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监测火山区地震波速度变化
1
作者 何玉杰 黄金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5,共12页
本文利用从日本Hi-net地震台网和IRIS分别收集的地震连续波形资料,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移动窗互谱法分别测量了2014年9月27日日本御岳山火山和2018年5月4日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前后大约一年的相对波速变化。御岳山火山区在0.4~0.8... 本文利用从日本Hi-net地震台网和IRIS分别收集的地震连续波形资料,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移动窗互谱法分别测量了2014年9月27日日本御岳山火山和2018年5月4日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前后大约一年的相对波速变化。御岳山火山区在0.4~0.8 Hz频带下的测量结果表明,火山喷发前约10天内平均相对波速降低了0.1%,喷发后又开始缓慢回升;基拉韦厄火山区在0.5~1.0 Hz频带下的测量结果显示,该火山在大规模喷发前10天内平均地震波速降低幅度达0.5%,直到8月4日火山喷发结束后,平均相对波速才开始逐渐回升。结合两座火山区的地倾斜、GPS及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到的火山喷发前后相对波速的降低及回升的过程,是对火山区浅部岩浆膨胀及收缩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日本御岳山火山区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区 相对波速变化 岩浆膨胀与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活动构造区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33
2
作者 黄金莉 赵大鹏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27-135,共10页
应用一种新的地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确定川滇活动构造区(98°-105°E,22°-32°N)详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研究区0-85 km深度内几个截面上的P波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 应用一种新的地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确定川滇活动构造区(98°-105°E,22°-32°N)详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研究区0-85 km深度内几个截面上的P波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上地壳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相关,四川盆地呈现低速,高原地带为明显的高速区,沿康滇地轴为显著的高速条带;(3)10-85 km深度的速度图上腾冲火山附近形成一低速柱;(4)中地壳内存在一个大范围的低速层,这与区内人工地震测深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5)大型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而红河断裂带的影像在40 km的速度图上仍十分清楚,甚至到60 km深度还隐约可见,这也许说明红河断裂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6)强震位置与活动断裂及速度结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部分构造型强震发生在由大的活动断裂勾画的块体边界上,而那些发生在非大断裂附近的强震几乎都集中在下部中地壳存在低速带或由低速带向高速带过渡的位置.下部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是上部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川滇活动构造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南加州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成像——莫霍面起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 ,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 ,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 ;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 ,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 ,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 .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 ,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 ,地震活动较深 ;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 ,非均匀性稍弱 ,地震活动性则较弱 .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 :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 ,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 ,这种影响更为强烈 .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 ,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莫霍界面 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 分块特征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应用地震波形数据格式及转换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金莉 顾小虹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65,共6页
SAC是广泛应用于地震学分析研究中的工具软件 ,SAC格式也成为地震波形数据的通用格式。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向用户提供 4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站该格式的事件波形资料。文中详细介绍数据格式的结构、特点和内容 ,并给出格式转换的流程及... SAC是广泛应用于地震学分析研究中的工具软件 ,SAC格式也成为地震波形数据的通用格式。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向用户提供 4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站该格式的事件波形资料。文中详细介绍数据格式的结构、特点和内容 ,并给出格式转换的流程及程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网中心 地震波形 SAC格式 数据格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逸出气短临预报智能决策系统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金莉 魏家珍 +3 位作者 朱自强 汪成民 周胜奎 申春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58-164,共7页
通过对断层气短临预报方法指标的分析整理,根据断层气短临预报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用该方法进行短临预报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文中还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作为应用实例,最后给出了本系统对1989年山西大同地震的推理预测结果。
关键词 地下逸出气 断层气 短临预报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黄金莉 肖玉梅 +5 位作者 刘吉平 付滨 吴燕华 任文华 李楠 覃兆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66-1869,共4页
探讨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的作用机理,可进一步了解农药在土壤中腐殖酸催化下降解的行为过程。将市售腐殖酸进行逐级分离,获得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的固态或溶液状态,而后分别与农药丁吡吗啉进行作用,利用红外,荧光两种分析方法对其... 探讨农药丁吡吗啉与腐殖酸的作用机理,可进一步了解农药在土壤中腐殖酸催化下降解的行为过程。将市售腐殖酸进行逐级分离,获得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的固态或溶液状态,而后分别与农药丁吡吗啉进行作用,利用红外,荧光两种分析方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三组分与丁吡吗啉之间广泛存在范德华力、次级键等弱作用力。黄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存在氢键和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棕腐酸与丁吡吗啉存在电荷转移吸附等作用力,黑腐酸与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最弱,即依照黄腐酸、棕腐酸、黑腐酸三组分平均分子量依次递增的顺序,与农药丁吡吗啉之间的作用力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腐殖酸 光谱分析 作用机理 丁吡吗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05
7
