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鱓为乐倡,何以言之?——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百问之一
1
作者 黄翔鹏 永海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5年第3期13-13,共1页
我国古代史,太初时是否就有了节奏?“鼙为乐倡”何以言之?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原始音乐最初是从节奏开始的。这个道理是否可以验证?因此我就提出《乐问》问题。
关键词 黄翔鹏 中国传统音乐 节奏 戏剧音乐 鳄鱼皮 乐问 原始音乐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太初 我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律数之秘
2
作者 黄翔鹏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7,共5页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是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黄翔鹏先生正在研究著述的《中国乐律学史》系列课题之一。“乐问”二字,脱胎于屈原《天问》;用作一百个问题的小标题也都来自仿《天问》体的写法。本篇是其中的第二十二问,是黄先...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是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黄翔鹏先生正在研究著述的《中国乐律学史》系列课题之一。“乐问”二字,脱胎于屈原《天问》;用作一百个问题的小标题也都来自仿《天问》体的写法。本篇是其中的第二十二问,是黄先生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讲课的记录稿(已经先生审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数 黄翔鹏 仲吕 中国音乐 三分损益法 中国传统音乐 十二律 《天问》 阶名 夹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学在新学潮流中的颠簸——王光祈先生诞生百周年随想录 被引量:9
3
作者 黄翔鹏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8,共5页
我想,不会有人否定王光祈先生的历史功绩;但却难免有人怀疑:今天的纪念活动,对于当代的音乐学之发展,究竟还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昨天会上,吕骥同志说了“功在万世”的话,这话真不真?听说上次会上廖辅叔先生说到我们不该忘记王光祈,竟... 我想,不会有人否定王光祈先生的历史功绩;但却难免有人怀疑:今天的纪念活动,对于当代的音乐学之发展,究竟还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昨天会上,吕骥同志说了“功在万世”的话,这话真不真?听说上次会上廖辅叔先生说到我们不该忘记王光祈,竟至激动到哭泣流泪。是不是这只是老人们怀旧的特别感情?换句话说,青年音乐学家该不该纪念王光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光祈 比较音乐学 纪念活动 中国音乐史 民族音乐文化 少年中国 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音乐文化 平均律 中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乐歌曲八首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魏氏乐谱 清乐 古代歌曲 黄钟 音乐研究 二十八调 译谱 乐工 宫廷 商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荫浏先生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学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翔鹏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85年第3期2-4,共3页
1984年2月25日,中国音乐界震惊地获悉:国际知名的中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家、乐律学家、八十四岁高龄的杨荫浏先生因病逝世了。先生对于当代的民族音乐学,既是一位博大精深、见识卓著、享有盛名的学者;在本门学术史上更是一位继往开... 1984年2月25日,中国音乐界震惊地获悉:国际知名的中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家、乐律学家、八十四岁高龄的杨荫浏先生因病逝世了。先生对于当代的民族音乐学,既是一位博大精深、见识卓著、享有盛名的学者;在本门学术史上更是一位继往开来、影响深远的桥梁武人物;他亲手开拓的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理论中,也正处在方兴未艾的时候。“五四”以来的民族音乐人物中,并驾齐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 杨荫浏先生 乐律学家 八十四 中国音乐史 当代民族 中国音乐文化 王光祈 音乐实践 天韵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翔鹏 《中国文化》 1991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文化问题的命脉所在,其至大至要之处在于古今的连击。作者以为,我们对丝路有关的中、西文化史作研究,除了尊重古物与古文献的记载而外,必须对至今仍然存活着的有关文化现象乃至遗俗、遗风、遗音进行研究。本文讨论了姜白石歌曲中的新变... 文化问题的命脉所在,其至大至要之处在于古今的连击。作者以为,我们对丝路有关的中、西文化史作研究,除了尊重古物与古文献的记载而外,必须对至今仍然存活着的有关文化现象乃至遗俗、遗风、遗音进行研究。本文讨论了姜白石歌曲中的新变声问题并首次发表了温庭筠的[菩旌蛮]和柳永的[瑞鹧鸪]译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音 笛色 姜白石 高宫 南吕 瑞鹧鸪 首次发表 七羽 中吕宫 中吕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上) 被引量:46
