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硫醚聚酰亚胺电极覆膜材料合成及直流应力下对金属微粒运动特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旭炜 倪潇茹 +3 位作者 王健 李庆民 林俊 王忠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712-4721,共10页
金属微粒的有效治理是关乎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绝缘设计的重要问题。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含有苯硫醚结构的聚酰亚胺薄膜,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介电谱和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 金属微粒的有效治理是关乎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绝缘设计的重要问题。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含有苯硫醚结构的聚酰亚胺薄膜,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介电谱和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构建金属微粒运动观测实验平台,测试直流应力下薄膜材料对金属微粒运动特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引入苯硫醚结构,可在保证热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提升聚酰亚胺薄膜与铝合金电极的粘附功,因而改性聚酰亚胺可作为直流GIL无胶电极覆膜材料,以提升其运行稳定性。当电极涂覆改性的聚酰亚胺薄膜时,可显著提高金属微粒在直流电场中的启举电压,这缘于引入的苯硫醚结构提高了薄膜的介电常数以及金属微粒与薄膜间的粘附功,使得金属微粒所受的粘附力和静电吸附力均有所提升,进而抑制了微粒在直流电应力下的运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 苯硫醚 聚酰亚胺 粘附功 热稳定性 电极覆膜 金属微粒启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晕放电作用下Kapton型聚酰亚胺裂解机理的ReaxFF分子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旭炜 刘涛 +2 位作者 舒想 李庆民 王忠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5-223,共9页
空气中电晕放电将产生具有活性的离子,可导致电介质的高分子主链C—C键断裂,逐渐丧失其绝缘性能。Kapton型聚酰亚胺薄膜被广泛应用于直流特高压设备的气固绝缘中,其在电晕作用下的电气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以及特高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 空气中电晕放电将产生具有活性的离子,可导致电介质的高分子主链C—C键断裂,逐渐丧失其绝缘性能。Kapton型聚酰亚胺薄膜被广泛应用于直流特高压设备的气固绝缘中,其在电晕作用下的电气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以及特高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利用ReaxFF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针对直流电晕产生的主要活性离子(O3–、HO–、H3O+、NO+)的冲击作用,计算了Kapton的裂解化学反应过程,并分析了直流电晕极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离子基团的入射冲击作用下,聚酰亚胺与活性离子接触后发生能量转移,并与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聚酰亚胺主链裂解,释出气态小分子产物(主要是CO和H2O)。针对不同极性电晕作用的仿真表明,正极性直流电晕对聚酰亚胺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这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阐释了电晕放电造成聚酰亚胺绝缘失效的微观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晕放电 等离子体 聚酰亚胺 裂解 反应分子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苯硫醚基团的低介损聚酰亚胺薄膜合成及其性能调控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旭炜 舒想 +3 位作者 王健 李庆民 林俊 王忠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4623-4632,共10页
传统Kapton型聚酰亚胺薄膜在高频电应力下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难以满足高频电力变压器的绝缘需求。利用统计交替共聚法,制备含不同含量苯硫醚基团的聚酰亚胺薄膜,并对其结构、热学性质及介电特性进行测试。引入苯硫醚基团后,薄膜材料的... 传统Kapton型聚酰亚胺薄膜在高频电应力下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难以满足高频电力变压器的绝缘需求。利用统计交替共聚法,制备含不同含量苯硫醚基团的聚酰亚胺薄膜,并对其结构、热学性质及介电特性进行测试。引入苯硫醚基团后,薄膜材料的介电损耗随苯硫醚含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40%含量时达到最低值(1k Hz时tan??0.000929),并保持热学性能不变,该趋势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起峰波长的红移现象相一致。当含量较低时,苯硫醚基团可破坏聚酰亚胺分子间电荷转移络合作用(chargetransfercomplexes,CTC)的分散性,减弱松弛极化并离散极化时间分布,降低介电损耗;而随着苯硫醚基团含量增加,有较强失电子性能的硫元素会加强CTC,从而提高介电损耗。通过引入苯硫醚基团可影响聚酰亚胺的电荷转移络合作用,实现对其频域介电损耗特性的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苯硫醚基团 介电损耗 电荷转移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绝缘体系中TiO2颗粒团聚现象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旭炜 李庆民 邹亮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研究聚酰亚胺-二氧化钛(PI-TiO2)复合材料中纳米颗粒团聚现象的微观作用机制,利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构建并计算了含有不同纳米颗粒尺寸和数量的PI-TiO2复合仿真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运动过程,结合微观运动过程中化学键与氢键的变化趋势,分析... 