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助、交换与交流:抗战时期中外高等教育的合作
1
作者 魏善玲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在互设奖学金、互派教授、互赠图书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合作,互助、交换与交流成为战时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典型特征。不过,当时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外国积... 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在互设奖学金、互派教授、互赠图书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合作,互助、交换与交流成为战时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典型特征。不过,当时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外国积极主动而中国被动响应的特征,且政府干预较多、政治色彩浓厚,纯粹的高校之间的合作则显得较为薄弱。尽管如此,各国间的互助合作,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文化、学术的交流,客观上也推动了战争的尽快结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等教育 中外合作 留学生 奖学金 国民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与新学:清末留学生的教育反哺——以杨月如等人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孙镭笑 魏善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内外交困,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扶危定乱之策,“教育救国论”一时盛行,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矛盾日益凸显。留学生群体为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将西学与中国新式教育融会贯通,特别是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对于中...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内外交困,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扶危定乱之策,“教育救国论”一时盛行,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矛盾日益凸显。留学生群体为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将西学与中国新式教育融会贯通,特别是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创办新式学堂、开办速成师范讲习所、改建小学堂、创办单级教授讲习所、传播复式教学法、改组旧学校、出书立作等等,丰富教育形式、改善教育环境,为各地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单级教授法的普及与发展。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供了新式教育的实践模板,被同行实验、推广、应用。杨月如等清末留学生群体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加快了西学与中学的互融共促,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革新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月如 清末留学生 廿二铺小学堂 单级教授讲习所 复式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群体与1928—1936年间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善玲 周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5-79,共5页
从1928到1936年,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基本观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留学生群体与这次论战的起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成为这次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在论战中,留学生群体在... 从1928到1936年,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基本观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留学生群体与这次论战的起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成为这次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在论战中,留学生群体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上阐述了进步的观点,引导了论战的主流方向。此次论战对于弄清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推动当时的中国革命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而留学生群体作为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善玲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因经济来源断绝面临断炊辍学的危险,并遭受着日伪组织的威胁利诱,国民政府从保护人才、免资敌用的角度出发,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实施了积极的救济。从1933年开始暂时接济,然后通过调...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因经济来源断绝面临断炊辍学的危险,并遭受着日伪组织的威胁利诱,国民政府从保护人才、免资敌用的角度出发,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实施了积极的救济。从1933年开始暂时接济,然后通过调查统计和不断的后续救济,到1936年底国民政府基本完成了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工作。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不仅是其保护国家精英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挽救民心、维护政府形象、支持留学教育的举措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东北籍留学生 东北青年教育救济处 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对遏制学术不良行为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魏善玲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7-160,共4页
当前,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术不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社会因素既包括学者个人的道德沦丧、社会评价体系有缺陷、社会监管力度不足等,也和期刊出版部门这个中间环节有重要关联。而责任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员,对此具... 当前,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术不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社会因素既包括学者个人的道德沦丧、社会评价体系有缺陷、社会监管力度不足等,也和期刊出版部门这个中间环节有重要关联。而责任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员,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包括编辑业务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只有提升编辑综合素养,恪尽"守门员"的职责,才能把各种学术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编辑素养 学术不良行为 责任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期出国留学生的结构分析(1912—1927) 被引量:6
6
作者 魏善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民国前期的出国留学生,其留学国别仍偏重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留学生派遣总数受到严重制约。从学科来看,虽然留学生选修科目比较广泛,但仍然体现出以理工科为主的不平衡性。由于时局混乱,官费留学... 民国前期的出国留学生,其留学国别仍偏重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留学生派遣总数受到严重制约。从学科来看,虽然留学生选修科目比较广泛,但仍然体现出以理工科为主的不平衡性。由于时局混乱,官费留学一再消减,相比来说自费留学人数则较多,官费与自费的比例约是1:2。从性别来看,虽然男女留学比例差距仍很大,但与清末相比则有较大的进步。就留学质量而言,从留学人数与毕业人数对比来看,与清末相比也有较大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前期 留学生 人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留学生群体的结构分析(1928-1936)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善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21,共7页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由于国家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对留学生的培养以及对留学法规的制定,因而这一时期留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各年留学生出国数量而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派遣国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日...