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注入等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的效果,以期寻找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佳容量。方法 150例拟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成I、Ⅱ、Ⅲ三组,每组各50例,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5 ...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注入等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的效果,以期寻找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佳容量。方法 150例拟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成I、Ⅱ、Ⅲ三组,每组各50例,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5 m L、20 m L、25 m 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肌肉松弛阻滞效果,术中呼吸、血压、心电图动态改变。结果在感觉、肌松阻滞效果及起效时间观察上,I、II、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维持时间方面比较:I组与Ⅱ、Ⅲ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资料表明超过20ml在臂丛阻滞麻醉中并无增强作用。低至15 m L的容量也可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但会缩短麻醉维持时间。术中监护中,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是能较安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其最佳使用容量是20 m L。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9例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ASA I^II级,以1.0%~1.3%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阻滞,俯卧位下行内固定手术。按脊椎骨折部位分组,腰椎部骨折手术28例(简称腰椎组),胸椎部骨折手术2...目的观察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9例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ASA I^II级,以1.0%~1.3%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阻滞,俯卧位下行内固定手术。按脊椎骨折部位分组,腰椎部骨折手术28例(简称腰椎组),胸椎部骨折手术21例(简称胸椎组)。记录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5 m in记录1次。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呼吸循环变化等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组麻醉平面为T6~8至L3~5,麻醉效果优良率92.9%;胸椎组麻醉平面T1~6至T10~L2,麻醉效果优良率38.1%,2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下脊椎骨折内固手术中硬膜外阻滞用于腰椎部手术的病例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注入等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的效果,以期寻找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佳容量。方法 150例拟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成I、Ⅱ、Ⅲ三组,每组各50例,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5 m L、20 m L、25 m 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肌肉松弛阻滞效果,术中呼吸、血压、心电图动态改变。结果在感觉、肌松阻滞效果及起效时间观察上,I、II、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维持时间方面比较:I组与Ⅱ、Ⅲ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资料表明超过20ml在臂丛阻滞麻醉中并无增强作用。低至15 m L的容量也可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但会缩短麻醉维持时间。术中监护中,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是能较安全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其最佳使用容量是20 m L。
文摘目的观察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9例胸腰部脊椎骨折手术患者,ASA I^II级,以1.0%~1.3%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阻滞,俯卧位下行内固定手术。按脊椎骨折部位分组,腰椎部骨折手术28例(简称腰椎组),胸椎部骨折手术21例(简称胸椎组)。记录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5 m in记录1次。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呼吸循环变化等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组麻醉平面为T6~8至L3~5,麻醉效果优良率92.9%;胸椎组麻醉平面T1~6至T10~L2,麻醉效果优良率38.1%,2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下脊椎骨折内固手术中硬膜外阻滞用于腰椎部手术的病例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