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齐伟宏 张小为 +1 位作者 李美芝 杨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在PCOS患者中的基因多态性和血脂、性激素的关系,以进一步认识PCOS脂代谢的特点。方法:应用PCR酶切方法检测108例PCOS患者及60例对照组的CETPTaqIB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CETPTaqIB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在PCOS患者中的基因多态性和血脂、性激素的关系,以进一步认识PCOS脂代谢的特点。方法:应用PCR酶切方法检测108例PCOS患者及60例对照组的CETPTaqIB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CETPTaqIB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影响PCOS患者的HDLC水平,该基因在PCOS患者分布与正常人群分布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技术(TS01)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齐伟宏 吕秋波 +1 位作者 改天姿 张伟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64-66,共3页
目的探究宫颈癌筛查系统(TS01)和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来自上海仁济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病人中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TS01,细胞学,HPV和阴道镜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 目的探究宫颈癌筛查系统(TS01)和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来自上海仁济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病人中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TS01,细胞学,HPV和阴道镜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检查项目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TS01的敏感度(0.903)高于细胞学检查(细胞学)的敏感度(0.820),TS01的特异度(0.570)同样高于细胞学检查(0.365)。结论 TS01是一种新兴起的且结果可靠的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宫颈癌筛查系统(TS01) 细胞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例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阴道镜检查结果分析
3
作者 齐伟宏 魏风华 孟庆伟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5年第9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 检查结果分析 阴道镜 细胞学涂片 临床医生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感染甲型肝炎41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齐伟宏 段素欣 +1 位作者 崔红玉 杨虹 《黑龙江医学》 1998年第5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临床分析 妊娠期 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肝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临床表现 晚期妊娠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筛查系统TS01的临床应用1030例观察
5
作者 齐伟宏 吕秋波 +1 位作者 改天姿 张伟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年第31期13-14,共2页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宫颈癌前病变以致宫颈癌的发生,我国目前宫颈癌筛查技术种类繁多,细胞学是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细胞学医师缺乏,水平参差不齐,筛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漏诊率,...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宫颈癌前病变以致宫颈癌的发生,我国目前宫颈癌筛查技术种类繁多,细胞学是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细胞学医师缺乏,水平参差不齐,筛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漏诊率,严重影响了我国宫颈癌的筛查准确性[1]。顾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快捷、全面、准确、易于操作的筛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筛查系统TS01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妇康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6
6
作者 赵健 廖秦平 +9 位作者 谢红 马利国 张惠英 狄文 齐伟宏 张毅 汪辉 马丁 程亦凡 万小云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研究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家医院的宫颈HPV感染者共243例,随机分为保妇康栓组161例,空白对照组82例,分析比较两组疗效;选择感染不同HPV亚型的患者,分为保妇康栓组... 目的:研究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家医院的宫颈HPV感染者共243例,随机分为保妇康栓组161例,空白对照组82例,分析比较两组疗效;选择感染不同HPV亚型的患者,分为保妇康栓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HPV感染4个月、8个月后,保妇康栓组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妇康栓治疗高危型HPV68、52、53、16、18的转阴率分别为91.67%、84.85%、83.33%、70.73%、70.00%,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52和HPV68感染的患者保妇康栓组治疗后转阴率(84.85%、91.67%)与空白对照组(27.27%、4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妇康栓能有效清除HPV病毒,使HPV感染患者转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妇康栓 人乳头瘤病毒 高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基质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梅芳 唐军民 +3 位作者 钟金妍 齐伟宏 唐岩 李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人羊膜基质细胞(hAMC)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潜力。方法:分离培养hAMC,将第3代hAMC在含有地塞米松(0.1μmol/L)、维生素C(50mg/L)和β-磷酸甘油钠(10mmol/L)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周,行茜素红染色,计数钙化... 目的:初步探索人羊膜基质细胞(hAMC)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潜力。方法:分离培养hAMC,将第3代hAMC在含有地塞米松(0.1μmol/L)、维生素C(50mg/L)和β-磷酸甘油钠(10mmol/L)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周,行茜素红染色,计数钙化结节形成的数量,并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以检测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羊膜及hAMC中FasL的表达。结果:hAMC经过成骨诱导后,可见明显钙化结节形成,平均每孔18个,钙化结节处细胞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表达阳性。人羊膜组织中细胞及体外培养的hAMC均可检测到FasL的阳性表达。结论:hAMC有潜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骨和骨组织 生物医学工程 胶原Ⅰ型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与人羊膜基质细胞联合构建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复合体 被引量:4
8
作者 钟金晟 梅芳 +1 位作者 齐伟宏 杨小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345-1348,共4页
背景:前期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的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目的:分析电纺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和人羊膜基质细胞构建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复合体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TT法检测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浸提液... 背景:前期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的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目的:分析电纺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和人羊膜基质细胞构建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复合体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TT法检测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浸提液对人羊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将第3代人羊膜基质细胞培养于含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的成骨诱导培养液中,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结果与结论: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浸提液对人羊膜基质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与两种膜材料复合培养后,人羊膜基质细胞细胞增殖明显,可观察到钙化结节的形成,钙化结节处细胞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表达阳性,且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组细胞钙化结节数量及成熟程度优于聚乳酸组。