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有为、谭嗣同视界中的王夫之
1
作者 魏义霞 《船山学刊》 2025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国近代是西学大量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时代;也是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第一次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审视、解读和创新的时代。在近代学人中,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炳麟等都对王夫之加以关注。其中,在文化思想立场等方面最为接近的... 中国近代是西学大量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时代;也是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第一次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审视、解读和创新的时代。在近代学人中,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炳麟等都对王夫之加以关注。其中,在文化思想立场等方面最为接近的当数康有为、谭嗣同,然而他们在对待王夫之的态度上却大有不同。比较康有为、谭嗣同视界中的王夫之并剖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既可以窥探两人对王夫之思想的不同解读和态度,又可以感受王夫之以及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王夫之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语言哲学的流派分野与共同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魏义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9,共6页
先秦诸子都对语言问题倍加关注,致使语言哲学成为先秦的"显学"。一方面,各家对语言的认定并不相同,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即孔子代表的德行派、老庄代表的本体派和由墨子、名家、法家、荀子组成的逻辑派。另一方面,三派的观点... 先秦诸子都对语言问题倍加关注,致使语言哲学成为先秦的"显学"。一方面,各家对语言的认定并不相同,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即孔子代表的德行派、老庄代表的本体派和由墨子、名家、法家、荀子组成的逻辑派。另一方面,三派的观点具有共同特征:第一,注重名实关系,具有浓郁的正名情结;第二,对语言持否定、谨慎态度,乃至"无言"成为共同结局。先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征体现并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和人文情怀,归根结蒂是为了道德的完善和正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语言哲学 德行派 本体派 逻辑派 正名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旨趣——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诠释和深层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魏义霞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2-67,共6页
与热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1840年以前)则习惯于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使天和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干范畴,而且也使天人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亘贯终始、恒提恒新的主题.在天人关系上,与西方哲... 与热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1840年以前)则习惯于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使天和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干范畴,而且也使天人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亘贯终始、恒提恒新的主题.在天人关系上,与西方哲学侧重主客体的对峙和分离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主客体的和谐混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天人合 天人关系 文化底蕴 哲学诠释 天人相分 西方哲学 董仲舒 审美境界 自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魏义霞 《江淮论坛》 CSSCI 2012年第2期79-85,共7页
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孔孟与墨子所讲的爱具有相去... 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孔孟与墨子所讲的爱具有相去天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在立言宗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存在方式和行政操作等方面展示出种种差异和对立,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维护宗法制度与提倡兼爱平等,以及轻视自然科学与热衷自然科学的不同。如果说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共同点正是两家在先秦成为"显学"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两家思想的不同点则绝好地解释了秦后儒墨两家相差悬殊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 孔孟 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独立人格、平等意识与李贽的启蒙思想 被引量:5
5
作者 魏义霞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个性 独立人格 平等意识 启蒙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的知行观及其启蒙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魏义霞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2,共5页
"未尝离行以为知"是王夫之知行观的核心命题,集中反映了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以及与宋明理学家的根本分歧。王夫之在强调知行相互依赖中,提出知与行相资为用;在知对行的依赖中,彰显行的决定地位和作用;在对行的价值的彰显... "未尝离行以为知"是王夫之知行观的核心命题,集中反映了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以及与宋明理学家的根本分歧。王夫之在强调知行相互依赖中,提出知与行相资为用;在知对行的依赖中,彰显行的决定地位和作用;在对行的价值的彰显中改变了宋明理学重知的价值旨趣,并将知行观扩展到认识领域。这一切都使王夫之的知行观具有了早期启蒙思想家不同于理学家的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未尝离行以为知” 知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子“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8
7
作者 魏义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1,共5页
"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墨子把"尚贤使能"视为为政之本,并且具体阐释了其必要性和具体办法。墨子的"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其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并与"天志"、"尚同"... "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墨子把"尚贤使能"视为为政之本,并且具体阐释了其必要性和具体办法。墨子的"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其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并与"天志"、"尚同"、"贵义"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以尚贤使能为政"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圣贤情结和人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政治哲学 尚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论与直线论、法先王与法后王:先秦历史哲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魏义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3,共5页
治国平天下的热望使诸子百家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历史、展望着未来,由此汇聚成先秦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基于不同的立言宗旨和价值取向,与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先秦各家的历史哲学聚讼纷纭、争鸣不已。关于历史递嬗的轨迹,有循环论与直线论... 治国平天下的热望使诸子百家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历史、展望着未来,由此汇聚成先秦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基于不同的立言宗旨和价值取向,与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先秦各家的历史哲学聚讼纷纭、争鸣不已。关于历史递嬗的轨迹,有循环论与直线论之争;在历史主体的问题上,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辩。进而言之,就先秦历史哲学的主流——复古思潮而言,各家的动机和主张又相去甚远。先秦历史哲学具有致命的理论误区,一是循环论之窠臼,一是因循守旧之流俗。作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历史源头,先秦历史哲学对后世的历史哲学以及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泰历史哲学 循环论与直线论 法先王与法后王 复古守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义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6,共5页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知行观 格物致知 等级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对宗教起源的探究及二重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义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5,共6页