为研究聚酰亚胺-二氧化钛(PI-TiO2)复合材料中纳米颗粒团聚现象的微观作用机制,利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构建并计算了含有不同纳米颗粒尺寸和数量的PI-TiO2复合仿真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运动过程,结合微观运动过程中化学键与氢键的变化趋势,分析了聚酰亚胺基体中纳米颗粒发生团聚现象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由于边沿缺位原子的非饱和性,TiO2纳米颗粒将与氢键受力的聚酰亚胺分子发生相向运动,并与之形成Ti-O-C桥接化学结构,这是导致纳米颗粒团聚的主要原因。基于体系能量分解的研究表明,纳米颗粒是在电荷转移能、静电势能及分子间作用能等微观能量的共同作用下趋于团聚。最后,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含不同TiO2质量分数的PI-TiO2纳米复合薄膜,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中呈现的团聚分布特征,验证了上述团聚现象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团聚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 反应分子动力学 原位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下聚酰亚胺破坏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庆民 黄旭炜 +2 位作者 肖伊 刘涛 王忠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深入研究聚酰亚胺(polyimide,PI)固体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采用ReaxFF(reactive force field)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模拟Kapton型聚酰亚胺模型在电场作用下的破坏过程,从原子层面分析了其化学键的断裂/生成过程、特征产... 为深入研究聚酰亚胺(polyimide,PI)固体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采用ReaxFF(reactive force field)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模拟Kapton型聚酰亚胺模型在电场作用下的破坏过程,从原子层面分析了其化学键的断裂/生成过程、特征产物的生成机理,并从原子内电荷结构的角度揭示了电场作用对化学键断裂的影响。对聚酰亚胺模拟体系外加强度分别为4、4.5、5、5.5、6×10^(-3)V/nm电场,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影响分子裂解的速度和反应的平衡状态,在电场的作用下部分化学键最终断裂,游离出大量元素单体;酰亚胺环中的C-N键是聚酰亚胺分子裂解的初始反应,电场作用下苯环断裂与裂解主要特征产物C2H2的生成有关;构成酰亚胺环中的C-N极性键的二原子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结构发生变化,产生强转矩,导致极性键断裂。电场环境下绝缘材料聚酰亚胺分子链的裂解是电气设备固体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作用 聚酰亚胺 绝缘失效 裂解机理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屏蔽设置对极端电子辐射下滑环绝缘构件深层充电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健 刘人郢 +3 位作者 肖若凡 刘继奎 黄旭炜 李庆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514,共10页
在太空极端电子辐射环境中,高能电子穿透金属屏蔽会引发滑环绝缘构件的深层充放电现象从而诱发功率传输部件(solar array drive assembly,SADA)的绝缘故障,甚至导致整星的失效。屏蔽外壳的材料、结构及配置方案等会对滑环绝缘构件的深... 在太空极端电子辐射环境中,高能电子穿透金属屏蔽会引发滑环绝缘构件的深层充放电现象从而诱发功率传输部件(solar array drive assembly,SADA)的绝缘故障,甚至导致整星的失效。屏蔽外壳的材料、结构及配置方案等会对滑环绝缘构件的深层充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外壳的屏蔽作用并提升其防护效用,从而降低放电事故的可能性。为此建立三维滑环绝缘构件深层充电模型,得到了滑环绝缘构件电场和电势的三维分布。研究了金属屏蔽材料、屏蔽结构以及双层屏蔽对电子辐照下滑环绝缘构件最大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面密度下高原子序数金属材料比低原子序数金属材料能更好地屏蔽高能电子,但高原子序数金属材料因韧致辐射具有更高的光子透射率,容易对绝缘材料造成损伤;局部加强的屏蔽结构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进一步降低滑环绝缘构件内部的电场畸变,在1 mm铝屏蔽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降低程度约25%;采用双层金属屏蔽时,高原子序数的金属材料在滑环绝缘构件内侧更有利于高能电子的屏蔽,其原因在于低原子序数金属材料在最外侧时会先降低高能电子的能量,从而更好利用高原子序数金属材料具有高背散射系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环绝缘构件 极端电子辐射 屏蔽外壳 深层充电 韧致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轨道几何不平顺的钢轨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预测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宇 黄旭炜 +1 位作者 王树国 王璞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00-1608,共9页
