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丹参滴丸与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麦伟华 魏爱生 +1 位作者 叶建红 王甫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912-913,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与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与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自发性疼痛、四肢麻木、肢软无力、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复方丹参滴丸 Α-硫辛酸 甲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钴胺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麦伟华 魏爱生 +2 位作者 王甫能 叶建红 吕丽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3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甲钴胺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钴胺联合复方丹参... 目的:观察甲钴胺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钴胺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钴胺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 复方丹参滴丸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GDF-1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麦伟华 岳瑞文 魏爱生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2期2-3,共2页
目的:通过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该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 目的:通过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该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调脂治疗,治疗组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GDF-15水平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明显降低患者血清GDF-15水平,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复方丹参滴丸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病人营养风险与其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丽容 吕丽雪 +3 位作者 劳美铃 麦伟华 誉昭红 叶建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3296-3301,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人营养风险与其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19例糖尿病足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简表(NRS 2002)、糖尿病特异性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人营养风险与其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19例糖尿病足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简表(NRS 2002)、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临床预后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根据首次营养风险筛查结果将病人分为A组(NRS2002为0~2分)、B组(NRS2002为3分)、C组(NRS2002为4分或5分)、D组(NRS2002为6分或7分),比较4组病人实验室指标、生存质量和临床结局情况。[结果]319例糖尿病足病人中,193例(60.50%)病人无营养风险,126例(39.50%)病人有营养风险;有营养风险的病人中男性、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糖尿病足病程>3个月、Wagner分级≥3级病人例数较多,创面面积大于无营养风险病人(P<0.05);随着营养风险分数升高,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逐渐升高,体质指数、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4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病人相比,C组病人及D组病人足部溃疡愈合差,截肢发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且D组病人与A组病人比较,死亡率高;A组病人生存质量总分及4个维度(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功能、社会关系、治疗情况)得分均低于B组病人、C组病人、D组病人(P<0.05)。[结论]糖尿病足伴高度营养风险的病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溃疡较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营养风险 临床预后 生存质量 并发症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对相关代谢指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天 魏爱生 +2 位作者 麦伟华 何东盈 刘晓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探讨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对相关代谢指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77例与对照组77例。观察组采用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两组疗程... 目的:探讨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及对相关代谢指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77例与对照组77例。观察组采用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相关代谢指标、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7.78%)(P〈0.05);两组治疗后FPG、2h PG、HbA1c降低(观察组:t=29.905、30.331、19.844,对照组:t=20.346、20.863、9.394,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 PG、HbA1c低于对照组(t=12.086、12.409、12.013,P〈0.05);两组治疗后PT、APTT增加而Fib降低(观察组:t=29.326、15.724、10.505、,对照组:t=13.419、7.085、3.825、,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高于对照组而Fib低于对照组(t=16.711、8.403、8.485、,P〈0.05);而两组治疗后T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659,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降低(观察组:t=20.440、52.653、14.892,对照组:t=10.226、18.203、6.534,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于对照组(t=9.696、24.833、8.82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7%)低于对照组(20.99%)(P〈0.05)。结论:降糖一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糖代谢、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糖一方 西药 2型糖尿病 疗效 相关代谢指标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谢率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叶建红 黎锋 +2 位作者 刘天 麦伟华 郎江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葡萄糖代谢率(M)、脂肪水平变化及二甲双胍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筛选36~60岁MS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检测M,评估胰岛素抵抗(IR)程度;检测血浆、血浆抵抗素(resisti...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葡萄糖代谢率(M)、脂肪水平变化及二甲双胍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筛选36~60岁MS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检测M,评估胰岛素抵抗(IR)程度;检测血浆、血浆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浓度及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M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500 mg口服,3次/d,治疗12周,于治疗结束后重复检测M、血浆resistin、adiponectin与leptin浓度等。