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医患沟通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舒麟渊 盛露露 +2 位作者 高婧 黄剑吟 封启明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分析医患沟通不畅对医生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向的影响以及患者对医患沟通现状的满意度。方法结合实际经验,由专家制定医患互动关系调查问卷。结果支持性互动关系与工作满意度(β=0.275,P<0.01)具有积极正向相关性,但与离职意愿不... 目的分析医患沟通不畅对医生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向的影响以及患者对医患沟通现状的满意度。方法结合实际经验,由专家制定医患互动关系调查问卷。结果支持性互动关系与工作满意度(β=0.275,P<0.01)具有积极正向相关性,但与离职意愿不具有相关性(β=-0.034,P>0.05);抑制性互动关系与工作满意度(β=-0.184,P<0.01)具有积极负向相关性,与离职意愿(β=0.197,P<0.01)具有积极正向相关性。病人及家属对医生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心理支持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医生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且患者对医生在应用贵重药品前告知程度的满意度最低。结论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医务人员的离职意向。加强医患沟通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 工作满意度 离职意向 沟通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耿磊 黄剑吟 +1 位作者 傅一牧 封启明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65例以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8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病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炎症指标[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_(2))/动-静脉氧含量差(Ca-vO2)]、心功能[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峰(E/A)]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别为(7.71±1.46)d、(9.32±2.57)d、(8.76±2.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3±2.33)d、(11.15±2.14)d、(10.56±3.8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3.46%、20.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08%、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得分分别为(10.25±2.37)分、(6.88±1.9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9±3.86)分、(9.37±2.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SAA、HBP、PCT分别为(95.32±11.48)mg/L、(7.48±1.29)ng/mL、(1.32±0.7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59±20.71)mg/L、(10.62±2.18)ng/mL、(3.96±1.2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HR、Pv-aCO_(2)/Ca-vO2分别为(90.37±7.39)次/min、0.7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94±10.27)次/min、0.89±0.15,MAP、CVP、SVI、CI分别为(69.94±3.96)mmHg、(8.91±0.98)mmHg、(44.82±3.23)mL/次、(4.05±0.42)L/(min·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7±3.42)mmHg、(8.45±1.02)mmHg、(35.84±3.41)mL/次、(3.51±0.59)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为(532.41±97.86)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745.39±113.92)μg/L,E/A、LVEF分别为(1.32±0.35)cm/s、(55.74±5.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0.29)cm/s、(50.41±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略高于对照组的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减少心功能损伤,临床治疗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乌司他丁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疗效 心功能 血液动力学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队情景模拟在急诊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盛露露 许兵 +6 位作者 黄剑吟 陆耀红 王飞燕 王洪 王韬 封启明 周敏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2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团队情景模拟急诊心肺复苏培训在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规范化培训急诊与内科基地中的42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年限分为A、B、C 3个等级,将不同等级住院医师各1人与护士1人共... 目的探讨团队情景模拟急诊心肺复苏培训在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规范化培训急诊与内科基地中的42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年限分为A、B、C 3个等级,将不同等级住院医师各1人与护士1人共4人组成抢救小组,按组进行团队情景模拟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各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临床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和非临床急救技能(包括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境意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沟通能力)的变化。结果规培基地住院医生经过团队情景模拟培训后,其理论成绩得分、单项操作技能得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非技术技能团队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境意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沟通能力在培训后也均有显著的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队复苏完成时间较培训前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情景模拟急诊心肺复苏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提升住院医师急救能力的新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情景模拟 心肺复苏 住院医师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危重患者疾病谱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家梅 封启明 +6 位作者 傅一牧 耿磊 杨开超 段光臣 黄剑吟 黄冠东 吴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7期596-599,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某三级甲等医院Ⅰ、Ⅱ级危重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2022年3月28日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信... 目的分析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某三级甲等医院Ⅰ、Ⅱ级危重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2022年3月28日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并与2021年同期相比,研究2022年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与2021年同期比较,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Ⅰ、Ⅱ级患者总量变化不大,但年龄分布不同:<53岁者明显减少(26.8%vs.17.3%,P=0.007),而≥80岁者明显增多(23.6%vs.31.2%,P=0.038);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均明显增多(7.3%vs.13.9%,P=0.008;1.3%vs.3.9%,P=0.036);严重创伤患者明显下降(22.3%vs.6.5%,P<0.001);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vs.23.4%,P=0.059)。结论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总量无明显变化,但年龄≥80岁者、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明显增多,创伤患者明显减少。提示急诊科工作医师也要据此发生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Ⅱ级患者 急诊抢救 疾病谱 COVID-19 奥密克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剑吟 封启明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21期3190-3194,共5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后较差,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对于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是凝血因子的消耗或稀释、低体温或酸中毒,虽然至今这种"致命三联症"仍是急性...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后较差,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对于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是凝血因子的消耗或稀释、低体温或酸中毒,虽然至今这种"致命三联症"仍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的重要因素,但是更深入地研究发现了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机制。