在钢轨裂纹萌生和磨耗发展共存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轮轨接触位置分布、磨耗和疲劳损伤的影响,引入轮轨接触点在钢轨上的分布概率,分散了钢轨的磨耗和疲劳累积.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情况下,轮轨接触点... 在钢轨裂纹萌生和磨耗发展共存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轮轨接触位置分布、磨耗和疲劳损伤的影响,引入轮轨接触点在钢轨上的分布概率,分散了钢轨的磨耗和疲劳累积.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情况下,轮轨接触点的分布范围和概率随着磨耗和型面变化而变化,钢轨表面磨耗和内部疲劳损伤分布范围均加宽,而损伤速率降低.预测得到800 m曲线半径外轨在裂纹萌生前的平均磨耗发展率为3.813 1μm·万次^-1,相较未考虑不平顺的结果降低了15.92%.裂纹萌生寿命预测结果为318 292次,相较未考虑不平顺的预测结果增大了14.66%.裂纹萌生点的位置比未考虑不平顺时略远离钢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轮轨接触 滚动接触疲劳 磨耗 轨道几何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系数对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周宇 韩延彬 +1 位作者 木东升 黄旭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92-1402,共11页
提出了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离散化过程建模设想,根据临界平面法材料疲劳损伤理论和Archard磨耗理论,建立钢轨三维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模型,分析轮轨接触位置的摩擦系数对曲线段钢轨表面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离散化过程建模设想,根据临界平面法材料疲劳损伤理论和Archard磨耗理论,建立钢轨三维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模型,分析轮轨接触位置的摩擦系数对曲线段钢轨表面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对接触斑面积、形状和位置无影响,但影响轮轨接触斑黏着区/滑动区的分布和切向应力状态;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钢轨的平均磨耗发展率增加、磨耗量增大、裂纹萌生寿命减小,其中,摩擦系数从0.3增大至0.7时,外轨和内轨的平均磨耗发展率分别增大了约17%~55%、16%~42%,外轨和内轨的裂纹萌生寿命分别降低约24%~34%和18%~35%;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外轨的裂纹萌生位置从轨面以下2.0~2.5mm处向亚表面0.9~1.0mm移动;内轨的裂纹萌生位置基本处于轨顶面下2.4~2.6 mm;轮轨接触位置的摩擦系数控制在0.3~0.4的范围,可以达到延长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减缓钢轨磨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 裂纹 磨耗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车辆轴重对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宇 黄旭炜 +1 位作者 张东风 张聪聪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8-16,共9页
采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分析重载铁路车辆轴重对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800m小半径、钢轨材质为U75V热处理的曲线外轨上,随着车辆轴重从23t逐步增加到30t,钢轨平均磨耗发展速率从3... 采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分析重载铁路车辆轴重对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800m小半径、钢轨材质为U75V热处理的曲线外轨上,随着车辆轴重从23t逐步增加到30t,钢轨平均磨耗发展速率从3.8132μm/万次增加到4.2083μm/万次,平均疲劳累积损伤从0.0195万次增加到0.0288万次,裂纹萌生寿命从31.8万次减少到23.1万次。轴重平均每增加1t,钢轨平均磨耗发展率增加1.48%,平均疲劳累积损伤率增加6.81%,而裂纹萌生寿命减小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重 轨道几何不平顺 磨耗 裂纹萌生 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轨行区降噪措施仿真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旭炜 周宇 +2 位作者 韩延彬 木东升 张聪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150,共6页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条件和轨道条件,建立某曲线站台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站台区声学仿真,通过与既有轨道交通车站现场测试的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对全铺道床吸音板和屏蔽门玻璃贴覆吸音膜两种降噪措施在单独和综合使用时的降噪...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条件和轨道条件,建立某曲线站台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站台区声学仿真,通过与既有轨道交通车站现场测试的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对全铺道床吸音板和屏蔽门玻璃贴覆吸音膜两种降噪措施在单独和综合使用时的降噪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全铺道床吸音板可以降低站台50~4000Hz全频段内的噪声约1.5~5.2dB;屏蔽门玻璃贴覆吸音膜降噪主要针对1000Hz以下的低频噪声,可降低站台250~1000Hz频段内的噪声1.8~2.4dB;综合采用两种降噪措施可以使站台区50~4000Hz频段内的噪声降低2.0~7.0dB,其中道床吸音板的降噪贡献量为73%~84%,吸音膜的贡献量为16%~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 轨行区 降噪措施 道床吸音板 玻璃吸音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下钢轨裂纹萌生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宇 木东升 +2 位作者 韩延彬 黄旭炜 张聪聪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7-36,共10页