7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51,共14页
曾侯乙五弦器已经出土十年,至今未曾考定它是否某种乐器或某种用途的用具.笔者以为它就是古文献《国语》中提到的、至迟于公元前6世纪已在周王宫廷中使用,并在秦、汉时失传了的"均钟"——一种为编钟调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 曾侯乙五弦器已经出土十年,至今未曾考定它是否某种乐器或某种用途的用具.笔者以为它就是古文献《国语》中提到的、至迟于公元前6世纪已在周王宫廷中使用,并在秦、汉时失传了的"均钟"——一种为编钟调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声学仪器.一、专为调钟而设的律准"均钟"作为一种弦准调律器在先秦文献中的首次出现,见《国语·周语下》州鸠对周景王问(公元前522年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五弦 弦乐器 三分损益律 先秦文献 形制 调律 钟律 性能 黄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題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翔鹏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01-106,共6页
难以追寻的时间艺术古代音乐作品能通过历代流传的方式保存到现在吗?人们现在只相信,根据唐代乐谱作了解读以后奏出的音乐才可能是唐代音乐。这种时候,倒很少去研究:这是否真正是唐代记录下来的乐谱?译谱是不是基本上对有关符号作了准... 难以追寻的时间艺术古代音乐作品能通过历代流传的方式保存到现在吗?人们现在只相信,根据唐代乐谱作了解读以后奏出的音乐才可能是唐代音乐。这种时候,倒很少去研究:这是否真正是唐代记录下来的乐谱?译谱是不是基本上对有关符号作了准确解释?相反地,真有流传下来的古代音乐作品当面演奏给我们听,我们却没有任何辨认的根据了;即使有人分辨了来告诉我们,怕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音乐 曲调考证 唐代音乐 时间艺术 乐谱 作品 译谱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下) 被引量:26
9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3-91,共9页
四、夏尺考最早提到律与度量标准之关系的典籍,是《尚书》.古代研究律度计算问题的诸家,一般也都相信其中提出的"同律度量衡"之说,即音高、长度、容量、重量全都统一于"黄钟"标准的学说.问题在于相信这一说法的后... 四、夏尺考最早提到律与度量标准之关系的典籍,是《尚书》.古代研究律度计算问题的诸家,一般也都相信其中提出的"同律度量衡"之说,即音高、长度、容量、重量全都统一于"黄钟"标准的学说.问题在于相信这一说法的后世算律诸家,本人实际上处于律、度、量、衡并不共用同一标准的时代.他们又并未实际掌握"三代"尺度的标准器具.因此先汉典籍所载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同律度量衡 五弦 黄钟 度量标准 绝对音高 计算方法 弦长 典籍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翔鹏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7-111,共15页
根据音乐构成的形态特征,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可分为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以丝竹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时期、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剧曲音乐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本文讨论的即是歌舞伎乐时期的音乐文化问题。秦汉魏晋时期,是... 根据音乐构成的形态特征,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可分为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以丝竹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时期、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剧曲音乐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本文讨论的即是歌舞伎乐时期的音乐文化问题。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进入歌、舞、器独立发展又能结合在一起为清商乐演奏的新的艺术时代,即歌舞伎乐时期的前期;来自先秦的自由民、士阶层的市井之乐,亦从原来的乐在官府跨到了乐在市井、乐在庄园。到了汉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王侯将相、豪门贵族都养伎乐班子,这时的音乐是活的,辞也是活的,声与辞的关系更是活的。秦汉以后,在雅乐活动中仍然用俗乐为内容,只是到了隋、唐以后,雅乐与俗乐逐渐分离,宋以后成了相互对立的概念。歌舞伎乐的后期———南北朝后期、隋、唐是以俗乐二十八调为主的歌舞伎乐阶段。歌舞伎乐前期以清商三调大曲为主,后期发展成俗乐二十八调歌舞大曲,其最大特点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造成歌舞伎乐达到极盛后宋代又步入了衰落阶段。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表演场所也从深宫庭院转向勾栏、瓦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乐舞 歌舞伎乐 剧曲音乐 清商乐 清商三调 二十八调 雅乐 俗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尺谱探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12,共5页
