其中80 g/L蔗糖和20 g/L甘露醇组合处理保存9个月时存活率最高,达到83.3%,且诱导试管薯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保存 蔗糖 甘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素控制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细菌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齐恩芳 《甘肃科技》 2002年第7期85-85,共1页
关键词 脱毒试管苗 细菌污染 无菌苗 污染率 单株叶片数 甘肃省农科院 继代 性状差异 分裂期 浓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nstat GGE双标图评价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和试点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建武 李高峰 +4 位作者 文国宏 张荣 马胜 齐恩芳 贾小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6-1151,共6页
以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在7个试点的块茎产量为材料,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陇薯9号’‘L0227-18’‘天薯1... 以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在7个试点的块茎产量为材料,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陇薯9号’‘L0227-18’‘天薯10号’‘陇薯8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7个试点被划分为2个类型区域,在2个类型区域中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为‘陇薯9号’和‘陇薯6号’,安定、会川和临夏是比较理想的试点,具有较强的区分力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产量 GGE双标图 区域试验 品种 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DREB1A基因和Bar基因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马铃薯遗传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贾小霞 齐恩芳 +6 位作者 王一航 文国宏 龚成文 王红梅 李建武 马胜 胡新元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马铃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干旱是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常常导致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改善马铃薯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转录... 马铃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干旱是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常常导致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改善马铃薯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转录因子DREB1A基因和诱导型启动子rd29A。利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驱动转录因子DREB1A基因和CaMV35S启动子驱动Bar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I121-rd29-BDR,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进行遗传转化,PPT筛选得到22株抗性苗,PCR和RT-PCR检测证明DREB1A基因已整合到陇薯10号马铃薯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转录表达,有望提高转基因马铃薯的抗旱性。目前,作者正在进行转基因马铃薯的抗旱性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EB1A基因 转录因子 RD29A启动子 抗旱性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阴湿区不同覆膜马铃薯微型薯的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表现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彦萍 胡新元 +3 位作者 李掌 吴雁斌 张武 齐恩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6-2433,共8页
为探究适用于高寒阴湿区马铃薯微型薯原种繁育的地膜覆盖方式,本研究以小于2 g的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垄作白膜覆盖(RSWPF)、垄作黑膜覆盖(RSBPF)和传统露地平播(CFS)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特征以及对马铃薯... 为探究适用于高寒阴湿区马铃薯微型薯原种繁育的地膜覆盖方式,本研究以小于2 g的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垄作白膜覆盖(RSWPF)、垄作黑膜覆盖(RSBPF)和传统露地平播(CFS)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特征以及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SBPF种植方式可有效增加马铃薯生育前期耕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在4月20日-8月3日(播种到末花期),RSBPF较CFS增加土壤温度2.33~4.64℃,增加土壤积温327.88℃;在日变化8:00、18:00低温时,RSBPF较RSWPF具有几乎同等的保温作用,在14:00高温时,RSBPF较RSWPF温度低1.26℃,增温、降温较平缓,稳温效应明显;在地温垂直变化中,RSBPF同样具有稳温效应。RSBPF较CFS,表现出旱季蓄水保墒和雨季防涝,能显著优化耕层土壤水分环境;提前出苗期至成熟期各生育时期10~15 d,促进生育前期营养生长效果明显。RSBPF较RSWPF和CFS,增加单株结薯重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RSBPF产量最高,达到46 612.35 kg·hm^(-2),较CFS增产16.56%。因此,垄作黑膜覆盖(RSBPF)是该试验区域利用小于2g微型薯进行原种繁育的有效栽培措施。本研究为西北高寒阴湿区利用小于2 g的微型薯进行马铃薯原种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阴湿区 马铃薯微型薯 垄作覆膜栽培 水热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DREB1A/Bar双价基因马铃薯的耐旱性及除草剂抗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贾小霞 齐恩芳 +5 位作者 马胜 胡新元 王一航 文国宏 龚成文 李建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8-64,共7页