结果①MS组的腰围(WC)、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G)、FINS及甘油三酯(TG)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稳态时(120~150 min),MS组的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血浆resisti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MS组的血浆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diponect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治疗12周后,MS组的BMI、WC、FINS、FPG及2hPG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G、胆固醇(TC)、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无显著性变化。③治疗前后M分别为(4.01±1.29)和(6.53±1.15)mg·kg-1·min-1,治疗12周后,MS组M明显升高(P〈0.05)。④治疗前后MS组血浆resistin,adiponectin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leptin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可以减轻MS患者的IR,其机制可能与体重减轻及leptin抵抗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 葡萄糖代谢率 二甲双胍 脂肪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前后营养评分与溃疡愈合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吕丽雪 黄丽容 +3 位作者 麦伟华 劳美铃 李茂玲 魏爱生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046-2048,共3页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C反应蛋白及溃疡转归等指标,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对57例糖尿病足溃疡Wagner3级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营养评价,并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C反应蛋白及溃疡转归等指标,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对57例糖尿病足溃疡Wagner3级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营养评价,并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及溃疡愈合面积。结果 5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MNA得分为(16.36±3.68)分,其中发生营养不良43例(75.44%),潜在营养不良14例(24.56%);治愈13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治愈、显效、有效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评分、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升高,溃疡面积、C反应蛋白降低,组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评分、溃疡面积、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患者与有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评分与溃疡面积呈负相关(r=-0.28,P=0.03)、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26,P=0.03)。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均存在营养状况不佳,并可能与其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及时进行营养评估和改善营养状况,控制炎症状态,将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微型营养评价法 C反应蛋白 溃疡愈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甫能 郎江明 +4 位作者 蔡世华 陈苹 麦伟华 劳美铃 魏爱生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884-1886,共3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管造影特点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为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9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造影结果,分别对下肢缺血病变动脉部位、数量及血管狭窄程度与糖...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管造影特点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影响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为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9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造影结果,分别对下肢缺血病变动脉部位、数量及血管狭窄程度与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8例患者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其中膝上动脉病变共26例(66.7%),膝下动脉病变共33例(84.6%),混合病变21例(53.8%)。单纯膝下动脉病变共12例(30.8%),单纯膝上动脉病变共5例(12.8%),单纯膝下动脉病变与单纯膝上动脉病变两组糖尿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7.4)年vs(3.4±2.7)年,P<0.05]。膝下动脉主干(胫前、胫后及腓动脉)中单支血管闭塞病变13例(33.3%),双支闭塞13例(33.3%),三支闭塞8例(20.5%)。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病变分别为35例(89.7%)及33例(84.6%),发生率高于腓动脉病变的27例(69.2%)及足背动脉病变的26例(6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膝上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吸烟及LDL-C;影响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有糖尿病病程、年龄。结论我国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随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足患者膝上及膝下动脉病变均较严重,膝下动脉病变往往较膝上动脉病变更为严重,严重影响下肢远端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下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宾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郎江明 刘瑜 +3 位作者 魏爱生 叶建红 王甫能 麦伟华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方法:将20例MS患者按配对设计方法分为水飞蓟宾组和罗格列酮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行高胰岛素-正萄萄糖钳夹试验.测定葡萄糖代谢率(M值),同时观察身高、体重、腰围、...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方法:将20例MS患者按配对设计方法分为水飞蓟宾组和罗格列酮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行高胰岛素-正萄萄糖钳夹试验.测定葡萄糖代谢率(M值),同时观察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水飞蓟宾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12周后患者M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水飞蓟宾组FBG、FINS及TG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水飞蓟宾可以增加MS患者的M值,改善胰岛素抵抗,该作用与罗格列酮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中药疗法 水飞蓟宾 葡萄糖代谢率
原文传递
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对阿卡波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甫能 魏爱生 +3 位作者 陈苹 李阳 麦伟华 劳美铃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S0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观察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对阿卡波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例,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7~9 mmol/L,餐后2 h血糖10~16.7 mmol/L,加用维格列汀50 mg,2次/d,继续... 目的观察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对阿卡波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例,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7~9 mmol/L,餐后2 h血糖10~16.7 mmol/L,加用维格列汀50 mg,2次/d,继续治疗12周。维格列汀治疗前连续血糖监测3 d并同时进行100 g标准馒头餐试验,治疗12周结束前再次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及馒头餐试验。结果与维格列汀治疗前相比,空腹血糖降低(1.01±0.11)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2.53±0.