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StSUT2基因启动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1
作者 巩慧玲 杨雅倩 +3 位作者 梁金永 田泽 冯再平 鲍婧婷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主要介导蔗糖质外体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马铃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StSUT2的表达模式,通过TOPO定向克隆了StSUT2基因上游1700 bp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主要介导蔗糖质外体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马铃薯蔗糖转运蛋白基因StSUT2的表达模式,通过TOPO定向克隆了StSUT2基因上游1700 bp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tSUT2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不同光照时间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马铃薯StSUT2启动子区域内存在多个光响应元件以及脱落酸等激素和胁迫响应元件;StSUT2基因于光照4 h后在花和老叶中表达量较高;光照16 h后在花中表达量最高;此外,StSUT2在雄蕊和雌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全花。综上,StSUT2在花器官尤其在花蕊组织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马铃薯StSUT2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tSUT2启动子 克隆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堆肥技术在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武乐乐 鲍婧婷 +1 位作者 袁亚玲 李善家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农业有机废弃物中还含有许多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随着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量日益增多,其资源化利用也愈发重要。发酵处理是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蚯蚓堆肥处理在农业有机废弃物中应用广泛。... 农业有机废弃物中还含有许多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随着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量日益增多,其资源化利用也愈发重要。发酵处理是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蚯蚓堆肥处理在农业有机废弃物中应用广泛。通过对蚯蚓堆肥技术在农业有机废物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解析,阐述了蚯蚓堆肥产物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提出未来蚯蚓堆肥研究方向,以期为蚯蚓堆肥处理技术在农业有机废弃物上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化利用 农业有机废弃物 蚯蚓堆肥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性荒漠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苏洁琼 李新荣 鲍婧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3-689,共7页
采用野外人工外源施加氮素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0、1.75、3.50、7.00、14.00 g/m^2 5个氮素添加水平,研究荒漠化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产力及养分质量分数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AS)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 采用野外人工外源施加氮素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0、1.75、3.50、7.00、14.00 g/m^2 5个氮素添加水平,研究荒漠化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产力及养分质量分数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AS)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在低的氮素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而高的氮素添加水平对AS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年生禾本科(PG)和非禾本科(PF)植物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其中高氮水平对PG和PF的抑制作用最显著.AS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在所有氮素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氮素的对照;PG和PF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对外源氮素添加的响应一致,即根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7.00、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在极端干旱和氮素水平低下的荒漠化草原,氮沉降增加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其中PG和PF有更强的缓冲能力,而.AS则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荒漠化草原 植物功能型 草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水玫瑰花红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巩慧玲 徐进 +3 位作者 田泽 陈巧巧 鲍婧婷 袁惠君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苦水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水玫瑰花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选用80%的乙醇,pH为2,料液比1∶60(g/mL),浸提时间60 min;苦水玫瑰花红色素在pH<6的...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苦水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水玫瑰花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选用80%的乙醇,pH为2,料液比1∶60(g/mL),浸提时间60 min;苦水玫瑰花红色素在pH<6的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70℃以下较稳定,但对光较敏感,食品添加剂蔗糖和VC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色素吸光值变化幅度在10%以内)。该色素对还原剂Na2S2O3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而对氧化剂H2O2的耐受性较弱,金属离子Na+、Al3+、K+、Ca2+对色素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Fe2+和Fe3+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水玫瑰 色素 提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角质层蜡质合成相关基因LbCER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惠君 马倩国 +4 位作者 高泽 李学勇 鲍婧婷 王春梅 李虎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2,共8页
