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周期密集台阵深部地壳结构探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田小波 沈旭章 +5 位作者 魏运浩 刘震 杨旭松 黄河 张良雨 金睿智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31-147,共17页
由于穿透能力强,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为壳幔结构探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认识程度的提高,台间距相对较大的宽频带台阵已无法满足壳幔结构高分辨率探测的需求.短周期密集台阵采用频率较高的便携式数... 由于穿透能力强,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为壳幔结构探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认识程度的提高,台间距相对较大的宽频带台阵已无法满足壳幔结构高分辨率探测的需求.短周期密集台阵采用频率较高的便携式数字地震仪,通过百米级台间距的密集观测,可在短时间内(1~2个月)获得大量地震数据.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壳内射线交叉覆盖好,有利于提高分辨率;(2)射线密集分布,通过相干叠加压制噪声,可实现高频接收函数的成像;(3)观测时间短,效率高.因此,短短几年内,短周期密集台阵已经成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的常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短周期密集台阵深部地壳结构探测的由来,以及通过几个典型的探测实例,展示探测效果及其在不同构造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部结构 短周期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地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台阵主动源与被动源联合探测珠三角地壳结构
2
作者 魏运浩 杨海燕 +1 位作者 李玮 王高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基于密集台阵的远震接收函数探测与人工地震测深使用相同的观测系统、观测仪器,人工地震测深的优势在于构建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的优势在于构建地壳几何结构模型,密集台阵主动源与被动源的联合探测方法可... 基于密集台阵的远震接收函数探测与人工地震测深使用相同的观测系统、观测仪器,人工地震测深的优势在于构建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的优势在于构建地壳几何结构模型,密集台阵主动源与被动源的联合探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扩展和提升深部探测的成果和认识.本研究使用珠三角地区人工地震测深L1测线的连续数据,开展了被动源远震接收函数成像研究,联合人工地震测深获得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模型,构建了L1测线下方的地壳几何结构模型以及地壳平均波速比分布,揭示了珠三角西岸的地壳结构和断裂带的特征,主要包括:(1)地壳厚度28~30 km,过吴川—四会断裂后向东南方向减薄;(2)地壳平均波速比在测线中部吴川—四会断裂附近为~1.73,两侧小于1.70;(3)中地壳内存在低速构造,横向上被恩平—开平断裂带分隔.基于上述结果认为珠三角地区的地壳经历过明显的减薄作用,偏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和下地壳V_(P)说明主要由下地壳减薄导致,推测吴川—四会断裂和恩平—开平断裂深部向东倾斜,并深切至Moho面,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区域岩石圈地幔的热隆作用以及东南向的伸展作用.基于密集台阵的主动源与被动源联合探测方法,能为认识精细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提供多参数、多尺度的约束,对刻画界面属性、断裂延伸、流熔体分布等都有重要指示意义,在深部结构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测深 短周期密集台阵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台阵法探测地下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魏运浩 李井冈 姚运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7-171,共5页
应用微动台阵法在江汉平原和长江大堤开展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法比频率-波数法结果更为稳定;通过变换台阵的尺寸可以探测浅至数米深至数百米的地下结构信息;利用台阵在空间上的平移观测可获取地下二维及三维的结构信息。
关键词 无源探测 微动台阵法 空间自相关法 频率波数法 剪切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平滑法的武汉城市圈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运浩 姚运生 +1 位作者 王秋良 檀玉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6-290,403,共5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平滑方法建立了区域的两个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分布图,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对比表明,其结果能合理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在弱震活动区,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平滑方法建立了区域的两个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分布图,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对比表明,其结果能合理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在弱震活动区,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能给出可靠的地震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平滑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3 位作者 魏运浩 邹长桥 林吉焱 邱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东部 H-κ扫描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阿尔金断裂带东端及其邻区深部结构 被引量:6
7
作者 邹长桥 贺日政 +3 位作者 段永红 魏运浩 刘巧霞 刘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9-2290,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在内蒙古阿拉善西部及甘肃西北部地区布设的8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及16个固定台站,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所记录的787个远震事件,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共49052个高...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在内蒙古阿拉善西部及甘肃西北部地区布设的8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及16个固定台站,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所记录的787个远震事件,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共49052个高质量的P波走时残差数据,并利用Fast-Marching远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祁连山、北山地区下方地壳结构表现为低速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造山带构造特征;阿拉善地体下方地壳结构表现为高速异常特征,为典型的大陆地壳结构特征;阿拉善地块沿着青藏高原北边界逆冲断裂(NBT)南向俯冲,其在祁连山造山带下与北向俯冲的柴达木岩石圈形成了面对面的碰撞接触关系;阿尔金断裂带的末端并没有北东向延伸到阿拉善块体,而是受到刚性的阿拉善岩石圈阻挡沿着其南缘断裂带继续向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东端 阿拉善块体 远震P波 走时层析成像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铭 徐朝繁 +1 位作者 耿伟 魏运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7,共6页
