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疗卫生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
作者 黄峥强 陈成坤 +1 位作者 林嘉威 陈武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目的为解决医疗卫生物资管理难、决策难、统计分析不精细等问题,构建一个高效、实时、动态的应急卫生物资管理系统。方法采用射频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应急物资从入库、出库、查看、监控、分析等全流程管理,突破... 目的为解决医疗卫生物资管理难、决策难、统计分析不精细等问题,构建一个高效、实时、动态的应急卫生物资管理系统。方法采用射频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应急物资从入库、出库、查看、监控、分析等全流程管理,突破传统物资管理模式的局限。结果该系统实现“平”“疫”时期物资管理及分配,提高了物资管理效率,物资入库所需时间由原来的(1.53±0.21)h缩短为(0.92±0.11)h,出库时间由原来的(1.74±0.19)h缩短为(1.13±0.12)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系统可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物资 物资数据化 智能预警 扫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欧剑鸣 叶雯婧 +15 位作者 郑奎城 李晓庆 林修全 卢晓丽 谢忠杭 吴生根 陈彩粼 黄峥强 詹美蓉 齐孝旗 蔡少键 林嘉威 陈武 邓艳琴 王灵岚 洪荣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 目的描述和分析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回顾性描述该省疫情概况、疾病的三间分布以及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2月21日24时,累计报告病例298例,死亡1例,病死率0.3%。其中确诊病例293例(98.3%),现有疑似病例2例(0.7%),无症状感染者3例(1.0%)。确诊病例中,病情严重程度以普通型肺炎为主199例(67.9%),男女比例1.22∶1,年龄以25~54岁居多(199例,67.9%)。流行曲线表现为单峰流行,确诊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1月2日,61.8%病例集中在1月21日-30日间发病。除平潭综合实验区外,其余9个设区市均报告确诊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71例,24.2%)、莆田(55例,18.8%)、泉州(46例,15.7%)。27个(30.7%)县(市、区)无确诊病例报告。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50起,涉及病例177例。结论福建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为主,而本地病例则以中老年为主,除平潭外的各地市均有确诊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流行曲线与人员返闽等相吻合,本地病例流行较输入病例晚一周。各设区市均报告聚集性疫情,以家庭性聚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描述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Delphi专家咨询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妍敏 张彩倩 +3 位作者 吴茵茵 王憓 黄峥强 陈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评价和比较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Delphi专家咨询的效果。方法:通过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进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集的Delphi专家咨询,专家对各项指标从重要性、必需性和可获得性三个方面做出评价。计算并比较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咨询... 目的:评价和比较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Delphi专家咨询的效果。方法:通过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进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集的Delphi专家咨询,专家对各项指标从重要性、必需性和可获得性三个方面做出评价。计算并比较信函和会议两种形式咨询的周期、指标的变异系数、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等。结果:信函和会议形式完成两轮咨询的周期分别为4个月和2天。与第一轮相比,两种形式的咨询第二轮的变异系数均变小(P<0.001),协调系数变大(P<0.005)。比较两种形式的咨询效果发现,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0.83±0.05)高于函询(0.77±0.03)(P=0.001);且会议咨询第二轮协调系数上升比信函咨询明显,即专家意见更容易趋向收敛(P<0.033)。结论:两种形式的Delphi专家咨询均能达到咨询目的,但会议咨询效果更好,且能弥补信函咨询周期过长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技术 评价研究 咨询 信函咨询 会议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2008-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的分类决策树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生根 陈武 +7 位作者 欧剑鸣 洪荣涛 翁育伟 章灿明 蔡少健 詹美蓉 谢忠杭 黄峥强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0-1041,共2页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福建省2008-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确诊病例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从同期报告的轻症病例确诊病例中随机选取与重症病例相同数目的病例...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福建省2008-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确诊病例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从同期报告的轻症病例确诊病例中随机选取与重症病例相同数目的病例。运用决策树中的CHAID法分析重症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因变量为重症是否发生,自变量为实验室结果、发病到就诊时间、发病月份、年龄、性别、城乡。使用分割样本验证模型,样本被随机均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结果福建省2008-2013年共报告13971例手足口确诊病例,其中重症1503例(10.8%),轻症12468例,共3006例病例进入模型。训练样本(1523例)模型中包括实验室结果、发病到就诊间隔时间、年龄、性别4个预测变量,实验室结果是最佳预测变量,模型对70.1%的训练样本进行了正确分类,测试样本(1483例)模型对66.5%的个案进行了正确分类。结论决策树是一种有效预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卡方自动交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福建省3起布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宏标 黄峥强 +6 位作者 邓艳琴 林代华 吴文勇 毕亚敏 欧剑鸣 洪荣涛 施国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781,共4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2014年3起布氏菌病暴发疫情,查明病例感染来源,疫情严重程度和传播危险因素,为今后更好的预防控制布氏菌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联合农业部门开展流行病学暴发调查方法,通过病例搜索,个案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结... 目的调查福建省2014年3起布氏菌病暴发疫情,查明病例感染来源,疫情严重程度和传播危险因素,为今后更好的预防控制布氏菌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联合农业部门开展流行病学暴发调查方法,通过病例搜索,个案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结果共发现11例病例,5例隐性感染者。涉事养羊场职业人群感染情况,漳州感染率为41%(7/17),宁德感染率为75%(3/4),感染还波及婴幼儿(3例)、学生(2例)、个体户(1例)等一般人群。感染方式中无防护的死胎处理及喝生羊奶感染率均为100%。此外,3家涉事养羊场的羊只布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121/262)、45%(5/11)、33%(2/6)。结论 3起布氏菌病暴发疫情传染源为本地及来自陕西的染疫羊只,无防护的死胎处理、接胎及喝生羊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羊只感染率高、民众预防知识匮乏、动物检疫等措施空白是疫情扩散的危险因素。建议卫生与农业部门开展人-畜布病监测一体化,扩大监测范围及抽检比例,及时发现疫情并进行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菌病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6
