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扎格雷钠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魏麓云 董晓英 +1 位作者 陈琳 欧阳征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596-4596,共1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探讨其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颅外颈动脉斑块患者45例,包括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体检者中发现颅外颈动脉斑块者,随机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探讨其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颅外颈动脉斑块患者45例,包括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体检者中发现颅外颈动脉斑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应用奥扎格雷钠,对照组应用安慰剂,两组用药前后测定狭窄管径直径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管腔直径狭窄率由(54.57±22.23)%降至(27.45±8.56)%,狭窄管径直径由与(4.2±1.3)mm升至(4.8±0.6)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结论奥扎格雷钠可能具有消除颅外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恢复期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脑电激活方法在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魏麓云 杨期明 喻恩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110-1111,共2页
目的探讨脑电图/脑电地形图(EEG/BEAM)对脑梗死恢复期的诊断意义,其变化特征受哪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方法采用头部转动和手臂旋转法诱发脑梗死恢复期的EEG/BEAM的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头部转动法引起的EEG/BEAM的改变,慢波、慢波绝... 目的探讨脑电图/脑电地形图(EEG/BEAM)对脑梗死恢复期的诊断意义,其变化特征受哪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方法采用头部转动和手臂旋转法诱发脑梗死恢复期的EEG/BEAM的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头部转动法引起的EEG/BEAM的改变,慢波、慢波绝对功率谱(三维图)变化异常率显著大于对照组,t=3.435,P<0.001,手臂旋转法引起的异常率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转动和手臂旋转均可引起脑梗死恢复期颅内侧枝循环的变化,从而引起脑梗死的脑电活动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激活方法 脑梗死 恢复期 脑电图 脑电地形图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吉磁贴结合药物对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治疗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魏麓云 黄应恒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5期687-687,共1页
关键词 曼吉磁贴 周围性面瘫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与脑梗死的临床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魏麓云 周训平 +1 位作者 陈琳 李庆元 《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采用Duplex彩色超声扫描仪探测4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结果 258患者做了颅外颈动脉Duplex,其中45例同时检查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探测到16例有斑块,占3...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采用Duplex彩色超声扫描仪探测4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结果 258患者做了颅外颈动脉Duplex,其中45例同时检查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探测到16例有斑块,占35.5%。升主动脉的狭窄率为20.0%±1.6%,主动脉弓的狭窄率为12.0%±2.3%。结论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斑块 脑梗死 临床关系 狭窄 患者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合成酶B_2,6-酮-前列环素合成酶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
5
作者 魏麓云 董晓英 +2 位作者 杨期明 陈琳 欧阳征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310-5311,共2页
目的:了解血栓合成酶B2(TXB2)、前列环素合成酶F1(PG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方法: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普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共45例为观察组,15例健康老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TXB2... 目的:了解血栓合成酶B2(TXB2)、前列环素合成酶F1(PG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方法: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普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共45例为观察组,15例健康老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TXB2,6-Keto-PGF1,彩色超声扫描仪、多普勒测定颅外颈动脉斑块,并计算其动脉狭窄率。结果: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TXB2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TXB2/6-Keto-PGF1的比值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851,P=0.0007,=0.0006。结论:TXB2,6-Keto-PGF1比值失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合成酶B2 6-酮-前列环素合成酶F1 颅外颈动脉狭窄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轴对称性狭窄时壁切应力比和阻力比测定
6
作者 魏麓云 李庆元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98-400,共3页
本文利用双联式超声扫描仪测定了脑梗塞病人24根颅外颈动脉轴对称性狭窄时的壁切应力比和阻力比。结果是壁切应力比(§_0)和阻力比(§)的变化与斑块的类型无关,与斑块最大厚度(δ)和血管半径(R_0)之比有关,亦与斑块长度(x_0)有... 本文利用双联式超声扫描仪测定了脑梗塞病人24根颅外颈动脉轴对称性狭窄时的壁切应力比和阻力比。结果是壁切应力比(§_0)和阻力比(§)的变化与斑块的类型无关,与斑块最大厚度(δ)和血管半径(R_0)之比有关,亦与斑块长度(x_0)有关。阻力比和壁切应力比都呈指数规律变化,其曲线方程分别为kg§_0=-0.2012+3.4302δ/R_0,lg§=-0.3025+3.345δ/R_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切应力比 轴对称性 狭窄 脑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5
7
作者 陈琳 梁江红 魏麓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以丹红注射液进行干预,观察损伤区域脑组织细胞形态学及高尔基体形态学变化,检测高尔基矩阵蛋白130(GM130)表达情况,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 目的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以丹红注射液进行干预,观察损伤区域脑组织细胞形态学及高尔基体形态学变化,检测高尔基矩阵蛋白130(GM130)表达情况,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30只)和丹红干预组(30只),缺血再灌注组和丹红干预组根据缺血2 h后再灌注时间的长短分为6 h、24 h、48 h、72 h、7天共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丹红干预组从恢复再灌注开始(即缺血2 h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8 mL/kg,每天一次),直至各时间点处死;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结果形态学结果显示丹红干预7天组较其它各组皮质神经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增多,损伤程度最轻;在缺血再灌注7天组中,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明显受损改变,网状结构缺失,淡染,颗粒减少或消失,甚至有些出现断裂,而丹红干预7天组高尔基体形态基本正常。GM130表达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随丹红注射液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递增,丹红干预7天组GM130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时间点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GM130表达而维持高尔基体稳定性,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尔基矩阵蛋白130 高尔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8
作者 梁江红 魏麓云 何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64-226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为评价病情提供帮助。方法:选择ACI患者(128例)和未卒中对照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的水平。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6,P=0.000)。(2)Lp-PLA2与HDL-C负相关(rs=-0.804,P=0.000),与TC、LDL-C正相关(rs=0.919,P=0.000;rs=0.914,P=0.000)。(3)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45,P=0.296);(4)血浆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3,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Lp-PLA2水平正相关(rs=0.829,P=0.001)。结论: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而与脑梗死体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汪雪菁 何亚丽 +1 位作者 魏麓云 周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2072-2074,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vs(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最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最低[(8.0±2.2)mg/Lvs(5.5±1.6)mg/L,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期明 周成芳 +2 位作者 魏麓云 陈琳 刘锋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2期3129-3129,共1页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3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肌力、步行能力、言语等明显好转,...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3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肌力、步行能力、言语等明显好转,神经缺损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7~3.4,P<0.01)。总有效率87%,无恶化和死亡病例。主要副作用为头晕、皮肤潮红、嗜睡及胃部不适,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效果较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 脑梗死 神经功能恢复 静脉滴注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江红 魏麓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2-74,共3页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是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个成员,由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卵磷脂,生成促炎物质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抑制脂蛋白相关磷...