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变异 被引量:23
1
作者 魏彦林 施勇烽 吴建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9-1178,共10页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以及稻作生产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的类型及来源、遗传机理、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孔阀的功能组合及其在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彦林 马惠昌 《分析仪器》 CAS 2004年第3期34-40,共7页
对十六孔阀的由来和十六孔阀的功能组合及其在流动注射分析 (FIA)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 。
关键词 流动注射分析 十六孔阀 功能组合 FIA 多带注入流路系统 注射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褐斑叶突变体lbsl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奉保华 杨杨 +6 位作者 施勇烽 林璐 陈洁 黄奇娜 魏彦林 Hei LEUNG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状的表达对株高、生育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淡褐色斑点叶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突变体lbsl1与正常叶色水稻Morobereken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最终将该淡褐叶基因lbsl1(t)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130kb的区段上。定位的结果和发展的群体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 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高锰酸钾氧化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的痕量苯二酚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顺利 张立科 +1 位作者 魏彦林 林金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基于酸性介质中甲酸对高锰酸钾-苯二酚氧化发光反应的增敏作用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柱后检测苯二酚的新方法。优化了高锰酸钾-苯二酚氧化发光反应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苯二酚的条件,用甲醇,0.1mmol/L β-环糊精水溶液(体积比... 基于酸性介质中甲酸对高锰酸钾-苯二酚氧化发光反应的增敏作用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柱后检测苯二酚的新方法。优化了高锰酸钾-苯二酚氧化发光反应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苯二酚的条件,用甲醇,0.1mmol/L β-环糊精水溶液(体积比为30:70)作为流动相可实现对水中3种苯二酚异构体的分离,且能与高锰酸钾-苯二酚氧化化学发光反应条件很好地偶合。对所测定的苯二酚异构体,方法的线性范围达两个数量级;以信噪比为3测得邻、间、对苯二酚的检出限(n=3)分别为:5.2,4.7,3.2μg/L,对质量浓度均为0.10mg/L的3种苯二酚混合溶液连续测定11次,邻、间、对苯二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3.4%,6.5%。将该方法与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对河水中的痕量苯二酚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2.1%~9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化学发光检测 高锰酸钾 固相萃取 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赵利霞 李振甲 +1 位作者 魏彦林 林金明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4年第4期24-33,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分为三大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引用文献 89篇。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标记物 酶免疫分析 综述 基本原理 引用文献 根据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绿叶突变体HM14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6
作者 施勇烽 魏彦林 +6 位作者 奉保华 王惠梅 徐霞 黄奇娜 吕向光 张晓波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5-590,共6页
淡绿叶突变体HM14是通过EMS诱变籼稻IR64获得的,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保持淡绿。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了株高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未发生显著改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绿素a、b含量较野生型IR64明显下降,突... 淡绿叶突变体HM14是通过EMS诱变籼稻IR64获得的,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保持淡绿。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了株高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未发生显著改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绿素a、b含量较野生型IR64明显下降,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但蒸腾速率明显上升,光合作用受到显著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淡绿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HM14与Moroberekan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淡绿叶基因pgl HM14定位在第11染色体短臂RM1812和RM26092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99kb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淡绿叶突变体 叶绿素含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入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彦林 陈亚芍 +1 位作者 万海燕 黄长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7-1222,共6页
注入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正常晶状体位置和生理调节功能的双重特性,因此,对其进行合成与制备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注入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硅酮聚合物、光聚合物、聚氨酯共聚物、... 注入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正常晶状体位置和生理调节功能的双重特性,因此,对其进行合成与制备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注入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硅酮聚合物、光聚合物、聚氨酯共聚物、巯基聚合物这四类注入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结构、基本性能和医用特性,对每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分类 性质 胶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亚硝酸盐的化学特性与化学发光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吕超 魏彦林 林金明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4年第4期34-47,共14页