将考虑荷载作用次序的损伤曲线法与考虑荷载相互作用的疲劳损伤法相结合,修正了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提出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的钢轨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并与其他线性和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将考虑荷载作用次序的损伤曲线法与考虑荷载相互作用的疲劳损伤法相结合,修正了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提出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的钢轨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并与其他线性和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计算的累积损伤高于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结果,其中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得到的损伤累积最大,相应的裂纹萌生寿命最小;对U75V热处理钢轨来说,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为车轮通过次数约2.58×105次,裂纹萌生于钢轨次表面,距离钢轨表面深度约2.12mm,平均磨耗发展率为2.90μm/万次;Miner线性疲劳累积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接近现场观测值的上限,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修正模型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接近观测结果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 裂纹萌生 磨耗 临界平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断层扫描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状建模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宇 木东升 +2 位作者 韩延彬 黄旭炜 张聪聪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1-48,共8页
为建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真实形状数学模型,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了钢轨轨距角-轨肩处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真实形态点云数据,提出栅格算法确定裂纹尖端和开口的边界点、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裂纹尖端、裂纹面与钢轨轨面相交确定... 为建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真实形状数学模型,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了钢轨轨距角-轨肩处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真实形态点云数据,提出栅格算法确定裂纹尖端和开口的边界点、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裂纹尖端、裂纹面与钢轨轨面相交确定裂纹开口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状建模方法。研究发现:栅格算法提取的裂纹边界特征点比凸包算法提取的裂纹边界特征点多,代表裂纹边界特征的凸点和凹点都识别,使得裂纹边界失真度更小;随着栅格边长减小,栅格算法提取出的裂纹边界点数量增加,减少了凸包算法的漏点问题。将提取好的裂纹尖端边界点分别用最小二乘法、Bezier曲线、三次B样条曲线等方法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得到的裂纹尖端与真实裂纹最为接近,其数据拟合的偏差最大值和标准差均最小,由此获取了真实裂纹的尖端形状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X射线断层扫描 栅格算法 三次B样条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薄膜局部放电频致拐点现象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涛 李庆民 +4 位作者 黄旭炜 韩帅 鲁杨飞 鲁旭 王忠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50-2758,共9页
局部放电是导致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劣化和失效的重要因素,为准确评估高频正弦波形下电压频率和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设计了高频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在不同电压频率(0.5~40k Hz)和温度(30~200℃)下的局部放电相位... 局部放电是导致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劣化和失效的重要因素,为准确评估高频正弦波形下电压频率和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设计了高频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在不同电压频率(0.5~40k Hz)和温度(30~200℃)下的局部放电相位谱图、放电次数、放电幅值和绝缘寿命。实验发现,平均放电次数和幅值随电压频率的升高先增长后减小,存在"频致拐点"现象,且拐点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向低频段转移,而放电次数和幅值随温升单调增加。从空间电荷与放电特征参量的关联规律,以及温度对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机制分析着手,结合高频致热效应和电压频率对空间电荷耗散过程的影响,建立了"频致拐点"现象的数学模型,并揭示了其产生机制,为解释高频下的局部放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局部放电 拐点现象 频率 温度 空间电荷 聚酰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压下表面电荷分布对沿面放电发展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鲁杨飞 李庆民 +2 位作者 刘涛 黄旭炜 王忠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059-3070,共12页