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由于国家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对留学生的培养以及对留学法规的制定,因而这一时期留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各年留学生出国数量而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派遣国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日、美、法、德、英,留日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在留学费用方面,自费生仍占绝大多数;在留学科别方面,文法类呈现减少而理工类则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性别上,男生的比重依然占绝对优势;就籍贯而言,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国的沿海地带。在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比北洋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公费留学生的派遣途径上,采取以省费留学为主的选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留学生群体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日学生创办期刊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善玲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大约在70—100种之间,占当时所有出国留学生创办期刊的90%以上。从内容上来看,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涉及面很广,但涉及时事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性和革命性色彩。辛亥革命前留日学...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大约在70—100种之间,占当时所有出国留学生创办期刊的90%以上。从内容上来看,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涉及面很广,但涉及时事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性和革命性色彩。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众多期刊,在思想上唤起了国内人民的觉醒,对当时国内辛亥革命的爆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期刊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留日学生群体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善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6-53,共8页
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伪政权为培养奴化人才,积极推行留日教育,留日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留学前的学历背景来看,普通留学生应具备高级中学毕业或同等及以上学历;就留学地区而言,真正出国留学的基本都是到日本;在留日人数方面... 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伪政权为培养奴化人才,积极推行留日教育,留日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留学前的学历背景来看,普通留学生应具备高级中学毕业或同等及以上学历;就留学地区而言,真正出国留学的基本都是到日本;在留日人数方面,抗战时期留日学生总数在一万人左右;从留学科目来看,学习医、工、理、商和师范科的人数相对较多;就留日学校而言,大多数留学生都能进入日本专科以上学校就读;在留学经费方面,虽然补助费名目繁多,但自费生仍占多数,公、自费生比例约为1∶2.5;从留学生性别来看,女性留学生相对较少,男女比例约为6.5∶1;就留学生籍贯而言,留日人数最多的是奉天省,其次是吉林省、关东州、滨江省和锦州省等日伪统治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东北沦陷区 留日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荫榆与“女师大风潮”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善玲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杨荫榆留美回国后不久就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但她在上任不久就爆发了"女师大风潮"。"女师大风潮"过程可分为爆发、扩大、高潮和余波这样几个阶段。"女师... 杨荫榆留美回国后不久就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但她在上任不久就爆发了"女师大风潮"。"女师大风潮"过程可分为爆发、扩大、高潮和余波这样几个阶段。"女师大风潮"的爆发与杨荫榆有直接关系,但决不是杨荫榆个人的因素。政治因素即对女师大校长之职的争夺是学潮爆发的根本原因,学生的政治冲动也是诱发学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教员的不作为甚至对学生闹学潮的支持,再加上思想守旧的教育总长张士钊对杨荫榆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学潮的不断扩大而最终不可收拾。"反动校长"绝不是杨荫榆一生的写照,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杨荫榆,就必须全面地分析女师大事件和全面地了解杨氏的一生,这才是实事求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荫榆 “女师大风潮”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申报》留学史料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善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3-231,共9页
抗战时期,《申报》虽因战争的因素数度停刊,但其对留学活动的报道仍能反映当时的留学概况。在抗战前期,《申报》对国民政府的留学活动报道较多,而在抗战后期,《申报》因被日军完全控制而对伪政权的留日活动报道较多。报道的内容包括留... 抗战时期,《申报》虽因战争的因素数度停刊,但其对留学活动的报道仍能反映当时的留学概况。在抗战前期,《申报》对国民政府的留学活动报道较多,而在抗战后期,《申报》因被日军完全控制而对伪政权的留日活动报道较多。报道的内容包括留学政策、留学生的考选和派遣、留学教育统计、留学生的爱国举措、对留学生的资助和救济、对留学生及留学制度的看法等,这些内容是对抗战时期留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申报》 留学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与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1949)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善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国立中央研究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开端。从其1928年正式成立到1949年迁台未果,在这20余年间,归国留学生为其做了大量工作。从最初的拟议、筹备到成立后初期的运行发... 国立中央研究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开端。从其1928年正式成立到1949年迁台未果,在这20余年间,归国留学生为其做了大量工作。从最初的拟议、筹备到成立后初期的运行发展,蔡元培院长、杨铨和丁文江等总干事以及担任筹备委员的众多归国留学生积极为其出谋划策,使其在短时期内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抗战期间,留学生们更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各研究所仪器设备的责任。抗战胜利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评议员积极筹划第一届院士的选举,为其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央研究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学生们不仅把西方科学移植到中国,而且把西方研究科学的机构体制也移植到国内,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国立中央研究院 筹建 初期发展 院士选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留学政策的调整与规划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善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在留学教育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留学政策进行调整与规划,包括提高出国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的资格;在学科上加以限制,以理工科为主;以地方选送留学生为重心,中央以监督和指导为主;加强和完善对留学生...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在留学教育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留学政策进行调整与规划,包括提高出国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的资格;在学科上加以限制,以理工科为主;以地方选送留学生为重心,中央以监督和指导为主;加强和完善对留学生的管理。国民政府对留学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体现和落实"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其次,人才、资金的缺乏以及管理混乱等现实也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规划;再次,留学生出身的政府官员在其中也起了促进作用。国民政府对留学政策的调整与规划,有利于提高整体留学质量,扭转了文理不平衡的留学状态,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留学管理措施逐步趋向合理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前 国民政府 留学政策 调整与规划 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期《申报》所载留学事件反响及评论