在前期获得DREB1A/Bar双价转基因马铃薯的基础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耐旱性和除草剂抗性分析。耐旱性分析显示,在正常浇水条件下,对照和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生长状态良好且大致相同,各株系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SOD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在前期获得DREB1A/Bar双价转基因马铃薯的基础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耐旱性和除草剂抗性分析。耐旱性分析显示,在正常浇水条件下,对照和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生长状态良好且大致相同,各株系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SOD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控水10d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卷曲,而转基因植株仍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转基因株系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P<0.05),而SOD酶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P<0.05)。控水18d时,大部分对照植株死亡,死亡率为74.33%;转基因植株只有极少数植株死亡,DR2和DR5的死亡率分别为20.43%和5.65%。用0.3%的市售草铵膦喷施各株系,10d后,对照植株全部枯死,转基因株系的个别叶片干枯,绝大多数叶片及所有茎秆生长状态良好。以上分析表明,DREB1A和Bar基因的导入,明显增强了转基因马铃薯对干旱和除草剂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马铃薯 DREB1A BAR 抗旱性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PY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小霞 齐恩芳 +4 位作者 马胜 黄伟 郑永伟 白永杰 文国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33-2545,共13页
作为关键信号分子,脱落酸(ABA)通过其核心信号通路PYLs-PP2Cs-SnRK2s广泛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过程,PYLs蛋白作为ABA信号传导的核心组件,在ABA信号传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PYLs(PYR/PYL/RCARs)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进化... 作为关键信号分子,脱落酸(ABA)通过其核心信号通路PYLs-PP2Cs-SnRK2s广泛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过程,PYLs蛋白作为ABA信号传导的核心组件,在ABA信号传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PYLs(PYR/PYL/RCARs)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进化以及表达模式,本研究从马铃薯全基因组‘DM-v 6.1’共鉴定到17个StPYLs基因,并对其分布、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特征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个StPYLs基因不均匀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其氨基酸大小在163~231 aa之间,等电点在4.5~8.6之间,相对分子量在18.71~25.29 kD之间。根据基因结构和蛋白的系统发育特征,StPYL家族成员共分为3个亚组,motif 1存在于本家族所有基因中,说明它在StPYLs的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tPYL家族成员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且除StPYL1在外源激素(BAP、ABA和IAA)和非生物胁迫(高温、盐和干旱)下均上调表达外,其余基因存在功能分化,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各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StPYLs基因在马铃薯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PYL基因家族 脱落酸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7号的选育 被引量:12
19
作者 文国宏 王一航 +2 位作者 李高峰 齐恩芳 何三信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7,共3页
陇薯7号是以庄薯3号为母本、以菲多利为父本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0d(天)左右,薯块休眠期长。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较浅,表皮光滑,商品薯率80%,干物质含量25.2%,淀粉18.75%,VC203.1mg·kg-1,粗蛋白... 陇薯7号是以庄薯3号为母本、以菲多利为父本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0d(天)左右,薯块休眠期长。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较浅,表皮光滑,商品薯率80%,干物质含量25.2%,淀粉18.75%,VC203.1mg·kg-1,粗蛋白2.68%,还原糖0.18%。对晚疫病和花叶病毒病的抗性优于渭薯1号。每667m2产量2000kg左右,高产可达3000kg,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陇薯7号是以庄薯3号为母本、以菲多利为父本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0d(天)左右,薯块休眠期长。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较浅,表皮光滑,商品薯率80%,干物质含量25.2%,淀粉18.75%,VC203.1mg·kg-1,粗蛋白2.68%,还原糖0.18%。对晚疫病和花叶病毒病的抗性优于渭薯1号。每667m2产量2000kg左右,高产可达3000kg,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陇薯7号 晚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DREB1A基因过量表达对马铃薯生长及抗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小霞 齐恩芳 +4 位作者 刘石 文国宏 马胜 李建武 黄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66-1175,共10页
为明确AtDREB1A基因过量表达对马铃薯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L3)及其AtDREB1A转基因株系T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马铃薯盛花期将盆土含水量控制为田间最大持水量(FWC)的45%~50%,观察转基因前后植株表型,并研究叶片... 为明确AtDREB1A基因过量表达对马铃薯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L3)及其AtDREB1A转基因株系T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马铃薯盛花期将盆土含水量控制为田间最大持水量(FWC)的45%~50%,观察转基因前后植株表型,并研究叶片MDA含量、RWC、SOD和P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浇水条件下2个株系各指标差异不大。胁迫20d后,转基因植株T2的表型明显好于对照L3,且RWC显著高于L3;各株系叶片的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均明显上升,但转基因植株MDA含量上升幅度较对照小,抗氧化保护酶SOD、POD活性升高幅度较对照大,说明转基因植株细胞膜损伤和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植株的耐旱性明显提高。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2相对于L3的差异表达基因共430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87个,下调表达基因143个。功能注释和显著性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涉及GO功能分类体系中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大类别,且大部分集中在细胞内和膜上,主要涉及信号传导、氧化还原、生物调解、应激反应、发育过程、系统免疫过程、核酸和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运活性及催化活性。其中抗非生物胁迫相关蛋白PPR、HSP、P450、MLO等家族的大量基因表达量发生较大变化,说明这些基因在转AtDREB1A基因马铃薯抵御干旱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AtDREB1A基因提高马铃薯抗旱性的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AtDREB1A基因 非生物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