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Zero-P植入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吉军 杨建东 +2 位作者 陶玉平 王永祥 冯新民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植入Zero-P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5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前路Zero-P系统植入手术方式(Zero-P组,31例)或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传统手...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植入Zero-P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5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前路Zero-P系统植入手术方式(Zero-P组,31例)或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传统手术组,27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并发症情况,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36,SF-36)的评估.结果 58例患者获得平均11.5个月(6~18个月)随访.Zero-P组及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6±27) min和(98±21)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4±41) mL和(123±55) mL,住院日分别为(9±3.3)d和(15±5.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Zero-P组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硬脊膜撕裂、声音嘶哑等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痛、上肢痛VAS评分,术后各随访点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SF-36躯体、精神评分术后各随访点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3个月内Zero-P组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植入Zero-P系统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样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Zero-P系统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前路内固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减压术 假体 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Ⅲ型Kummell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吉军 冯新民 +3 位作者 杨建东 陶玉平 张亮 韩奎敬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98-200,224,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Ⅲ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3例Ⅲ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愈合患者,本组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61~82岁,平均72.6岁。Frankle...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Ⅲ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愈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3例Ⅲ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愈合患者,本组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61~82岁,平均72.6岁。Frankle分级:C级3例,D级7例,E级3例。患者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全身麻醉后先行体位复位,再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同时测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16)min,出血量为(110±30)m L,平均住院时间为(6.1±2.2)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患者Frankel分级,E级11例,D级2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结合手法复位,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Ⅲ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愈合安全有效,是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质疏松 骨折 椎弓根钉 椎体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减压联合颈椎Zero-P植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吉军 杨建东 +2 位作者 陶玉平 张亮 冯新民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显微减压联合颈椎Zero-P植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41例颈椎病患者共52个椎间隙行前路显微镜下椎间盘减压联合颈椎Zero-P系统植入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3.1岁...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显微减压联合颈椎Zero-P植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41例颈椎病患者共52个椎间隙行前路显微镜下椎间盘减压联合颈椎Zero-P系统植入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3.1岁。诊断为脊髓型25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7例。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5.4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VAS评分、JOA评分和N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症状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Zero-P系统植入联合显微减压手术能彻底去除对神经组织产生压迫的致压物,疗效更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显微镜 减压术 假体 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老化与椎间盘退变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吉军 邵增务 熊蠡茗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26-228,共3页
近期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老化与椎间盘退变的特征性改变,如细胞数量减少,基质降解,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合成和分泌增加相关,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细胞老化发生机制不同,复制老化为细胞老化... 近期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老化与椎间盘退变的特征性改变,如细胞数量减少,基质降解,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合成和分泌增加相关,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细胞老化发生机制不同,复制老化为细胞老化的固有机制,而应激诱导早衰则加速了细胞老化,在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椎间盘细胞染色体和基因表达变化、细胞功能障碍、增殖能力丧失及基质合成改变,椎间盘发生不可逆性变化。因此,干预椎间盘细胞老化途径,延缓椎间盘细胞老化就有可能成为椎间盘治疗的新思路。该文就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细胞老化研究进展及潜在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细胞老化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骨水泥在修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冯新民 王静成 +5 位作者 张亮 陶玉平 杨建东 蔡俊 张圣飞 黄吉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0期4757-4763,共7页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问题,尤其是对于椎体后壁破裂患者更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目的:观察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问题,尤其是对于椎体后壁破裂患者更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目的:观察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修复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影像学观察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X射线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结果与结论:随访12-18个月,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腰背部疼痛及功能、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神经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复查X射线及CT见骨水泥弥散良好,发生2例骨水泥渗漏,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骨水泥毒性或过敏反应、肺栓塞、感染、神经损伤或新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说明高黏度骨水泥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以明显缓胸腰背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胸腰椎盘骨折 椎体或形术 高黏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5 位作者 冯新民 王永祥 杨建东 陶玉平 张圣飞 黄吉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2722-2727,共6页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骨质疏松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椎体成形 内固定 肌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普通粘度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7 位作者 冯新民 陶玉平 王永祥 杨建东 张圣飞 蔡俊 黄吉军 张志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4601-4603,共3页