说明电纺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膜与人羊膜基质细胞可以共同构建成细胞/支架复合体,具有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人羊膜基质细胞 成骨诱导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志贤 柴守玺 齐伟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2004年9月到2005年7月在河西绿洲地区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品种繁17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规律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可以为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很好的模拟;水分对籽粒灌浆和... 2004年9月到2005年7月在河西绿洲地区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品种繁17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规律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可以为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很好的模拟;水分对籽粒灌浆和粒重有较大的影响,等量不等次的灌水处理(T2、T4、T5)相比,灌水次数愈少小麦灌浆起步时间愈早,达到峰值的时间越快,全生育期只灌2水的处理(T2)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为花后第16天,而灌3水处理(T4、T5)的灌浆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为花后第22天;等次不等量的灌溉处理(T3、T4、T5)相比,平均灌浆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T3灌溉量最大,其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高于T4、T55.39%6、.02%;整个灌浆期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天数与产量、千粒重均呈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产量、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0.721,灌浆持续天数与产量、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冬小麦 灌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庆伟 张毅 齐伟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年第1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腹膜肿瘤 恶性 间皮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B-Lynch缝合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向红云 齐伟宏 邵守进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6年第4期287-288,共2页
关键词 B-LYNCH缝合术 产后出血 改良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剖宫产率 孕产妇死亡 并发症 分娩期 大出血 失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37例绝经女性宫颈病变筛查诊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齐伟宏 李琴 +5 位作者 杨晓科 马琳琳 李咏 黄发婷 曲冰 蒲建新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4-809,共6页
目的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分析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337例宫颈病变筛查资料,年龄50~86岁。根据年龄分为50~59岁组787例,60~69岁... 目的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分析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337例宫颈病变筛查资料,年龄50~86岁。根据年龄分为50~59岁组787例,60~69岁组483例,70~79岁组60例,80~89岁组7例。分别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查,以宫颈活检病理学结果确定诊断,并分析宫颈病变情况。结果1337例入选者因症状就诊占53.0%(708例)。其中宫颈病变666例(49.8%),包括宫颈低级别病变(LSIL)357例,高级别病变(HSIL)252例,宫颈癌57例(4.3%)。70~79组患者HSIL发病率最高为30.0%(18/60);50~59组患者LSIL发病率最高为30.6%(241/787),不同宫颈病变类型在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19,P<0.01)。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SIL阳性率为51.6%(166/322),HSIL阳性率为70.8%(143/202),宫颈癌为71.4%(25/35),LSIL与HSIL及以上病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恶性肿瘤组中,细胞学高度鳞状上皮病变为51.4%(18/35);HSIL组中上皮内病变或癌变为29.2%(59/202),LSIL组为48.4%(156/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06,P<0.01)。206例未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合并HPV阳性患者,52.9%(109例)为慢性宫颈炎,21例无HPV感染者76.2%(16例)为慢性宫颈炎。1301例患者完成HPV检查,以HPV单一型感染为主占69.4%(903例),混合型感染占比为30.6%(398例)。活检病理LSIL、HSIL、癌患者HPV感染分别为84.6%(302/357)、95.9(185/193)、100%(54/54),不同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单一型感染中,HPV16型是最常见感染亚型。宫颈HSIL及以上病变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型和HPV18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与阴道镜诊断符合率LSIL为52.4%(187/357),HSIL为60.7%(153/252),宫颈癌为64.9%(37/57)。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382,P<0.01).1310例患者完成宫颈管搔刮术,120例HSIL和39例宫颈癌,检出率为55.8%(159/285)。结论老年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高。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合并HPV感染患者高级别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率高。绝经后宫颈病变患者以单一HPV亚型感染为主,16亚型最为多见。随病变程度加重阴道镜诊断准确率升高。宫颈管搔刮术是减少阴道镜漏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16
原文传递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伟宏 姜涛 张小为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在绝经后妇女中的基因多态性表达及其和血脂代谢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 59 例绝经后妇女、40 例月经正常的健康志愿者CETP基因第1内含子174位点TaqI B的基因型。 结果 2...  目的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在绝经后妇女中的基因多态性表达及其和血脂代谢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 59 例绝经后妇女、40 例月经正常的健康志愿者CETP基因第1内含子174位点TaqI B的基因型。 结果 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B2 B2 基因型的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显著高于B1B1及B1B2基因型,分别为(1 .46±0. 20)、(0 .90±0 .21)和(1. 25±0. 22)mmol/L,各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采用二维 logist回归分析发现,B2B2基因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P<0 .01)。 结论 CETP基因第1内含子的 174 位点多态性可影响绝经后妇女的脂代谢,是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重要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妇女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代谢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CETP 内含子 位点 等位基因
原文传递
CIITA、LGMN、CTSB和GILT基因在子宫颈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14