为研究旱生植物中醛脱羰基酶基因(ECERIFERUM1,CER1)在响应渗透胁迫过程中的分子特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RACE法克隆了耐盐耐旱的扁果枸杞CER1基因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实时荧光... 为研究旱生植物中醛脱羰基酶基因(ECERIFERUM1,CER1)在响应渗透胁迫过程中的分子特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RACE法克隆了耐盐耐旱的扁果枸杞CER1基因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在渗透胁迫处理后扁果枸杞CER1在各器官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扁果枸杞CER1的cDNA序列长2 168 bp,开放阅读框为1 881 bp,命名为LbCER1,编码626个氨基酸,有4个跨膜区、1个脂肪酸羟化酶结构域和1个位于C-末端的Wax2结构域。该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72.47 ku,等电点为7.40,脂肪指数为91.28,不稳定系数为27.88,平均亲水性为-0.070,是一种耐高温、性质稳定的偏碱性亲水蛋白。LbCER1蛋白定位在内质网膜上,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环组成,分别占44.09%和45.21%,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LbCER1与茄科植物亲缘关系近,同源性达100%。LbCER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与对照相比,16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处理下,6 h时LbCER1基因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增加1.8倍,茎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21%,12 h时降低14%,根中渗透胁迫处理6,12 h时,LbCER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1.1倍和32%;8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下,仅叶在处理6 h时LbCER1表达量增加66%,茎和根中表达量降低或差异不显著,表明LbCER1可能与扁果枸杞响应渗透胁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果枸杞 LbCER1基因 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转录因子基因LbWIN1的克隆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惠君 苏照中 +4 位作者 王春梅 张瑞艳 关玉晨 李学勇 鲍婧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9-1460,共12页
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 1/SHN1,WIN1/SHN1)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为研究WIN1在耐旱经济灌木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Bianguo)中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扁果枸杞中克隆了LbWIN1,构... 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 1/SHN1,WIN1/SHN1)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为研究WIN1在耐旱经济灌木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Bianguo)中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扁果枸杞中克隆了LbWIN1,构建了LbWIN1融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载体并表达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原生质体中进行亚细胞定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LbWIN1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LbWIN1基因长1103 bp,含60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9个氨基酸,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2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bWIN1蛋白与茄科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SlWIN1和辣椒(Capsicum chinense)CcWIN1的同源性高达99%。亚细胞定位分析证明LbWIN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LbWIN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NaCl、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诱导,表明LbWIN1参与旱生植物响应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诱导因子1 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非生物胁迫 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表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LbCER1的RNAi载体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惠君 高泽 +2 位作者 王绢绢 鲍婧婷 冯再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8,共5页
为鉴定醛脱羰基酶(ECERIFERUM1,CER1)基因在旱生植物表皮蜡质烷烃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培育适宜干制加工品种,选定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 Bianguo) Lb CER1基因1 469~1 840 bp区段为最佳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靶序列,克... 为鉴定醛脱羰基酶(ECERIFERUM1,CER1)基因在旱生植物表皮蜡质烷烃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培育适宜干制加工品种,选定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 Bianguo) Lb CER1基因1 469~1 840 bp区段为最佳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靶序列,克隆该区段并将其插入p KANNIBAL载体,构建具有发卡状反向重复序列的RNAi中间载体p KANNIBAL-Lb CER1(+)-PDK intron-Lb CER1(-),并将发卡状反向重复序列转入RNAi表达载体p ART27,再用冻融法将p ART27-Lb CER1 (+)-PDK intron-Lb CER1 (-)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法和PCR法检测转化的农杆菌菌株。结果表明,RNAi的中间载体和表达载体均结构正确,并且RNAi表达载体p ART27-Lb CER1(+)-PDK intron-Lb CER1(-)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说明该构建方法正确,将为进一步筛选Lb CER1-RNAi植株,获得适宜干制加工的宁夏枸杞新品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果枸杞 RNA干扰 载体构建 醛脱羰基酶 表皮蜡质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题驱动和思维导图的细胞增殖调控教学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惠君 冯再平 +1 位作者 鲍婧婷 程子义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细胞增殖调控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精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本文分析了细胞增殖调控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基于问题驱动,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本教学设计能通过变换问题顺序、删减问题等调整授... 细胞增殖调控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精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本文分析了细胞增殖调控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基于问题驱动,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本教学设计能通过变换问题顺序、删减问题等调整授课内容,达到优化教学重点的目的。本教学设计逻辑严密,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并且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了大量教学互动环节。本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驱动 思维导图 细胞增殖调控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表皮蜡质转运相关基因LbABCG1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9