作者 叶雯婧 吴生根 +8 位作者 詹美蓉 黄峥强 蔡少健 陈武 欧剑鸣 黄杰锋 陈田木 邓艳琴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感染 传播动力学模型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防控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2010―2023年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及时空特征
7
作者 黄峥强 蔡少健 +3 位作者 詹美蓉 陈武 欧剑鸣 吴生根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8,216,共7页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福建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趋势,为流感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流感发病趋势,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采用ArcGIS 10.3制作报告发病率地图和空间自相关分...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福建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趋势,为流感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流感发病趋势,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采用ArcGIS 10.3制作报告发病率地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10.1.2软件对流感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0―2023年福建省共报告流感343 909例,年均发病率为63.38/10万,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为38.56%(Z=6.86,P<0.001),多发于0~14岁人群。流感发病存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厦门市等南部沿海的部分县(区)。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聚集区主要在漳州市和厦门市,聚集时间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次年1月,偶尔发生在6―8月。结论 2010―2023年福建省流感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流感发病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应深入分析影响当地高发流行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发病率 Joinpoint回归 空间自相关 时空扫描
原文传递
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詹美蓉 谢忠杭 +3 位作者 蔡少健 黄峥强 陈武 欧剑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方法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系统,运用描述流行病学、Joinpoint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福...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趋势。方法2009—202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系统,运用描述流行病学、Joinpoint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福建省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9—202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9273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15/10万,重症率为0.62/10万,死亡率为0.018/10万,病死率为10.68/10万,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主高峰在每年的5—6月份,次高峰在9—11月份。重点人群为<5岁组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1.33%。实验室确诊40637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4.38%,其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占28.93%(11756/40637),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占20.38%(8280/4063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50.69%(20601/40637)。福建省手足口病存在时空聚集性(Moran's I值=0.15~0.56,P<0.05),时空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1个主要聚集区及2个次要聚集区。结论福建省2009—2022年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疫情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疫情防控重点应以地市为单位,加强对重点人群及在疫情高峰来临之前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变化趋势 时空聚集性 福建省
原文传递
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流行特征及时间聚集性分析
9
作者 詹美蓉 蔡少健 +3 位作者 黄峥强 谢忠杭 陈武 欧剑鸣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输入病例的时空特点、输入来源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个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病例的输入来源、时间聚集性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等流行...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输入病例的时空特点、输入来源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2022年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个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病例的输入来源、时间聚集性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特征。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的比较采用非参数H检验,时间聚集性分析采用动态窗口时间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 2011—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 387例,各地市均有输入性病例共1 146例,境内输入57例,1 089例境外输入病例来源于2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东南亚;男女性别比为3.36∶1,发病以18~<60岁为主1 036例(95.13%);职业分布前三位的为家务及待业311例(28.56%)、农民214例(19.65%)和商业服务人员213例(19.56%);6—10月为主要时间聚集段,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为163.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3.09 (P=0.001)。355例为入境前发病,615例为入境后发病。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4.83 d,在发病的病毒血症期(发病5 d)内。结论 福建省常年存在登革热输入风险,且易引起本土暴发流行,应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控措施控制登革热的输入与本地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输入性 时间聚集性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峥强 马新源 +3 位作者 李其龙 姚开颜 陈坤 朱益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2,共2页
