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曹晨 张翔 +5 位作者 顾芳红 潘龙赐 葛婷 刘吟宇 黄怡娴 刘志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的60例脾虚湿困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参苓白术散联...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的60例脾虚湿困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参苓白术散联合组和XELOX组,每组30例。XELOX组采取XELOX化疗方案治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4个周期。参苓白术散联合组在XELOX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丰度和Alpha多样性、肿瘤标志物和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和总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16^(+)CD56^(+)、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总T细胞CD3^(+)、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细胞比例]、生活质量[根据KPS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定]及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参苓白术散联合组患者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XELOX组(P均<0.05),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丰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XELOX组(P均<0.05);XELOX组患者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丰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参苓白术散联合组患者observed_species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observed_species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724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参苓白术散联合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XELOX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CD19^(+)、CD16^(+)CD56^(+)、CD3^(+)CD4^(+)、CD3^(+)、CD3^(+)CD8^(+)细胞比例和KP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参苓白术散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XELOX组(P均<0.05)。参苓白术散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XELOX组[53.3%(16/30)比26.7%(11/30),P<0.05]。参苓白术散联合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XELOX组[6.7%(2/30)比30.0%(9/30),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有效,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和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参苓白术散 脾虚湿困型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中固本益胃方联合SOX方案在行远端胃切除术患者中的疗效
2
作者 黄怡娴 潘龙赐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3期3428-3431,共4页
目的探讨补中固本益胃方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在行远端胃切除术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气虚型)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6)。对照... 目的探讨补中固本益胃方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在行远端胃切除术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气虚型)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6)。对照组患者接受SOX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补中固本益胃方联合SOX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机体功能状态、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糖类抗原19(CA-19)、癌胚抗原(CEA)、骨膜蛋白(Periostin)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CA-19、CEA、Perios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恶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疼痛、反流、进食受限、焦虑、口干、味觉改变、躯体形象、脱发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疼痛、反流、进食受限、焦虑、口干、味道改变、躯体形象、脱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固本益胃方联合SOX方案治疗远端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提升其生存质量,降低机体肿瘤标志物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固本益胃方 SOX方案 胃癌 远端胃切除术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甘草汤结合穴位敷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潘龙赐 王晶 +7 位作者 黄怡娴 曹晨 刘志勇 钱朱萍 徐秀君 葛小平 胡荣胜 葛婷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7期2918-2922,共5页
目的探究大黄甘草汤结合穴位敷贴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NSCLC患者11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均进行肿瘤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多... 目的探究大黄甘草汤结合穴位敷贴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NSCLC患者11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均进行肿瘤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多拉司琼和地塞米松止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大黄甘草汤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2组免疫功能、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较高(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腹泻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3%与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分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比例较小(P<0.05);但2组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甘草汤结合穴位敷贴可减少NSCLC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不良反应,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甘草汤 穴位敷贴 非小细胞肺 化疗 胃肠道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肺癌合并低钠血症1例病例汇报及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潘龙赐 曹晨 +3 位作者 万茜 黄怡娴 葛小平 姜玉龙 《上海医药》 CAS 2022年第19期39-41,78,共4页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发生低钠血症的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例低钠血症合并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因肺癌1年余伴咳嗽咯痰、乏力3 d入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掌握低钠血症合并小细胞肺癌的临床...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发生低钠血症的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例低钠血症合并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因肺癌1年余伴咳嗽咯痰、乏力3 d入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掌握低钠血症合并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针对病因纠正低钠血症,从而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低钠血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与糖尿病肾脏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曹晨 周静波 +2 位作者 黄怡娴 任金妹 潘龙赐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与DKD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46例,按照U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CR<30 mg/g,n=44),微量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n=4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与DKD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46例,按照U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CR<30 mg/g,n=44),微量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n=48),临床蛋白尿组(UACR≥300 mg/g,n=54)。检测各组血清TACE水平,分析其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与UACR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TACE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微量蛋白尿、临床蛋白尿组TACE与UACR、UTP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E是DKD患者UACR分级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T2DM患者蛋白尿的进展,TACE水平逐渐升高,且与UACR、UTP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 蛋白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