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93±0.17)%(均P<0.01),患者24 h平均血糖降低(1.15±0.25)mmol/L(P<0.01),从连续血糖监测结果来看,24 h血糖波动幅度从(3.42±1.23)mmol/L减少到(2.53±1.27)mmol/L,减少(0.89±0.26)mmol/L(P<0.01),24 h血糖达标时间从(6.2±2.21)h增加到(19.4±2.47)h(P<0.01),24 h内血糖达标时间段达到(80.8±10.1)%(P<0.01),血糖峰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单用阿卡波糖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维格列汀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血糖波动,24 h血糖达标时间段显著延长,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格列汀 阿卡波糖 2型糖尿病 连续血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痰(湿)热互结证与抵抗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爱生 麦伟华 +4 位作者 叶建红 刘天 王甫能 陈苹 郎江明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热互结证与抵抗素的关系,以及抵抗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痰(湿)热互结组和非痰(湿)热互结组,另设2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其抵抗素水平及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脂(TC、TG...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热互结证与抵抗素的关系,以及抵抗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痰(湿)热互结组和非痰(湿)热互结组,另设2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其抵抗素水平及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脂(TC、TG)、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C肽。结果:痰(湿)热互结组、非痰(湿)热互结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抵抗素、WC、TC、FINS、HOMA-IR等指标痰(湿)热互结组与非痰(湿)热互结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湿)热互结组患者抵抗素与糖尿病各项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抵抗素与WC、FINS、HOMA-IR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TG、TC等无明显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痰(湿)热互结证与血清抵抗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抵抗素 痰热互结 湿热互结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降糖方对糖尿病家兔大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天 魏爱生 +3 位作者 何东盈 麦伟华 刘晓霞 劳美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45-1848,共4页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方对糖尿病家兔大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辛伐他丁,0.8 mg/(kg·d)],活血降糖方高、中、低剂量组[13.6、6.8、3.4 g/(kg·d)],各组造模后给予药物。然后,检测空腹...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方对糖尿病家兔大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辛伐他丁,0.8 mg/(kg·d)],活血降糖方高、中、低剂量组[13.6、6.8、3.4 g/(kg·d)],各组造模后给予药物。然后,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有量,ELISA法测定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含有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腹主动脉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PCR法检测腹主动脉中STAT3 mRNA表达水平。结果活血降糖方可改善FBG、TC、TG、HDL-C、LDL-C含有量,抑制hs-CRP、IL-6、TNF-α、ET含有量,抑制腹主动脉中STAT3 mRNA表达水平。结论活血降糖方可能是通过抑制腹主动脉中STAT3信号通路活化及炎症反应发生,从而改善糖尿病家兔大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降糖方 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筋、温筋洗剂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和TSS评分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天 黄泽 +2 位作者 魏爱生 麦伟华 梁秀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5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舒筋、温筋洗剂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和TSS评分影响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8例住院DPN患者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α-硫辛酸注射液(奥力宝)0.6g+0.9%氯化钠注射液25... [目的]观察舒筋、温筋洗剂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和TSS评分影响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8例住院DPN患者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α-硫辛酸注射液(奥力宝)0.6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避光静滴,1h内滴完,1次/d。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瘀血阻络型使用舒筋洗剂、寒湿阻络型使用温筋洗剂熏洗双足,每次1包,加入1200mL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足20min,2次/d。观察震动感觉阈值和TSS评分。14d为1疗程.治疗1疗程(14d)判定疗效。[结果]两组刺痛、灼烧感、感觉减退、麻木等症状较治疗前均有缓解,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S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筋、温筋洗剂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VPT及TS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α-硫辛酸注射液组,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 舒筋洗剂 温筋洗剂 熏洗 震动感觉阈值 TSS评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五苓散治疗痰湿型葡萄糖耐量低减(IGT)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天 魏爱生 +2 位作者 何东盈 刘晓霞 麦伟华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4年第4期60-61,共2页
将6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在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其中实验组30例,口服茵陈五苓散汤剂:茵陈15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2g,猪苓15g,桂枝6g。上药水煎服200ml,早晚饭后各服100ml;对照组30例,单纯采取... 将6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在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其中实验组30例,口服茵陈五苓散汤剂:茵陈15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2g,猪苓15g,桂枝6g。上药水煎服200ml,早晚饭后各服100ml;对照组30例,单纯采取饮食、运动治疗。两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时间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OGTT2小时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的变化。