目的对比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7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高粘度骨水泥组14例)及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普通粘... 目的对比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7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高粘度骨水泥组14例)及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普通粘度骨水泥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腰背部疼痛、腰背部功能、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注射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DI评分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粘度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14.3%)与普通骨水泥组(30.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不仅可以达到与普通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水泥渗漏,减少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粘度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5 位作者 冯新民 杨建东 陶玉平 张圣飞 蔡俊 黄吉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符合条件的K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应用唑来膦酸,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符合条件的K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应用唑来膦酸,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和B组40例(仅给予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行VAS评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测定、并发症观察。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12个月后A组进一步下降,B组有所上升,与3个月时比较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BAP及25-羟基维生素D明显升高,TRACP-5b在A组明显升高,B组变化不明显。治疗后A组骨密度显著增加,B组显著降低。A组25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未发生新骨折,但B组发生新骨质疏松骨折2例。结论 :唑来膦酸辅助KP治疗OVCF可进一步缓解疼痛,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唑来膦酸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志强 蔡俊 +5 位作者 张圣飞 张亮 黄吉军 吴朗 杨建东 冯新民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1463-1466,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TED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接受MED治疗48例(MED组),接受PTED64例(PTE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TED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接受MED治疗48例(MED组),接受PTED64例(PTE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结果:MED组的住院天数与PT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PTED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VAS组内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MED组与PTED组分别为91.67%和8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地手术效果,PTED技术优于MED技术。但在开展PTED手术早期,需要选择合适病例,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努力提高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手术 髓核摘除术 椎间孔镜 椎间盘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病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亮 冯新民 +6 位作者 王静成 陶玉平 杨建东 张圣飞 黄吉军 蔡俊 张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9-1074,共6页
背景:由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逐渐被用于治疗Kümmell病,但仍存在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Kümmell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Kümmell... 背景:由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逐渐被用于治疗Kümmell病,但仍存在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Kümmell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均进行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过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伤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特殊不适及神经症状;新发骨折1例。表明采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病,可有效缓解腰背痛,改善腰背部功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甲基丙烯酸甲酯类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水泥 黏度 椎体成形 Kümmell病 过伸体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7 位作者 冯新民 陶玉平 王永祥 杨建东 张圣飞 蔡俊 黄吉军 张志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评价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骨科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112例骨科临床实习的学生随机分成PBL组和对照组,PBL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PBL组的... 目的:评价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骨科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112例骨科临床实习的学生随机分成PBL组和对照组,PBL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PBL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提高骨科实习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式学习 骨科 实习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扩张通道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圣飞 张亮 +3 位作者 张志强 蔡俊 黄吉军 冯新民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辅助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隔合术(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选择同期行传统...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辅助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隔合术(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选择同期行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隔合(TLIF)手术患者20例进行对照,两组患者都是L 4~5单节段病变。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O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TLIF组(P<0.05);OLIF组术后均未放置切口引流管,TLIF组术后均放置切口引流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指数、JOA评分、VAS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患者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顺利愈合。TLIF组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结论:可扩张通道辅助下OLIF入路联合腰椎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康复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 OLIF TLIF 可扩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对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蔚蔚 邵增务 +4 位作者 裴洪 周建国 黄吉军 俞旭东 熊蠡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1-626,共6页