利用山西及周边共44个宽频地震台2014-01-07地震噪声数据,反演瑞利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得到研究区域的三维剪切波速度。上地壳中,山西断陷带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异常,而两侧的隆起区则显示高速异常;中下地壳主要表现为以北纬38.5°... 利用山西及周边共44个宽频地震台2014-01-07地震噪声数据,反演瑞利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得到研究区域的三维剪切波速度。上地壳中,山西断陷带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异常,而两侧的隆起区则显示高速异常;中下地壳主要表现为以北纬38.5°左右为界的南高北低的速度特征。大同盆地从浅部到中下地壳整体呈现为低速特征,与该地区广泛存在的火山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群速度 相速度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1 位作者 周铭 魏运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83-284,共2页
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 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像结果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主要的盆地和块体分布,但体波成像的射线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覆盖率较差,且在传统的地震面波成像中,由于高频信号的频散和衰减,导致反映浅部结构的短周期面波频散信息难以提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接收函数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谱比法研究洛阳盆地的沉积层厚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檀玉娟 魏运浩 +1 位作者 冯建林 宋金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79-280,共2页
沉积盆地的地下结构是资源勘探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盆地地区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类生产活动强度较大,会对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实施带来极大的干扰和限制。近年来,利用环境噪声信号研究地下结构的方法在地下深... 沉积盆地的地下结构是资源勘探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盆地地区一般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类生产活动强度较大,会对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实施带来极大的干扰和限制。近年来,利用环境噪声信号研究地下结构的方法在地下深浅部结构的探测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Wei et al.,2018)。该类方法以地球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存在的环境噪声作为信号源,提取其在传播过程中携带的地下结构信息,通过长时间的信号叠加来达到探测地下结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比法 沉积盆地 密集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系统参数对高功率柴油机喷雾的影响
11
作者 李文睿 朱建军 +1 位作者 魏运浩 黄禀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47,共4页
为了研究喷油系统参数对喷雾的影响规律,在定容弹光学实验系统上,运用仿真计算的方式研究了喷射压力,喷孔直径,环境温度,环境压力在高工质密度环境下对喷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工质密度环境下喷射压力和喷孔直径对喷雾气液相贯穿... 为了研究喷油系统参数对喷雾的影响规律,在定容弹光学实验系统上,运用仿真计算的方式研究了喷射压力,喷孔直径,环境温度,环境压力在高工质密度环境下对喷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工质密度环境下喷射压力和喷孔直径对喷雾气液相贯穿距的影响最大,孔径每增大0.04mm,最大液、气相贯穿距分别增加7mm、8.5mm左右;环境温度每升高100K,喷雾气相贯穿距增大3mm左右;喷射压力增大40MPa,喷雾气相贯穿距增加5mm左右,液相贯穿距变化不大;环境压力增加使气液相贯穿距有所减少;增大喷孔直径和喷射压力均可以有效促进喷雾的气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高工质密度 喷雾 影响规律 AVL-Fi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机主轴承润滑油系统分析与优化
12
作者 何梦迪 魏运浩 王莹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8期116-118,125,共4页
磨机主轴承主要采用全静压润滑系统与动静压润滑系统两种。在运行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润滑系统均存在润滑油压随磨机转动而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情况。当波动值超过安全设定值造成非计划故障停车时,可采用增加蓄能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分... 磨机主轴承主要采用全静压润滑系统与动静压润滑系统两种。在运行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润滑系统均存在润滑油压随磨机转动而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情况。当波动值超过安全设定值造成非计划故障停车时,可采用增加蓄能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分析如何选择计算液压蓄能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机 主轴承 周期性波动 蓄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 被引量:45
13
作者 段永红 王夫运 +6 位作者 张先康 林吉焱 刘志 刘保峰 杨卓欣 郭文斌 魏运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5-856,共12页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强震的多发区.在华北及邻近地区已完成了二维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简称DSS剖面探测)剖面42条,文章收集了这些二维探测剖面的研究成果,在对...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强震的多发区.在华北及邻近地区已完成了二维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简称DSS剖面探测)剖面42条,文章收集了这些二维探测剖面的研究成果,在对二维剖面速度结构和界面结构进行网格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构建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采用走时拟合的办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HBCrust1.0地壳模型计算得到的初至波走时与实际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之间拟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是主要的孕震层,C界面(上、下地壳分界面)附近区域是地壳内部的脆韧转换带.唐山地震震源区下方Moho面深度有明显的变化,其低速结构一直延续到下地壳,推断唐山地震的应力积累与地幔物质运移和变形密切相关.克拉通东部华北盆地中心区域的下地壳平均速度明显要高于周围地区,可能是地幔岩浆长期底侵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 DSS剖面 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 地震 克拉通破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