严复对宗教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热衷于对宗教起源的探究。他将宗教的起源归结为由不可知引起的恐惧和相信灵魂不死,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信仰与宗教以及宗教信仰与一般信仰的界限,纠正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泛宗教倾向。同时,严复秉持不... 严复对宗教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热衷于对宗教起源的探究。他将宗教的起源归结为由不可知引起的恐惧和相信灵魂不死,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信仰与宗教以及宗教信仰与一般信仰的界限,纠正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泛宗教倾向。同时,严复秉持不可知论,由于模糊宗教与不可知论之间的界限,最终导致另一种泛宗教论,晚年更是走向了信仰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宗教起源 不可知论 宗教观 二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心学与宋明理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义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2,共8页
孟子重视心的作用,在承认四体与四心一样与生俱来的前提下,强调只有四心才是人性的具体内容,由此推出了性善说,并且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方式与天合一。孟子的这一做法彰显了儒家一贯坚持的通过道德践履与天合一的具体途径,同时引领... 孟子重视心的作用,在承认四体与四心一样与生俱来的前提下,强调只有四心才是人性的具体内容,由此推出了性善说,并且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方式与天合一。孟子的这一做法彰显了儒家一贯坚持的通过道德践履与天合一的具体途径,同时引领了宋明理学的价值旨趣和理论格局:第一,孟子推崇的四心被宋明理学奉为宇宙本原。第二,孟子对心的重视与宋明理学的道德践履密切相关。第三,孟子四心与四体并举在宋明理学那里发展为双重人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学 宋明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于义命”:二程的性命哲学及其道德旨趣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义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9,共5页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待命之分和践履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性命哲学 “安于义命” 宋明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义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3期40-44,共5页
“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鱼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庄子讲鱼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因为他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鱼在庄子那里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 “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鱼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庄子讲鱼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因为他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鱼在庄子那里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鱼那样相忘于江湖才能达于道而至乐。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对鱼的喜爱和关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鱼以及所有动物在庄子哲学中都是与人一样的主体,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庄子的这一观点不仅改变了动物和人的命运,而且赋予其哲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结构,使《庄子》成为先秦哲学中唯一的寓言体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冥有鱼” 庄子 动物情结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论趣味与趣味教育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义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1,共8页
梁启超由推崇情感而推崇趣味,在从本体、人生和美学等不同角度诠释趣味的同时,大力提倡趣味教育。梁启超对趣味教育寄予厚望,与情感高于理性的哲学理念和心学主旨一脉相承,也使他的教育宗旨侧重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独具特色。
关键词 梁启超 趣味 趣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义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3-26,31,共5页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西学的介绍和翻译。严复突出语言文字的地域性,主张通西学必须先学习西文,翻译西方思想要直接从西文翻译,而不是应该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从日本文转译西学。与通西学密切相关,他提倡习...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西学的介绍和翻译。严复突出语言文字的地域性,主张通西学必须先学习西文,翻译西方思想要直接从西文翻译,而不是应该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从日本文转译西学。与通西学密切相关,他提倡习西文。然而,大声疾呼习西文的严复并没有放弃国文,而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中加以固守、传承。严复的语言观与其文化观息息相通,与坚守文化的国性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西文 国文 语言观 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动物情结与仿生哲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义霞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3,共6页
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不仅让动物置身于各个哲学领域,而且以动物喻人、示人和教人,以致其人生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向动物学习的仿生哲学。浓郁的动物情结影响了庄子哲学的表达和书写方式,使庄子选择了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作为写... 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不仅让动物置身于各个哲学领域,而且以动物喻人、示人和教人,以致其人生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向动物学习的仿生哲学。浓郁的动物情结影响了庄子哲学的表达和书写方式,使庄子选择了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作为写作体裁和言说方式,寓言反过来又为动物的大量涌现和现身说法提供了方便条件。无论是寓言体裁的选择还是动物的大量出现,都为庄子哲学烙上了厚重的古代哲学的思维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动物情结 仿生哲学 寓言 思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何以挽劫——谭嗣同仁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义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4-67,共4页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不是命名为"心学",是因为他寄予厚望的心不是所有的"心",而是既与机心截然对立又能化解机心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就是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以心挽劫” 仁学 心学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蓝图与中国策略——康有为、梁启超启蒙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义霞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7,共5页
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两人对于救亡图存的设计沿着全球规划与中国策略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乃至对立。康有为推崇平等,梁启超向往自由。康有为主张"开民智",梁启超在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两人对于救亡图存的设计沿着全球规划与中国策略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乃至对立。康有为推崇平等,梁启超向往自由。康有为主张"开民智",梁启超在主张"开民智"的同时,呼吁"兴民权"。康有为秉持世界主义,梁启超坚守民族主义。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诸多差异乃至分歧,有性格或表述方面的原因,更源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审视以及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平等”与“自由” “开民智”与“兴民权”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梁启超的君子观看中国理想人格的嬗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义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31,共7页
如果说君子是古代哲学的理想人格的话,那么,君子在近代哲学中则逐渐淡出了视野。梁启超是讲君子最多的近代哲学家,也不过是在早期将君子奉为理想人格而已。伴随着大量接触西方学说和思想启蒙的深入,梁启超以国民、“新民”尤其是英雄取... 如果说君子是古代哲学的理想人格的话,那么,君子在近代哲学中则逐渐淡出了视野。梁启超是讲君子最多的近代哲学家,也不过是在早期将君子奉为理想人格而已。伴随着大量接触西方学说和思想启蒙的深入,梁启超以国民、“新民”尤其是英雄取代了君子的位置。在晚年回归东方文化之后,他大讲特讲“仁者”人格,即使在推崇儒家、讲求人格修养时也不再提及君子。梁启超的君子观以及人格观直观再现了中国哲学理想人格的嬗变历程,是君子人格在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君子 理想人格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与陆九渊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义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朱熹 陆九渊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