作者 吴晶 高原 +1 位作者 陈运泰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本研究使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结果.根据对有3条以上可靠记录的14个台站的统计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的... 本研究使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结果.根据对有3条以上可靠记录的14个台站的统计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的统计平均结果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69.9°±44.5°,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4.44±2.93(ms/km).研究认为,NE69.9°±44.5°的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暗示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一优势取向揭示了NWW近E-W方向的原地水平主压应力的构造意义,凸现了NW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陷带.通过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认为南口—孙河断裂和夏垫断裂是两个活动断裂,而八宝山断裂可能是个并不太活跃的活动断裂.华北盆地里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的分布特征,对应了盆地凹陷区里许多断裂互相交汇造成区域主压应力场受到局部调整的复杂图像.研究还认为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急剧的梯度变化可能与地壳深部的温度变化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首都圈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峰 黄金莉 杨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06-1816,共11页
本文选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3年9月~2005年12月记录的300多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分频带多道互相关方法得到三个不同频段的P波相对走时数据共18499个,计算了每个频段的走时灵敏度核,应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首都圈地区的... 本文选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3年9月~2005年12月记录的300多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分频带多道互相关方法得到三个不同频段的P波相对走时数据共18499个,计算了每个频段的走时灵敏度核,应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利用检测板估计了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并与射线层析成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其差异可到150 km深:燕山隆起区表现高速;太行山隆起区整体以低速为主并存在小范围高速块体;华北盆地、渤海湾下浅层上地幔中存在大范围的强低速异常,其顶面在50~70 km,可视为软流圈顶面的埋深,这一结果说明华北盆地、渤海湾下岩石圈明显减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上地幔浅部速度结构的变异带,也是岩石圈减薄的边界带,区内大部分强震都发生在该构造带上,由此看来该带上强震的发生不仅与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还可能有较深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有限频率层析成像 灵敏度核 远震波形 上地幔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地震波速度变化 被引量:78
9
作者 刘志坤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3-863,共11页
利用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四川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在0.1~0.5 Hz频带下测量每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走时偏移,进而得到各台站对在该时段内的相对地... 利用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四川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在0.1~0.5 Hz频带下测量每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走时偏移,进而得到各台站对在该时段内的相对地震波速度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级地震造成了震源区地震波速度的急剧降低,最大降幅达0.4%;大致以安县为界,余震带西南部地区在汶川主震后波速降即达到最大值,而东北部地区的最大波速降一般出现在主震后的1~4个月,相对地震波速度变化的这种分段特性与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外围的四川盆地也观测到了震后波速降低,而川西高原内部则没有出现显著的波速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主震的静态应力变化和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地表破坏都不能很好地解释震后波速的急剧降低,地震导致的断层区内部结构破坏和周边介质应力状态改变可能是波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背景噪声 经验格林函数 地震波速度变化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技术系统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志斌 宋锐 +5 位作者 顾小虹 薛峰 王永力 左如斌 黄金莉 郑斯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1,共5页
详细阐述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地震数据流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地震数据硬件系统是整个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基础 ;地震数据接收与自动定位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半自动 CMT系统、地震数据格式转换系统和地震数据管... 详细阐述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地震数据流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地震数据硬件系统是整个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基础 ;地震数据接收与自动定位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半自动 CMT系统、地震数据格式转换系统和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这 5个地震专业应用系统实现了台网中心的二个基本任务 :防震减灾和为地震基础研究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系统 地震数据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数据管理 数据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经济极限产量与含水的一种确定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兰丽凤 黄金莉 王树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0-41,共2页
依据盈亏平衡的基本原理 ,考虑年产液量、年产油量、年注水量、吨液费用、吨油费用、吨注水量费用、吨油税金以及与井数有关的费用等因素 ,建立了经济极限产量、含水的关系式 ,为生产井经济极限产量、含水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经现场... 依据盈亏平衡的基本原理 ,考虑年产液量、年产油量、年注水量、吨液费用、吨油费用、吨注水量费用、吨油税金以及与井数有关的费用等因素 ,建立了经济极限产量、含水的关系式 ,为生产井经济极限产量、含水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经现场实例验证 ,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为已开发油田确定关井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金流入 现金流出 经济极限产量 经济极限含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高战武 陈棋福 +2 位作者 黄金莉 齐诚 李乐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根据分别由人工地震测深速度结构剖面数字化和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建立的北京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绘制了剖面图。同时将剖面两侧5km的地震震中投影到剖面上,分析了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证实两种方法得到的地... 根据分别由人工地震测深速度结构剖面数字化和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建立的北京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绘制了剖面图。同时将剖面两侧5km的地震震中投影到剖面上,分析了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证实两种方法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顺义凹陷、马池口凹陷下方存在近垂直的深断裂,此深断裂可能为未来的发震断裂,地壳浅部与此对应的活动断裂是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北段、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以及清河断裂,地壳内部的深断裂与地壳浅部控制盆地发育的活动断裂之间可能处于"汇而未交"的状态,具有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速度结构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反演东北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皎皎 黄金莉 刘志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2,共11页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2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分别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地震面波提取8~25s和25~70s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而反演得到东北地区从浅到深直至约100km的岩...