目的考察烟酰胺对压力诱发的兔腰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取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入1-6组,采用可控轴向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98 N压力诱发椎间盘退变,并按分组要求灌胃给予烟酰胺:第1组2只,安装加压装置不予加压或给药;第2组... 目的考察烟酰胺对压力诱发的兔腰椎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取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入1-6组,采用可控轴向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98 N压力诱发椎间盘退变,并按分组要求灌胃给予烟酰胺:第1组2只,安装加压装置不予加压或给药;第2组2只,给予50 mg/(kg.d)烟酰胺灌胃1周;第3组5只,以98 N压力加压1周;第4组5只,以98 N压力加压1周,去除压力自行恢复1周;第5组5只,加压1周,去除压力后给予50 mg/(kg.d)烟酰胺灌胃1周;第6组5只,加压1周,去除压力后恢复1周,自加压开始时持续给予50 mg/(kg.d)烟酰胺灌胃2周。Thompson分级法及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RI)评价退变程度;苏木精-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藏红O-快绿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P16INK4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和衰老状态的变化。结果①第2组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第3组5只动物Thompson分级均为Ⅱ级,第4组4只为Ⅱ级,1只为Ⅲ级,第5组2只为Ⅰ级,3只为Ⅱ级,第6组3只为Ⅰ级,2只为Ⅱ级。MRI也显示,服用烟酰胺的动物椎间盘退变程度有所减轻。②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第6组纤维环Ⅱ型胶原含量较第4组高约53.2%(P〈0.01)。③第2组藏红O染色强度较第1组有所上升;第5、6组髓核和纤维环染色强度均高于第4组的相对应部位,其中以第6组髓核染色强度上升最为明显(均P〈0.01)。④P16INK4A免疫组化显示,P16INK4A阳性率随烟酰胺给药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烟酰胺有助于减轻压力对椎间盘的损伤,能够促进压力损伤后的椎间盘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疾病模型 动物 压力 烟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兔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英文)
14
作者 陈勇 杨述华 +3 位作者 张其川 周建国 黄吉军 熊蠡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TSⅡA)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藻酸盐串珠立体培养兔纤维环细胞,将细胞分为7组,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组为空白对照不加入药物,B组加入4μg/mlTSⅡ...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TSⅡA)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藻酸盐串珠立体培养兔纤维环细胞,将细胞分为7组,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组为空白对照不加入药物,B组加入4μg/mlTSⅡA,C组加入10ng/mlIL-1β,D~G组在给予10ng/mlIL-1β同时分别加入0.5、1、2和4μg/mlTSⅡA。于培养3d后行Na+-K+-ATP酶活性检测、,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检测、MTT法细胞增殖情况检测以及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G组Na+K+ATP酶活性(3.23±0.28U/mgprot)较C组(1.118±0.15U/mgprot)明显增高(P<0.01),与A组接近(3.57±0.15U/mgprot)(P>0.05)。G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12.48±0.97U/mgprot)较c组(3.03±0.60U/mg-prot)明显增高(P<0.01),与A组接近(14.24±1.56U/mgprot)(P>0.05)。G组MTT试验吸光度(0.77±0.06)较C组(0.31±0.07)明显增高(P<0.01),随着TSⅡA浓度的升高,D~G组吸光度随着TsIIA上升而上升。G组细胞死亡细胞比例和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21.08±1.46%和8.99±0.33%,均显著低c组(43.11±2.7,P<0.01和11.71±0.32,P<0.01)。[结论]TSIIA能够减轻IL-1β对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纤维环细胞的增殖、死亡及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椎间盘 白细胞介素-1Β Na+-K1+-ATP酶 琥珀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亮 刘忠军 +7 位作者 王静成 冯新民 杨建东 陶玉平 蔡俊 张圣飞 张志强 黄吉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952-95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11例颈椎外伤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通过X线及CT未发现明显骨折脱位,中立位MRI发现可疑损伤节段20个,再次行过屈位及过伸位MRI...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11例颈椎外伤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通过X线及CT未发现明显骨折脱位,中立位MRI发现可疑损伤节段20个,再次行过屈位及过伸位MRI,判断椎管狭窄程度变化以及脊髓高信号损伤出现的情况,从而辅助制定治疗策略。结果中立位MRI上20个可疑损伤节段中,90%(18/20)节段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55%(11/20)节段在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1级,35%(7/20)节段加重2级,10%(2/20)节段无变化(但其中包含一个在中立位即表现为3级椎管狭窄的);过屈位上,25%(5/20)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减轻1级,75%(15/20)节段无变化。70%(1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未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10%(2/20)可疑损伤节段仅在过伸位上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20%(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根据中立位MRI,30%(6/20)节段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均考虑行颈椎前路手术;根据过伸位MRI,60%(12/20)可疑损伤节段因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有3个患者共因出现多节段椎管狭窄由原计划的前路手术改为后路手术。结论颈椎动力位MRI可以进一步揭示颈脊髓的动态压迫,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手术方法及手术节段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辅助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无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MRI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吉军 张恒柱 +2 位作者 王永祥 张文东 严正村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487-495,共9页
目的:建立颈椎C2~C7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招募一名健康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枕骨至C7椎体节段。将获得的图像数据DICOM文件导入至Mimics... 目的:建立颈椎C2~C7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招募一名健康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枕骨至C7椎体节段。将获得的图像数据DICOM文件导入至Mimics图像分割软件中,对颈椎骨性结构进行分割提取。在Geomagic studio软件中对获得的颈椎骨性结构模型进行去噪、光顺、修补填充等处理,拟合曲面实体,并偏移分割生成皮质骨与松质骨,将模型保存为STEP文件。在Solidworks软件中完成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及关节软骨结构的建立与模型的组装匹配。ANSYS Workbench软件中添加材料属性、接触关系、边界条件及载荷,测量颈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应力作用下位移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颈椎C2~C7节段有限元模型,颈椎C2~C3屈伸、侧屈、旋转角度位移分别为7.2°、8.2°、5.3°,颈椎C3~C4屈伸、侧屈、旋转角度位移分别为7.2°、8.1°、6.2°,颈椎C4~C5屈伸、侧屈、旋转角度位移分别为8.1°、7.9°、7.8°,颈椎C5~C6屈伸、侧屈、旋转角度位移分别为6.9°、5.4°、5.2°,颈椎C6~C7屈伸、侧屈、旋转角度位移分别为5.7°、4.8°、3.7°,和既往颈椎生物力学模型测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基于有限元建模软件成功建立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该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可靠,通过有效性验证,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疗效分析