过氧亚硝酸盐 (ONOO )是一氧化氮衍生物 ,由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反应生成 ,它是很强的生物氧化剂 ,具有高的反应活性和不稳定性。本文评述了过氧亚硝酸盐的形成、生物地位、分解、测定 ,重点介绍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研究以及与二氧化... 过氧亚硝酸盐 (ONOO )是一氧化氮衍生物 ,由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反应生成 ,它是很强的生物氧化剂 ,具有高的反应活性和不稳定性。本文评述了过氧亚硝酸盐的形成、生物地位、分解、测定 ,重点介绍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研究以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引用参考文献 15 2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亚硝酸盐 一氧化氮 化学发光反应 超氧阴离子 化学发光 衍生物 不稳定性 反应活性 分解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的选型与布局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彦林 刘现涛 李新奎 《数字石油和化工》 2006年第3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报警器 检测器 气体 百分比浓度 选型 石油化工企业 安全生产 事故发生 安全措施 固定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续)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惠昌 魏彦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3-79,共7页
(3)含氮化合物的分析 Newberg等对测定硝酸盐中的亚硝酸盐背景值的流动注射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亚硝酸盐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进行了安培法测定。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流动注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
作者 马惠昌 魏彦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7-63,70,共8页
一、前言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标准也从以热量为中心向全价营养和嗜口性转变。嗜口性是对色、香、味和感觉的主观评价,靠专家品尝。而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则需要客观评价,因此... 一、前言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标准也从以热量为中心向全价营养和嗜口性转变。嗜口性是对色、香、味和感觉的主观评价,靠专家品尝。而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则需要客观评价,因此,食品工业中的化学分析也日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趋势是:(Ⅰ)食品工业是高度法规化的工业,受法规约束且将日臻严格;(Ⅱ)在配料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日趋重要,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影响整个食品工业;(Ⅲ)由于食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受重视,食品科学家们所关心的毒理学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流动注射分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吨顶底复吹转炉成渣过程 被引量:8
12
作者 施卫国 彭大奇 +8 位作者 马心玲 贾宁辰 霍建伟 倪瑞明 张圣弼 刘越生 马中庭 魏彦林 乐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8-21,共4页
本文通过对复吹转炉成渣过程和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下列一些结论:成渣速度及成渣质量均优于顶吹转炉;底吹供气强度对成渣过程有很大影响;渣中加入适量MgO有利于去磷,冷凝渣中磷主要分布在C_2S相中。
关键词 复吹转炉炼钢 成渣过程 底吹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等离子体技术研究聚苯乙烯表面的接枝聚合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海燕 魏彦林 +1 位作者 赵宝明 陈亚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5-1370,共6页
用O2等离子体对聚苯乙烯(PS)进行预处理,再用Ar等离子体引发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其表面接枝聚合.通过接触角(CA)及表面自由能(SE)分析,探讨了O2等离子体预处理条件对PS表面自由能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的最佳条件.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 用O2等离子体对聚苯乙烯(PS)进行预处理,再用Ar等离子体引发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其表面接枝聚合.通过接触角(CA)及表面自由能(SE)分析,探讨了O2等离子体预处理条件对PS表面自由能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的最佳条件.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动态接触角(DCA)分析,比较了O2等离子体预处理前后和接枝聚合前后PS的表面组成及表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等离子体技术能成功地将NVP接枝聚合于PS表面,接枝聚合后的PS表面由于极性高分子链和粗糙度的增加,亲水性增强,水滴易在其表面铺展.由于接枝聚合后PS表面的高分子链在水中发生重构,使后退角降低幅度较大,接触角滞后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N-乙烯基吡咯烷酮 等离子体 表面自由能 接触角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装置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薇 张淑侠 +3 位作者 吕雷 李辉 司小明 魏彦林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针对延长气田研制了一套"预处理-氧化絮凝-快速沉降-膜过滤"移动式撬装设备,介绍了设备的原理、组成、技术参数、性能特点和应用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设备处理后的水质不仅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 针对延长气田研制了一套"预处理-氧化絮凝-快速沉降-膜过滤"移动式撬装设备,介绍了设备的原理、组成、技术参数、性能特点和应用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设备处理后的水质不仅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要求,而且可用于配置滑溜水和胍胶压裂液,其性能分别满足DB61/T 575─2013《压裂用滑溜水体系》和SY/T 6376—2008《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的技术要求。该设备既提高了水处理效果,又缩减了处理工艺流程,减小了返排液对周边环境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膜处理 斜板沉降 滑溜水 胍胶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烃加工装置的腐蚀情况及解决办法
15
作者 周爱华 李新奎 +1 位作者 马朝青 魏彦林 《内江科技》 2006年第4期153-153,136,共2页
河南油田天然气含硫高,腐蚀重,针对这些特点对天然气腐蚀机理进行探讨,查找解决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天然气 腐蚀 解决办法 脱硫剂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65