结直肠癌(CRC)是国际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其与饮食习惯和所在地区密切相关,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在亚洲CRC发病率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高,但是在CRC发病率较高的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形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 结直肠癌 POISSON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峥强 吴生根 +4 位作者 陈武 蔡少建 叶雯靖 欧剑鸣 洪荣涛 《预防医学论坛》 2015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004~2013年福建省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 目的分析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004~2013年福建省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 2004~2013年福建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16起,发病21 642人,死亡3人,罹患率为2.06% ,死亡率为0.29/10万。其中,未定级事件最多为212起(50.96% ),一般事件次之为196起(47.12% ),较大事件7起(1.68% ),特别重大1起(0.24% )。各类事件中以水痘(132起)、流行性腮腺炎(88起)、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64起)、风疹(45起)等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好发于春、秋季节;农村中、小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福建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学校,加强学校校医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
原文传递
2008~2014年福建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峥强 吴生根 +3 位作者 陈武 蔡少建 欧剑鸣 洪荣涛 《预防医学论坛》 2015年第8期585-589,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预警工作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福建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生成的预警信号、地区分布、预警病种、响应时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4年,传染病自动预... 目的了解福建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预警工作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福建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生成的预警信号、地区分布、预警病种、响应时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4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65 333条,信号响应率为97.85%,疑似率为2.18%,阳性率为0.17%。预警信号响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信号响应时间的中位数为1.68h(P25~P75:0.60~6.57h),预警信号最多3个地市分别为漳州市(11 339条)、福州市(11 280条)和泉州市(9 358条),单病例预警信号位列前三的疾病依次为麻疹(6 878条),登革热(472条)和不明原因肺炎(172条);时空预警信号位列前三的疾病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18 723条)、手足口病(15 917条)和流行性腮腺炎(9 856条)。单病例预警信号在2h内的响应率为50.61%,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时空预警模型在24h内的响应率为85.44%,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结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稳定,对及时发现重点病例和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具有重要作用,但预警阳性率低和预警数据来源单一仍需进一步完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自动预警
原文传递
福建省重大疫情医疗卫生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峥强 林嘉威 +3 位作者 陈成坤 刘晓生 宋明启 陈武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3年第2期276-279,共4页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医疗卫生物资需求激增,对社会政治、经济、健康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医疗卫生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医疗卫生物资管理难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纵向...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医疗卫生物资需求激增,对社会政治、经济、健康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医疗卫生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医疗卫生物资管理难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医疗卫生物资管理系统,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该系统以MySQL数据库管理平台为基础,采用SOA和微服务架构,根据业务功能需求设计功能模块、数据库、接口和数据传输,实现应急医疗卫生物资自动采集、动态监控、预测预警等功能,从而提升医疗卫生物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健康福建”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物资 大数据 管理系统 信息化 智能化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陈武 吴生根 +7 位作者 洪荣涛 欧剑鸣 翁育伟 王灵岚 蔡少健 詹美蓉 谢忠杭 黄峥强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福建省200...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福建省2004—2013年共报告3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91例,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5例,本地病例2例;2004、2007、2008、2010、2013年出现暴发疫情;病例涉及到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莆田、福州与泉州三地,为374例,占病例总数的94.0%;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36个有登革热报告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为248例,占病例总数的62.3%;境外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2例本地病例分别发生在6和10月份,而境外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以15-59岁年龄组为主,为344例,占86.4%;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17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菲律宾67例(35.1%)、印度尼西亚35例(18.3%);398例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诊断至报告间隔时间为17 h(5-21 h),发病至报告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经秩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诊断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5-5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特征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1-2013年水痘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叶雯婧 章灿明 +4 位作者 陈彩粼 黄峥强 张莹珍 欧剑鸣 洪荣涛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相关性。方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分析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结果2011—2013年报告水痘发病25322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22.76/10万,死亡率为0.053/10万,病...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相关性。方法借助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库,分析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及免疫关联性。结果2011—2013年报告水痘发病25322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22.76/10万,死亡率为0.053/10万,病死率为0.08‰;宁德地区的发病率最高(47.32/10万)(F=62.45,P〈0.05);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6月和11~次年1月,且后一个高峰较高;年龄小于15岁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职业以学生为主,存在发病年龄后移的现象。报告聚集性疫情48起,平均罹患率为22.6‰,发生场所以小学为主,厦门的威胁严重性最高,其次为宁德和龙岩(F=6.10,P〈0.05),事件持续时间长,为30.5d(22-44.75d)。