结果:临床使用茵陈五苓散治疗痰湿型IGT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五苓散 痰湿型 葡萄糖耐量低减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丽雪 劳美铃 +2 位作者 誉昭红 黄丽容 麦伟华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第6期11-1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61例,根据随机与平衡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61例,根据随机与平衡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糖脂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患者8周结束时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改善,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胰岛素B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Is)改善,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空腹血糖(F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变,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糖脂控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B细胞分泌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肠病变 中药封包 子午流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肝泻火汤联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天 魏爱生 +2 位作者 麦伟华 何东盈 刘晓霞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调肝泻火汤联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疗效。方法:入选在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甲亢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予以他巴唑治疗)和治疗组(n=30,予以调肝泻火汤联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对... 目的:探讨调肝泻火汤联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疗效。方法:入选在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甲亢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予以他巴唑治疗)和治疗组(n=30,予以调肝泻火汤联合小剂量他巴唑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FT3、FT4水平均显著下降,TSH显著升高,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结论:采取调肝泻火汤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 他巴唑 调肝泻火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肾滋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阴阳两虚型临床研究
17
作者 卢昉 郎江明 +4 位作者 魏爱生 麦伟华 劳美玲 刘晓霞 何东盈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10期95-97,共3页
目的:观察温肾滋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阴阳两虚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及厄贝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温肾滋阴法中药益肾方及艾灸脾俞、肾俞治疗,观察1... 目的:观察温肾滋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阴阳两虚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及厄贝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温肾滋阴法中药益肾方及艾灸脾俞、肾俞治疗,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HbA1c、24h尿蛋白定量、肌酐、尿素氮均有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及胱抑素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血压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温肾滋阴法能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阴阳两虚证患者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中医疗法 阴阳两虚 温肾滋阴 厄贝沙坦
原文传递
茵陈五苓散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玉萍 魏爱生 +7 位作者 蔡海荣 袁康 刘天 麦伟华 劳美铃 刘晓霞 王家乐 梁佩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0-73,共4页
为探讨茵陈五苓散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法,建立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8周),将27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茵陈五苓散组,10只未造模大鼠为对照组,共灌胃4... 为探讨茵陈五苓散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法,建立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8周),将27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茵陈五苓散组,10只未造模大鼠为对照组,共灌胃4周。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血压(BP)、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Lee′s指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腹围、体重、Lee′s指数、血脂、BP、FBG、Fins、IRI、NF-κB、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茵陈五苓散组腹围、体重、Lee′s指数、血脂、BP、FBG、Fins、IRI、NF-κB、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说明茵陈五苓散能有效治疗代谢综合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BP、FBG、Fins、IRI、NF-κB、TNF-α、IL-6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五苓散 代谢综合征 糖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五苓散联合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倩 魏爱生 +4 位作者 刘天 麦伟华 劳美玲 刘晓霞 梁佩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416-1419,共4页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联合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百达扬)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魏爱生主任慢病管理中心门诊部就诊的60例肥胖型T2DM病人,按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联合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百达扬)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魏爱生主任慢病管理中心门诊部就诊的60例肥胖型T2DM病人,按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以百达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茵陈五苓散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变化,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bA1c、FPG、2 hPG、体重、BMI、腰围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硬结、注射部位瘙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联合百达扬治疗肥胖T2DM,可有效降低病人血糖、BMI,明显减少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型2型糖尿病 茵陈五苓散 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体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洁冰 麦伟华 叶建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1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筛选NAFLD患者78例,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给予二甲双胍500mg口服治疗,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稳态指数(HOMA-IR)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筛选NAFLD患者78例,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给予二甲双胍500mg口服治疗,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稳态指数(HOMA-IR)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NAFLD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血糖(FPG)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酰甘汕(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无明显变化;NAFLD患者的HOMA-IR显著降低,分别为(3.35±1.19)和(1.95±1.27),P<0.01。结论:二甲双胍治疗能改善NAFLD患者的FPG、FINS及肝功能等临床指标,并减轻IR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