作者 袁惠君 张瑞艳 +4 位作者 关玉晨 余诗曼 徐琰莹 马倩国 鲍婧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为研究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BCG11)在旱生经济灌木扁果枸杞中的功能,以扁果枸杞为试验材料,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和RACE法克隆了扁果枸杞LbABCG11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特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 为研究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BCG11)在旱生经济灌木扁果枸杞中的功能,以扁果枸杞为试验材料,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和RACE法克隆了扁果枸杞LbABCG11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特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研究了LbABCG11在盐处理、渗透胁迫和脱落酸(ABA)处理下不同器官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LbABCG11基因全长为2971 bp,开放阅读框长2130 bp,编码710个氨基酸,有6个跨膜区,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79.39 ku,理论等电点8.42,脂肪指数为89.63,不稳定系数为35.52,平均亲水性为0.070,其编码蛋白质分子式为C _(3590) H_( 5577) N _(935) O _(1027) S_( 35),属于性质稳定的碱性疏水蛋白,含有核苷酸结合域(NBD)以及跨膜结构域(TMD),并以NBD-TMD的形式排列,是一种WBC型(WBC)半分子转运蛋白。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分别占45.21%和33.66%,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bABCG11蛋白与茄科番茄SlABCG11和辣椒CbABCG11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拟南芥AtABCG11、藜麦CqABCG11同源性较低。LbABCG1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NaCl、渗透胁迫和ABA诱导,表明LbABCG11参与旱生植物盐和干旱等多种胁迫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果枸杞 蜡质转运 LbABCG1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3种沙生植物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付涛 蒋志荣 +2 位作者 鲍婧婷 朱瑞清 鲁玉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0,121,共6页
为了探究沙生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和对水分、光能利用效率,以沙坡头地区3种常见的典型沙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为研究对象,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植... 为了探究沙生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和对水分、光能利用效率,以沙坡头地区3种常见的典型沙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为研究对象,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并分析各自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结果表明,3种沙生植物的Pn日变化曲线都是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E日变化曲线,柠条呈单峰型,油蒿和沙木蓼呈双峰型.柠条和油蒿的WUE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沙木蓼的WUE日变化比较平缓.LUE日变化曲线,柠条和油蒿都是倒抛物线型,早晨和傍晚较高,而沙木蓼的LUE曲线呈平缓型.说明沙木蓼和柠条、油蒿的生存策略不同,沙木蓼是高耗水植物,依靠强烈的蒸腾作用避免高温的伤害,使得光合作用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柠条和油蒿比沙木蓼更能适应沙区的干旱环境,是恢复植被、防风固沙的优良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物 光能利用效率 沙坡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的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23
11
作者 鲍婧婷 王进 苏洁琼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9-205,共7页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宁夏沙坡头地区的主要固沙灌木,建植初期表现出较强适应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土壤水分耗竭,开始出现衰退。为探明灌木年龄与其退化的关系,野外原位测定了不同林龄(3、13、25龄)柠条的叶水势、叶相对含水量...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宁夏沙坡头地区的主要固沙灌木,建植初期表现出较强适应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土壤水分耗竭,开始出现衰退。为探明灌木年龄与其退化的关系,野外原位测定了不同林龄(3、13、25龄)柠条的叶水势、叶相对含水量、叶表观导水率、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其光合特性与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柠条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中龄、幼龄的光合能力高于老龄,而水分利用效率低于老龄;(2)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叶水势的非线性关系,反映出不同林龄柠条采取不同策略应对干旱胁迫,幼龄柠条通过快速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散失,而中龄和老龄柠条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来应对干旱。老龄柠条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使水分利用最大化,但其植物水势和光合的降低可能导致生长减缓和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林龄 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中蓝藻群落的多样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鲍婧婷 王进 陈翠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2-1598,共7页
