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鱼蛋白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文芬 崔春 +4 位作者 肖如武 魏艺文 黄慧仪 符国强 赵谋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种不同稳定剂对酸性鱼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离心沉淀率、乳脂析出率、乳浊液粒径分布及特点等。结果表明,CMC-Na和果胶最适宜于作酸性鱼蛋白饮料的稳定剂,可有效的防止鱼蛋白饮料的沉淀和乳脂析出,且最适添加量为4...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种不同稳定剂对酸性鱼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离心沉淀率、乳脂析出率、乳浊液粒径分布及特点等。结果表明,CMC-Na和果胶最适宜于作酸性鱼蛋白饮料的稳定剂,可有效的防止鱼蛋白饮料的沉淀和乳脂析出,且最适添加量为4g/L左右。乳浊液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与鱼蛋白饮料的稳定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乳浊液的平均粒径越小、分布越集中,蛋白饮料体系越稳定。因此,蛋白饮料的粒度分布特征可作为判断蛋白饮料稳定性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鱼蛋白饮料 稳定性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教学环境空气中氡浓度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媛萍 蔡展阳 +3 位作者 黄慧仪 张雄 冯鑫 廖永华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87-790,共4页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教学环境空气中氡浓度,探讨教学环境氡的来源。方法于2005年3—4月,8—9月,运用瞬时测量和累积测量方法进行室内空气中的氡浓度测量,并调查教室面积、装修时间、通风条件对氡浓度的影响,昼夜、季节与氡浓度的关系。结...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教学环境空气中氡浓度,探讨教学环境氡的来源。方法于2005年3—4月,8—9月,运用瞬时测量和累积测量方法进行室内空气中的氡浓度测量,并调查教室面积、装修时间、通风条件对氡浓度的影响,昼夜、季节与氡浓度的关系。结果广州地区教学环境室内空气中氡浓度为(34.2±21.17)Bq/m3,新建筑物室内空气中氡浓度[(36.6±25.5)Bq/m3]高于旧建筑室内氡浓度[(20.1±8.48)Bq/m3],夜晚室内空气中氡浓度高于白天,6:00—7:00为最高值(165.6Bq/m3),冬季室内空气中氡浓度[(54.2±15.11)Bq/m3]高于夏季室内氡浓度[(17.3±7.31)Bq/m3]。结论广州地区教学环境空气中氡浓度算术平均值在我国标准范围内,教学环境空气中氡浓度在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酒精性脂肪肝病进展中小鼠肠道菌群变化
3
作者 董晓伟 吴长亮 +3 位作者 王振常 覃素萍 何坚科 黄慧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34-1140,共7页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发展过程中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探讨小鼠AFLD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5只)和模型组(25只)。适应性喂养5 d后,对照组小鼠每天喂食Lieber-DeCarl...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发展过程中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探讨小鼠AFLD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5只)和模型组(25只)。适应性喂养5 d后,对照组小鼠每天喂食Lieber-DeCarli对照流质饲料(TP4030C),模型组小鼠每天喂食含有4%乙醇的Lieber-DeCarli流质饲料(TP4030B),连续30 d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变化;16S rDNA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FLD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结果显示其物种丰富度降低(P<0.05)。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杜博菌属(Dubosiella)、异杆菌属(Allobaculum)、瘤胃球菌属UCG-013(Ruminococcaceae UCG-013)等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等菌属相对丰度降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在丙氨酸转移酶、谷胱甘肽水解酶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通路活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含4%乙醇的Lieber-DeCarli流质饲料成功构建了AFLD C57BL/6小鼠模型,AFLD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均发生变化,酒精可能通过破坏肠道微生物稳态,增加丙氨酸转移酶、谷胱甘肽水解酶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通路活性加快AFL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病 16S rDNA基因测序 肠道菌群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慧仪 谭嘉伟 +2 位作者 刘健辉 徐小雯 庄礼兴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587-1593,共7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庄教授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9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处方病例,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4.1、gephi 0.9.2软件,采...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庄礼兴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庄教授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9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处方病例,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4.1、gephi 0.9.2软件,采用频数、聚类、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共收集处方134条,腧穴46个,使用频数居前三的腧穴为风池、颈肩穴、颈百劳,常用取穴组合有“颈百劳-颈肩穴”和“风池-颈百劳”,得出混合型、交感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腧穴关联规则共20条,颈肩部疼痛、头晕、双或单上肢麻木、头痛、寐差症状与腧穴关联规则共22条,并总结出4个聚类组合,形成2个核心网络。结论庄教授在治疗颈椎病时注重调神与辨症分型配穴相结合,在临床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庄礼兴 取穴规律 数据挖掘 调神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对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慧仪 罗楷文 +3 位作者 于珺 刘健辉 钟悦 庄礼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3期2045-2050,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发现庄礼兴教授腰痛病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痛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中药治疗腰痛患者病例223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统计。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中药性味归经及频次统计,运用SPS...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发现庄礼兴教授腰痛病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痛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中药治疗腰痛患者病例223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统计。