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是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个成员,由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卵磷脂,生成促炎物质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抑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活性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是一个新的有待研究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溶血卵磷脂 氧化型游离脂肪酸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PLA2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江红 魏麓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711-3713,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ACI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了解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对ACI患...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ACI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了解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生脑血管事件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5,P=0.000);(2)血浆Lp-PLA2水平75%百分位数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Lp-PLA2水平用于判断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P=0.000),选≥72.85μg/L(75%百分位数)为诊断界值点时,特异度为0.905,阳性预测值为84.63%。结论:高水平血浆Lp-PLA2,对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活素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脑缺血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浩 魏麓云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10期769-770,共2页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ofapoptosispro-tein,IAP)是一类分布广泛的抗凋亡因子。而存活素(Sur-vivin)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IAP家族成员,能在多器官中表达,与细胞的增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Survivin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分布,抗凋亡...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ofapoptosispro-tein,IAP)是一类分布广泛的抗凋亡因子。而存活素(Sur-vivin)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IAP家族成员,能在多器官中表达,与细胞的增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Survivin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分布,抗凋亡机制以及与脑缺血的关系,为临床研究Survivin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素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与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亚丽 魏麓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873-875,共3页
脂联素(adiponect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血浆激素蛋白,具有重要的能量糖脂代谢功能.不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密切相关,还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脂联素 脑血管疾病 细胞特异性 胰岛素抵抗 激素蛋白 代谢功能 调控作用 硬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PLA2、TGF-β1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江红 魏麓云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有关独立危险因素或独立保护因素。方法选择9个可能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脑梗死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有关独立危险因素或独立保护因素。方法选择9个可能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脑梗死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GF-β1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血压病、糖尿病外,Lp-PLA2可能是它的独立危险因素,TGF-β1为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复发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袁旭光 魏麓云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6期2472-2474,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疏血通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缺血性脑损伤 致残率高 发病率 死亡率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 魏麓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8期62-63,73,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NAC治疗组,观察比较神经功能缺... 目的探讨新型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NAC治疗组,观察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的变化;比较c-fos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同时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组中大鼠c-fos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NAC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明显优于缺血再灌注组,c-fos蛋白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随着时间的变化,缺血再灌注组中大鼠c-fos蛋白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h表达最多,72h少量表达。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c-fos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c-fos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与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甘露 魏麓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8期130-132,共3页
多发性硬化f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之一,其炎症过程主要破坏髓鞘,轴索损伤导致永久功能缺损,如瘫痪,视神经损害111。纤维蛋白原是由动物肝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近年来研究证... 多发性硬化f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之一,其炎症过程主要破坏髓鞘,轴索损伤导致永久功能缺损,如瘫痪,视神经损害111。纤维蛋白原是由动物肝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近年来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疾病导致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血液成分外流至脑组织间隙,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渗漏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神经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蛋白沉积可抑制神经纤维髓鞘化,而导致神经功能的降低。下面重点综述纤维蛋白原与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 matrix 纤维蛋白沉积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和caspase-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程中动态表达及雷公藤多甙保护作用的探讨
19
作者 周发明 魏麓云 +1 位作者 王世凤 赵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3-916,共4页
目的观察EAE大鼠模型脊髓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探讨雷公藤多甙对EAE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CON组、EAE组、TWP1组、TWP2组,建模后各组又分为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亚组,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大鼠脊髓组织... 目的观察EAE大鼠模型脊髓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探讨雷公藤多甙对EAE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CON组、EAE组、TWP1组、TWP2组,建模后各组又分为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亚组,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大鼠脊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脊髓中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1)行为学观察:在第14天、第21天TWP1、TWP2组神经功能评分均小于EAE组(P<0.05);第14天TWP2组神经功能评分小于TWP1组(P<0.05)。(2)组织病理学观察:CON组大鼠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第14天、第21天,TWP1组和TWP2组血管袖套数目少于同期的EAE组(P<0.05)。(3)caspase-3和IFN-γ表达:TWP1组、TWP2组低于同期EAE组(P<0.05);EAE组中21d组、7d组分别与14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E大鼠脊髓caspase-3和IFN-γ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与病情变化一致,雷公藤多甙干预能减轻EAE大鼠发病,减少大鼠脊髓内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公藤多甙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陈琳 梁江红 魏麓云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8期1186-1187,共2页
随机选择128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TGF ̄β1的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 随机选择128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TGF ̄β1的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TGF ̄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P<0.05)。TGF ̄β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TGF ̄β1可能有助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硬化 颈动脉斑块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