采用非培养法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沙植被区的蓝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蓝藻通用引物PCR扩增其16SrDNA序列并构建16Sr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通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及S... 采用非培养法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沙植被区的蓝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蓝藻通用引物PCR扩增其16SrDNA序列并构建16Sr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通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对蓝藻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蓝藻可分为5大类:颤藻目(Oscillatoriales,64.55%),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1.82%),念珠藻目(Nostocales,16.36%),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6.82%)和未分类蓝藻(10.45%)。人工固沙植被区经过57年的恢复,蓝藻群落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均明显小于天然植被区(恢复逾100年),而且其群落结构与天然植被区仍然存在着统计学显著差异的区别,说明荒漠区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蓝藻 固沙植被区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施氮对荒漠化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1
13
作者 苏洁琼 李新荣 鲍婧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4-670,共7页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化草原为对象,设置添加0、1.75、3.5、7和14gN·m^-2·a^-15个氮素水平,研究了施氮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导致表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中总氮、NO...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化草原为对象,设置添加0、1.75、3.5、7和14gN·m^-2·a^-15个氮素水平,研究了施氮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导致表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中总氮、NO3^--N、NH4+-N和有效氮的累积,土壤pH下降,对土壤有一定的酸化作用.施氮明显抑制了土壤酶活性,且不同酶活性在氮素投加水平、土层深度和年际间有所差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氮素水平、土壤pH及土壤水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酶活性 荒漠化草原
原文传递
干旱沙漠边缘地带7种沙生植物适应性机理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瑞清 张志山 +3 位作者 刘立超 回嵘 张浩 鲍婧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49-2756,共8页
对干旱沙区极端生境下植物适应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区植物群落演替机理,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为固沙工程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流动沙丘-固定沙地这一过渡带上不同群落中出现的7种优势植物种的适应策略进行了研... 对干旱沙区极端生境下植物适应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区植物群落演替机理,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为固沙工程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流动沙丘-固定沙地这一过渡带上不同群落中出现的7种优势植物种的适应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丘优势植物种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拥有高蒸腾速率(Tr)和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峰值,且WUE的峰值出现在较为干旱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反,固定沙丘优势植物种小画眉草(Eragrostis poaeoides)表现出保守的利用水分特征(低Tr,高WUE峰值,WUE的峰值出现在较为湿润的土壤水分)。我们对此过渡带的7种高等植物定义为高耗水量[沙米、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刺蓬(Salsola ruthenica)]、中耗水量[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和低耗水量[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小画眉草]3种主要的水分利用类型,并发现植物的水分消耗量(在其优势分布沙丘类型的根际土壤水分条件下)与其盖度呈显著负相关(R2=0.94,P<0.01);提示植物水分利用特征的不同和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同是两个主要的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因素,影响着土壤水分平衡和干旱沙漠绿洲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作用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上表现显著,而土壤水分的影响作用在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中表现的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物 生态恢复 水量平衡 流动沙丘
原文传递
生物土壤结皮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综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鲍婧婷 孙靖尧 王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43,共11页
生物土壤结皮(也称生物结皮)是联结荒漠区地表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的纽带,它不仅是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工程师”。生物结皮的拓殖不仅能稳定地表,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还对荒漠... 生物土壤结皮(也称生物结皮)是联结荒漠区地表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的纽带,它不仅是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工程师”。生物结皮的拓殖不仅能稳定地表,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还对荒漠区土壤碳氮循环等产生重要影响。蓝藻、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在生物结皮形成和发挥生态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寒漠、冷漠和热漠生物结皮中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特征,厘清了主要生物气候区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结皮中主要微生物物种,对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微生物相互作用角度为明确关键枢纽微生物种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筛选潜在高效固沙菌种、培育人工结皮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区 生物土壤结皮 微生物群落特征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