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中药性味归经及频次统计,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利用SPSS modeler 14.1及Gephi 0.92分别进行关联法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23张,涉及中药116味,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鸡血藤、甘草、白芍、当归、牛膝;使用频次>7的药物,以温、平和甘、苦、辛味为主,入肝、肾、脾经药物居多。对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形成4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出药对规则3条。复杂网络分析形成了以鸡血藤、牛膝、当归、白芍、桂枝、桑寄生、细辛、牛大力、千斤拔、甘草为主的核心网络。结论: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时注重活血温经、补肾祛湿,在临床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病 用药规律 庄礼兴教授 数据挖掘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关联分析 复杂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取穴规律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慧仪 罗楷文 +2 位作者 于珺 庄锦源 庄礼兴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8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腰痛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腰痛患者98例,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中的处方穴位进行统计,运用SPSSStatistics21.0及SPSSmodeler14.1软件对腧穴的频数、频率、聚...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腰痛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腰痛患者98例,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中的处方穴位进行统计,运用SPSSStatistics21.0及SPSSmodeler14.1软件对腧穴的频数、频率、聚类规则和关联法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穴位处方98条,涉及腧穴29个,取穴以关元俞、大肠俞、腰骶督脉排针、委中为主,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治疗以电针+火罐、火针交替为主。对穴位聚类分析,可形成5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穴对规则6条、配穴症状关联规则9条。结论通过对庄礼兴教授临床治疗腰痛病取穴进行聚类及关联分析,展现了其辨经取穴治疗腰痛病的临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病 数据挖掘 聚类分析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7
作者 贾节 黄慧仪 +3 位作者 李晏龙 崔怡瑄 丁婧雯 陈雪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SMI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类风...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SMI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5例,根据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证组20例、寒湿痹阻证组25例、肝肾亏虚组30例,对腕关节滑膜进行超声检查,获取滑膜厚度、关节积液、血流信号、骨侵蚀病变参数,并用SMI技术半定量评价与定量检测增生滑膜血管指数(VI)。结果:湿热痹阻证组滑膜增生厚度、血流指标检出情况均高于寒湿痹阻证组、肝肾亏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定量检测中,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肝肾亏虚增生滑膜VI值呈递减趋势,且组间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技术可以敏感地实时检测微血流信号,在RA辨证分型及疾病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血管指数 类风湿关节炎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多种CT影像表现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晓萍 马红霞 +2 位作者 程小飞 黄慧仪 郭佑民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8期1484-1486,共3页
目的探讨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多种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经临床治疗、痰检及纤支镜证实的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30例,就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片状肺实变影3例(占10%);2单发球形或肿块2例(占6.7%):1例结核球;1例肿块;3多... 目的探讨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多种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经临床治疗、痰检及纤支镜证实的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30例,就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片状肺实变影3例(占10%);2单发球形或肿块2例(占6.7%):1例结核球;1例肿块;3多发结节及肿块:2例(占6.7%);4间质改变11例(占36.7%);5空洞征3例:薄壁空洞1例(占3.3%),厚壁空洞2例(占6.7%);6树芽征6例(占20%);7磨玻璃影3例(占10%)。结论胸部CT扫描可识别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多种征象,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有助于评价和监测不典型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征象的转归等演变过程,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阴老年结核 肺/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患肌剪切波速度观察浮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粤花 孙健 +3 位作者 王唪义 涂滨 黄慧仪 符仲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792-2799,共8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3次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时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首次治疗后30 min和治疗3次后30 min时观察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剪切波速度(SWV)弹性值,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针刺感觉量表(C-MMA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浮针组脱落4例,干针组脱落3例,最终浮针组30例、干针组31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浮针组在首次治疗后和治疗3次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SF-MPQ评分在治疗3次后的降低差值大于干针组(P<0.01)。(3)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浮针组的SWV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SWV降低比率上,浮针组均优于干针组(P<0.05或P<0.01);同时,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SWV降低值与VAS评分降低值存在正相关性(r=0.333,P=0.009)。(4)针刺感觉方面,浮针组患者的酸感、痛感、沉重感、胀满感、刺痛感、麻木感、抽动/跳动感等7种针刺感觉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而2组患者的其他针刺感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浮针组和干针组各有2例患者局部发生轻微血肿,无需特殊干预,均自行吸收。