16
作者 魏彦林 吕雷 +1 位作者 杨志刚 高子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随着油田开发进度的加快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处理和利用含油污泥已成为各大油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的现状,类比解析了溶剂萃取、化学清洗、调质-机械分离、热解、超声、微波、回注调剖、电... 随着油田开发进度的加快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处理和利用含油污泥已成为各大油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的现状,类比解析了溶剂萃取、化学清洗、调质-机械分离、热解、超声、微波、回注调剖、电动力学、冷冻熔融等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探讨了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回收处理 工艺流程 延长油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魏彦林 杨志刚 +3 位作者 马天奇 封子艳 南蓓蓓 马振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9-1233,共5页
针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结合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的特性,开展了"筛分流化-化学调质-机械分离"处理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在室内探索了最佳工艺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当油泥分离剂... 针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结合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的特性,开展了"筛分流化-化学调质-机械分离"处理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在室内探索了最佳工艺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当油泥分离剂用量为10~20 g/kg,调质温度为60℃,离心机转速为3 000~3 200 r/min,絮凝剂用量为1.5~2.5 g/kg时,处理后污泥的剩余含油量小于20 g/kg。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处理后污泥含油量连续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含油污泥 处理工艺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场中压裂返排液絮凝沉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彦林 杨志刚 +2 位作者 顾菁华 周普 何静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3,共4页
应用微波技术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实验,考察了絮凝剂用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功率对返排液废水COD和含油量的去除效果。微波絮凝处理后,压裂返排液的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油质量浓度降低到8 mg/L以下,脱色效果良好,除浊率可... 应用微波技术对油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实验,考察了絮凝剂用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功率对返排液废水COD和含油量的去除效果。微波絮凝处理后,压裂返排液的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油质量浓度降低到8 mg/L以下,脱色效果良好,除浊率可达99%以上,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95%左右,其平均粒度由处理前的98.97μm降低到6.12μm,且返排液的黏度降至1.25 mPa·s,微波絮凝工艺对油气田压裂液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微波技术 絮凝沉降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酶复配剂的含油污泥处理室内实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彦林 杨志刚 +2 位作者 吕雷 南蓓蓓 王梓民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5年第7期13-15,共3页
针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采用生物酶复配乳化剂对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进行回收处理,并研究了固水比、药剂用量、处理温度、搅拌时间和循环利用次数对含油污泥中原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当含油污泥固水比为1∶3、药剂用量... 针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采用生物酶复配乳化剂对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进行回收处理,并研究了固水比、药剂用量、处理温度、搅拌时间和循环利用次数对含油污泥中原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当含油污泥固水比为1∶3、药剂用量为5 g/kg、处理温度为40℃和搅拌混合时间为20 min时,原油的回收率可达99%以上,且处理后污泥中的含油量低于20 g/kg,可用于铺设油田井场和通井路,对油田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复配剂 含油污泥 原油 回收率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_2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封子艳 强超 +3 位作者 杨志刚 朱世东 魏彦林 崔铭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1,共8页
目的提高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2腐蚀机理的认识。方法采用自制实验装置和挂片实验,模拟起伏管路段塞流动条件下X70钢的CO2腐蚀状态,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在线监测等手段对试样表面形貌、腐蚀速率以及在线腐蚀情况进行观察和分... 目的提高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2腐蚀机理的认识。方法采用自制实验装置和挂片实验,模拟起伏管路段塞流动条件下X70钢的CO2腐蚀状态,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在线监测等手段对试样表面形貌、腐蚀速率以及在线腐蚀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侧重研究多相流动状态下温度对X70钢CO2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当温度达到90~98℃时,由于腐蚀产物膜的影响,CO2分压对腐蚀速度影响甚微,腐蚀速度降至较低水平。当温度在60~80℃之间时,腐蚀挂片表面的腐蚀状态不稳定,出现局部腐蚀或均匀腐蚀,当CO2分压较低时(如0.15 MPa),易形成均匀腐蚀;当CO2分压较高时(如0.6 MPa),易形成局部腐蚀。当温度在40~80℃之间时,随着CO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越来越高,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范围一般保持在40~80℃之间。结论温度对X70钢CO2腐蚀的影响与CO2分压密切相关,相同温度下,随着CO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增大,相应的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孤立地说某一温度值下,CO2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这一说法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钢 多相流 CO2均匀腐蚀 CO2局部腐蚀 温度 CO2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