这个问题实质上提出的是工尺谱的来源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工尺谱到底源自何时,源自何方,因历史典籍中没有记载,而仍是乐律学史上的疑案之一。这上比雕虫小技还要不受重视的问题。雕虫小技还收进《畸人录》;或者由文学家写成散文的... 这个问题实质上提出的是工尺谱的来源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工尺谱到底源自何时,源自何方,因历史典籍中没有记载,而仍是乐律学史上的疑案之一。这上比雕虫小技还要不受重视的问题。雕虫小技还收进《畸人录》;或者由文学家写成散文的如《核舟记》;或者把那些精巧的技术上的发明发现、做法记录下来。但是,是谁于何时发明了用工尺字来记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尺谱 谱字 大招 探源 万宝常 唐顺之 记谱 变化音 历史典籍 乐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音之乐与“应”“和”■考索(《“八音之乐”索隐》上篇)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翔鹏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2年第4期1-6,共6页
“八音之乐”是中国传统乐学中有关音阶理论的一个名目。尽管到现在我们还弄不清本质上它可以称作“八声”的音阶呢,还是只应看作七声音阶中加进了一个位置稳定的、常用的变化音?本文为了行文方便,还是把“八音”的八个名称,暂时都称作... “八音之乐”是中国传统乐学中有关音阶理论的一个名目。尽管到现在我们还弄不清本质上它可以称作“八声”的音阶呢,还是只应看作七声音阶中加进了一个位置稳定的、常用的变化音?本文为了行文方便,还是把“八音”的八个名称,暂时都称作“阶名”。这篇东西的写作目的,不在音阶的一般理论,而在于音乐文化中一种历史现象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商音阶 古音阶 八音 郑译 七声音阶 音阶理论 音阶结构 新音阶 变化音 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翔鹏 《江汉考古》 1982年第2期7-12,共6页
本文系作者1980年4月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出国文物展览而作,经本人同意,略加修改,现在我刊发表.
关键词 音阶结构 先秦 曾侯乙 半音阶 中晚期 考古学 西周 发展过程 旋宫转调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风苗(俞欠)和夏代“九歌”的音乐遗踪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翔鹏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1-129,共9页
我以为,远古相传的许多难解的文字史料是可以从当前所见的民俗研究中得到诠释的。某些久已中断了的历史线索,也可能在现代民俗生活所见之中触发到重新认识的契机。 夏、商巫文化的音乐传统在周代文献中多处透露出被批判的痕迹。其实周... 我以为,远古相传的许多难解的文字史料是可以从当前所见的民俗研究中得到诠释的。某些久已中断了的历史线索,也可能在现代民俗生活所见之中触发到重新认识的契机。 夏、商巫文化的音乐传统在周代文献中多处透露出被批判的痕迹。其实周礼“因于殷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传统 历史线索 巫文化 民俗研究 民俗生活 史料 文字 文献 《左传》 《九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右旋”及其顺、逆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翔鹏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0-10,共1页
《后汉书·律历志》有一段话讲到乐律学的难解难通,说是:“声微妙,独非莫知.独是莫晓。”我在1987年《中国音乐年鉴》“乐律学研究”栏目中提到“左旋、右旋”的争议时(该刊107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不敢自作评断的,那时就是希望... 《后汉书·律历志》有一段话讲到乐律学的难解难通,说是:“声微妙,独非莫知.独是莫晓。”我在1987年《中国音乐年鉴》“乐律学研究”栏目中提到“左旋、右旋”的争议时(该刊107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不敢自作评断的,那时就是希望有位肯费脑筋的明白人,帮助判别,免得我自己也自生疑:是否主观到过于自信了。五年后,这才见到应时兄的文章,(本刊1992年,第三期.11页)原先写作左、右旋那篇东西的时候,就是“啃酸果子”啃出来的。198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 律历志 左旋 乐书要录 律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硕士研究生 三分损益 十二律 林谦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曾侯乙钟的调律问题刍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翔鹏 《江汉考古》 1983年第2期81-84,104,共5页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微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理地...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微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理地要求它也和真剑一样锋利.现在我们复制曾侯乙钟,却要求它也象原钟一样可以用来演奏乐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文物 专家鉴定 大钟 研究成果 越王 复制品 调律 新唐书 音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曾侯乙钟的调律问题刍议