【结论】浮针疗法和干针疗法均可有效缓解颈肩MPS患者的疼痛及患肌紧张,其疗效与SWV降低值存在一定相关性;相比干针疗法,浮针疗法的疗效更优,针刺痛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干针疗法 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剪切波速度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疗效及对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健辉 黄慧仪 +1 位作者 吕苏好 庄礼兴 《陕西中医》 CAS 2022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及脑血管反应性影响。方法:将66例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予以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刺疗法治疗,均持...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及脑血管反应性影响。方法:将66例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予以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刺疗法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以TCD检查测量大脑中动脉平静呼吸、屏气后平均血流速度、屏气指数,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价睡眠质量,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平静呼吸、屏气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屏气指数显著升高(P<0.05),PSQI评分、AI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屏气指数显著较高(P<0.05),PSQI评分、AIS评分均显著较低(P<0.05),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联合五门十变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临床疗效理想,可能与调节脑血管反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失眠 醒脑开窍 五门十变 脑血管反应性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礼兴诊治慢性胃炎经验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庄锦源 黄慧仪 +2 位作者 张琴 林枫毓 庄礼兴(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815-821,共7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临证经验 白芍 枳壳 柴胡 陈皮 理气 庄礼兴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黎颖佳 严明月 +3 位作者 范靖琪 刘鑫 黄慧仪 庄礼兴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77-1282,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整理处方数据,并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整理处方数据,并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方剂67首,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及理气药;四气分布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分布以辛、甘、苦为主;归经频次靠前的是脾、肺、肝、胃、肾经;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中药为当归、黄芪、火麻仁、肉苁蓉、生地黄;常用对药有“麦冬-玄参”“当归-肉苁蓉”“当归-陈皮”;中药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得到4组新方。结论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便秘以补虚药为主,寒温并用,治疗多从肺、脾论治,重视健脾益肺,补虚兼顾气血阴阳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便秘 组方规律 辨证论治 数据挖掘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慧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0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即观察组4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照组40例采用单层螺旋CT检...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即观察组4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照组40例采用单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87.5%,对比组间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树芽征、腺泡结节、磨玻璃密度影检出率,组间数据并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空洞检出率,对比组间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动性肺结核在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可提升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活动性肺结核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职学校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慧仪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第18期58-59,共2页
根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用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护理模式在皮肤病性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宇华 陈丽梅 +2 位作者 廖雅琴 田淑娜 黄慧仪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9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分层护理模式对皮肤病性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到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医疗美容科治疗的80例皮肤病性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分层... 目的探讨分层护理模式对皮肤病性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到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医疗美容科治疗的80例皮肤病性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分层护理。比较两组皮肤病性病患者的总有效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理痛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心理痛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治疗室环境、服务及时性、服务态度、管理规范性、综合素质等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护理模式在皮肤病性病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痛苦,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护理模式 皮肤病 性病 焦虑 抑郁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诊胸部CT表现回顾分析
16