14
作者 魏善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73,共8页
民国前期,由于国内外时局动荡不安,有关留学的事件也频繁发生,这些留学事件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声誉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作为当时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申报》将社会各界的反响与评论及时登载,广... 民国前期,由于国内外时局动荡不安,有关留学的事件也频繁发生,这些留学事件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声誉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作为当时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申报》将社会各界的反响与评论及时登载,广泛传播,不仅有利于社会大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真相,而且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妥善解决,推动整个留学事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前期 《申报》 留学事件 社会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期刊及其影响
15
作者 魏善玲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5-49,共5页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大约在70—100种之间,占当时所有出国留学生创办期刊的90%以上。从内容上来看,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涉及面很广,但涉及时事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性和革命性色彩,同时也具有浓厚的...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大约在70—100种之间,占当时所有出国留学生创办期刊的90%以上。从内容上来看,留日学生创办的期刊涉及面很广,但涉及时事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性和革命性色彩,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地区性特征,注重宣传法治及立宪思想,女性意识也得到凸显。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的众多期刊,在思想上唤起了国内人民的觉醒,对当时国内辛亥革命的爆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内的地方自治运动、立宪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期刊 特点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数学学科的创建
16
作者 魏善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移植过程也是我国数学留学先驱将西方现代数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以育才于异邦的形式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这些人才归国后在中国各大学创办数学系,编写数学教材,...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个移植过程也是我国数学留学先驱将西方现代数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以育才于异邦的形式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这些人才归国后在中国各大学创办数学系,编写数学教材,创办数学团体及科研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可以说,这些归国人才为西方现代数学知识的传入与发展及中国现代数学学科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到20世纪中期,中国现代数学已经在世界数学界占有重要地位,这与留学生在中国现代数学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数学学科 数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看学潮外的杨荫榆
17
作者 魏善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2X期29-31,共3页
杨荫榆年少时遭遇了一场不幸的婚姻。她的大胆抗婚将这个可能是一生的悲剧化为了短暂的闹剧。挣脱了婚枷姻锁之后,杨荫榆从此不再婚嫁,而是一反妇道走上了读书、留学、从事教育的道路。她在留学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教育事业上也作... 杨荫榆年少时遭遇了一场不幸的婚姻。她的大胆抗婚将这个可能是一生的悲剧化为了短暂的闹剧。挣脱了婚枷姻锁之后,杨荫榆从此不再婚嫁,而是一反妇道走上了读书、留学、从事教育的道路。她在留学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教育事业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8年1月1日,她为保护同胞,孤怀斥敌,最终惨遭日军杀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荫榆 抗婚 留学 教育 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出国留学生的结构分析(1896—1911)
18
作者 魏善玲 《教育科学文摘》 2013年第5期61-63,共3页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在此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形成了空前的留学热潮,出国留学似乎成了救亡图存的一剂良药。但由于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制定留学政策及管理留学生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多少经验,因而出国留学生的结...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在此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形成了空前的留学热潮,出国留学似乎成了救亡图存的一剂良药。但由于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制定留学政策及管理留学生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多少经验,因而出国留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国留学生 结构 清末 甲午战后 中华民族 留学热潮 救亡图存 留学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安置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善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1-136,共6页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妥善安置归国留学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方案,并设法接运海外留学生归国,积极为归国留学生推荐就业,使大部分登记合格之归国留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安置。在抗战建国需才孔亟的形势下,国民政府统筹安置归国留学生,...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妥善安置归国留学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方案,并设法接运海外留学生归国,积极为归国留学生推荐就业,使大部分登记合格之归国留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安置。在抗战建国需才孔亟的形势下,国民政府统筹安置归国留学生,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笼络人才为其服务的举措。国民政府对留学人才的保护和任用,其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可否认,在安置归国留学生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安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留学生 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制留学: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管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善玲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125,共12页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统筹抗战,对留学教育实行严格管控,致使国内留学生的派遣陷入低谷,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与归国留学生的安置也不尽如人意。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统制,其典型特点就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强化党化教育、经济...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统筹抗战,对留学教育实行严格管控,致使国内留学生的派遣陷入低谷,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与归国留学生的安置也不尽如人意。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统制,其典型特点就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强化党化教育、经济上严管留学经费、专业上重视实类学科。在强敌入侵、内政不稳、经济困难、人才缺乏的战争形势下,国民政府加强统治力度、节制资金外流、培育专业人才,既是时势所需,也是其巩固政权的手段,其统制留学的管理举措虽有统筹抗战的必要性,但也有过犹不及之处,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留学教育 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