17
作者 张亮 刘忠军 +7 位作者 王静成 冯新民 杨建东 陶玉平 蔡俊 张圣飞 张志强 黄吉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 探讨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的初中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采用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18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4例,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 目的 探讨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的初中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采用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18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4例,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术前测定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3、12、36个月时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 16例为单节段手术,2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2±21)min,术中出血量(50.5±22.5)mL。术后随访36~50个月,平均40.1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仅有1例出现融合器下沉,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功能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各个随访时期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有2例女性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2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 ZeroP系统用于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可以达到满意的植骨融合效果,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及恢复椎间高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初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颈椎病 椎间融合 零切迹 吞咽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继兵 尹正录 +3 位作者 孟兆祥 王战业 黄吉军 陈波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袖损伤病人75例,按随机数法分为PRP组、ESW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25例。PRP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2次自体PRP治疗;ESW组...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袖损伤病人75例,按随机数法分为PRP组、ESW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25例。PRP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2次自体PRP治疗;ESW组进行4次ESW治疗;联合组进行2次自体PRP注射和4次ESW治疗。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12和24周分别采用VAS评估肩关节疼痛,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比较,ESW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VAS评分较低,治疗后12、24周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和ESW组比较,联合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12、24周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S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比较,ESW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CMS评分较高,治疗结束后12、24周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RP组和ESW组比较,联合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12、24周CMS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自体PRP注射联合ESW能够有效缓解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病人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富血小板血浆 体外冲击波 肌骨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6 位作者 冯新民 陶玉平 杨建东 张圣飞 蔡俊 黄吉军 张志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7期577-581,共5页
目的对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普通黏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的确诊为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备椎体成形术手术指证且... 目的对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及普通黏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的确诊为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具备椎体成形术手术指证且患者本人同意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2例病例,随机分为高黏度骨水泥组(14例)及普通骨水泥组(18例),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背部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背部功能、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生活质量,影像学测量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畸形角度等参数,同时观察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至少完成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两组在每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17个椎体中,经单侧穿刺4个(23.5%),经双侧穿刺13个(76.5%),普通骨水泥组22个椎体中,经单侧穿刺6个(27.3%),经双侧穿刺16个(7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明显降低,ODI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明显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椎体中部高度明显改善,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以上所有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发现骨水泥渗漏高黏度骨水泥组5个椎体(29.4%),普通骨水泥组15个椎体(68.2%),均无特殊不适及神经症状,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黏度骨水泥对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达到与普通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可显著减少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黏度 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亮 王静成 +4 位作者 冯新民 杨建东 王永祥 张圣飞 黄吉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12个月时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SF一36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24例为单节段手术,3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2±15)min,术中出血量(52.0±18.5)mL。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颈部及双上肢疼痛明显改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6.7±2.O)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9±0.8)分(P〈0.05),上肢疼痛由(5.5±1.6)分降低到(2.0±O.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评分由(44.21±11.50)%降低到(14.73±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JOA评分由(8.3±3.4)分提高到(1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29.5±7.4)%改善至(50.6±9.1)%,心理评分从(33.7±6.4)%改善至(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8.7±7.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有4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3个月时仍有1例,6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单,可显著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椎间融合 零切迹 吞咽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