作者 黄慧仪 张晓萍 +2 位作者 林子乔 许靖 李朝隆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20年第1期1775-1778,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中山市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特征性CT征象。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月24日~2月22日中山市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的首诊CT图像,并与同时间段的27例本院诊治的其他性质肺炎(非COVID-19)的首诊CT图像进行研究,... 目的分析、总结中山市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特征性CT征象。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月24日~2月22日中山市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的首诊CT图像,并与同时间段的27例本院诊治的其他性质肺炎(非COVID-19)的首诊CT图像进行研究,比较两者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66例COVID-19患者中2例首诊CT无异常征象,其余64例病灶多累及两肺多肺叶、多位于两肺中外肺野及胸膜下区,其CT表现包括“铺路石征”、磨玻璃影、混合磨玻璃影、实变影、病灶伴有血管增粗及空气支气管征等。结论COVID-19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螺旋CT检查可发现病灶并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在肝癌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明月 张晓萍 +2 位作者 黄慧仪 李朝隆 林子乔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4期578-58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早期影像学诊断中采用普美显动态增强磁共振(MR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肝部疾病患者69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及价值。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69例肝部疾病患... 目的探讨肝癌早期影像学诊断中采用普美显动态增强磁共振(MR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肝部疾病患者69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及价值。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69例肝部疾病患者中肝癌30例、肝硬化39例。普美显动态增强MRI检查肝癌的准确性(84.06%)明显高于MRI平扫检查(5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美显动态增强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I平扫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早期诊断中普美显动态增强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果,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RI 动态增强 普美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庄礼兴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聪慧 黄慧仪 +2 位作者 周锐 于珺 庄礼兴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1期36-41,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眩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医案112例,对医案中的穴位进行数据处理,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4.1软件分析腧穴的频次、频率、聚类规则...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眩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医案112例,对医案中的穴位进行数据处理,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4.1软件分析腧穴的频次、频率、聚类规则及关联法则等。结果:共纳入穴位处方112条,总结腧穴29个,1组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常用穴组与3个常用聚类类方。结论: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具有“取穴精简、处方灵活”的诊疗思路,“注重经络辨证,从脏腑论治”的辨证特色,临床以调足少阳胆经、督脉经为重;善用交会穴;止眩晕首选风池、颈百劳、阿是穴;根据不同类型眩晕调整针刺处方,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与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数据挖掘 聚类分析 关联分析 取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及改良半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及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明月 张晓萍 +1 位作者 黄慧仪 李朝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6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和改良半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及肝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确诊为肝硬化结节或肝癌的患者,分别采用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和改良半定量参数测试法,分析患者检查后的时间-相对信...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和改良半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及肝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确诊为肝硬化结节或肝癌的患者,分别采用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和改良半定量参数测试法,分析患者检查后的时间-相对信号增强曲线形态,对比肝脏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半定量参数。结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时间-相对信号增强曲线形态处于动脉期时曲线幅度较小,处于动脉气后曲线幅度会呈现出短暂的快速上升趋势,之后会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在曲线峰值处保持一段时间的维持不变,之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肝脏病变组织时间-相对信号增强曲线形态则表现为处于动脉期时曲线上升幅度较快,且动脉期之后曲线则表现出不同趋势的走向。肝脏病变组织的峰值信号增强百分比(184.45±52.55)%、增强斜率(11.17±5.79)均高于正常肝组织的(126.08±46.27)%、(4.73±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组织廓清斜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可直观反映病灶内对比剂流入及廓清情况,通过半定量分析可间接反映肿瘤新生血管情况,对肝硬化结节及肝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时间-信号曲线 改良半定量参数 肝硬化结节 肝癌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明月 张晓萍 +1 位作者 黄慧仪 李朝隆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并比较DCE-MRI、DWI及DCE-MRI联合DW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以及阳性符合率。结果在DCE-MRI、DWI以及DCE-MR...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并比较DCE-MRI、DWI及DCE-MRI联合DW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以及阳性符合率。结果在DCE-MRI、DWI以及DCE-MRI联合DWI动态扫描中,分别有47、51、69例患者检查显示病变部位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均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或者为等信号。DCE-MR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8.18%、69.57%、64.00%, 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7.27%、77.27%、72.00%,DCE-MRI联合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00%、100.00%、96.00%。DCE-MRI联合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三种原发性肝癌阳性符合率均高于DCE-MRI、DW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联合DWI检查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可提高病变部位的阳性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对于肝脏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原发性肝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