作者 齐伟宏 吴宜勇 +2 位作者 李叶 康宏伟 崔娣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8-369,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抗原呈递过程中CIITA、LGMN、CTSB、GILT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探讨抗原呈递过程在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和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各7例。采用QuantiGene2.0Reagent Sys... 目的通过检测抗原呈递过程中CIITA、LGMN、CTSB、GILT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探讨抗原呈递过程在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和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各7例。采用QuantiGene2.0Reagent System定量检测CⅡTA、LGMN、CTSB和GILT基因的表达,cluster3.0聚类分析其基因表达模式特征。结果 CⅡTA、GILT基因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中呈较高表达,正常宫颈中呈较低表达;LGMN基因在宫颈癌和CIN组织中呈较低表达,而在正常宫颈中表达稍高;CTSB基因表达变异较大,在异常组织中表达可上调或下降,而正常组织中表达中等。结论四个基因可显示免疫系统抗原呈递的特征,可能区分CIN和宫颈鳞癌,有助宫颈癌的预诊,但由于例数少,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抗原呈递 Ⅱ类反式激活因子 免疫逃逸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姜涛 宋秀霞 +2 位作者 张敏 齐伟宏 张晓为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estertransferprotein,CET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切电泳方法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CETPTaqIB基因型分型,同时测定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estertransferprotein,CET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切电泳方法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CETPTaqIB基因型分型,同时测定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浓度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和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insulinresistance,HOMAIR)各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apoA1和ISIB2B2型显著高于B1B1型,FINS和HOMAIRB2B2型显著低于B1B1型;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ISI和HOMAIR与体重指数、收缩压、TC、HDL及基因型分型密切相关。结论CETPTaqIB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密切关联,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胆固醇酯 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遗传因素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傅裕 鲍迎秋 +5 位作者 朝鲁 姜展红 齐伟宏 魏晓凤 杨敏 常建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6年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年且<2年的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n=53)和B组(n=56)。...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6年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年且<2年的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n=53)和B组(n=56)。A组患者不接受任何干预和治疗;B组患者接受10%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每两周1次,共3次。治疗结束后的第3、9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率、宫颈细胞学检查转阴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逆转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B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率为62.5%(35/56),明显高于A组的28.3%(15/53);治疗9个月后,B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率为69.6%(39/56),明显高于A组的30.2%(16/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13例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其中,10例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B组中16例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其中,11例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治疗3个月后,B组宫颈细胞学检查转阴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逆转率分别为75.0%(12/16)和45.5%(5/11),明显高于A组的15.4%(2/13)和10.0%(1/10);治疗9个月后,B组宫颈细胞学检查转阴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逆转率分别为81.3%(13/16)和72.7%(8/11),明显高于A组的23.1%(3/13)和30.0%(3/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安全、有效,可提高宫颈上皮细胞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转阴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下双氧水输卵管通液在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庆伟 毛滢 +2 位作者 齐伟宏 罗立华 王季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不孕症 诊断 超声波 双氧水输卵管通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2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伍凤莉 齐伟宏 段素欣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67-568,共2页
关键词 妊娠合并症 嗜铬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氯米芬抵抗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治疗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艺 齐伟宏 朱军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5年第3期67-7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治疗氯米芬(CC)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维普、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等数据库,检...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治疗氯米芬(CC)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维普、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1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随机对照研究,222例CC抵抗型PCOS不孕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TZD组在排卵率、妊娠率、成熟卵泡数、改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提高排卵率[MD=2.14;95%CI(1.16,3.95),P=0.02]、妊娠率[MD=2.02;95%CI(1.14,3.58),P=0.02]、增加成熟卵泡数[MD=0.82;95%CI(0.61,1.04),P<0.01]及降低LH值[MD=-1.18;95%CI(-1.76,-0.60),P<0.01]等4个结局指标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生育要求较强、经济条件好且胰岛素抵抗较严重的CC抵抗型PCOS患者,可首选TZD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氯米芬 多囊卵巢综合征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在葡萄胎受精类型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晓倩 杨静 +6 位作者 杨邵敏 齐伟宏 王静 袁杨 郝婷 孙佳良 张小为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年第6期16-18,117,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用于葡萄胎受精类型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LCM获得葡萄胎病病理组织的滋养细胞,再用16个位点(D8S1179,D21S11,D2S1338,CSF1PO,TH01,TPOX,D3S1358,D13S317,D16S... 目的探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联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用于葡萄胎受精类型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LCM获得葡萄胎病病理组织的滋养细胞,再用16个位点(D8S1179,D21S11,D2S1338,CSF1PO,TH01,TPOX,D3S1358,D13S317,D16S319,D19S433,FGA,D18S51,D5S818,VWA,D7S820,Am)复合微卫星序列-PCR方法对61例病理学诊断为葡萄胎标本进行分析,明确其受精类型。结果用LCM技术从61例标本中获得滋养细胞后,成功提取DNA46例,浓度范围为:6.2-114.5(ngμ/l)。经STR多态性分析确定空卵单精子受精完全性葡萄胎13例,空卵双精子受精完全性葡萄胎13例,部分性葡萄胎20例。结论 LCM联合多重STR多态性分析能够确定葡萄胎的受精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HM)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等位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