目前发现的机制主要有内皮功能障碍、活化蛋白C、纤溶亢进、血小板功能障碍、氧化修饰作用等。我们仍需更深入地研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以进一步地改进复苏策略、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创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病 发病机制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后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剑吟 杨焱平 +3 位作者 黄冠东 杨开超 仲伟喜 封启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骨折后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C)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96例单一闭合性骨折男性患者纳入骨折组,将64例健康男性纳入健康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骨折后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C)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96例单一闭合性骨折男性患者纳入骨折组,将64例健康男性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水平。将骨折患者按N-MID OC四分位数分为4个亚组,比较4组患者HbA1c、FPG、FINS、C-P水平。分析血清N-MID 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肌酐、HbA1c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FPG、FINS、C-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血红蛋白、钙离子、25-羟维生素D;和N-MID O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组骨折患者的年龄和血小板、FPG、N-MID O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MID OC与年龄(r=-0.280,P<0.001)、HbA1c(r=-0.081,P=0.011)、FPG(r=-0.196,P=0.006)均呈负相关;调整年龄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是单一闭合性骨折患者血清N-MID OC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47,P=0.036,95%CI为-0.663~-0.023)。结论骨折创伤后糖代谢与血清N-MID OC存在相关性,这可能是影响骨代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 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 胰岛素 C-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标准化比率与创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仲伟喜 朱晓光 +5 位作者 杨开超 黄剑吟 杨焱平 吴蔚 赵钢 封启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研究以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为标准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创伤预后间的相关性,即探讨INR≥1.3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室收治的488例创伤患者.记录其年龄、... 目的研究以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为标准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创伤预后间的相关性,即探讨INR≥1.3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室收治的488例创伤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时INR、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CS)、伤后24h内输血量及补液量、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院内感染(NI)、多器官衰竭(MOF)和死亡发生情况。根据INR≥1.3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比较两组预后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创伤患者488例,其中发生ATC患者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ISS评分、入院时INR、收缩压、GCS评分及伤后24h内输血量及补液量。凝血病组患者死亡(OR=4.56,95%CI1.53,13.61,P=0.007)及MOF发生率明显增加(OR=3.16,95%CI1.28~7.78,P=0.012),尤其在极危重患者中(ISS〉25分);凝血病组患者发生MOF的可能性约为非凝血病组的14倍(OR=13.83,95%C16.59—119.96,P=0.017)。结论以INR≥1.3为诊断标准,伴有ATC的创伤患者发生MOF及死亡可能性明显增加。而在极危重创伤患者(ISS〉25分)中MOF发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因此,INR≥1.3可以作为创伤患者预测MOF及死亡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 创伤 多器官衰竭(MOF)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降钙素原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政钦 侍冬成 +2 位作者 黄剑吟 傅一牧 秦海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1期2137-21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ys C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对照组和三组患者的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三者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APACHE-Ⅱ评分随之升高。各组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6,0.613,0.627,P<0.01)。结论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估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血清胱抑素 降钙素原 N末端前体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五肽注射液对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仲伟喜 杨焱平 +4 位作者 黄冠东 杨开超 黄剑吟 吴蔚 封启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7期72-76,共5页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注射液对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60例Gustilo-AndersonⅢ型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8)...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注射液对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60例Gustilo-AndersonⅢ型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8)和非感染组(n=52)。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胸腺五肽注射液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18)。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肌肉注射20 mg胸腺五肽注射液,1次/d,持续7 d。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淋巴细胞及各亚群水平变化,同时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60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例,共分离出菌株1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屎肠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阴沟肠杆菌1株。伤后第7天,感染组患者CD3和CD4细胞占比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2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1天,实验组患者CD3和CD4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CD19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伤后第7天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占比、CD4细胞占比和CD4/CD8低于伤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伤后第7天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占比、CD4细胞占比和CD8细胞占比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占比、CD19细胞占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创伤后患者存在免疫抑制,伤口感染患者CD3、CD4细胞占比降低,胸腺五肽注射液虽然未能显著降低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术后感染率,但能提高CD3、CD4细胞占比,有效改善患者伤后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开放性骨折 胸腺五肽注射液 免疫功能 伤口感染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0