全省共报告水痘疫苗接种1383404剂次,平均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为1.075,疫苗覆盖率为1.22%,宁德接种剂次、水痘疫苗接种标化比和疫苗覆盖率均最低(X^2=39518,P〈0.01),福建省水痘疫苗接种比与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R^2=0.324,P〈0.05)。结论福建省水痘疫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且免疫水平低,提倡加强水痘疫情的监测及两针剂的疫苗覆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流行特征 水痘疫苗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欧剑鸣 吴生根 +8 位作者 陈武 洪荣涛 翁育伟 蔡少健 张拥军 王金章 詹美蓉 黄峥强 王灵岚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年福建省共报告...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297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0例,本地感染病例247例。病例波及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7个,主要集中莆田市和南平市,占总数的83.8%。全省27.3%的县(市、区)(24/88)有报告病例。各月均有病例,其中9、10月病例数最多,占88.9%(264/297)。本地感染病例仅发生在8-11月,而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病例,25~65岁年龄组病例占总数的73.7%(219/297)。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但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境内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于广东。297例病例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7 d,57.6%(171/297)的病例在发病后5 d内被发现。结论福建省2014年登革热病例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应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及早处置,防止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输入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
原文传递
应用时滞离散SEIR模型评价水痘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效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潘金仁 黄峥强 陈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应用时滞离散SEIR模型对一起水痘暴发疫情开展预测及控制措施效果理论评价。方法在对连续SEIR模型作离散化处理的基础上,考虑水痘潜隐期和传染期的时滞效应建立时滞离散模型,以拟合模型得到的理论发病数进行疫情预测。比较实施不... 目的应用时滞离散SEIR模型对一起水痘暴发疫情开展预测及控制措施效果理论评价。方法在对连续SEIR模型作离散化处理的基础上,考虑水痘潜隐期和传染期的时滞效应建立时滞离散模型,以拟合模型得到的理论发病数进行疫情预测。比较实施不同控制措施时的模拟结果,对控制措施效果进行理论评价。结果不采取控制措施时,模型估计的理论罹:患率为3016%(504/1671),流行过程历时4个月,发病高峰出现在首例发病后的78d,流行过程可见明显的“代际”现象,每代之间间隔约2周。实际发病数与未采取控制措施的模拟发病数相比减少了89.48%(451/504)。模拟对所有病例在其发病当日进行隔离,在首发病例发病的当天及第14、28、42天开始实施隔离措施,得到的总发病数分别为22、59、127和220例。模拟在首发病例发病的第14天开始实施隔离措施,当隔离率为30%、50%、70%、90%时,得到的总发病数分别为485、457、386和169例。模拟应急接种的接种率为100%,在首发病例发病的当天及第14、28、42天实施接种.得到的总发病数分别为7、26、81和202例。模拟在首发病例发病的第14天实施应急接种,当接种率为30%、50%、70%、90%时,得到的总发病数分别为354、246、127和40例。结论模型预测的理论发病数可以为水痘暴发时现场控制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参照。模拟结果表明,越早实施病例隔离和应急接种措施收益越明显,应急接种的效果优于同等条件下实施病例隔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控制 疾病暴发流行 时滞离散SEIR模型
原文传递
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及处置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武 黄峥强 +4 位作者 吴生根 蔡少键 洪荣涛 欧剑鸣 郑奎城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7-10,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特征、评价处置效果,为防控工作及事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建省2010-2017年突发事件特征,用8个指标、以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8个年度的处置效果。结果 8年监测报... 目的了解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特征、评价处置效果,为防控工作及事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建省2010-2017年突发事件特征,用8个指标、以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8个年度的处置效果。结果 8年监测报告事件937起,波及1 505 747人,罹患21 592例,死亡91例,罹患率14.34‰;报告事件较多者为福州、漳州和厦门,最少为2011年、最多为2017年;5月、12月为年度高峰(30.2%);传染病类占89.2%,未达级事件占64.3%,教育场所占63.7%;监测时效P50为137.8 h、报告时效P50为1.7 h、控制时效P50为7 d、结案时效P50为1.2周,完整率为92.9%、准确率为60.6%、个案关联率为76.2%;综合评估处置效果2010和2013年为"好"。结论福建省突发事件报告数8年来呈增加趋势,以传染病类、未达级事件及教育场所为主,完整率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特征 预防控制 TOPSIS法 RSR法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3-2014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章灿明 欧剑鸣 +5 位作者 叶雯婧 陈彩粼 吴生根 黄峥强 张莹珍 洪荣涛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858-861,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结果,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结果,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福建省2013年1月-2014年6月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134例,其中明确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者20例。病例报告有明显高峰与地区聚集性,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高峰和地区分布高度一致。不明原因肺炎发病-诊断的时间间隔为1-34d,中位数为6d,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为66.42%(89/134),明确病原学诊断率为41.79%(56/134)。结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有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同时与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监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肺炎 监测 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生根 章灿明 +6 位作者 王灵岚 洪荣涛 陈武 蔡少健 黄峥强 詹美蓉 欧剑鸣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6-47,共2页
目的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患者、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检... 目的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患者、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于2013年4月26日确诊,5月10日出院,为重症病例,有基础性疾病史,发病前7d内有明确的活禽接触史,37例密切接触者经过7d的医学观察无发热等症状,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证据。结论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属于散发病例,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感染途径可能是禽到人或禽环境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流行病学 H7N9 传染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