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2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分别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地震面波提取8~25s和25~70s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而反演得到东北地区从浅到深直至约100km的岩石圈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周期为8s至15s的短周期群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盆岭边界的大型断裂对上地壳速度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松辽盆地呈现较厚的低速沉积盆地特征;周期为20s至30s的群速度与短周期时相比出现明显变化,反映了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界,西部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东部地区;周期为50s至70s的长周期群速度图表现为随着周期的增加,东部低速区域西移而西部显示稳定高速,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大兴安岭以东地区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地震面波 层析成像 岩石圈速度结构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石油地震叠加速度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峰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7-1496,共10页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区(115.50°E—117.60°E,38.40°N—40.75°N)范围内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华北盆地为隆坳相间区,从东至西依次是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上地壳速度结构十分复杂;结晶基底的埋深变化剧烈,冀中坳陷下最深处可达10km,沿构造走向整体呈西南深、东北浅的趋势,沧县隆起下埋深约2~4km,黄骅坳陷下最深处则达9km,剧烈的基底起伏反映出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和中、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拉张构造运动.太行山、燕山隆起下的基底埋深较盆地区浅,体现出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的抬升构造运动.本文首次将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用于首都圈地壳速度模型的构建,与以往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模型相比,本文结果对华北盆地复杂的上地壳结构刻画得更为细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石油地震叠加速度 人工地震测深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晨阳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167,共7页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断面形态较复杂,局部下沉到447km,而660km间断面相对简单,其深度分布在670km左右.海南岛东北部存在一个直径约200km的转换带异常薄的区域,其厚度较全球平均值薄25±5km,相当于转换带中存在约180℃的高温异常,转换带厚度局部偏薄暗示海南地幔柱可能起源于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幔柱 接收函数 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 转换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峰 黄金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2,共11页
本文从基于射线理论的走时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引出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说明两者最为本质的差别是有限频率灵敏度核函数。概述了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和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强调... 本文从基于射线理论的走时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引出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说明两者最为本质的差别是有限频率灵敏度核函数。概述了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和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强调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对全球地幔柱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在理论上的诸多优点目前还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频率层析成像 灵敏度核函数 宽频带地震波形 三维速度结构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遥测台网卫星传输台站数据流与传递函数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国杰 黄志斌 +2 位作者 王永力 黄金莉 童汪练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5期20-25,共6页
介绍了首都圈32个卫星台站的概况和数据传输的实现方法,阐述了数据采集器参数设定的有关问题,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地震仪测震观测技术指标。从原理上探讨了地震仪观测灵敏度和传递函数的测定方法,并对32个卫星传输台站传递函数的测定结... 介绍了首都圈32个卫星台站的概况和数据传输的实现方法,阐述了数据采集器参数设定的有关问题,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地震仪测震观测技术指标。从原理上探讨了地震仪观测灵敏度和传递函数的测定方法,并对32个卫星传输台站传递函数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仪 灵敏度 传递函数 数据传输 数据流 测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中区震后波速变化——基于三分量噪声互相关的结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志坤 黄金莉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48-48,共1页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地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化多个研究组也用噪声互相关进行了研究,观测到发震断层附近的龙门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出现明显的同震波速降低。这些...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地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化多个研究组也用噪声互相关进行了研究,观测到发震断层附近的龙门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出现明显的同震波速降低。这些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和川西台阵,这两个台网中的台站距离汶川地震震中和地表断裂带相对较远,且台间距较大,前者台间距一般大于50km,而后者约为20-30km,因此难以获得震中区精确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别是震后的波速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变化 背景噪声 震中区 汶川 震后 三分量 区域地震台网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管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金莉 《丹东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62-63,共2页
实现后勤社会化,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搞好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后勤社会化 财务管理 财务监督 国有资产 保值 增值 委派制 管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分量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测量2008年汶川震中区的波速变化
20
作者 刘志坤 黄金莉 +1 位作者 Zhigang Peng 苏金蓉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7-7,共1页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分别产生了约240 km和72 km 的地表破裂,地震引起地表显著破裂的同时,也一定会使地下介质属性和状态发生改变,研究这些变化对于了解汶川地震机理、断层带演化和地...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分别产生了约240 km和72 km 的地表破裂,地震引起地表显著破裂的同时,也一定会使地下介质属性和状态发生改变,研究这些变化对于了解汶川地震机理、断层带演化和地震危险性分析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利用背景噪声测量波速变化的方法,为研究地震引起地下介质随时间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几个研究小组已经利用该方法对汶川地震引起的地壳介质波速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应用了四川区域台网或川西台阵的数据。这两个台网台站平均间距较大,四川区域台网的平均台间距大于50 km,川西台站则约为20~30 km;而且这些台站距离汶川地震震中和地表断裂带相对较远,难以获得震中区地震波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而距离汶川地震震中较近的紫坪铺水库台网台间距较小(小于10 km),且在汶川地震前后均有良好的连续观测资料,为研究震中区介质波速的时空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变化 震中区 汶川 技术测量 背景噪声 利用 龙门山断裂带 三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