为了探究高频电压下表面电荷积聚对气-固绝缘沿面放电发展过程的影响,搭建了沿面放电测试平台与表面电荷测量系统。首先,采用20 kHz和30 kHz高频正弦电压,基于针-板电极结构,实验研究了沿面放电形态的发展与放电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其... 为了探究高频电压下表面电荷积聚对气-固绝缘沿面放电发展过程的影响,搭建了沿面放电测试平台与表面电荷测量系统。首先,采用20 kHz和30 kHz高频正弦电压,基于针-板电极结构,实验研究了沿面放电形态的发展与放电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其次,对放电发展不同阶段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电荷分布进行了测量,得出了表面电荷的时空分布特性。最后,通过扫描电镜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变化进行了测试,探究了材料物化缺陷特性对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频下沿面放电呈现极性效应,正半波放电幅值大于负半波,且放电中期正半波峰值处会出现较大幅值的放电,峰值处放电次数在后期明显增加;材料表面积聚负极性电荷,沿面放电导致的物化缺陷加剧了表面电荷的积聚;负极性表面电荷在电压正、负半波对针电极附近电场分布的不同影响,是沿面放电极性效应的主要产生原因。与高频电压相比,工频电压下负极性表面电荷积聚量较少,且沿面放电呈现出不同的极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压 聚酰亚胺 沿面放电 表面电荷 物化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变电应力下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沿面放电形态及发展过程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涛 韩帅 +2 位作者 李庆民 鲁旭 黄旭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99-207,共9页
沿面放电是导致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在频变电应力下的沿面放电形态及发展过程,搭建了高频沿面放电实验平台。首先在10~40kHz正弦电压下.测试了不同频率下的沿面放电起始、闪络电压及沿面寿命,然后采... 沿面放电是导致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在频变电应力下的沿面放电形态及发展过程,搭建了高频沿面放电实验平台。首先在10~40kHz正弦电压下.测试了不同频率下的沿面放电起始、闪络电压及沿面寿命,然后采用恒压法开展沿面放电实验,记录了放电起始、发展至闪络的整个过程,获得了不同阶段的放电特征参量和放电相位谱图,并结合二次电子发射雪崩模型和陷阱理论,对沿面放电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电压频率的升高会导致沿面闪络电压的降低和沿面寿命的缩短;高频下聚酰亚胺的沿面放电形态为直线型,在放电的不同阶段,放电幅值、次数、相位谱图及其统计量均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可作为沿面放电发展程度的评估指标;绝缘表面电荷分布和陷阱参数对沿面放电特性有重要影响,是进一步揭示沿面闪络机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力变压器 高频正弦电压 频变电应力 沿面放电 放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高温裂解机理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6
16
作者 鲁旭 韩帅 +3 位作者 李庆民 黄旭炜 王学磊 王高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23,共10页
聚酰亚胺(PI)由于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在固态变压器、变频调速电机等电力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高温下化学键断裂是其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基于ReaxFF的分子模拟方法,对PI分子模型进行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层面揭示其高温裂解机理。... 聚酰亚胺(PI)由于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在固态变压器、变频调速电机等电力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高温下化学键断裂是其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基于ReaxFF的分子模拟方法,对PI分子模型进行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层面揭示其高温裂解机理。以聚合度为4的PI分子为例,应用基于反应力场(ReaxFF)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高温下PI的初始裂解、裂解过程中微观动态反应路径以及主要产物形成机理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PI高温下绝缘失效微观机理。结果表明:PI分子初始断键为酰亚胺环上C-N键,连接两苯环的C-N键断裂是PI分子主链断裂的主要原因;CO_2和CN是PI高温裂解的主要产物,CO_2与CN的形成均与酰亚胺环中的C-N键断裂有关;主链断裂引起的聚合度减小和酰亚胺环断裂产生的CO_2等小分子物质共同导致PI高温下绝缘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反应力场 高温裂解 微观机理 反应分子动力学 化学键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式绝缘子环氧树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智云 邹亮 +3 位作者 季笑庆 黄旭炜 李庆民 赵彤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5,共7页
