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春凤 苏月卿 +2 位作者 吴婷婷 黄勤玮 赵梅晶 《医疗装备》 2020年第13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医院分娩的98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化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 目的探讨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医院分娩的98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化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干预,比较两组乳汁分泌量、乳房肿胀情况及泌乳时间。结果产后第2、3、4天,对照组乳汁分泌量均少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72 h,对照组Ⅰ度乳房肿胀率低于观察组,Ⅲ度乳房肿胀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泌乳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干预产妇,可增加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房肿胀发生率,缩短泌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吸乳器 手法 母婴分离 乳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奶器联合乳房按摩在早期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张娜治 黄勤玮 +1 位作者 郑燕红 赵梅晶 《医疗装备》 2020年第15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究吸奶器联合乳房按摩在早期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分娩的74名母婴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名。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吸奶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究吸奶器联合乳房按摩在早期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分娩的74名母婴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名。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吸奶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乳房按摩,比较两组开始泌乳时间、泌乳量及乳房胀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开始泌乳时间≤72 h占比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83.78%(P<0.05);观察组产后24、48、72 h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72 h内乳房胀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奶器联合乳房按摩用于早期母婴分离产妇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产后开始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母婴分离 乳房按摩 吸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勤玮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4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剖宫产术后舒适度。方法 79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采用循证护理,52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采用传统方法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剖宫产术...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剖宫产术后舒适度。方法 79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采用循证护理,52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饮食护理采用传统方法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剖宫产术后产妇舒适度明显好转。结论循证护理可提高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剖宫产术后 饮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勤玮 叶珠莲 庞荷莲 《中国校医》 2012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管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11年5月收治的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结果 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阴道分娩16例,剖宫产67例,发生产后出血2例,出血量<1 000 mL,未发生新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管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11年5月收治的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结果 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阴道分娩16例,剖宫产67例,发生产后出血2例,出血量<1 000 mL,未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13例早产儿转新生儿科。结论加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产前监测和护理,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预防产前并发症及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血液/护理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梅晶 潘绵绵 +2 位作者 黄勤玮 张丽勤 苏月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48-1850,共3页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5月于妇产科住院治疗的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数据采用SPSS ...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5月于妇产科住院治疗的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0例妇产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0例,感染率为12.50%;共培养出4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8株占5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疾病类型、放化疗、有侵入性操作以及住院时间>7d是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产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与年龄、疾病类型、放化疗、侵入性操作以及住院时间有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产科 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