作者 仲伟喜 朱晓光 +5 位作者 杨开超 黄剑吟 杨焱平 吴蔚 赵钢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人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眠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CI:2.80~11.74,P〈0.01)。在次危重(9≤ISS〈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CI:1.17~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伤后24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凝血病 深静脉血栓 损伤部位 损伤严重度 年龄 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徐文心 朱晓光 +4 位作者 李梅芳 黄剑吟 吴蔚 周敏杰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con...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的创伤患者。TIC定义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8 s,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0 s或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00×109/L。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探究TEG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TEG的输血指导价值。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TIC组62例,非TIC组180例,两组间TEG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和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诊断TIC的AUC最大,分别为0.779和0.786,且两者灵敏度大于80%,NPV大于90%;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的灵敏度、PPV和NPV最小。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所有TEG参数均与TIC患者入院24 h内输血量和大量输血有关,R的比值比和回归系数最大。结论MA和CI对TIC的诊断价值最大,R的诊断价值较小但输血指导意义较大。MA<52.9 mm或CI<-1.0可作为诊断TIC的阈值。使用TEG检测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TIC并指导患者的早期输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创伤性凝血病 诊断 输血治疗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功能在术前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仲伟喜 黄冠东 +4 位作者 黄剑吟 杨焱平 杨开超 吴蔚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0-605,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常规凝血功能检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各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一种风险模型筛选出术前DVT形成的高危患...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常规凝血功能检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各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一种风险模型筛选出术前DVT形成的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住的急性创伤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同一时间内CCTs及TEG各参数间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各参数在急性创伤患者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123例急性创伤骨折患者中,术前抗凝治疗101例,发生DVT 51例。DVT与非DVT组患者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s)、凝块反应时间、凝块形成时间、凝固角(alpha angle,α)、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imer和MA是创伤骨折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预测模型:预测因子=0.101×(D-Dimer值)+0.241×(MA值)+(-18.190)。TEG的α角(AUC=0.833,P<0.001)、MA(AUC=0.904,P<0.001)、凝血指数(AUC=0.914,P<0.001)相对于CCTs的Fib(AUC=0.684,P=0.001)、D-Dimer(AUC=0.685,P<0.001)、FDPs(AUC=0.656,P=0.003)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诊断效能更高,其中凝血指数最佳。而综合D-Dimer与MA形成的预测因子具有更优的预测价值(AUC=0.926,P<0.001),其截断值为0.32、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79.8%。结论相较于CCTs指标,TEG在预测急性创伤骨折患者术前DVT更具优势,而综合D-Dimer与MA得到的预测因子有助于筛选DVT形成高危患者,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骨折 常规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创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冬冬 张忠伟 +1 位作者 黄剑吟 朱彪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 目的探究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创伤患者血清中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80±2.0)pg/mL、(27±3.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β和IL-18于创伤后第3 d仍呈现上升趋势。创伤组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创伤后患者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创伤早期外周血细胞中有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加剧炎症反应。AIS-ISS评分与血清中IL-18、IL-1β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说明创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炎症因子 IL-1Β IL-18 NLRP3 炎症小体 CASPASE-1 炎症瀑布
原文传递
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创伤男性血清C-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焱平 黄冠东 +4 位作者 杨开超 仲伟喜 黄剑吟 李永霞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探究非糖尿病创伤男性血清(osteocalcin,OC)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伤男性患者,记录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 目的探究非糖尿病创伤男性血清(osteocalcin,OC)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伤男性患者,记录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指标,纳入年龄≥18岁,受伤至次日抽血时间间隔<24 h,排除急诊手术,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6%,急性脑外伤等病例,收集清晨空腹状态静脉血样送检,根据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stress hyperglycemia,SH)(FPG>7.8 mmol/L)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o-stress hyperglycemia,NO-SH)(FPG≤7.8 mmol/L),采用LSD-t检验、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总人群血清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395例创伤男性入选,SH组(n=182)和NO-SH组(n=213)在ISS、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C-肽(C-peptid,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组的年龄,HbA1c和FPG较NO-SH组高(P=0.041,P=0.037,P<0.01),而OC浓度较NO-SH组低(P=0.023)。偏相关分析显示OC与HbA1c、FPG、FINS无明显的相关性,与C-P存在负相关(r=-0.262,P=0.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P是影响创伤后血清OC水平的独立因素(β=-0.655,P=0.043)。结论非糖尿病创伤患者血清OC水平与创伤后的糖代谢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肽 骨钙素 应激性高血糖 创伤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
15
作者 仲伟喜 朱晓光 +5 位作者 杨开超 黄剑吟 杨焱平 吴蔚 赵钢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8-604,共7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入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360例成年钝性创伤患者。其中排除重症颅脑损伤及高...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入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360例成年钝性创伤患者。其中排除重症颅脑损伤及高位颈椎损伤患者,记录其余患者基本资料,观察预后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因素与院内感染(NI)、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根据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严重度及致伤机制等指标,对NI、MOF及死亡患者进行配对,分别比较NI组与非NI组、MOF组与非MOF组、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IRAK-1基因型的差异性。结果入选的360例患者中,IRAK-1C/C基因型患者268例(74.4%),其中男性患者C/C基因型比例高达82.3%。控制混杂因素,男性患者MOF的发生率约是女性的4倍(OR=3.855,95%CI:1.329~11.181,P=0.013),病死率约是女性的6倍(OR=5.742,95%CI:1.429—23.066,P=0.014),但在NI的发生率上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117,95%CI:0.932~4.807,P=0.073)。将NI、MOF及死亡患者分别配对比较,MOF组(P=0.014)及死亡组(P=0.008)患者中IRAK-1C/C基因型比例显著增高,而N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结论创伤患者预后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生MOF与死亡的风险显著低于男性患者。而男性患者中IRAK-1C/C基因型占极大比例(82.3%),这可能是影响创伤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 基因多态性 性别差异 预后结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