盆式绝缘子综合性能的提高通常难以兼顾,文中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纳米掺杂辅助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复合材料,进而提高其热学和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分子模拟软件建立环氧树脂及掺杂了3种碳纳米管(未封端、半封端、全封端)的环氧树脂复... 盆式绝缘子综合性能的提高通常难以兼顾,文中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纳米掺杂辅助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复合材料,进而提高其热学和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分子模拟软件建立环氧树脂及掺杂了3种碳纳米管(未封端、半封端、全封端)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模型,将其导入到LAMMPS进行计算。其次,基于Reax FF对其做密度优化,得到符合实际的合理空间结构。然后,采用静态常应变法计算了该4种模型的力学性能,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取4种模型的热导率。结果表明:掺杂全封端的碳纳米管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26.5%,热导率提升5%;掺杂未封端的碳纳米管分别提升了8.7%和17.8%;掺杂半封端则分别是1.5%和0.2%。考虑到盆式绝缘子对热性能有着更高的需求,认为选用对热导率提高更明显的未封端碳纳米管作为掺杂颗粒更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式绝缘子 环氧树脂 碳纳米管 分子动力学 力学性能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取环氧树脂复合绝缘活化能的改进介电谱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蔚 任鹏 +2 位作者 彭鹏 黄旭炜 李庆民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105,共8页
分析了求取环氧树脂复合绝缘活化能时产生"温漂"现象的原因,并指出该现象使得原来的频-温平移法不再适用。为消除次要弛豫过程引起的"温漂"现象对活化能求解的影响,提出了求取活化能的改进介电谱法,在某种弛豫的特... 分析了求取环氧树脂复合绝缘活化能时产生"温漂"现象的原因,并指出该现象使得原来的频-温平移法不再适用。为消除次要弛豫过程引起的"温漂"现象对活化能求解的影响,提出了求取活化能的改进介电谱法,在某种弛豫的特征频段,采用仅包含形状信息的介电谱一阶导数曲线,近似表征主要弛豫过程,并与改进德拜参数拟合法、原频-温平移法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温漂"现象对频-温平移法的干扰较大,改进介电谱法有效消除了"温漂"现象对活化能求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能 介电谱 弛豫 低频弥散 “温漂”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氧结构聚酰亚胺薄膜的高频沿面放电特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梓桉 邢照亮 +3 位作者 黄旭炜 李庆民 赵维佳 王忠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1-221,共11页
用于高频电力变压器匝间绝缘的聚酰亚胺,因沿面放电而易发生绝缘失效,利用硅氧结构进行改性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该文研究高频电应力下含硅氧结构聚酰亚胺薄膜的沿面放电特性,通过向聚酰亚胺中引入5%等效摩尔含量的纳米SiO2粒子(SiO2-PI)... 用于高频电力变压器匝间绝缘的聚酰亚胺,因沿面放电而易发生绝缘失效,利用硅氧结构进行改性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该文研究高频电应力下含硅氧结构聚酰亚胺薄膜的沿面放电特性,通过向聚酰亚胺中引入5%等效摩尔含量的纳米SiO2粒子(SiO2-PI)和二硅氧烷GAPD(GAPD-PI),与纯聚酰亚胺(PI)一起进行沿面绝缘强度和全寿命沿面放电特性测试,并结合电阻率、紫外-可见光谱、SEM等测试技术开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针-板电极的高频沿面放电中,电晕易向前发展,闪络破坏性更大,正半周比负半周放电更为剧烈,极性反转处放电强度大。放电幅值先出现波动而后到达峰值,单位时间内放电次数持续上升,密集放电比重逐渐增加。含硅氧结构改性聚酰亚胺的沿面绝缘强度均有所提升,其中GAPD-PI更好。SiO2-PI前期的放电幅值与次数与PI相近,密集放电多于PI,但PI发展迅速,后期放电的剧烈程度超过SiO2-PI。进一步研究给出材料改性对高频沿面放电特性的影响机制:放电前期,电阻率影响较大,大电阻率会抑制沿面放电发展;放电中后期,陷阱密度、深度的增加导致放电剧烈程度增加,此时光能影响较大,吸收光能一方面使材料电荷转移络合作用增强,另一方面减轻了光能对放电的促进作用。同时,材料化学结构也对沿面放电特性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结构 聚酰亚胺 高频应力 沿面放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钢轨预打磨策略及伤损发展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聪聪 周宇 +2 位作者 黄旭炜 木东升 韩延彬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3-40,共8页
针对高速铁路预打磨钢轨进行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仿真预测和现场跟踪试验,对预打磨钢轨的实施效果、伤损类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特殊型面的新轨预打磨能有效地控制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宽度,获得较好的轮轨关系... 针对高速铁路预打磨钢轨进行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仿真预测和现场跟踪试验,对预打磨钢轨的实施效果、伤损类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特殊型面的新轨预打磨能有效地控制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宽度,获得较好的轮轨关系。预打磨后的钢轨在运营中主要受磨耗影响,磨耗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外轨磨耗分布在轨头-10°~60°范围,内轨磨耗分布在轨头中心±10°范围。运营大约1年,部分地段的外轨预打磨型面被磨耗所改变,轮轨接触状态恶化,高速铁路预防性打磨周期可以在1~1.5年内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磨耗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预打磨 预防性打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