17
作者 黄翔鹏 《江汉考古》 1981年第S1期47-50,共4页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徵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徵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理地要求它也和真剑一样锋利。现在我们复制曾侯乙钟,却要求它也象原钟一样可以用来演奏乐曲。这就给文物的复制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难度很高,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就在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文物 专家鉴定 大钟 研究成果 越王 复制品 调律 新唐书 音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封百年 华工焉传──关于乌孙公主的一则史料问题
18
作者 黄翔鹏 《艺术探索》 1995年第1期2-5,共4页
元封百年 华工焉传──关于乌孙公主的一则史料问题黄翔鹏我在“乐问”中问道:元封百年,华工焉传?实际上是提出一个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元封(公元前110──105年)是西汉时的一个年号即汉武帝在位的时代。西汉元封年... 元封百年 华工焉传──关于乌孙公主的一则史料问题黄翔鹏我在“乐问”中问道:元封百年,华工焉传?实际上是提出一个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元封(公元前110──105年)是西汉时的一个年号即汉武帝在位的时代。西汉元封年间,曾经出了位乌孙公主,她远嫁到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孙 公主 丝绸之路 龟兹 历史事实 史料 《史记》 弦乐器 卧箜篌 胡琵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律学与乐学——1982年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专题(上)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翔鹏 杨成秀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100,共14页
整理说明:1982年7月22日-8月21日,教育部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在烟台举办"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由孙继南主持此项活动,刘再生任联络员。讲习班邀请李佺民、郭乃安、黄翔鹏、冯文慈、汪毓和、陈聆群、周畅等著名学者做... 整理说明:1982年7月22日-8月21日,教育部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在烟台举办"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由孙继南主持此项活动,刘再生任联络员。讲习班邀请李佺民、郭乃安、黄翔鹏、冯文慈、汪毓和、陈聆群、周畅等著名学者做系统或专题讲座,来自全国17省市的四十余位教师参加听课。活动对于高师院校中国音乐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黄翔鹏于8月12日至13日连续两天以及17日上午,做了"乐律学"专题讲授,第一次提出"同均三宫"理论。整理者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刘再生教授给出12盘黄先生讲座录音和他的听课笔记,嘱余加以整理。一则为保存黄先生学术讲座资料,二则为笔者加深对乐律学理论的学习。时隔6年,刘先生找出当年整理文本,建议公开,承蒙《中国音乐学》编辑部采用,特此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为使文意连贯,授课中对某具体问题插叙性的解释或展开,均以脚注呈现。由于整理者学识、能力有限,整理倘有谬误,不妥或不明之处,恭请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高师院校 专题讲座 讲习班 乐律学 暑期 乐学 山东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律学与乐学——1982年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专题(中)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翔鹏 杨成秀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7,共12页
乐学 乐学涉及的问题要比律学复杂得多,律学只是某个乐官在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搞的一些基本理论,影响面不大;乐学则涉及全部音乐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历朝历代讲音乐,就必须接触它。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乐学 律学 讲习班 专题 暑期 高师 音乐生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